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關於人際交往中害怕被拒絕的原因

人際交往中害怕被拒絕的原因是什麼?有些人總怕與人交往,主要是因為害怕被人拒絕。小編現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下:人際交往中害怕被拒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請各位好好地瞭解一下。

關於人際交往中害怕被拒絕的原因

一、人際交往中害怕被拒絕的原因

關於人際之間的溝通方式,確實會讓部分人抓狂,過分憨直可能會得罪人,過分順從則讓自己陷入困境。我們誰沒有討好別人的心理呢?每個人從小就在討好父母,討好同伴,討好老師,討好權威人物等關係中體驗着討好的好處:被表揚、被重視、被獎勵、不被指責、不被怪罪、不被懲罰等等。這是人在成長時的無奈,也是人成為社會人所需的啊。

1、判斷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對別人説“不”,能否主動要求別人幫助自己,能否承受別人的拒絕。能夠説“不”和能夠接受被拒絕,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氣的。不會拒絕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別人拒絕的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被拒敏感”。這樣的人其人際關係看起來挺好,他總是熱心助人,口碑好,別人喜歡找他“麻煩”,可內心苦水只有自己吞。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慮。

討好別人有雙重含義:一是功利性的,即通過主動討好別人而達到自己某種目的;二是防禦性的,通過討好別人而達成情感聯盟,避免樹立攻擊對象,為自己取得寬鬆的生成環境。所以,討好別人有着它的積極作用。過分“討好”又會給人帶來無窮煩惱。害怕説“不”的心理,是一種以自己主觀為藍本來看別人的心理投射。因為説“不”未必就能傷害到別人,本質上是自己內心受不了被人拒絕,所以認為(外投射)別人受不了拒絕而不敢拒絕別人。怕説“不”的內心情結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被拒創傷

怕説“不”的人,在他過去經歷和人際環境中,一定存在“不許你”太多。“不許你”氛圍下,人的思維和思想被制約,難有自主性和創造力的發揮,人的所作所為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着,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容納了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達到“不”之要求和避免違犯“不”的懲罰,一個人的個性裏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從權威,又厭惡和敵視權威的“不許你”,他心裏體驗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種種焦慮。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響下,害怕被拒絕的原始創傷。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過重的自尊來自東方哲學薰染,中國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恥感內涵的,造成了中國人高度重視做人的“禮儀、節氣”,高度重視人的“臉面”,這些文化深深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現代社會仍然很講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説“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是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情結。中國文化中“面子”: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顧忌面子、做得體面,不能讓別人在背後戳你脊樑骨,你得顧忌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際行為規範,本質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恥感文化形成了束縛他內心的枷鎖,有些人由於個性懦弱、內心自卑而在一個講究面子的文化環境裏很不自由,備受人際焦慮折磨。這種人是活在別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其個性決定了他在人際交往時,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別人和滿足了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好的態度和好的評價,自己就會感覺被重視,覺得自己做得很對,很有成就感!

這種自我肯定來於別人肯定的人,是無法在他人面前給予否定的,即害怕説出“不”的。因為對別人否定,就意味着對自我的否定,這會斷絕看清自己是誰的被肯定來源(給自己評價的客體)。所以,他在對別人有求必應的“討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由於“討好”是以壓抑自我為代價,他必然會逐漸感覺是在為別人而活,會逐漸產生拒絕別人的願望,但他欲拒不能。因為他內心的弱小與不安全感,使他無力承受“萬一被拒絕”的後怕,他潛意識的“討好”慾望,使他還不願喪失他人的好評和好感,惟有“討好”能感覺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實現“討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慮。當然他的心理現實是,要麼顧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內心自由,要麼顧了內心自由而傷了面子(自尊)的矛盾衝突。但一般情況下,他寧願忍辱內心而不願丟失面子。中國的酒文化就足以説明人際社會中人“拒絕”人難啊。

(3)依賴與分離焦慮

人都有依賴性或依賴情結,只是依賴的對象、性質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賴性與分離焦慮高度相關,即你對某人某物過度依賴,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慮。害怕説“不”的心結之二,是人的依賴性和分離焦慮。這份焦慮不僅指母嬰分離的原始焦慮,還指人進入社會化後對仿效者的依賴與分離焦慮。

因為在一個人的意識成長中,是很需要重要關係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關注與肯定的。如果他沒有獲得足夠認可,在他心裏會埋下被忽視的自卑,會產生尋求重視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動症”就是一種尋求你關注我的表達,他關注願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視我,承認我跟別的孩子一樣好!”。人從小就很依賴重要關係人物的誇獎,依賴別人對“我好嗎、我重要嗎”的看法,也從來就不喜歡關係人物總是暴躁地對你“就你惹人煩!”“你總是不聽話!”“規矩點!”的關注。這是教育者愛護孩子的操控行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執、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與認同失敗的一種怨恨,其潛意識是依賴重要關係人物認可的需要。所以,現實中害怕説“不”的心理實質,是害怕否認和被否認,是一種內心依賴他人認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納自己的分離焦慮,是用“有求必應”的討好行為而實現受重視、被接納的心理需要,同時也能迴避被否定的焦慮。

