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風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節的風俗 篇1

揚州端午節的風俗

提到吃,就不得不説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

揚州的粽子和嘉興的粽子有所區別。嘉興粽子鬆軟可口,而揚州粽子卻緊實有嚼勁。

揚州人包粽子喜歡用鮮肉、香腸、紅豆、蜜棗等,形狀也有斧頭、小腳、三角等類型。

揚州人的端午宴要有“十二紅”,代表着一年的十二個月,月月紅火。

燒仔雞、紅燒肉、紅燒魚、炒長魚、炒蝦子、炒莧菜、炒蠶豆、拌黃瓜、拌涼粉、拌西紅柿、鹹鴨蛋……

不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龍蝦也算“一紅”上了端午宴的餐桌。

雄黃酒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黃、硃砂、蒜頭、生薑泡成雄黃酒,在端午的陽光下爆曬,正午時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黃酒灑在室內户外的各個角落消。“賞午”時家人同飲雄黃酒。因為只有在端午的午時才用雄黃,所以揚州人有一句俗話:“過了午時不賣雄黃”,以示時過境遷。

穿

端午節當天,大人會給家裏的小孩掛上百索子,寓意辟邪。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還有“鴨蛋簍”,也是用五色絲線,編織成盛放鴨蛋的簍子,掛在胸前。甚至還有將蠶豆煮熟,串成珠鏈,也是懸掛用的。

“百索子”和“鴨蛋簍”

為了辟邪,小孩子們還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吃完“十二紅”,喝過雄黃酒,是不是該劃龍船賽龍舟了呢?

端午節劃龍船賽龍舟是舊時揚州最熱鬧的風景。清人《望江南百調》中説:“揚州好,午節賽龍舟,蟹足八支爭打漿,豬脬幾個比拋球,奪標鬧中流。”揚州人還有一句俗話:“又吃粽子又劃龍船”,用以調侃那些“魚和熊掌兼得”的人。

一天的活動圓滿結束後,是不是該享受下揚州人的水包皮的生活了。過去揚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節這一天,就應時推出香草洗浴,將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裏,讓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預防在夏天害皮膚病、生瘡生癤子。

江蘇端午節的風俗

【蘇州——紀念吳將伍子胥,鬥草施藥百姓忙】

蘇州端午節與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紀念伍子胥的端午節是蘇州極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伍氏後人會在端午聚集蘇州。蘇州還會舉行龍舟競渡比賽來紀念伍子胥。根據記載,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端午時,蘇州民間還有鬥草的遊戲,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有“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之句,可見鬥草之盛。所謂鬥草,一種是互答花草名,《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這一個説‘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説‘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説‘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説‘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環比答,誰能答到最後為勝。另一種是到野外採集莖草,二人草草相絞,斷者為敗。

早年蘇州的端午,藥店施藥也是一個重要習俗。因為端午前後是各種毒蟲出沒較為頻繁的時節,人們在田間勞作常常會被毒蟲咬傷。因此,每到端午節,蘇州各地的藥店都會向市民施捨蒼朮、白芷、大黃等治療毒蟲咬傷的常用藥。

【南通——家家都有一盤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餚豐盛,幾乎家家都會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絲、蝦仁等和起來炒的一隻菜,謂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傳説:相傳明代通地屢遭倭寇騷擾,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來侵犯,抵禦的青壯年們倉卒之間,混和着餚菜飽食一頓,然後奮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飛膽喪。為了紀念這次大勝,吃“和菜”的風俗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淮安——女兒節還得吃餿粽子?】

淮安人不僅在端午當天吃粽子,還會在五月初六帶出嫁的女兒回孃家吃餿粽子(當然不會是真的餿粽子啦)。

因為隔了兩宿才回家吃,故稱吃餿粽子,古稱“接女歸寧”,所以端午節在淮安又稱女兒節。關於女兒節,古文中有不少記載。蔡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述道:“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紅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説:“燕都自五月七年級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寧,俗呼是日為女兒節”。

