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安靜與喧囂作文三篇

熱點1.09W

【篇一:喧囂與安靜】

安靜與喧囂作文三篇

自古以來,喧囂和安靜都被放在一個對立的位置之上,文人墨客間關於二者的討論不免引發現代人對喧囂和安靜的思考。我認為,這兩者不應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共存的。

喧囂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常態,這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因為有了人們處事的行為方式不同,所以有了喧囂;因為有了人們思想的迸發與碰撞,所以有了喧囂。也因為有了喧囂,人們有了發展自己更完善人格的機會。當今社會從不缺乏筆鋒犀利的時評家,他們對同一件事情的觀點可以截然不同,於是引發了大眾的熱議和思考,亦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的思想系統都獲得了重建的磚頭,以此構建自己更堅固的思想體系。在人處於安靜的狀態時,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卻難以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這隻可以從喧囂中得到。有了喧囂的生活形態,才有了人與人間的密切交往,才促進了人們的自我更新。

然而,超出負荷的喧囂只能帶來人心的浮躁,喧囂的生活裏每個人都應擁有屬於自己的安靜一隅。在人們的喧囂中,摘得奧運金牌的孫楊因心生浮躁而飛馳於道路,剛剛出道便倍受讚賞的柯震東迷失自我沉溺毒品做出了最不好的示範。如我們終日沉浸在喧囂中樂不思蜀,便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深知這個道理,厭倦了官場的.陶淵明如所有隱士一般歸隱深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德國的一家名為“慢時光”的特色咖啡店也會為客人提供免費的茶點,只以客人逗留在店中的時間收費,旨在為客人提供安靜的一隅,他因其遠離繁忙都市的喧鬧而備受青睞,吸引了當地以及國外的遊客。喧囂中的我們無不需要在安靜中懂得人生的真諦。

喧囂是品味過安靜後對人生的依然熱愛,安靜是喧囂過後對人生的釋然,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表示在知道獲獎的消息後,興奮不已,這實在是一份對中國人來説特別的榮耀。接連不斷的採訪紛至沓來,“莫言”這一名字亦在中國乃至外國傳播更廣。然而,莫言也説,他最希望的是在獲獎之後,仍能過上從前的生活。從前的生活安靜,不受打擾。喧囂亦好,安靜也罷,二者兼有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喧囂讓人對生命充滿熱愛,安靜讓人感受生命的獨特與自在,喧囂而又安靜的人生教會我們理性而又快樂地生活。

【篇二:在喧囂中尋找安靜】

有的人一生默默無聞,在無私奉獻中詮釋着生命的偉大,有的人則我行我素,追逐着浮躁和虛華,終了一生。

當下,社會有一種浮躁,叫做“等不了”。受“等不了”心理的影響,一些人做什麼事都安靜不下來,一些人做事沒有耐性,難以持之以恆,更難以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做到極致。以前我們總用“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來激勵人們要有理想和鬥志,不可渾渾噩噩,同時也用這句話來批評那些“厚道老實”,安分守己的人。可是,在這個人人都變得浮躁的社會,我們有的是想當將軍的士兵,卻恰恰缺少不想當將軍的士兵。想想看,那些個為了政績而不顧人民死活的官員不就是想當將軍的嗎?那些個為了學位而抄襲論文,謊報科研結果的學者和科技人員等等不就是想當將軍嗎?現在社會為什麼喧囂浮躁?就是因為相當將軍的士兵太多了,人們都爭着去當將軍而不當士兵了,這樣的社會能不喧囂?能不浮躁嗎?正如香港傳媒人樑文道所説:“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症。”當淺嘗輒止成為思維定式,急功近利成為文化景象,喧囂膚淺成為喜聞樂見的行為方式,任命勢必會難以用心而行。

然而,也依然有人選擇安靜拋卻浮躁,於芸芸眾生間,竭盡全力地去追尋寧靜。四年任期將盡,華盛頓打算急流勇退,熟料選民們不答應,他又以全票當選為第二任總統。鑑於華盛頓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威望,世人以為他會終生連任。可華盛頓卻選擇主動卸任,讓位於亞當斯,一身輕鬆地返回莊園,過上寧靜美好的莊園生活。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意在告訴世人,拋去浮躁,有個淡泊寧靜的好心態,才會走得更遠更穩健。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在為山東大學做科學報告時,也曾這樣告訴同學們:“我只集中時間做好一件事。不上課,不應酬,不開會。”顯然這種生活方式,讓丁教授遠離世俗的喧囂,拋卻了浮躁,潛心研究,終有大成。

生活在繁華盛世,卻能保持寧靜,於是就有了迴歸田園的陶淵明於南山之下悠然賞菊,於是就有了獨居湖畔的梭羅的感世之作,於是就有了久居鄉村的門羅於日常生活中收穫的諾貝爾獎作品,他們都在寧靜中求得了人生的真諦。

