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種植大户先進事蹟(精選5篇)

熱點2.2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敍事為主要表達方式。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種植大户先進事蹟(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種植大户先進事蹟(精選5篇)

種植大户先進事蹟1

這是一片綠色的茶園,這裏是茶農增收的希望。2000年朱村鄉黨委、政府提出“以茶立鄉、以茶興鄉、以茶富鄉”思路後,身為朱村村黨支部書記的葉偉良,就看到了茶葉發展的前景,開始思考茶葉發展的路子。通過近5年的發展,葉偉良不但自己致富還帶動了當地茶農增收。

2001年6月,葉偉良開始承包茶山,他克服了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困難,從整地到苗木栽種,共投資20餘萬元,開發基地120畝。經過他的精心管理,2002年春就產茶青2000多公斤,創利2萬多元。茶葉基地良好的生產效益,讓廣大村民看到了茶葉發展的前景,村民們種植茶葉的積極性高漲。在他的引導和幫助下,至2005年底,朱村村已發展茶葉基地600多畝,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

隨着全鄉茶葉開發面積的擴大,葉偉良又在茶葉加工、銷售上動腦筋、做文章。他提出了“建一片基地、樹一個龍頭,創一個品牌、促一個產業”的發展思路,以提高茶葉生產的經濟效益。去年,寧波北倫集團麗水天恩茶廠落户朱村村,葉偉良作為村裏的主要幹部,積極投身到茶廠建房徵地的工作中,同時,做好農民思想工作,為今後天恩茶廠帶動朱村鄉茶葉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葉偉良的茶葉基地每年可收入15萬元,但他並不滿足,還在不斷摸索新的茶葉管理經驗,尋求更大的效益空間。他還利用平時與村民朋友閒聊的時間,向他們傳授自己的管理方法、加工經驗和市場信息,鼓勵農民多種茶葉,種好茶葉,並努力使村民樹立品牌意識,以提高經濟效益。

種植大户先進事蹟2

李忠義,男,中共黨員,四川夾江縣人,1965年12月出生,現任建川村黨委副書記、村委委員。老李頭髮有些許花白,個子雖小,但是説起話來聲音洪亮,淳樸親厚,在建川村,説起李忠義,沒有人不熟悉他,他既是村裏的“能人老李”,也是大家的貼心書記。

1982年高中畢業後,在家學習種茶、製茶,先後到峨眉、雙福茶葉市場考察學習,2020年在村“兩委”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手工製茶作坊,帶動村民發展茶葉生產,增加農户收入。

“懷匠心、踐匠行”

1990年,在大家經濟條件都不是太好的情況下,出生於農村、從小在茶園裏長大的李忠義,為了謹記父輩的囑託,把手工製茶技術作為一生的寄託傳承下去。披星戴月,風月兼程,將全部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製茶事業。他就像一個勤勞的勤務兵,在萬千製茶軍團的最前沿熠熠生輝,無怨無悔。為了製出最自然的茶香,他獨自一人,花了整整3年時間跋山涉水,多次外出學習手工製茶技術,1993年學成歸來,帶領着周圍有想法的農户們開始了手工製茶之路,使一部分人腰包鼓了。

細節決定成敗。揉茶工藝的水温控制、揉制步驟、揉制手法、力度、速度及外觀形狀等,李忠義都要求做到認真細緻,嚴謹準確。十年磨一劍,正是對自己高標準的要求,揉茶三十載的李大師擁有一雙巧手,技術精湛細微,形成了特有的茶葉揉制能力。“手工製茶是個苦差事,在傳統手藝逐漸被冰冷機器替代的年代,雖然辛苦,但意義非凡。”李忠義説,傳統制茶技藝是祖輩留下來的財富,從小與茶結緣的我,自然有義務和責任把這個傳統保持下去,並且不斷髮展壯大。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李忠義做茶不追求量,不單純追求經濟利益,他希望通過他雙手的每片葉子都賦予新的生命。2004年到村上任職開始,為提高茶葉質量與產量,他在種茶上大做文章,2012年在原建設村任村主任時帶領建設村村民投入50餘萬元,大力發展“林下種茶”700餘畝,大大提升了茶葉質量、產量,每畝產值達5000餘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利用中省扶持資金100萬元成立了建川村手工製茶專業合作社,在集體土地上修建手工製茶廠房,購買10台手工製茶鍋爐,篩選8至10名有製茶基礎的村民,由李忠義教授手工製茶技術,同時流轉一片茶葉來培育有機茶園,供高端茶原料及遊客手工採摘體驗,進一步達到了茶旅融合,手工茶合作社年收益達10萬餘元,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李忠義技術推廣支持下,目前建川村共種植茶葉6000餘畝,大型綠茶加工廠6家,高峯期每日茶葉鮮葉加工吞吐量達100萬斤,有效解決了夾江茶農茶葉銷售問題,同時輻射眉山,青神,洪雅等地,6家加工廠綜合年產值達6000萬,農民人均增收達1000元以上。

堅守一手茶藝,執着一份專注。任眾生喧譁,初心不改。李忠義是手工製茶的傳承者,更是“農村家庭能人”的典範,他雖平凡但不平庸,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蹟,但他用他的雙手,對農村的熱愛,帶領全村人民在茶葉種植加工上發家致富,付出了艱辛和汗水。他用盡心盡力的工作,詮釋了一位農村能人對手工製茶技藝的熱愛和執着。李忠義同志憑藉精湛的製茶技藝,2019年榮獲第三屆“四川工匠杯”職業技能大賽制茶項目二等獎;2020年榮獲中國夾江首屆“青衣江茶”採茶節手工製茶比賽二等獎。

