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漢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範例

漢族文化強大而又傳承千古,極具特色的民族風俗習慣。大多數風俗習慣都是跟其文化有關的,是由儒家思想,佛道教為基礎慢慢演化而成的。有喜迎春節,中秋佳節,清明祭祖等節日風俗。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漢族的風俗習慣吧!

漢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範例
  漢族的風俗習慣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説多有崇敬!然而遺憾的是,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佔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民眾有許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漢族,在東南亞被稱為華族,又稱華人或唐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詞條)。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

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漢字的書寫方式分別有正體字和簡化字。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佈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複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儘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漢族飲食習慣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麪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漢族的節日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户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説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庚寅年新年賀圖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過春節,燃放爆竹,在門窗上張貼字畫祈福、裝點居所,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習俗。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説對漢族產生着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