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文化隨筆600字(通用22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文化隨筆6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文化隨筆600字(通用22篇)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稜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裏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2

國小五年的學習生涯中,發生過許多令我難忘的事情,最讓我難忘的要屬四年級的那次端午節了。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户户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這是為什麼呢?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他們抱着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裏面扔粽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裏,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和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因為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是為了讓蛇不來咬,就又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粽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粽葉,裏面就是香噴噴的粽子了!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裏,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歡粽子呀!可是當我一想起屈原便有一種辛酸。

這個端午節我知道了屈原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我也要想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將來未國家做貢獻的人!真是一個令我難忘的端午節呀!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3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説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説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4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今年的五月初五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參加了春城晚報小記者自然課堂別樣端午播種與收穫。

雖然是仲夏的季節,山莊的早晨卻格外清朗,雲朵擋住了豔陽,微風輕輕拂面,空氣裏瀰漫着田野的清香。在小楊老師伯俞泣杖的故事中,我們開啟了奇妙的端午文化之旅。

首先,我們來到水邊,學會了如何分辨菖蒲和香蒲;來到植物叢中,我們學會了辨識艾葉;到田間,我們看到了長在植物上的紅秋葵和綠秋葵。第一次,我對這些食物是怎麼從地裏長出來的產生了好奇。就在這時,小楊老師問我們:想不想種菜?想,非常想!我們興奮極了。然後,就進入到了我最喜歡的種菜環節。我原本以為種菜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嘗試之後才發現一切都不簡單。我信心滿滿地種第一棵菜時,就因為土沒有蓋整齊,把菜苗壓彎了直接埋到了土裏。幾次失敗之後,我終於找到了訣竅。原來只需要把菜苗旁邊的小土堆均勻地鏟到菜苗四周,就可以讓菜苗穩固起來。終於我把自己的一小塊菜地種好了,這時我已經非常累了,想想農民伯伯們每天在烈日下辛勤勞動是有多累啊,此時我深深體會到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不易。

下午,我們又參加了端午節的傳統活動包粽子。老師給我們每個人發了粽葉、蜜餞、豆沙、五色米和粽線,包粽子前爸爸在我手上用雄黃寫了個王字,媽媽把五彩的絲線系在我手腕上,都是平安的寓意。在老師指導下,我開始包起了粽子,剛開始做出來的粽子都不美觀:有的角癟了,有的米漏出來了,有的歪了直到第4個粽子才終於包出了讓我滿意的作品。

這次的端午節不僅讓我學習了知識,也讓我體驗了小農夫的快樂,還真是一個奇妙的端午節。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5

不記得是多久以前了,只知道每每端午節日,放學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會聞到濃濃的藥香。那樣苦苦純純的香味,可以飄得很遠,牽纏着我加快回家的腳步。迫不及待的想喝上一碗藥湯解饞。還有那一顆顆有稜有角,白亮亮,透晶晶的粽子,讓人不得不喜歡這樣的節日。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味道已經在記憶中顯得有點模糊不清了。只記得,每次這個節日來臨時就會想念那一條回家的小路,那一抹已經淡了的苦香味,那一碗純純的藥湯和那一顆可愛香甜的粽子。

有時候就在想,為什麼要成長得這麼匆忙。還來不及在雨後上山採一次山藥,也來不及親手摘下一片粽葉,或者更來不及把那樣醇香的味道記載,就已走遠。留下的便是深深的懷戀和狠狠的鄉愁。如今,獨自一人,處於一個本該熟悉,卻又淡漠了的禹角。唯有給自己畫上一個小小的圈。圈住想戀,圈住放飛的思緒,更是圈住孤單。

不知道在遠方,那熟悉的國度,此時此刻那亮晶晶的糯米是否都已在小火中歡騰。門上已經插上了藥枝,寧靜的小道上已經飄滿藥香,頑皮的孩童已經滿嘴蜜甜,走家竄巷。或者已不在年輕的媽媽,婆婆們已經做好飯開始掛念在外的我們了。

我打開窗,窗上已是淅淅瀝瀝掛滿雨露。遠處的山腰,披着透白的紗,羞澀得像剛進門的新娘,不敢抬起頭來。我輕輕觸碰那一串串的珠簾,進而觸碰那一層白紗,不想卻讓她驚嚇到。我忙抽回指尖,只能對她説聲抱歉。我知道此刻,我唯有細細聆聽和靜靜觀望,細聽那家門前也是這般滴答滴答的聲響和觀望那小路後嬌羞得若隱若現新娘般的粧容。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6

