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具體有哪些

篇一:納西族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具體有哪些

納西圖庫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麗江圖庫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圖庫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也在分佈。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其中:“麗江馬”聞名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衞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

納西族禮俗,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或八個菜來款待。

納西族婚俗,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 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送客。

納西族禁忌,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裏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 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裏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納西族飲食,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個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

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有: 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納西族節日,納西族以農曆紀年。除了有與漢族大體相同的春節、 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外,還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正月白沙農具交流會、二月北嶽廟會、三月黑龍潭物資交流會、六月火把節,七月“燒包”節、騾馬會等等。

納西族三朵節,又稱“北嶽神會”。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嶽”,故該廟又稱北嶽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説,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一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沉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於是就地建一廟供奉之。此後,人們屢見一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白矛、騎着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聖,保護納西人征戰得勝,並免於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並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聖蹟,並奏請中央王朝敕封其為“大聖雪石北嶽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云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製食品,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集會場所,進行野餐和郊遊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民族節日,這一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中元節“燒包”祭祖,農曆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 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準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 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並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後,將上述物品置於正房堂屋內的供桌上,並加上些乾鮮果品、糕點花卉等,於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時分,再把那些白紙包帶到河邊焚燒,並將灰燼和一些供品扔進河水中,意味着送祖先回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陰間去。這兩日剛近黃昏便家家關門閉户,路上難見行人,因想象到處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動而顯得一派悚然。

祭祀活動,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户分食。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户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着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篇二:納西族風俗習慣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來源於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漢代文獻中的"犛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納西族的先民。

因地域不同納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稱,如"納西"、"納"、"納汝"、"納日"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定名為納西。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產生於公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納西族是個極重信用且講義氣的民族,一般不計較客人因無知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 ,所以在與他們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説明,不可欺瞞哄騙。

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瀘沽湖摩梭人,男女均愛吸份未狀的"蘭花煙",吃自制的帶酸味的"稜裏瑪酒"。主婦在每年殺年豬後,要趕做儲存醃肉。麗江的火腿粑粑、寧菠的琵琶肉,滬估湖地區的酸魚和魚乾,都味美可口,是納西人待客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聲喧譁、猜拳行令、説粗話,不要踩踏飯桌橫檔,在有老 人的場合,不可高蹺二郎腿。當主人敬煙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

吃飯時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 ,待上一口下煙後再夾第二箸。雞頭應讓年長者享用,雞爪不能給小孩吃(納西族認為吃雞爪的小孩將來寫字手會發抖)。 主人盛飯時,要主動提出自己需要的飯量,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時要關照 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翹跌倒,有礙觀瞻,也會造成傷痛。共同進餐時,若已經吃完飯,最好陪旁人一會。若想提前離席,要招呼別人"慢請"。

進納西人家時,不可打主人家的狗,不可當着主人或客人的面打罵小孩,不要主動進入老人和女人卧室。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得在家中唱情 歌,吹口哨(認為會招引鬼魂)。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卧室。傍晚不掃地,客人在座不準掃地。不 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

在納西族地區你不必因為一句隨口而出的邀請便貿然進入婚宴,亦不能因為主人的"謝絕"而錯過弔喪的機會。因為對納西族來説,災難和悲哀時刻得到的幫助將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礎,甚至可以消除平時的積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慶時道喜,不知在悲痛時慰問,將被看做是虛假的或一般的朋友。

一般來講,探視病人忌談死的話題;滿月客對嬰兒忌説"漂亮"、忌説"重"(因納西風俗在裝殮 死人時興説漂亮,對無生命的東西才説重),可用"健壯、英武"之類詞語;對新娘子或女性多用"賢惠、能幹、俊俏"等語。孝男孝女不參加婚禮。

納西族對生育較為重視,其中"實客"禮儀較為獨特:當主人家的嬰兒出世的時候,第一個偶然進入該家庭的成員即稱為"頭客"。這時候,無論這個別是男女老少,遠近-親疏,都要當貴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瓢潔淨的冷水(幸福水)請幸運的頭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後主 人再煮米酒雞蛋款待頭客。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送客。

繪畫 繪畫有“東巴畫”,是納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保存在各大寺廟的大量壁畫,大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是揉合漢、藏、納西族繪畫風格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東巴畫有竹筆畫、木牌畫、卷軸畫3種基本形式。其中長卷畫《神路圖》別具一格。

工藝品:草帽牛頭(小) 產品介紹:納西族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生活於雲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處(雲南麗江地區為主),雖然人口不多,但其東巴文化卻名揚中外,引起世人的興趣和關注,已成為當今前往麗江旅遊探祕的熱點。東巴藝術品是東巴文化重要內容之一,其作者並不注重去刻畫形象外部的逼真酷似,而是用整體寫意的手法,從並不維妙維肖的外形中透出一種內在的生命精神。此款“草帽幸運牛頭鈴”源於納西民族文化,採用草帽、木頭、幸運豆角、風鈴、木珠、麻繩等天然材料純手工製作而成,粗狂自然,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氣息。牛頭是吉祥物,寓意為吉祥、喜慶、甜蜜、招財,為主人帶來好運。

篇三:麗江納西族風俗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着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裏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裏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臵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慶

納西族以農曆記年。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

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户分食。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户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着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節日: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祕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卧着一個雄奇的山峯――獅子峯。

獅子峯是納西神話傳説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幹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幹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曆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裏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曆十月初八日,人們彙集到三朵廟裏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着遊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於每年農

歷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產,棒棒會正好為準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裏犁耙、鋤頭、鐮刀、竹筐、揹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傢俱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搶婚遺風

