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浙江人清明節吃什麼呢

一到清明,浙江的各個角落都有了清明食物的味道,那麼在這天浙江一帶會吃些什麼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浙江一帶清明節吃什麼食物,希望大家喜歡!

浙江人清明節吃什麼呢

  浙江一帶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一到清明,浙江的各個角落,家家户户都會在準備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成象徵着清明的清明果。人們採摘清明草後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碧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顯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清明果軟糯的表皮下,還包藏着豐富的餡料,豆腐乾、韭菜、豬肉榨菜、鹹菜、豆沙都可以成為清明果的搭檔,這些不同的味道也讓清明有了不一樣的情緒。

清明果的形象也變化多端,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好看又美味。

永嘉綿菜餅

綿菜的學名叫曲鼠草,在清明時節才會自己生長。綿菜採摘洗淨後搗碎放入米粉中,加入適量的水,在攪拌中讓綿菜會均勻融入。接下來再將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蔔絲)攪拌在一起做成香濃的餡料。

綿菜餅包好後下面再放上一張柚子葉,這不僅能避免粘鍋,還會讓“綿菜餅”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做好後放在蒸籠裏蒸上25分鐘。

湖州螺螄與粽子

湖州的清明,家家户户都會裹好粽子。粽子即是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在這裏有句俗語流傳了數年:“清明粽子穩牢牢。”説的就是粽子的實用性。在浙北一帶,掃墓一般都被稱作上墳,每年清明去給先人奉上祭品祭拜後,還要清除墳上的雜草,再重新堆上一塊新土,以示敬重。

清明前後,螺螄開始肥壯。俗話説:“清明螺,賽只鵝。”湖州的農家清明也有吃螺螄的習慣,這天還會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做“挑青”。家家户户吃過後,還會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説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蠶桑文化也影響着湖州習俗的形成。

桐鄉麥芽塌餅

在桐鄉,最有低地域特徵和情懷的清明食品是一種被叫做麥芽塌餅的糯米餅。春季,佛耳草開始生長,老人們便也開始忙活着一步步踐行製作麥芽塌餅的各道工序。

大麥浸水發芽,曬乾後磨成粉;村間田埂上的佛耳草採割後洗淨曬乾,與米粉捏成麪糰,放入赤豆沙或黃豆沙這兩種餡料,再加上豬板油丁和核桃肉,餅的外層再撒上芝麻,用猛火蒸煮。蒸熟待餅涼後,在平底鍋上煎至金黃色,最後刷上麥芽做的糖水,這便真正是清香撲鼻、黛青光亮的麥芽塌餅了。

諸暨粘糯米青團

裹着一層香糯糯米的青團,是所有諸暨人都熟悉的味覺享受。將糯米粉與米粉混合,並將艾草糊加入粉中,然後一遍倒熱水一邊加邊攪拌,麪粉成塊狀後,用手揉成一個個顏色青翠的光滑麪糰,麪糰內加入餡料,並且在準備好的糯米中滾上一圈,沾染上滿滿的糯米,最後將糰子放在粽葉上蒸熟。

糯米的甜香刺激着嗅覺,咬一口Q糯的口感裏還帶着濃郁鄉間淳樸氣息的艾草清香,口腔裏的美妙滋味,開始啟動大腦深處的味覺記憶,成為清明節必不可少的體驗。

嵊州艾草麻餈

在夾帶着微甜温暖氣息的春風裏,人們將艾草、糯米粉、松花粉以及白糖混合均勻揉搓合成團,並在灶頭上蒸上一蒸。接下去將熱乎乎的青團放入石臼裏,掄起木質搗錘不斷地拍打青團,每打一次便翻動一下青團,直到敲打無數次之後青團的彈性更好、樣子也更加軟糯才會停下。

  南方地區清明節的傳統食俗

南京清明節傳統食物1:青團和河蚌豆腐湯

南京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團了。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正是因為如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此外,艾草也是一種常見的清明食材。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艾草餈粑。