端午之晨,隱隱約約的粽香縈繞鼻間。

現在,一年中隨時可以買到粽子,什麼蛋黃粽、鹹肉粽、蜜棗粽,應有盡有。或許很少會有人想到要自己包粽子吃,反正我家已經很久沒包了。但總覺現在的粽子沒有自家包的好吃。因而,我無端的,愈發懷念以前自家包的粽子了。

今晨,在電視處看到一個講述各地的特色粽子的節目。其中那些色彩各異卻飄散着粽子特有清香的各樣的粽子,不禁使我食指大動,我更加懷念起自家的粽子。

這時,外婆打來電話,説今年要包粽子,我興奮極了,拽着媽媽往外婆家趕。

待我來到外婆家時,外婆已經開始包粽子,我饒有興趣地待在廚房裏看外婆包粽子。

外婆取過兩張粽葉,雙手捏住葉片兩端一彎,粽葉就成了一個錐形。外婆往裏面加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已經洗好浸泡完畢的糯米,問我要吃什麼餡的粽子。我喜食肉粽,便説要吃鮮肉粽。外婆加進早已備好的豬肉塊,又鋪上一層糯米,用一枚勺子壓實。外婆合攏粽葉,用線綁好,便製成了一個肉粽。

我也想學着做,可總是包散。好不容易包出一個粽子,卻像一個枕頭,不似外婆包得那樣是四方形。外婆還另包了幾個沒有餡的粽子了,放進鍋裏與肉粽一起煮。中午時,粽子出鍋了!

肉粽鹹鹹的,伴着粽葉的清香,帶着豬肉的醇厚,微黃,卻美味無比;白米粽,顆顆晶瑩,沾上白糖一咬,軟軟的、糯糯的卻不失韌性,令人脣齒留香;還有我的“枕頭粽”,雖然鬆鬆垮垮,卻也同樣金黃透明,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端午,是屈原帶來的無形的《離騷》,銘刻在我們的血液中,這種情結,是我們對生活的嚮往。快聞哪,端午的粽子了,正在悠悠飄香……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7

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陽,朋友一條祝福的短信突然勾起了我對端午的記憶,今日適逢端午佳節,在此送上對所有朋友的節日問候,大家端午快樂!

想想在家裏時,今天媽媽已經早早叫我起牀了,因為早上我們有踩露水的習俗。穿一雙輕便的布鞋,向青草更青、柳枝繁茂的地方去,不只是尋露水、同時也是折柳枝之行。各家各户的小孩最興奮了,還有一些隨行的大人等,成羣結伴,一大早就過山路踩露水折柳枝了,順便再到地上拔一些艾蒿回來。待帶着滿腳露水、尋得柳枝艾草歸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柳枝等插在自家的窗户上、門框上或是牆頭上,以求得一年的好運氣。

除了踩露水、折柳枝之外,我們還有幾項重要的活動。其中之一就是系紅繩了,紅繩既所謂花線、由各種顏色的細線撮擰在一起,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通常會親手擰好線繩,然後再為孩子繫上,兩隻手挽上或腳腕上,腳腕上通常只系一隻,要不小孩就被拴住了個子長不高。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蛇,因為夏天來了,草木茂盛,孩子們出入田野小道間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是長勢旺盛的草叢中,這也表達了家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的願望。

和紅繩類似,納荷包也是一種人們喜愛的活動。媽媽或奶奶手巧的話,準會給孩子做幾個可愛的小荷包,裏面裝上香料,聞起來香極了,心形的荷包外面還縫細線做的有小穗穂,看起來也好極了。

在飲食方面,端午這天通常吃的是家人親手做好的涼粉,自家釀製的酒麥等。在村裏,這就算好好的過了一個端午節了。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雖然不隆重繁華,但卻充滿着一股濃濃的節日情味。南方人在江上撒粽子、賽龍舟等以祭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的家鄉以起其質樸簡單的方式表達着一種親切的關愛感情,這也不正是屈原精神的一種傳達嗎?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8

每年的農曆5月初五,是國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户户都非常熱鬧,大家不只要包粽子,而且還要打大餅和米糕。