【鹽城——東台人民對紅蘿蔔愛得深沉】

鹽城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蔔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朝的農民起義。同治元年,李鴻章旗下有一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橫行無忌。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遊蕩,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美麗俊俏,頓生歹念,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也慘遭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縱身投河自盡。沈母見狀,痛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到縣衙擊鼓鳴冤,知縣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

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着紅蘿蔔頭為起義標誌,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月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蔔,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鎮江——雄黃酒和《白蛇傳》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會給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額頭用雄黃酒畫“王”字,而這些習俗,都與起源於鎮江《白蛇傳》有關。

流傳民間的故事《白蛇傳》,是以雄黃酒解蛇毒,現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鎮江,因此這種習俗,在鎮江十分盛行。

鎮江人也有“過端午,吃十二紅”的習慣,“十二紅”均為五月應時蔬菜和瓜果,樣樣帶紅:有枇杷、紅果、拌黃瓜、熗蝦子、熗蘿蔔、燒鴨湯、涼粉皮、鹹鴨蛋、炒莧萊、燒黃魚、紅燒肉、雄黃酒等。這不僅是一頓簡單的午飯或晚餐,同時也它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美好願望——團圓、健康、幸福。

【泰州——蘆葦蕩裏,採葉會船】

端午粽子不僅餡料千差萬別,連粽葉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葉一般是箬葉和竹葉。江蘇人多用蘆葦葉。在泰州,農家裹粽子,必須得去蘆灘採摘新鮮的蘆葉。人們三五成羣,將一片一片葦葉採下紮好。回家將葦葉放鐵鍋裏用水煮沸,再撈出來放在水桶內待用。

泰州還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諺語,告訴人們,只有端午以後天氣才真正炎熱起來,不必擔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將棉衣收藏起來,粽子也因此有了時令象徵意義。

舊時的泰州不僅會在端午賽龍舟,裏下河一帶從春天開始還有“會船”習俗,延續相當長時間。姜堰、泰興某些地方上的人們會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後的池塘、葦蕩裏泛舟,舟上之家,則要在船上進行一些以貨換貨的商品交易。

端午節的風俗 篇2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五”、“端陽”或“天中節”。“端”義為始。“五”與“午”通,故五月初五日“端五”、“端午”。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端午節臨近夏至節,夏至日,太陽在黃經90度,居天之中,故又稱“天中節”。

端午節的民俗活動主要有插艾懸蒲,佩戴香囊,系長命縷,吃艾煮蛋,喝雄黃酒以及吃粽子、賽龍舟等。

插艾、吃雄黃酒之俗,源自古代的“浴蘭”節。《大戴禮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五月夏至,太陽迴歸,陰氣上升,各種疫病有可能暴發,故古人備蘭湯沐浴祛病。此俗至今在民間尚有遺存。濟寧地區民間便有端陽節採艾葉、透骨草煎水薰洗治關節炎,採青蒿、龍葵煎水洗燙治瘡癤皰疹,採蒜皮、絲瓜葉、艾草煎湯擦洗皮膚預防痱子、濕斑病的習俗。後世,“浴蘭”演變為插艾懸蒲等風俗。

古人以五月為惡月,以五日為惡日。五月五日更被認為是不祥之日,連是日所生小孩都是父母剋星,不敢養活。戰國時期,齊國公子田文——孟嘗君五月五日生,其父便曾棄而不舉。後雖得保全,其父仍讓他每年五月五日躲到外祖父家中去。

“浴蘭”、“插艾”等俗,主要是為祓除不祥。屈原便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詩句,他選擇五月五日投江也絕非偶然。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愛國詩人。他因報國無門,痛心疾首,於公元前278年夏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此後,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殉國的節日。有關紀念屈原的風俗主要有兩種,一是吃粽子,二是賽龍舟。俗傳端陽節作粽子是為投入江中喂蛟龍,免其吞噬屈原屍身;賽龍舟則為打撈屈原屍首。