在南京清明時節,還有一道鮮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南京人把河蚌叫“歪歪”。要選個兒不大不小,紅殼的,六個左右就夠三口之家吃的了。先用熱水反覆洗乾淨,略灑點食鹽拌一拌,片刻後再洗一遍。用刀背將硬邊敲鬆,這樣熬出來的'肉才會不老。最後將“歪歪”橫切成一公分寬的條兒,爆火將姜、葱、鹹肉或火腿肉、豆腐、“歪歪”下鍋,熬成濃湯,味道異常鮮美,有的還可以在裏面放蠶豆瓣兒,或者鮮筍,秧草,湯美肉鮮,食之三月不忘。但是它性寒,不能多吃,胃不好的人尤其要當心。

廣東潮汕清明節傳統食物2:薄餅和樸籽粿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麪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麪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和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葱”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樸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説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説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江蘇清明節傳統食物3:青精飯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

除了吃一些特色的應季美食之外,清明節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春風拂面、百花齊放、楊柳泛青,清明的時節最適合出遊賞春踏青,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攜帶家人或者邀上三五個好友,一起去感受春天的鳥語花香,呼吸着大自然最淳樸的氣息,感受着大自然饋贈的美好生活,一切都那麼愜意。

浙江清明節傳統食物4: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餡兒有豆腐乾和着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福建清明節傳統食物5:潤餅和烏稔飯

清明吃潤餅,在福建和台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泉州、廈門的“潤餅”以麪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香菜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清香可口。晉江的“潤餅”複雜得多,包餡兒多種多樣,甚至能擺得滿滿一桌,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裏面出現: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香菜、蒜絲……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九年級,畲族人家家户户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據畲族民間傳説:唐總章二年,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畲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飢,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九年級日率眾下山,衝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畲軍士兵採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裏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畲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畲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畲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青海清明節有怎樣的習俗

清明節習俗——上墳頭

上墳掃墓是個很重要的活動,為此,整個家族要提前商量,細緻安排。到了上墳的日子,以家為單位,人們帶着祭祀用品和食物去上墳。傳統的祭祀品是紙錢、冥幣,還有12個大饅頭,準備的食物有酒、米湯、奶茶、肉類,到墳上燒紙祭祀後,就把各家帶來的食物集中起來吃。

清明節習俗——添土

每年清明上墳時,家族中每個人都要或提或兜或背,從遠處取些土來,添到墳上,墳頭越大,預示着家族更加興旺。

清明節習俗——滾饅頭

吃飽喝足,該下山了。臨走前還要舉行一個儀式,由族中長輩挑選幾個饅頭,從墳上往下滾,子孫們圍着跪成一圈,饅頭滾到誰的懷裏,誰就眉開眼笑。據説得了饅頭的人就有好運道,沒子女的人可以生孩子、沒成家的人就能找上對象、讀書的人可以考上大學、沒工作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總之,這個饅頭就是一個福星,能保佑一切願望都能夢想成真。吃喝完畢,收拾好滾到懷裏的饅頭,一家人慢悠悠地下山。途中,若遇上乞丐或者放羊娃,就把饅頭和剩菜全部給他們。因為這一天是行善的日子,要讓祖先看看,他的後代們也是樂善好施、積德行善的人。

清明節習俗——洗頭、理髮

很早以前,青海人過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掃完墓回家後,女人們要在這一天洗頭、理髮。舊時的女人是不剪頭髮的,平常只是綰個纂兒。在這一天,把纂兒打開,由家中的婦女們互相幫着修飾、打理一下。熬一罐濃濃的胡麻水,抿到洗乾淨的頭髮上,再梳一個光光亮亮的髻子。老太太們摸着新梳的硬邦邦的喜鵲尾巴髻子,咧開沒了牙的嘴便笑了。

標籤:浙江人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