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着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義的女方父母。

麗江地區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則穿寬腰大袖、前幅短,後幅及脛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長襖,腰繫百褶圍腰,腳穿船形繡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釘有並排的七個圓布圈(早時釘肩帶處有兩個大圓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對。圓布圈上用金線和彩色絲線繡成圖案,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已婚婦女梳髮髻於頭頂,戴圓形紗帕“左井”,未婚女子則結髮辮於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婦女們喜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等飾物。衣服多為藍、白、青色,稍繡花邊,樸素大方,男子也有帶手鐲的習慣。但是因等級和經濟條件不同,窮人只能披一張羊皮和着麻布衣裙;貴族則多穿紅、黃、灰色的綢緞、毛呢和氆氌等貴重衣服。

據史書所載,古代納西族廣大人民多以蕎麥、稗子、圓根為食。明清以來,在大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和新農作物的基礎上,納西族的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以玉米、小麥、大米、大麥、稗子為主食。壩區農民多在房前屋後開闢園圃,種點蔬菜自食。同時,納西族在每年冬天臘月間有殺年豬的習俗,做成火腿或臘肉,平時分切而食,豬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還自備有各種鹹酸醃菜、豆豉、肝醬、香腸、醃蛋等等。一般情況下,每日三餐多為乾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二、三個菜及湯。冬春時節則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麪和酥油茶。納西族人喜歡喝酒、喝茶和抽煙葉,愛吃辣、酸、甜、味。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城裏賣有出名的麗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納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為木結構的“木楞房”。這類室深且暗,楣低檻高的建築,目前在一些山區仍可見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現。自清以來,以木石為結構的瓦房普通流行於麗江城鎮和壩區,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這種瓦房多系二層樓房,屋基用石頭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磚,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護木質部分不受雨水剝蝕。且在橫樑暴露的兩端加上“風火板”,既保護橫樑,也起裝飾作用。當地還有在風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裝上一塊葉狀木片的“垂魚”,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則裝上刻着浮雕的花飾,並在下面垂着兩條寫實魚形圖案的垂魚。

住宅門窗上亦飾有花草鳥獸形象的浮雕,生動逼真,獨具民族風格。永寧等地的住宅,從牆院到房屋,全部結構用方木墊積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組成一個院落。麗江木土司的宮殿,多仿中原建築,雖不甚高大,但層層疊疊,上覆銅瓦,下有玉砌雕欄,富麗堂皇。此外,麗江大研鎮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輝煌的建築物,耗盡了納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三壩納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臘月十四就要釀酒,做飯請客,請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車尋”,七年級祭灶神要磕頭,八年級要洗頭、洗腳、洗衣裳,到河邊飲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請到家裏來祭祀。四日就要殺雞,到祭天堂燒香,磕頭吟呷,搞完後回來作射箭等活動,搞完活動後在主祭家裏吃飯。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豬煮成三鍋,煮熟後念“天好矢”、“烏鴉好友”。長者吃酒吃肉,然後眾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豬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豬去祭天堂。整個祭天活動到此完畢。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七年級次,十一月八年級一次。一般祭時用黃慄樹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婚姻風俗

麗江納西族盛行姑舅表親優先婚配(納西話叫“阿舅則美該”,意為“舅舅可以強認姑母的女兒為兒媳婦”)。依據傳統風俗,舅舅的兒子有優先娶姑表姐妹的權利。另一種習俗叫搶婚(納西語“密夫”,意為“拉姑娘”)。通過搶婚結合的夫妻,不受社會歧視,與正常結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麗江納西族婚姻關係中突出的現象。一些熱戀着的男女青年,在無法獲得婚姻自由時,便產生了“生不同衾,死時共穴”的思想。相約到風景優美的地方殉情自殺。

雲杉坪

雲杉坪,土語稱“遊午閣”即“情死之地”又名錦繡谷,海拔3240 米,是一塊隱藏在原始雲杉林中的巨大草坪。位於玉龍雪山東麓的山箐裏,在雪山主峯的右下方。每逢春夏之間,綠草如茵,繁花點點,雲杉坪是被周圍的原始雲杉林緊緊包裹着的翠綠草坪,這裏如此幽靜,如此美妙,如此動人,彷彿人間仙境一般。玉龍雪山雲杉坪———愛情聖地殉情崖情侶決定殉情後,有的會把自己的決定告訴自己最好的朋友,向他們訣別。而朋友要恪守古規,為密友守口如瓶,決不外泄。個別的殉情女子還會把這一決定告訴自己的母親,而母親也同樣會保守祕密。大多數殉情者會選擇在高山上險峻難達、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縊而死。

舞蹈 東巴納西族舞蹈多是納西族東巴在各類宗教儀式中所跳的舞蹈,它是納西族傳統古典樂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型樂舞——《白沙細樂》。

該樂舞誕生於元朝初期,融樂、歌、舞為一體,古樸典雅,具有相當高深的藝術造詣。這套樂舞從序曲開始,繼之以一封書、三思渠、美麗的白雲、赤足舞曲、弓矢舞曲、南曲、北曲、荔枝花、雲雀舞曲、哭皇天等十個樂章,有歌有舞,須使用直笛、橫笛、胡琴、古箏、二黃、波柏(即一種蘆管)、琵琶以及蘇古都(即胡鈸)等樂器,苑若一首器樂歌舞混然天成的交響詩,氣勢磅礴,規模宏大,優美動聽。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套傳統樂舞曾應邀參加過世界青年聯歡節等許多次文藝盛會,受到聽眾們的熱烈歡迎和行家們的高度評價,並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