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黎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黎族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國度中的一員,他們最為主要就是尚禮,而禮儀在黎族中擁有非常高的心理地位,當然這也是受到黎族的傳統文化所影響,與黎族的生活等多個方面有重大的影響!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黎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黎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黎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着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着,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裏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裏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牀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卧牀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户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裏捆紮四根稻穀,象徵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三月三的來歷

黎族三月三日(農曆三月九年級)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農曆三月九年級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裏,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説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裏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九年級,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裏男女老少身着盛裝,帶着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姑娘的髮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繫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次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説,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黎族打柴舞的藝術特點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表演時場地上平放兩根相距2-3米的長木杆,上面 再橫放上4-5對細木杆,相應人數的婦女在長杆兩邊對面跪坐,兩手握住細木杆的兩端,在統一的節奏中,合擊雙手中的杆,或用它即擊地面上的長杆,發出規律的聲響。過去,舞者均為男子,在細木杆開合的間隙,合着節拍,避開夾擊,輕盈起舞,還邊跳過模仿青蛙、猴子的動態,趣味橫生。舞至高潮,婦女們起身,木杆也隨之橫於空間,舞者依然不受夾擊,輕鬆地騰越而過,驚險美妙。如今女子也進場與男子同舞,更為別緻。而且木杆也多改用竹竿,使音響更為動聽,並搬上舞台演出。在曬穀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擺開腿一樣粗的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音,稱為“打柴”。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兩條墊木和數對小木組成。跳舞時將兩條墊木相對隔開2米左右平行擺放於地面上,墊木上架數對小木棍。木棍兩端分別由數人執握,兩兩相對,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擊,發出強烈有力的節奏。舞者跳入木棍中,來往跳躍、蹲伏,模仿人類勞動狀況和各種動物的動作及聲音!

標籤:黎族 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