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男孩走出大學便當總裁

熱點1.59W

鋒芒初試,創業中遭到“碰壁”

男孩走出大學便當總裁

年輕氣盛的林曾風穿着樸素、得體,個頭不怎麼偉岸,談吐卻不俗,而且英氣的眉宇間透着智者的幹練和沉穩,四年創業史 男孩走出大學便當“總裁”。

“年輕人愛衝動,我也不例外,總夢想在年輕時早日做成大事。”林曾風告訴筆者,剛上大學那會兒,他就想創業了,可做什麼好,他一直沒有頭緒。2005年,大二剛開學,想着校園內新生入學時熙來攘往的情景,他頭腦中突然萌生了一條“生財之道”——賣鑰匙鏈給新一屆學生。鑰匙鏈雖小,可它是生活必需品。校園內有不少個人靠擺攤賣日常生活用品的校友,他走走看看,發現賣鑰匙鏈的少,又想起自己初來乍到時買鑰匙鏈的艱難,於是便決意做大這單“生意”。他還為自己算了一筆賬,新一屆學生按7000人算,就是7000條鑰匙鏈,一條一人賺一毛錢,就是700元,利潤很可觀。但考慮到就兩天的生意可做,他“動靜”大起來,一下為自己招聘到10個人,組成營銷團隊,管吃外,每人一天還有30元的工錢。

事實上,一條鑰匙鏈不是賺1毛錢,而是7毛錢,所得利潤大大高出林曾風原來計算出的利潤。但忙碌了兩天下來,結果他發現,除去10個人的工資與開銷,他手裏只剩下一堆貨。錢壓在存貨上,他吃飯都成了問題。

“事後,我總結教訓,自己有這個夢,別人也有這個夢,都在做,都難贏。血的經驗是,校園雖小,也是個市場,所以賣東西也要了解求方市場,也要知己知彼。”林曾風説。

大展身手,創業中連連“破壁”

“創業難免要碰壁,碰得頭破血流我不怕,問題是自己本錢少。家裏窮,迫於壓力,我不得不硬着頭皮第二次創業。”林曾風説。

第二次校園創業他學“乖”了,不做資金注入,而是靠“投資智慧”——幫人做數碼產品推銷,要的是多動嘴、多跑腿。“校友中有不少消費數碼產品的,而校園內就有超市,有攤位。”林曾風説,“這僅僅在超市與商家之間連‘一條線’而已,或者説是在學生與商家之間搭一座橋。做了兩個月,結果,小賺了一筆。錢不在賺多少,關鍵在於它讓我嚐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

這次小小的成功過後,林曾風創業的夢想揚帆起航了。在農村,一般的家庭,要供出個大學生,實屬不易,何況是一個處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林父勉強拿得出供兒子讀書的錢,讀書以外的錢,就是想給,也拿不出。林曾風很明白這些,所以他更多地做起“動嘴、跑腿”的營生。同寢室有幾個要好的室友要與他合夥開飯店,他想了想,搖搖頭拒絕了,開飯店得入股,可他沒錢。但他並沒有“退出”,而是答應做營銷策劃,自己什麼也不要,只讓白吃飯就行。他給飯店取名“糊塗齋”,生意興隆。

“開飯店,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時間,而我還要為學分努力學習,因此‘糊塗齋’僅開了半年。不過半年下來,3個入股的室友各分得七八千元。這次稱得上成功的嘗試,有兩點寶貴之處,一是使得寢室的創業氛圍更濃了,二是它讓我明白,我要創業但不要做實體,而是賣知識,學着讓知識轉化成經濟。”林曾風説。

這個念頭一經萌生,林曾風便放不下了,吃着飯想,走着道兒想,就是在夢裏,也在細緻設想,周密謀劃。大二寒假後開學,他決心要做“大學生聯盟”。他為自己這次創業慎重地謀劃好三大塊,第一塊是組織大學生旅遊;第二塊是組織大學生放假返鄉;第三塊是做教育。這三塊可以同時進行,不衝突。但考慮到校園內組織大學生旅遊的小團隊太多,而且精力和時間投入得多,回報少。他決定放棄這一塊兒,專攻組織大學生放假返鄉和做教育。大二下半學期的“五一”小長假,他坐上一輛開往永城的大巴。上車後,他便有意跟車主套起近乎,有意往包車的話題上聊,等時機成熟,方跟車主透出底牌:暑假時他打算包下這輛大巴。

“我就是個學生,我深知放假時學生買車票的辛苦,要跑到車站去買,來回開銷不少,而且離校時帶的東西多,很不方便,所以都想着由學校直接坐車回家該多好。我所做的',正是他們所需要的。”説着,林曾風又算起賬來。他包車的費用是1200元,車上有40個座,到商丘一張票賣到40元,虞城45元,夏邑55元,永城65元。他那次除了自己和幾位同學的車票錢,還賺了400元。