聽母親説,端午節還有一段歷史呢。古時候有個叫屈原的詩人,因熱愛祖國而不被理解,遭到了屈辱便來到江邊,跳進了江裏,溺江而死。大家打撈了很久也沒撈到他的屍體,他們擔憂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把包好的粽子扔進江中,讓魚吃粽子而不要去吃屈原的屍體。因此,每年的這時,也就是端午節大家就包粽子來紀念屈原。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是如此過的,大家早早的起牀,到外面去,採上一段柳條,拿回家裏,插到了户門上。另外,孩子子們的脖子上戴着香囊,同時手、腳腕繫上五彩線繩,傳聞可以避邪驅蟲,將來會有福氣。大大家呢?坐在一塊包三角形或者四面體形的粽子、打米糕、打各種口味的大餅。吃着香噴噴的粽子,我就產生了學包粽子的想法,隨即告訴了母親,但母親不同意,在我的堅持下,母親才答應教我,我開心的直跳。

製作粽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母親教我的步驟也非常緊湊,第一讓我拿好粽葉,接着卷好粽葉,同時把糯米、花生、大棗,放進卷好的粽葉裏,待所有些東西填滿後,就把粽葉根據四面體或三角形狀包起來,之後用粽繩系在粽子上。如此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包成功了。我最初包粽子並非非常不錯,在母親的幫忙下雖然我包了好多奇形怪狀的粽子,但也領會了包粽子的樂趣。等大家把所有些材料包完後,母親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去煮,幾個小時後香噴噴的粽子熟了,把粽繩解開,一陣陣葦葉的清香撒出來,被人讒言欲滴。

真期盼今年的'端午節快點到來。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9

陰曆5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很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5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字不同,但大體上説,各地人民節日的風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因為地域廣大,民族海量,加上很多故事傳聞,於是不只產生了海量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風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孩子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去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到今天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的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進步,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由來,是中國古時候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大家“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範圍,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塊。

到了現在,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風靡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0

一個個香氣迷人的粽子,一張張喜悦燦爛的笑臉,還有一艘艘鮮豔的龍舟……構成了今年端午節的快樂圖景。

早上,我以最快的速度來到河邊觀看龍舟比賽。只見兩岸的河堤上,人山人海,大夥不斷地大聲喝彩。擠過黑壓壓的人羣,我來到了河邊,一條條裝飾豔麗的龍舟,披紅帶彩,威風凜凜,盡收眼底。這時,剛好到了比賽最緊張、最刺激的時候,鼓聲陣陣裏,只見兩條龍舟正在訊速地前進,宛如離弦之箭。一個個健壯的龍舟手們,舞動着有力的木漿,劃出一道道波紋,拍打着河岸。正在這個時候,一陣子吶喊聲響了起來,我也拼命地為看好的一號龍舟加油!非常快,一號龍舟率先到達終點。看到結果,我開心得一蹦三尺高。

看完比賽,回到家,母親叫我過去包粽子。我急忙跑過去,看到桌子上有不少包粽子的餡料,有糯米、肥肉、花生和鹹蛋黃,還有包粽子用的葉子。母親看到我來了,就全部向我介紹了一下,這是糯米、這是花生……介紹完將來,就讓我開始學包粽子了。母親先把粽葉拿在手中,在葉子上先放上一些糯米,放一些花生,再在花生上面放了一塊肥肉、鹹蛋黃,放幾勺糯米把肉和蛋黃蓋住,最後再用葉子包好它,綁上繩子。包好的粽子全都放在鍋上蒸。

過了一會兒,香甜的粽子出爐了。還沒有碰到粽子,我就能感覺到粽子非常燙,儘管這樣,我還是接過了母親遞給我的粽子。打開粽子的葉子,我想到了王冕《梅花》中的“只留清氣滿乾坤”。我忍不住地把粽子一勺勺地往嘴裏送去,那味道透着粽葉的清香,真是沁人心脾。

這真是一個美好而開心的端午節,我期望下一個端午節會愈加高興而有意義。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1

