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夏秋之交要如何養生

熱點1.86W

立秋了,天氣慢慢的涼爽了,可是濕度也逐漸的減少了。這樣的天氣人很容易出問題,易使人情緒產生波動,或煩躁,或傷感,從而引起憂鬱、悲傷。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淒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那麼,初秋如何養生?下面介紹一些初秋養生注意事項。

夏秋之交要如何養生

秋季養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調理脾胃 秋天氣候涼爽,容易食慾大增,突然暴飲暴食會加重胃腸負擔。因此,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更要注意調理脾胃,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所以平時不妨吃點茯苓餅、芡實、山藥等,少吃寒涼食物,不要生吃大量的瓜果。消化道不適的人在秋季應當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食物。

注意防燥 中醫認為,秋天對應的臟腑為肺,秋天雨水少,天氣乾燥,燥易傷肺,肺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咳嗽少痰、口乾舌燥等症狀。此外,因肺與大腸相表裏,腸燥則容易出現便祕。所以預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比如平時要適量地喝些淡茶、豆漿,食用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食物。

預防秋乏 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增強身體素質,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運動。但不能大強度鍛鍊,應循序漸進;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中醫注重形體和精神的調養,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有“養陰培元”之效。睡覺的時候最好在晚上11點之前,因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時候,晚上11點之前睡覺不僅能養陰,睡眠質量也能達到最佳。

預防感冒 俗話説:“交了八月節,夜寒白天熱”。在這個季節,感冒的增多與天氣變化無常有很大的關係。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温變化適當地增減衣服,其次是室內的空調温度不要過低,一般控制在25℃~27℃最好。

初秋養生注意事項

1、潤燥首選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立秋後空氣乾燥,人容易煩躁不安。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比如:梨、甘蔗、銀耳、菊花、鴨肉、兔肉等,其中蓮藕為首選。

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澱粉,有明顯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

2、補肺首選杏仁

蘿蔔杏仁乾薑梨,治咳有效不求醫。按中醫的理論,時髒對應,秋季屬肺。立秋後是養肺、補肺或治療肺部疾患的最好時節。補肺的有銀耳、百合、豬肺、柿餅、枇杷、荸薺等。而其中當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屬。

杏仁最好與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温熱時喝;和豬肺燉湯,也有滋養緩和之效。

3、養陰首選蜂蜜

進入秋季,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養陰的食物也有很多,比如泥鰍、芝麻、核桃、糯米、牛奶、花生、鮮山藥、白果、梨、紅棗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中醫認為,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悦顏色的功效,因此擁有“百花之精”的美名。蜂蜜是一種非常好的能量補充品,對於緩解疲勞效果顯着。

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温水中飲用,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將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能補肺陰不足。

情緒上注意平和情緒

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着內收。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鬱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運動上調養應適度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但是,秋天養“收”的時候,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秋天是鍛鍊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適當的運動鍛鍊,能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但切勿搞得大汗淋漓,當週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即可停止,此時能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此外,秋季運動還要特別注意防秋燥,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睡眠上早睡早起可防病

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眾所周知的。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對預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適當早起也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牀前適當懶牀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疾病上重在於預防感冒

在這個季節,感冒增多與天氣變化無常有很大關係。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温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温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天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咳嗽、頭疼、哮喘並不一定都是由感冒引起的,一旦患病最好找醫生診治,以免耽誤治療,引起不良後果。

秋咳不停

光靠補水還不夠

秋季臨近,空氣日漸乾燥。特別是原本就有肺部疾患的人羣,更易被秋燥尤其是秋咳侵犯。

怎樣才能緩解咳嗽、咽乾、皮膚乾燥等秋燥的煩惱?專家建議,首先,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飲水宜“多次少飲”,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前各飲水200毫升。民間有“朝朝鹽水,晚晚蜜糖水”的説法,即早晨飲淡鹽水,晚上適當喝一些蜜糖水,對改善秋燥有一定幫助。

其次,在初秋季節可多吃清熱潤燥的食品,比如川貝粉燉秋梨就是一款不錯的食療方。取秋梨1只,挖去核後,填入川貝母粉適量,加冰糖與水,文火燉熟,吃梨喝湯。

頭暈乏力

查查血壓高不高

每到入秋時節,總有不少人因為頭暈或莫名的乏力前去醫院就診。

專家認為,單純覺得疲勞乏力而無其他症狀者,主要是夏季人體消耗過大所致,這類人在天氣轉涼後一要注意合理膳食,增加營養,尤其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的補充;二要注意調整生活節奏,保證充足的睡眠,中午可適當休息。

如果在疲勞乏力的同時還經常覺得頭暈,就要提高警惕了。建議這些人要及時查查血壓,因為高血壓患者到了秋季由於血管突然收縮,容易導致血壓上升,因而覺得頭暈。對於常年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來説,入秋後則要特別注意定期檢測血壓,按時服藥。

胃疼泛酸

生冷食品吃太多

許多人都知道秋季要養肺,卻不知秋季也是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胃痛、胃潰瘍高發時節。

專家指出,生冷的食品吃得太多,腸胃一入秋就容易“鬧情緒”。尤其是近年來胃食管反流病人明顯增加,且很容易被誤診。胃食管反流除了會導致燒心、泛酸之外,常會表現為咽喉不適、咽癢、慢性咳嗽等看似和胃無關的症狀。

建議經常出現燒心、泛酸、不明原因咽癢、咳嗽的人要及時去消化科查查。胃食管反流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還需悉心調養,少吃刺激性食品,多吃温和、養胃的食物。

頸肩不適

保暖防寒需趁早

不少人由於在炎炎夏日裏過分依賴空調或者在夜晚過於貪涼,秋風一起,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等老毛病便紛紛來“算賬”。

夏天的寒氣淤積在腿上,就容易導致入秋後出現關節腫脹、刺痛等症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寒氣積聚在頸椎、肩周,天涼後就會導致這些部位酸脹難忍。一些嚴重的頸椎病患者除了頸部活動受限外,還伴有眩暈、噁心、上肢麻木等症狀。

專家建議,天氣轉涼後要及時注意保暖。頸椎病患者別忘了繫上絲巾,肩周炎患者要少穿露肩的衣服,關節炎患者尤其要注意腿部的保暖。如果症狀嚴重,則應及時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