【篇三:安靜與喧囂作文

噓,別出聲

莫言説,世界本是喧囂;周國平説,安靜的日子最好。比起汲汲於世俗的喧鬧,我更願修籬種菊、暗香盈袖,雖結廬人境,仍有勇氣對喧譁與騷動説一聲:噓,別出聲。

別出聲,讓我享受安靜。喧鬧使人躁動,安靜使心沉澱。美國女影星葛麗泰·嘉寶曾説:“別管我,讓我一個人孤獨。”比起伊麗莎白·泰勒大風大浪的私人生活,她白天遛狗、晚上看書的日常節奏不能更加低調。而同是影后,嘉寶深沉的憂鬱氣質使她比泰勒更平添幾分憂鬱魅力。就是這樣:若你選擇一種熱鬧的生活方式,你就失去了沉澱心靈的機會。郭敬明急切地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小時代》當然浮華空洞、只能爾爾;菲茨傑拉德過慣了放蕩生活,也不由在《夜色温柔》中感喟逝去的安靜時光。只有在安靜的心靈中,人才能思索、才能反省、才能打磨自己的靈魂;整日整夜的喧譁,恐怕只能提早折耗疲憊的肉體。選擇安靜,就是選擇心靈的昇華。

就像茶香永遠比酒味更讓脣齒留芳一樣,比起喧囂,安靜更加雋永,更回味悠長。無論是文章還是樂曲,輕柔的一段過渡、低低的一聲吟唱,似乎總比鋪陳和華彩來得有味道。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不吝筆墨地揮灑上流社會社交圈的繁複圖景,可他最為世人稱道與回味的竟是對透過貢佈雷大教堂彩色玻璃的光影的描摹、對自己臨睡前小小心思的細緻勾勒。它們很平淡,比不上貴族們交遊的華麗熱鬧;但它們勝在平淡,平淡中是聖潔的安靜,安靜中是恆久的韻致。到了老年,普魯斯特最思戀的,仍是貢佈雷寧靜的鄉村生活。

因而我想,安靜之所以被稱為高貴的品質,其雋永為世人迷戀,一定是因為它給人以心靈的自主。在安靜中,你可以任由思緒飛到天涯海角;就如《追憶似水年華》中淡然無聲的描述,可以任由你為它加上千百種聯想與闡釋。此時此刻,你擁有心靈的獨佔權。

而在喧囂中卻不得不被聲浪與噪音裹挾着前進。選擇安靜,就是選擇由自己支配的靈魂,選擇用自己的手來寫自己的人生。

我喜歡安靜,喜歡靜靜地一個人看看什麼、想想什麼。車流、廣場舞、他人的指摘,這些噪音已經讓世界過於喧鬧。我想用手攔住所有意欲噴湧而入的喧囂,對它們説:噓,別出聲,讓我一個人靜靜。

閉目獨靜,開牗同喧

周國平説:“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

在塵囂漸上的世界裏,每個如他一般的思考者都渴盼一個安靜的角落。安靜,是一種思考的自由,理應存在。而安靜並非沉默,守靜的人更應有睜開雙眼、走出靜室、與人同喧的襟懷。

在交流途徑如此廣泛的當今,我們愈發難以守住寧靜的空間,卻愈發渴望守住。安靜帶來乾淨,帶來別無他物、獨我一人的空間。梭羅築舍湖畔,捨棄雅典執政官身份帶來的喧囂,守住了一片安靜的空間,一顆平靜的心;阮籍吟詠溪畔,嘯歌山林,同樣是為了無人打擾、自得其樂的自由,為了亂世中一點清靜。守靜,也為守獨,守住一片心靈的淨土。

也唯有安靜的、避開紛綸亂象的世界中,我們才有獨立思考的餘地。“致虛極,守靜篤”,靈感無不來自沉靜無言的世界中,但我們通常在喧囂中迷失了自己,凌亂了本心,世上不缺釋迦牟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樹,一片杳無人跡的靜土、淨土。

沒有不受打擾的獨立思考,何來灼見真知,何來冷靜的社會氛圍?靜水如鏡,錦鯉中游;亂潮拍岸,退去一空。日本的安靜,醖釀出獨到的思考,精雅的風俗。中國鬧是鬧了,看似百百家爭鳴,細看卻珠玉寥寥,大多不過博採之言、附會之辭。安靜,不僅讓個人凝思昭達,更讓社會擁有思考之風。

然而,守心不等於離羣,安靜非同於沉默。熊培雲認為,要在喧鬧中擁有獨立思考,以獨立思想融入羣體,閉户自專,充其量不過何晏;開牗同喧,與人論道,才能成就陽明。同樣,將自己封閉於靜樂的世界,於己無益,於人無益。經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滿,使社會漸趨和諧。蘇格拉底在鬧市中討論,孔子在杏壇上與人宣講,四皓入朝,謝安出山,豈非融於喧鬧的襟懷?若在ISIS橫行、地溝油當道,外患不絕、內憂未止的今天,我們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做個“希夷先生”,於己何益,於世何益?

閉上眼,我們應守住內心的安靜,擁抱靈魂的和樂,應在無擾無涉的世界中,寧靜昭達。推開窗,我們更應走向社會,走向現實,在完善自我之時,同此涼熱。如此,方能無愧於天地,最終內安於本心。

標籤:三篇 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