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示例

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詩歌等風俗習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苗族的民族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示例
  苗族的特色風俗

婚姻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係,而後自由結婚的。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當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愛之後,男方必須備禮物,央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口風”,女家如高興熱情,説明有意開親,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機前去正式提親。媒人往返的次數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後,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時間一般在結婚前一年,禮物有餈粑、酒、肉、米、糖等,禮物多少,雙方視經濟條件而定,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後,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粧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親這天,新娘的姊妹們喜開玩笑,用鍋煙灰摻合筍殼毛或辣椒水,往“管親郎”臉上塗抹,惹人大笑。發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後,哭拜父母等,由兄弟揹着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孃”,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賽歌。

發親後,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門前,男家必燒旺火一堆,象徵吉樣興旺,然後新娘按擇定的吉時吉刻進屋。進屋時,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處高地方,意為以後新娘不會壓制全家人。新娘進屋以後,要接過男方中年婦女交給的炊具,以示從此成家理事。然後,坐在火塘右側置有“符紙”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並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在合夥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因而婚期為兩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宿。散客後,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喪葬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屍,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牀,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唸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

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孃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到墳地棺木入穴後,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後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屍屋內,多數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回族的節日習俗

一、開齋節

開齋節簡介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傣·菲吐爾”的意譯。這個節日是穆斯林齋戒期滿開齋的日子,也是回族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在回曆每年的十月一日舉行。

開齋節的來歷

據伊斯蘭教有關經典的記載,伊斯蘭教創立的初期,在封齋滿月時,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領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曠野,舉行禮拜,穆罕默德沐浴後,身着整潔服裝,並散發“菲吐爾”(開齋)錢,從此以以後,穆斯林便把這一天作為節日,隆重慶祝。

開齋節的禮儀

開齋節這一天上午要舉行會禮。之後,回族羣眾先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了目,然後各自到墓地為亡故的親人唸經。從墓地回來,再到親友家祝賀節日愉快。

二、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簡介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傣·古爾邦”、“爾傣·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爾傣節”。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這一節日在開齋節後的第七十天,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舉行。伊斯蘭教規定,教歷12月上旬,是穆斯林去麥加朝覲的日期。朝覲的最後一天要宰殺牛羊慶祝,所有人共餐,稱為獻牲。

古爾邦節的'來歷

傳説伊斯蘭教先知易卜拉欣夢見安拉(真主)要他親手殺自已的愛子作祭品,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忠誠的易卜拉欣果然準備於次日遵命動手,此舉感動了安拉,便派天仙送來一隻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為了紀念易卜拉欣,便規定將朝覲的最後一天作為“宰牲節”。

古爾邦節的禮儀

回族對古爾邦節的重視度僅次於開齋節,這天他們要沐浴盛裝,參加會禮,互相拜賀。除炸油香、饊子而外,還要宰牛、羊、駱駝等。一般經濟條件允許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峯駱駝,所宰的肉要分成若干份,分贈給親友、阿訇和貧民。這一天,回族羣眾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

  火把節的節日習俗

很多人都知道彝族火把節,但是,火把節不止是彝族的節日,火把節還是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在日子上有所不同。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火把節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