舊時,濟寧地區端午節家家門前插艾、懸蒲。艾稱艾鞭,蒲稱蒲劍,用來驅逐斬殺疫鬼邪祟。

是日,人們佩戴香囊,香囊又稱“香袋”、“香荷包”,以彩色布或錦緞縫製,形制多樣、精巧美觀。包內裝雄黃、冰片、艾末、藿香、蒼朮等中藥,另有一味藥“香附”為濟寧特產,尤以汶上所產著名,稱汶香附。佩戴香荷包有消除汗氣、清神爽腦、滅蟲抗病之功效。香荷包為少年男子所鍾愛,常將其作為贈品送人。

端午節還有給兒童帶“五毒”兜肚,穿“五毒”褂的習俗。 “五毒”為蠍、蛇、蜈蚣、蚰蜒、蟾蜍。穿帶繡有“五毒”圖案的褂、兜肚,據説可以預防各種毒蟲侵害。端午節前夜,家長還要在兒童睡後,向其頭頂、囟門、耳孔、肚臍、手心、腳心等部位塗抹雄黃、硃砂酒。成人則於端陽節飲雄黃酒,以治病祛疫。有的還於端午節前夜向水缸內下一味叫“貫眾”的藥,用以預防腸胃病;取艾葉、石榴花泡水洗目,預防眼病,提高視力。

端午節還有在孩子手腕、腳腕系“長命縷”的習俗。“長命縷”用紅黃蘭白黑五色絲線編成。

端午節的風俗 篇3

桂林端午習俗一:賽龍舟

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灕江碼頭就搭起一道道青龍、黃龍雙龍戲珠的彩門,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彩球在空中飄飛,江面上一片喜氣。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灕江上進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賽龍舟風俗。過去,划龍舟除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每逢戊年一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七年級,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划船鼓、敲響划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互相祝賀,以增進友誼。

端午節的風俗 篇4

我的祖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民的泱泱大國,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或文、或武、或景、或節,數不勝數。在這悠久的文化中,我最喜歡的是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因為一到端午節,人們都會做好多不同的事:划龍舟、包粽子、給孩子凃雄黃、掛艾葉、佩香囊。

説起划龍舟啊,我跟媽媽今天又來到了華巖寺。每年的端午節,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比賽。剛走進大門,華巖湖邊早已是人山人海,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開心的笑容。我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才擠到了能看清比賽現場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

説到這裏,大家知道為什麼要划龍舟呢?相傳古時候,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去救屈原,他們爭先恐後,但是追到洞庭湖就不見屈原的蹤影。後來,人們為了不讓與吃點屈原的身體,藉助龍舟之力驅趕江中之魚,所以划龍舟這個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傳承下來。

這時,湖邊的人們很自覺的把小孩子們都讓到了前面,一層一層的,特別的規矩。人們目不轉睛的盯着湖裏參賽的船隊,好像比參賽隊員還緊張。再看看比賽現場,一個個隊員精神抖擻,屏息凝視地看着前方。一聲號令,整裝待發的龍舟如離弦之箭,脱韁的野馬,爭先恐後地出發了。河岸上的觀眾異口同聲“加油加油”與參賽隊員們整齊的“一二一二”合在一起,就像一首動聽的二重奏。每一艘船都你追我趕,都使出了吃奶了力氣,誰也不讓誰。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尾隨在後面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隨着,我看着就替他們着急,多想跳進船上拉他們一把。在人們的加油聲中,賽龍舟結束了,我們意猶未盡。喧鬧的湖邊隨着比賽的結束變得安靜了下來。

端午節不僅要划龍舟,還要掛艾葉。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裏,人們把掛艾葉看成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因為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驅趕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最後我要給大家介紹的一項也是我很喜歡的—包粽子。粽子是由一片棕櫚葉、糯米和繩子組成的,現在就連學校也已經開展了包粽子的活動,可為什麼學校要讓我們包粽子呢?原來是因為國家想讓我們的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就在今年的5月27日我們也進行了包粽子的活動。在我們包粽子時,要先把棕櫚葉折成“V”字形,再把有尖的地方卷一圈,就變成了一個漏斗型,接着把已經發酵好了的糯米裝進去,然後用筷子敲幾下,最後用葉子蓋起來再用繩子拴緊就行了。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有木有覺得很有趣呢?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傳統文化重視起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吧!