種植大户先進事蹟3

曲子鎮孟家寨村是環縣有名的設施瓜菜生產基地,該村所種植的哈密瓜遠近聞名。孟家寨的村民勤勞樸實,思想進步,在多年的種植過程中,湧現出了許多種植大户,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曲子鎮孟家寨村孟家寨組人,現年40歲。在種植設施瓜菜之前,他一直在家務農辛勤耕作,但一年辛苦勞作下來,除了基本的生活費用所剩無幾,這使他深深體味到了生活中的'困惑與艱辛。為此,他下定決心,再也不能這樣隨波逐流、虛度光陰,一定要創出一條致富的新路來。

近年來,在曲子鎮黨委、政府和孟家寨村黨支部號召羣眾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戰略部署的實施時,緊緊抓住這一機會,積極響應鎮村兩級的號召,一改傳統的種植結構,確立了以發展設施瓜菜為主的新思路。他深信知識就是財富,科技就是生產力,為此,購買了大量的科技書籍和技術資料,開始通宵達旦地鑽研設施瓜菜種植技術,他把書帶到田間地頭,別人小憩時,他在專心致志、潛心研究,茶餘飯後,人們休閒娛樂的時候,他依然在苦讀直到深夜,通過學習,他逐漸掌握了一套適合本地瓜菜生長的生產模式。 俗話説三分種七分管,要種好設施瓜菜,關鍵在於管理。這既要有科學知識,又要有實幹精神,還需不斷總結提高。平時,整天在大棚裏轉,看瓜菜的長勢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不管是播種,還是施肥用藥防病,每個細節都不放鬆,這幾年種植的瓜菜沒有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病蟲害,也沒有發生過一次因管理不當而大面積死苗現象。為了更好、更快的掌握種植和銷售,他充分利用鎮村的遠程教育資源查找信息,虛心求教有着豐富種植經驗老農和專家,並經常外出瞭解市場行情,通過考察和學習,創新種植技術,改良種植品種,豐富銷售市場,幾年下來,他積攢了一身過硬的種植技術和經驗。有了技術,就有了生產的武器和動力,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創新銷售方式,採取駕車流動銷售、公路沿線銷售與電話配送等方式,擴大銷售市場,用汗水實踐着自己的諾言,用勤奮耕耘着自己的人生。

截至今年,他共經營鋼架棚5個,竹竿棚15個,總面積6.5畝,春季,在大棚裏他精心種植着甜瓜、西瓜、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熱銷瓜菜,收入能達4萬餘元,秋季,他又搶抓時機,種一些葉菜作物,收入1萬餘元,全年僅靠設施種植收入就達5萬元左右。種植設施瓜菜使成為了當地依靠種植設施瓜菜發家致富的範例,隨着他經營設施瓜菜的效益越來越明顯,眾多鄉鄰前來討教技術,有意從事設施種植行業,不管是誰,都毫無保留地傳授,還經常用自家高價購買的優質瓜菜品種為種植户改良品種。他還在生產中不斷地為其他種植户提供市場信息、新品種、種苗和技術服務。展望未來,説,他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示範作用,為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盡一份力。

連續幾年,同志被曲子鎮黨委、鎮政府先後授予為“曲子鎮瓜菜種植能手”、“曲子鎮孟家寨村科技致富帶頭人”、“曲子鎮科技興農先進個人”、“曲子鎮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種植大户先進事蹟4

王澤平是永壽鎮鴻化村村主任,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在國家鼓勵土地流轉這一大背景下,他抓住時機,在本組承包了25畝土地用於種植食用菌。前期,由於技術缺乏和種植經驗不足,產量一直都不高,出現虧損。面對這一困境,他首先想到的是去書店買有關食用菌種植的資料,一邊看書學習,一邊實踐摸索,慢慢地瞭解育種、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卻花費了大量時間。永壽鎮農業服務中心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為他介紹了一名技術指導員,通過技術指導員的多次培訓及他自身的努力,增加了收益。在生產過程中,他一邊不斷摸索總結經驗,一邊虛心向技術人員學習,如今已熟練掌握了多種食用菌種植技術,收入也大幅增長。

在栽培管理上:他選擇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菇棚;並改變了過去因施肥用藥不合理影響食用菌質量的問題,經指導培訓後他按平衡施肥原理,以有機肥和無機肥、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結合原則,儘量不施或少施化學肥料,通過加強菇房消毒,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用藥次數,保證無公害生產。

在自己收入增的同時,王澤平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村幹部的義務,要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他不僅靠科技種食用菌自己走上了致富之路,而且還用自己所掌握的種植技術指導廣大鄉親。在食用菌生產中只要有羣眾向他請教,他總是有求必應,幫助鄉親解決技術難題,他還主動為周圍菜農購買優良菌種、優質農膜和新農藥,並把自己多餘的菌種無償供應給農户,更令人敬佩的是王澤平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免費的`、義務的,村民們都很感激他,都主動向他學習。

總之,經過多年努力,王澤平在創業致富路途中,創造了經濟效益,同時為廣大鄉親創業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要當好農民致富帶頭人還必須加倍努力、加強學習,更好地帶動更多的人創業致富,為當地蔬菜產業作出突出貢獻。

種植大户先進事蹟5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户石純英動情地説。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裏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户。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説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户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户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脱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户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户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説。

石純英户的脱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户通過自身發展脱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貧203户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脱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户達到120户,越來越多的貧困户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脱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