路子走開闊了,視野也越來越開闊,林曾風“膽子”大了,就業參考《四年創業史 男孩走出大學便當“總裁”》。在大二的暑假裏,他做起教育來。林曾風事先考察過大山外語的辦班方案和利潤空間,試圖模仿他們的路子。當年放暑假前,他便在校園裏公開招聘教師,80人應聘,14人入選。他帶着他的14人團隊回到虞城,在一家閒置的院子裏,掛起“友愛高校教育聯盟”的牌子,收學生170人,補習數學、英語,一個月後就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帶動學生思維、創新、互動,旨在讓他們知道自愛,懂得敬愛,理解關愛。那次做教育後,我新學期的學費賺夠了,而且深刻感受到,教學是一件愉快的事,用自己的思想影響別人,把自己的優點與別人分享。”林曾風説。

大三那年,他決意自我“補血”

轉眼就到了大三,林曾風突然感覺到大學生活過得太快了,而他在創業的體驗中,一次比一次覺得自己的知識太過貧乏。所以大三這一學年,他決意什麼都不幹,而是為自己充分“補血”,努力學習,完成學業。

林曾風開始放眼社會,為的是大學畢業後能儘快融入社會,他開始瞭解社會需要什麼,而他能為社會做什麼。大學畢業後他打算自主創業,創業的理念有了,但他突然發現,要創業,而他所學的計算機專業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有很大侷限,於是決定另外選修工商管理學。大一、大二的工商管理課很淺顯,他便跟着工商管理系大三、大四的學生旁聽。課餘的時間,虛心求教和泡圖書館。林曾風説,“從早8點到晚8點,整整一年的時間,我記得關於工商管理的書,我全看了,而且全作了筆記。”

這其間,林曾風説他聽了餘世維的一次講座,更是受益匪淺。餘世維,美國佛州諾瓦大學公共決策博士,美國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後,英國牛津大學國際經濟博士後,國際經理人協會特邀講師,世界多所著名大學客座教授。幾十年的商海搏擊,豐富的閲歷和經驗,使餘世維不僅成為一位傑出的企業家,而且成了一位著名的企管顧問。餘世維擅長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企業經營管理,從企業戰略制定到方針目標的量化展開,均有其獨到之處。

聽了幾次餘世維的講座,林曾風感覺自己的思想開放了,開闊了:“我開始冥思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所在。我覺得我有些想通了,就是大學生整體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就業觀需要重塑。”他説到他身邊的一些大學生,心態太浮躁,大學給個平台,他們只顧了享受交友、戀愛、喝酒、聊天的時光,沒有長期目標,壓根忘了自己還需要“充電”,需要如何抓住機會創造實際的價值。

“不是放你到發達的地方你就發達了。許多大學生對自己將來的設想,往往具體到某個城市,某個位子,只想着自己需要什麼。我們不妨換個思維角度想問題:哪裏需要我,我能為大家做什麼,我能擅長做什麼。”林曾風説。

大學畢業,選擇了坎坷征程

當前,大學生就業這一塊,出於種種原因和侷限,上至國家,下至地方,問題一年比一年嚴峻。而林曾風的就業抉擇,卻充滿自主和創意。

林曾風告訴筆者,他的父母和大多數大學畢的父母一樣,希望孩子大學畢業後,能獲取一份穩定而踏實的工作,而後成家立業,萬事就大吉了。臨近大學畢業,林父便託關係,目的讓一位當權的熟人把兒子弄進縣高中教書。林曾風知道了,就勸父親罷手,他的路他想自己走。

至於自己能做什麼,擅長做什麼,林曾風早已胸有成竹。大三暑假,他找到設在鄭州的“海文考研”機構負責人,表達了自己想做商丘區域的總代理。他被拒絕了,對方不想改變“直投”的運營體制。而他想全權代理,從而將自己的經營理念“投”進去,根本不在意得到一份工作,外加一個月1800元底薪+提成的優厚條件。

他的父母和親友都説他瘋了,27歲的人了,不考慮婚姻大事,三十而立,立什麼?他只能小聲嘟囔一句:“立什麼?立事業!”

林曾風很清楚自己,他現在創辦的一家教育機構,2009年3月份,已經拓展到永、夏、虞三個縣(市)27個點,他已經是自己所開創事業的“總裁”了。

採訪最後,林曾風向筆者透露,2009年7月1日後,他會去鄭州,那裏有一家企業決定為他投資100萬元,發展他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