端午節的風俗 篇5

粽子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這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曆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拉露水

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採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説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説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插艾蒿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採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誌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系五索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誌》記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髮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着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誌》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舊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説説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裏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麪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裏,相傳此俗可以闢蟲蛇。

端午節的風俗 篇6

佛山主要是在門口放上一些艾葉,汁等到艾葉發乾後,才可以把艾葉取下來,取下來後不是扔掉,而是把艾葉燒了,使用艾葉的味道可以驅蟲。在這一天小孩子是要掛箱包的,用一塊布,裏面包裹着一些中藥等香料,然後掛在脖子上,就可以驅蟲,排除身體內的毒氣。並且還要洗龍水,就是把衣服脱了,然後在龍舟走過的地方洗澡,或者是洗手,洗臉等,可以讓身體健康。

佛山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佛山的端午節一直傳承着非常古老的傳統方式,可謂是古風味十足,也是頗為有趣的。他們有着屬於自己的風俗特色,除了賽龍舟和包粽子之外。漢服愛好者會在博物館舉行表演體驗活動,參與者會穿着漢服,手裏拿着粽子和艾草舉行的為愛國詩人屈原的祭祀儀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漢服愛好者通過端午節的活動。來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佛山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佛山的習俗是最多的,特別是將五中顏色的豆子熬製在一些,黑豆,白豆,綠豆,紅豆,赤小豆可以熬成五色粥,不僅顏色多,而且和起來會有綠豆的清香,紅豆的甜,在加上黑豆的脆,可以説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粥。當然吃粽子也是比較流行的,在福山的人,都會使用竹筒或者竹葉來做粽子,一般家家户户都會做,但是想買粽子吃的話,在佛山各個小吃店,特色店都會有賣的,並且更能突出佛山的特色。

端午節的風俗 篇7

紀念伍子胥,划龍舟

很多地方的端午節划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但是蘇州的划龍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相傳,伍子胥對蘇州的水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世界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開挖的。胥江大大造福了當地百姓。但後來夫差賜他自盡,用皮口袋裝着他的屍體扔在了胥江裏。

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於是民間盛傳“子胥死、水仙生”。從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吳地端午的重要內容。(ps:5月30日在金雞湖月光碼頭有龍舟賽喲)

吃粽子

這不僅是蘇州的端午節習俗啦,全國人民都會吃粽子過端午呢。這個時候就又會鹹粽子和甜粽子之爭了.....

端午食粽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就會有人家在包粽子聊家常,這似乎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情。

市面上有很多粽子賣是不錯,但最令人懷念的還是家裏小巷的粽子不是嗎?

佩戴長命縷

蘇州民間有端午節佩戴長命縷的習俗。

長命縷由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線編織而成

這種長命縷通常都會編織得很長,以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同時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靈祈福的意願在內。

掛香袋

蘇州民間在端午節期間有“掛香袋”的習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

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

這個習俗在蘇州是家喻户曉的,香袋代表着人民的希望與祝福。

懸鐘馗像

蘇州端午習俗中一項內容是家裏懸掛鍾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掛整整一月之期。

如果原先中堂掛了其他諸如山水花鳥福壽圖,這時就要暫時取下,等到一個月過後鍾馗像取下時再掛。家中桌上還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號為“端午景”

因為啊,端午時鐘馗是斬五毒的天師,鍾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藥店施藥

早年間,蘇州的端午習俗中,藥店施藥是一個重要的習俗。

因為季節的關係,端午節前後,是各種毒蟲出沒較為頻繁的時節,人們在田間勞作,常常會遇到被毒蟲咬傷的情況。

因此,每到端午節,蘇州各地的藥店都會向市民施捨蒼朮、白芷、大黃等治療毒蟲咬傷的常用藥。

懸掛艾草

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和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蘇州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

近來蚊子越來越多了,趁着端午節的習俗還能驅驅蚊子呢

五黃宴

什麼是五黃呢?