今天是陰曆5月初五端午節,大家去奶奶家吃粽子。

路上,我問母親:“母親,端午節是如何來的,為何要賽龍舟和吃粽子?”母親説:“端午節5月初五,可能是由於這期間蚊子等害蟲比較多,所以古時候先賢教育老百姓用艾草、菖蒲驅趕害蟲免得生病。賽龍舟是春秋時期百越區域以龍舟競渡方法祭水中蛟龍,吃粽子是紀念國內戰國時期楚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一進奶奶家,奶奶已經在忙了。奶奶一看見我,就開心地讓我和她一塊包粽子。只見奶奶把粽葉折成鬥狀,盛滿糯米,再把粽葉層層包上,用線緊緊綁牢,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不亦樂乎地包起來,但每次不是餡弄太多,裹都裹不了,就是綁得太鬆,稍微一動,米粒就會爭先恐後地從各個角落鑽出來。每當這時,奶奶一直鼓勵我:“沒關係,不要灰心,只須你去努力,總會成功的。”

雖説包粽子不可以,可吃起來我最在行。鍋裏粽子的香氣日漸瀰漫了整個房間,奶奶一掀開鍋蓋,我便迫不及待地扒了一個,“哎呦,好燙!”我忍不住把粽子扔回了鍋裏,並吹了吹手指頭。奶奶一邊笑一邊用碗重新給我盛了一個粽子,我接過碗,對着粽子吹了幾下,然後解開繩子,扒開粽葉,對着粽子就是一口,哇,糯米里既有肉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自己本身糯糯的味道;蜜棗裏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肉的味道,還有它本身甜絲絲的味道;肉裏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本身嫩嫩的味道,真美味。

沒過幾分鐘,我便吃完了,但我卻舍不能把粽葉扔了,由於粽子實在太美味了,我必須要把粽葉上的每一粒糯米都吃了再扔。

端午節真好,我真愛端午節。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2

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早上9點,參與人員已到達參賽地點(公司後花園),這次活動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親子活動,以家庭為單位比賽包粽子,在30分鐘內最快包完20個粽子的家庭獲勝。第二個,知識搶答,這是關於端午節的問題,每答對一題獲得2個粽子,答錯一題則扣掉1個粽子,最後獲得粽子最多的家庭獲勝。第三個,玩“曲水流觴”遊戲,每個家庭坐在旋轉的圓桌邊,用一個杯子盛半杯醋(因為小孩子要參加,不能喝酒)放到桌面上,當桌面停止轉動時,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喝下醋並表演一個節目。

活動中最激烈的是第二個知識搶答,由楊爺爺主持,他念完題目就説“搶答開始”,每個人就立馬開動腦筋,積極地搶答,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遊戲中,拍桌子聲、搶答聲、歡呼聲響徹雲霄。通過激烈的競爭,我家取得了勝利。

最有趣的是第三個遊戲,每當桌面轉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很緊張,心裏默默祈禱,醋杯千萬不要在自己的面前停下,大家都怕喝那酸酸的醋。“桌子停了”不知誰叫了一聲,緊接着又是一陣歡呼聲,醋杯停在了唐伯伯的面前,唐伯伯歎了一口氣,之後只見他皺了皺眉頭,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端着醋杯一飲而下,“好酸啊!”大家給了他熱烈的掌聲。可就在這時,他忽然起身跑了出去,一到廁所把剛才喝下的醋全部吐了出來,大家這時笑得更開心了。

活動結束了,楊爺爺説,這次活動大家吃了自己包的粽子,玩了遊戲,拉近了同事之間的友誼,增進了親子關係,讓孩子們瞭解到了端午節的文化和傳統習俗,大家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3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曆(農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端午節傳遍全國各地,主要分佈於廣大漢族地區,壯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説,如紀念屈原投江、始於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説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有:

1、紀念歷史人物;

2、划龍舟;

3、吃粽子;

4、各種防五毒習術(貼端午符剪紙、掛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蘭湯沐浴);

5、遊戲,如玩鬥草、擊球、射柳等。與端午節相關的主要器具、製品有龍舟、粽子、五毒圖、艾草菖蒲、鍾馗畫、張天師畫、屈原像等。

端午節起源於民間習俗,其中有不少活動都是健康向上的。隨着社會的進步,端午節漸漸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有較強的生命力。端午節對研究民間習俗的發展有重大價值,由於它是多民族共享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研究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4

一看到母親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曉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曉端午節的起源,只知曉每年家就像春節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不過知曉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故事,至於還有哪些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帶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家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天第一場大雨或首次洗澡時,才可丟掉。母親告訴我説,據老大家講,如此可以防止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大家家鄉的主要風俗。剛到5月,家就開始浸泡糯米了。母親通常都會籌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母親就是一直如此做的。

