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外語 > 漢語

英漢語言翻譯的比較

漢語1.47W

導語:翻譯涉及到兩種語言的轉換,涉及到兩種語言在表達某一文本的同一個內容時的各種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別的。下面本文將從詞彙、句子結構、篇章及文化四個方面對英漢兩種語言差異進行對比分析。

英漢語言翻譯的比較

  一、英漢詞彙對比與翻譯

英國翻譯理論家Newmark曾説:“文本翻譯的大多數工作都是在詞彙層面上完成的”。許多學習者在翻譯時逐字逐句地把漢語翻譯成對應的英語,從而導致“中國式英語”現象的頻繁發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漢語的干擾。英漢詞彙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對比:

  (一)詞義比較

1.詞的多義性

英語詞義比較靈活,詞的涵義範圍比較廣,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較大,而漢語詞義比較嚴謹,凝滯,詞的含義範圍比較窄,詞的意義比起英語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少。 英語一向被認為是一種適應性、可塑性較強的語言。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詞本無義,義隨人意。)英語詞義靈活,突出地表現為一詞多義。例如:“story”這個詞,漢語的詞義是“故事”,但在英語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卻有不同的詞義。如:

2.抽象與具體

英語表達中常使用抽象名詞,這類名次涵義抽象籠統,往往給人以一種“虛、暗、曲、隱”的感覺。而漢語用語傾向於具體,常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並給人以一種“實、明、直、顯”的感覺。

3.靜態與動態

英語常用靜態詞彙,具體體現在較多的適用名詞和形容詞。而漢語則多使用動態詞彙。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又能睡。

4.構詞法

(1)英語主要構詞法有派生、轉化和合成三種,漢語主要有派生、轉化、合成、重疊四種。

(2)英語派生可用於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漢語派生只用於名詞。

(3)重疊是漢語主要構詞法之一,英語則無重疊法。

  (二)詞語搭配比較

英漢兩種語言在長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詞組和搭配用法,翻譯時不能把漢語詞語的搭配用法生搬硬套到英語譯文中。例如:“看報紙”的看應該翻譯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漢語的“開”通常翻譯為“open”,但“開”同時有很多含義,如:開燈(turn on the light)開飯店(run a restaurant)開會(hold a meeting)開賬户(open a bank account)。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在語境中把握詞彙的含義及用法,將固定搭配和習慣用法作為詞塊來整體記憶,這樣可以避免“中國式英語”的出現。

  (三)詞序比較

詞序又稱語序,就是句子中各個詞或成分的排列詞序。一句英語譯成漢語時,有時詞序相同,有時則必須改變。這是因為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習慣不同。決定詞序的因素主要有:語法因素、修辭因素、慣用法。漢語的詞形變化少,同一詞在句中的語法作用主要憑詞序來決定。如:我們到學校去乘公交與我們乘公交到學校去。因為詞序變了,句子的含義就不同。英漢詞序在時間、地點和定語的位置上存在明顯差異。英語的詞序由近及遠,反映出偏重個體的思維特點,而漢語則相反。這種特點還反映在中心詞的位置上。英語的中心詞一般前置,漢語中心詞一般後置。

如:We study English hard 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我們天天在教室裏認真學習英語。

  二、英漢句子結構對比與翻譯

  (一)形合與意合

所謂“形合”就是主要靠語言本身語法手段,強調結構的完整性和形態的嚴謹性;所謂“意合”主要靠句子內部邏輯聯繫,強調內容和表意的完整性。英語重形合,結構緊湊嚴密,並列句要有並列連詞連接、主從句要有從屬連詞等,介詞或介詞短語也是連接詞語的重要手段。而漢語重意合,結構簡練明快,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詞。

如: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彩虹有許多顏色,(從)外圈紅(到)內圈紫。(英語句中有五個介詞,漢語中翻譯則可以省略或不用介詞)

  (二)物稱與人稱

英語較常用物稱主語,表達客觀事物如何作用於人的感知,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出來。漢語則注重主體思維,往往從自我出發來敍述客觀事物或傾向於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漢語也常常隱含人稱或省略人稱。

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三)被動與主動

句子中有一個主語,有一個及物動詞充當的位於,就可能會有主動和被動兩種表達式。主動或被動是一個語法範疇,稱為語態。英語被動語態用得較多,而漢語被動語態用得少。這是由於中國人的思維中“事在人為”,表達時常以人作主語,或用泛稱如:人們、有人等作主語,也常把時間或地點置句首,採用無主句的形式。英語中的被動在英譯漢中往往譯成了主動。

如:Eight hours per day for sleep must be guaranteed. 必須保證每天8小時的睡眠。

We haven’t been told about it. 沒有人通知我們這件事。

This is one of those questions that don’t need answering. 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及物動詞“need”後接動名詞常表達被動的含義,“answering=to be answered”,為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常譯為主動)

  三、英漢語篇銜接對比與翻譯

  (一)語篇銜接手段

英漢語篇銜接手段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語法銜接上,包括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英語行文要求避免重複,所以使用人稱代詞的頻率遠高於漢語,而漢語則習慣於實稱。英漢兩種語言最顯著的差異是英語用代詞時,漢語經常重複名詞。

  (二)段落結構

英語中每個段落必須集中一個內容,一個段落通常有一個主題句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而段落中的具體細節都與主題有關,語篇結構有比較規整和固定的模式,一般模式是:主題句+支持句1、2、3…。在漢語中,多數段落採用歸納式的方法展開,把論點放在段落的結尾。

  (三)篇章展開模式

英語的篇章展開一般是先綜合後分析,從一般到特殊,語句之間連接呈顯性,篇章展開分析注意形式和結構嚴謹規範、層次分明。而漢語篇章展開的方法則有所不同,文章的焦點和中心的位置不固定,呈流動性。英語的段落可以説是縮短了的篇章,而漢語的段落只是文章的一個組成部分。

  四、思維文化對比與翻譯

  (一)思維差異

思維模式的差異是造成語言形式差異的重要原因。中國主張“天人合一”、“和諧”,重個人感受和“心領神會”、心理時空和時間順序,反映在語言上就是重意合。西方則主張“人物分立”,重形式論證,崇尚個體思維,並認為整體只有在個體對立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語言上就是重形合。英語造字構詞的方式正好反映出西方思維模式側重個體性的特點,以動物名稱為例,如:fox(狐),lion(獅)等動物都是獨立命名。而漢語中帶偏旁“犭”的字,多數指動物。英語構詞法以詞綴為主,而漢語的構詞方式一般先確定總體類別再進行個體區別。

  (二)文化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文化與語言相輔相成。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人口多,用語不少是農諺。

如:眾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對牛彈琴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西方人喜歡航海,用語不少源於航海事業。

如:Still waters run deep. 靜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堵沉大船。

  2.風俗不同

中國人把貓頭鷹當作不吉祥的象徵,但英語中卻説,as wise as owl,把貓頭鷹當作智慧的象徵。 中國人把龍視為吉祥的神物,但英美卻把龍視為兇殘的怪物。

  3.聯想不同

如:害羣之馬 black sheep膽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身壯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如魚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總而言之,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同時也是思維模式的轉換。通過英漢語言對比分析,能夠了解兩者的語言特點。在英漢翻譯時就應當儘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性,同樣使得翻譯內容形象生動,達到翻譯的標準“信、達、雅”,培養與提高翻譯能力。

標籤:漢語言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