五黃即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

在端午民間習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數吃“五黃宴”了。吃“五黃”是江浙一帶民間的習俗。

嗯,對。這個習俗是屬於吃貨的

吃五毒餅

除了五毒宴之外,還有五毒餅呢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

五毒指蠍子、蛤蟆、壁虎、蜈蚣、蛇

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

據説,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

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端午節的風俗 篇8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説説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裏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粽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節的風俗 篇9

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風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接着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接着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後,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接着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風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風俗將古老又悠久的風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風俗 篇10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説法,一説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説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伴隨着生動有趣的傳説,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説:“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説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裏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説,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説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裏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裏的米飯,都被魚鼈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鼈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假如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鼈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説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託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裏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後,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滾幾下,然後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説這樣能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擠出拌入麪粉搓成長條,晾乾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裏,將它掛在牆壁上, 風乾後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説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 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繡花鞋,手、 腳繫着五色彩線,脖子上掛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後。 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 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着母親一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 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端午節的風俗 篇11

端午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叫端陽節、重午節。這個節日主要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學者聞一多還認為,端午節就是龍節,此時就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中,就是讓魚蝦吃飽了,此時不再吃屈原的遺體。端午節的來歷我不就是個性清楚。此時端午節的歡樂之時,人們也要把房子打掃乾淨,還要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端午又稱為重五的原因就是端午的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齊,此時比如人們用五種顏色的線系在兒童的脖頸,稱為長命縷。各家還要插“五端”,南方還要吃五黃。

期望端午節能流傳下去,到永遠。

端午節的風俗 篇12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歷來就有插艾葉的習俗。這是因為端午前後,艾葉長勢正盛,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

古時候,湘潭出了一個很能幹的人,姓趙名申喬,人們都叫他“趙撫院”。他爹八十歲那年生下了他。申喬五歲讀書,非常聰明,四書五經過目不忘,十八歲中舉,當了湖南巡撫。

找巡撫上任後,清正廉明,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年,長沙市嶽麓山的一個山洞裏,出了一條大蟒蛇,這條蟒蛇經常變化為一個老和尚,到長沙市街上化緣,逢人便説:“嶽麓山上搭了一座天橋,凡間人要想成仙,就可以從橋上走到天堂。”很多老百姓信以為真,結果天堂沒上成,卻進了大蟒蛇的肚子。原來這天橋就是大蟒蛇伸出來的舌頭,人們從蛇舌頭走進它的嘴裏,許多人被它吃了。

趙撫院決心為民除害。他日思夜想,卻苦無良策。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老叫花子走來對他説:“你想除掉大蟒蛇,只有用震天神弓和穿雲神箭,射瞎它的眼睛,再用雄黃就可以毒死它。如果它到老百姓家裏來放毒,每家每户都可懸掛菖蒲艾葉,水缸裏放些菖蒲根,可以消災免禍。”趙撫院醒來後,發現牀上果然有震天神弓和穿雲箭。原來這個老叫花子就是太白金星。

吃了早飯,趙撫院帶領隨從,身背震天神弓,腰佩穿雲箭,走到嶽麓山,果然看見一座青石板天橋。他腳穿釘鞋走上天橋,用勁一踩,石板橋軟綿綿的。邪不壓正,大蟒蛇害怕了。趙撫院抬頭一看,嶽麓山頂上有一對大燈籠,照得通明透亮。他拉弓射箭,一盞燈籠滅了,又是一箭,另一盞燈籠也熄滅了,這時天橋也突然消失了。