端午前一天,母親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並不容易。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一直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大家人來人往,真的像春節一樣。

回到家,吃着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5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為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喝雄黃酒。端午節又稱: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今天的端午節,更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粽子的樣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比如: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

吃粽子: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6

陰曆的5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十分熱鬧。

端午節是由於秦國和楚國發生了戰爭。秦王需要楚王去談判,屈原勸楚王不要去,可是楚王不聽。還將屈原逐出國,後來,楚國被滅之後,屈原憂憤地跳進了汨羅江,百姓為了懷念屈原,將糯米包成粽子,投入了江中,期望魚羣吃米而不傷屈原身體,後來演化為端午節,所以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裏不少有趣的活動:譬如賽龍舟、吃粽子、包粽子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包粽子了。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起牀幫母親包粽子,我一手拿着粽葉,一手把粽葉捲成筒狀。用手握着粽葉,然後舀些糯米放在粽葉裏面,把多的粽葉包起來,再用繩子捆住粽子,一個粽子就在我手裏誕生了。可是,好景不長,當我籌備去蒸的時候,粽子下面忽然有了一個洞,糯米像調皮的娃娃全漏出來了。

我非常失望。我去問母親:“母親,我明明已經包好了,為何還會漏出來呢?”母親笑着説:“你把粽葉卷緊點。”我照着母親説的做,果然成功了。包出來的粽子又大又好看。不一會兒,粽子就蒸好了。我揭開鍋蓋,一股清香從鍋裏飄出來。我從裏面拿出一個來,“好燙!”我發出一聲怪叫,丟回了鍋裏,等粽子冷了,我拿出一個粽子。解開繩子,剝開粽葉,我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糯糯的,真美味!

端午節真有趣呀!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7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熱鬧的新年,追悼親人的清明節,紀念愛國詩人的端午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在這部分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由於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在陰曆5月初五。

在陰曆5月國中一年級,大大家都會先在門楣上掛艾葉、昌蒲,這部分可以驅趕蚊蟲,而且還要喝雄黃酒,防病防災,大大家還會去採摘粽葉洗、浸,還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紅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着是包粽子,在大家家,奶奶包粽子包得。奶奶包粽子的時候,我問奶奶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奶奶説:“在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楚國的楚懷王昏庸無能。屈原建議他富國強軍,舉賢授能,而楚懷王卻聽信小人讒言,把屈原削職流放,屈原在京都聽有人説秦國把楚國攻破了,屈原聽我們的國家被別的國家佔領,悲痛萬分,他就抱着一塊石頭投江自盡了。大家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自盡後,就把葉子包着糯米投到江裏去,讓那些魚蝦吃飽,不要咬屈原的屍體,這就是為何每年的陰曆5月初五大家要吃粽子是什麼原因了。”奶奶説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門絕活,鍋裏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時候還要醮白糖,如此才困難壞肚子。

吃飽喝足,大家一塊去看賽龍舟。賽龍舟同樣是端午節的一個要緊傳統風俗,賽龍舟主如果為了驅趕水中邪靈,讓屈原的靈魂歸到故里。

端午節是陰曆5月初五,是個盛大的節日,在端午節裏,大家大夥都開高興心,天空瀰漫着歡笑聲。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8

今天是六月八日,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説起“端午節”,我還知道它有另外的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由於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親而得名“女兒節”;“詩人節”當然是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知道了吧?

早上,我吃過早飯,媽媽和奶奶帶我出去玩。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別提有多開心了。不知怎麼的,我發現今天大街上有好多人,他們都買了樹枝拿在手裏,我很奇怪準備問媽媽,卻發現媽媽和奶奶手裏也各拿着一捆樹枝,就連忙跑過去問:“媽媽你們買樹枝幹啥?啊!真香!”媽媽笑着説:“傻孩子,這是‘艾枝’。艾枝可以驅蚊子和蒼蠅,還可以避邪呢!我們把艾枝掛在自己家的門上、窗户上,不是很好嗎?”我點點頭。

中午,我們家的飯菜有豐盛又香甜,除了家常菜外,還有漂亮的三角粽子、雞蛋和鴨蛋,香氣撲鼻。我立刻拿起一個較大的粽子,剝開粽葉,津津有味地吃着白嫩的糯米,好吃極了!