趙撫院回府後,立即曉諭長沙城內各家藥店:明天有一個爛眼和尚前來買眼藥,不可把真藥賣給他,可以把一包雄黃給他。又告訴各家各户:明天門口懸掛菖蒲艾葉,水缸裏放些菖蒲根。第二天果然有一個爛眼和尚到藥店買眼藥,藥店老闆給了他一包雄黃。爛眼和尚又轉身到各家各户去放毒,從前門進,各家各户懸掛的菖蒲艾葉變成了利劍,光芒四射。他不敢從前門進,又竄入後門到廚房水缸裏去放毒,泡在水裏的菖蒲根把毒液全部化解了。大蟒蛇的爛眼睛搽了雄黃後,立即全身潰爛,不一會就死了。

這天正是五月五日端陽節,街上老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齊聲稱讚趙撫院的功德。人們趕到嶽麓山趕到蟒蛇洞一看,這條大蟒大的嚇死人。後來,人們從洞裏挑出幾十擔人骨頭和婦女佩戴的金銀首飾,被吃掉的人不計其數。從此以後,每逢端午節,家家户户門口都掛菖蒲艾葉,還要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風俗 篇13

端午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非常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説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稜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説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非常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非常多!

端午節的風俗 篇14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風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之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且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風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將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風俗。每到這一天,每家每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風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的風俗 篇15

端午在鹽城地區又被稱為“惡五”,家裏有還沒滿週歲的小孩,父母會帶着孩子在節日期間回外婆家,又叫“躲五”。

過了初五,則流行“帶姑娘回家”“吃餿粽子”的習俗。現今的端午節,逐步由過去的“驅鬼避邪”演變成親友往來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節日。

王登佐説,東台民間的端午節有吃紅蘿蔔的習俗,來源於一次農民起義。清同治元年,東台地區一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橫行無忌,胡作非為。老百姓相約在五月初五這天,以“關帝顯靈”為掩護,民眾們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着紅蘿蔔頭為起義標誌,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月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蔔。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説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端午節吃紅蘿蔔

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蔔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台大豐一帶收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台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台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台)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 (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遊蕩,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 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 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 “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着紅蘿蔔頭為起義標誌,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蔔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端午節的風俗 篇16

今天,媽媽給我講了端午節的資料,例如:端午節的兒歌、端午節的來歷……就讓我來介紹介紹吧。現在我知道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還知道端午節的來歷。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還有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我還知道了端午的習俗。因為端午又稱重五,所以許多的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有聯繫在一起,例如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單的脖頸、手腕或足踝,稱為長命縷。名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怎麼樣,我媽和我都是知識廣博的人吧。

端午節的風俗 篇17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的由來,農曆五月別稱為午,另一方面每月的初五、十五、廿五,而初五是五月開端的五,又因為五與午諧音,故稱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

潮人在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因為傳説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又因為艾能辟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這一天龍抬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説比往日更好;另者上山採青草於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盛夏,氣温自然高了,也熱了。《本草綱目》曰:梔子有清熱瀉火、除煩解鬱、涼血解毒的功效。《潮汕百草良方》則説:“味苦、性寒、無毒、根味淡。內服清熱利濕、利尿、除煩、涼血止血、散瘀”。潮汕人應時應景,在端午節,採摘梔子製作梔粿,既可做祭拜祖宗的供品,又可做一家老少的時令保健食品。一舉兩得,所以流傳至今;做法比較複雜,把成熟的梔子敲碎後,加水浸泡,與糯米粉拌成糊狀,盛於墊有炊巾的蒸籠中,猛火蒸製成形。製成的梔粿微帶棕黃色,吃起來有點奇怪的苦,又帶點奇怪的香。潮汕人吃的時候,通常都是用紗線拉割成薄片,粘上白糖。嚼起來,能聽到白糖咯吱咯吱的響。潮汕民間把吃“梔粿”又稱為“吃壯”,寓意吃了身體強壯。

食粽球是這天的主要食物。潮汕的粽球主料採用的糯米,必須顆粒飽滿、大小均的勻,製作時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6小時,撈起後放在竹篩晾乾,次日下鍋用豬油炒後,加適量上等魚露,再炒至米粒晶瑩透亮,油香潤滑,再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用盆盛裝待包上竹葉就是上好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