爺爺告訴我,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人格。其實這個我已經知道了,嘻嘻……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又可以學到知識,增長見識。過端午節,真好!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19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遊百病。

端午節是我國紀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一位大臣,屈原很忠良,所以楚懷王很喜歡他,還有一位很嫉妒屈原,便用陰謀來害他,是楚懷王漸漸不信任他了。有一次,秦國要跟楚國和好,屈原仔細分析,知道了秦王的陰謀,便冒着生命危險去告訴楚王,楚王不但不聽,還把他釋放到遠離他鄉的地方。當楚王剛到秦國就被擒住,他後悔當時不聽屈原的話,因氣大而死,屈原當得知國家快滅亡時,他不忍再看下去了,寫了最後一首愛國詩,便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當地人知道後,趕緊划船去打撈屈原的遺體,有些人向江中扔雞蛋、粽子,倒雄黃酒,都是為了不讓魚蝦不吃屈原的遺體;賽龍舟就是因為當時打撈屈原遺體的原因。不僅,端午節有它的歷史還有一些食俗和風俗。

端午又稱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20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説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悽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後,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裏,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後,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2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用各種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今天杭州湘湖(白馬湖)研究院的孫娟老師來到蕭山日報社,和我們小記者一起探究端午節文化,領略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過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我們通常認為是紀念屈原。通過孫老師的講解,我們明白了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的是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我們本地也有紀念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秋瑾的。傳説端午節喝雄黃酒是跟白蛇傳的傳説有關。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鐘馗像鎮鬼、佩香囊、懸艾葉蒲草、吃“五黃”、避五毒、畫額、豎蛋等,內容十分豐富。粽子不僅形狀,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寓意也不同。比如紅棗粽象徵着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誠之心。當孫老師問我們吃“五黃”是哪五黃的時候,小記者們都爭先恐後的舉手搶答,一位同學十分流利地就説出了答案,因為我們這裏端午節都會吃到這五種食物呢。

我們原本以為只有中國人才過端午節,經過孫老師的一番講解,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也過端午節的,因為古代的中國非常強大,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很大,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流傳到了這些國家。當孫老師問我們外國人是怎麼用英語説“端午節”的時候,整個教室頓時鴉雀無聲了,這個問題可真考倒了大家。原來外國人把端午節叫做Dragon·Boat·Festival,按照單詞的意思就是“龍舟節”,可能他們認為我們端午節的活動裏面“賽龍舟”給他們的印象最深吧!

這次的端午節活動,我過得非常有意義。它讓我學到了跟這個節日有關的許多知識,使我感悟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會將這一傳統佳節發揚繼承下去。

端午節文化隨筆 篇22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佳節來臨,此時此刻,也許你正陶醉在旅遊休閒的愜意之中,親身參與到賽龍舟,包粽子等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也許你正與你的家人或朋友一道品嚐着美味可口的粽子,相聚言歡,其樂融融。然而,我們既要好好休這個”假”更要好好過這個節。過一個回味無窮的端午節,不光要吃粽子,更要體味端午節所藴涵的豐富歷史和悠久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精神是端午節的永恆價值所在。説到端午節的起源,人們自然會想起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據説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後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為了撈救他,投粽子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屈原的這種對祖國和人民忠貞不渝的高尚情懷,贏得了後人的深切尊重和真摯懷念。

我家過端午很簡單,祭拜祖先,還有吃粽子,包粽子,往年都是我媽媽那一輩的人在包粽子,我們小孩子的不會的今年,媽媽卻主張教我們包粽子,早晨,媽媽到街上去把粽葉買回來,我和爸爸把糯米準備好。等媽媽回來,媽媽開始教我了:我先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兩張粽葉,把粽葉向中折出一個圓角,左手捏緊,最後,再用事先撕好的粽葉條向粽子的兩頭各繞兩匝緊。一個好看的粽子便包好了。於是,我又別出心裁地給它做上記號”吟”。我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幾個粽子,怎麼看也沒有媽媽包得美觀結實,但是媽媽卻説我的是最好的,我又奇怪又開心。我想下個端午節我還要包粽子,做到不是被媽媽安慰似的表揚,而是實實在在的誇獎。

這次的端午節真是一個回味無窮的端午節,我既好好過了端午節,又好好的體味了端午節所藴涵的豐富歷史和悠久文化,難道這不是一個十分回味無窮的端午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