“不”,象徵無或沒有。“不許你…”的教育模式,是對人的根本否定,是壓抑自我,用他人思想“武裝”我的成長環境。不會拒絕,象徵超越拒絕的逆反,是一種對“不”的反向而温柔的攻擊。因為“不允許”帶給人的似被囚禁的壓抑與痛苦,他會本能性反感被拒,也自然會拒絕自己使用拒絕。就像許多人在小時候,受盡了自己父母打罵的痛苦,便在心裏痛恨父母的打罵,並暗暗發誓今後決不對自己的兒女打罵一樣。不會拒絕的人,雖然很想拒絕人,但潛意識仇視拒絕。因為拒絕和被拒絕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傷痛,他不自覺地會遠離拒絕。“討好”便是遠離被拒傷痛的最好補償。

2、不會拒絕的人,最關心的是怎樣才能自如地拒絕別人?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思路:

(1)學會允許自己

如果要能自如地説“不”,不妨先放棄對自己的許多“不許”,然後對自己多一些“允許”甚至“放縱”:允許或放縱自己“壞”,比如説話粗俗一點,允許自己多提反對意見,可以教訓或指責別人,可以讓家裏亂一點,允許自己偶爾失約、違約,允許自己動怒、發火,做事前可以拖沓和被動一點,允許自己“先為己而後為人”,允許自己反擊別人……

(2)掌握説“不”的技巧

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絕:“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會…”;可以温和地拒絕:“不好意思,這次不行呵…”;可以巧妙地拒絕:“我也正愁着呢…”“我試試看××朋友能否幫你?”;可以直接地拒絕:“不行的,我沒有時間”等等。

(3)認同不會拒絕

如果拒絕別人難於不會拒絕,可以接受“討好”行為,也要認同自己的不會拒絕。

(4)首先學會拒絕自己

這面臨一個心理悖論,即個體對“拒絕”既仇視又嚮往的矛盾心理。人對某事懷揣矛盾,是難以擱平事情。假如説“拒絕別人”的.結果一定是得罪人,不能讓你“拒絕了”和沒得罪人的願望兩全,試想想,你能做選擇嗎?又會選擇實現哪一個願望?如果要拒絕別人,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當然,這跟不能拒絕別人一樣難!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論。理論上,能做到自如地拒絕別人,也等於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還是有個時序問題,首先要不怕得罪人,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絕別人。因為不能拒絕的背後,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遠(關係喪失)的懼怕。

3、怎樣才能不怕得罪人呢?這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結,即學習放棄依賴別人的好評價,克服別人或許不接納我的分離焦慮。這可以從“你拒絕自己”做起:

(1)拒絕你要求自己的嚴格

如果你存在必須守時、整潔、完整、早睡早起之類的嚴格。

(2)拒絕你對自己的講究

如果你存在社交時,一定要講究穿着得體、説話温和、舉止謙卑;做事前,講究三思而後行之類。

(3)拒絕你對自己的某些要求

如:寧可我欠別人不能別人欠我(學會平等地欠對方)。隱忍對別人的不滿(學習情緒外釋放,直接或間接表達自己真實的憤懣感覺);取悦別人(減少、打住在交流中的讚美詞);做事要主動、給人留下好印象之類。

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總有他不會的方面。接受自己的不會,不強求自己做不會的,這叫不為難自己或放過自己。況且不拒絕別人也有它的好處啊,如前面談到,能滿足你潛意識心理需要、避免你怕被否認等焦慮,還可以換回別人對你的感激,當你敢於向別人求助時,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多半是不會拒絕你的。世上畢竟好人多,懂感恩的人也不少啊。

要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擾,能夠自如地拒絕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還要從改善和培養個性做起。被拒敏感,是一個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個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反擊性迴應時,顯得沒底氣沒自信的緊張反應。因此,練就開放性個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獲得人際自由。

二、做事只找靠譜的人不找聰明的人

1、做事要找靠譜的人 聰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現在很多人,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話題,是我們很“聊得來”。其實年頭長久了才發現,很“聊得來”,只是一種心理滿足感,而靠譜才能給予雙方安全感。當一個靠譜的人,承諾你事情的時候,他在心裏已經有了把握,這件事情該怎麼辦,而一個想聊事的同事、屬下、朋友、客户,他承諾你的事情多半是察言觀色,發現你的心理需求,用語言滿足你,能不能辦他根本就沒有想過,因為他的聰明,所以總會在有辦法上讓你覺得他盡力了,其實他連想都沒有想一下,他連心都沒用一下,只是空氣在口腔中穿堂過而已。靠譜的人,他會體察對方的困難。而後,從自身的角度儘可能的為你辦實事,雖然可能存在侷限性,可能存在意見上的分歧,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內不統一,也可能是拒絕。但是是高效的,是意圖明顯的,是真誠與信任的基礎。

2、忠誠之心遠遠超越抖出來的機靈

每個人都能突發奇想,拿出一個超出別人地方的技能,如同智商高低一樣,人與人差距並不大,即使個別人智商超羣,如果情商有問題,也會大打折扣。尤其在當前信息發達的時代,很多信息的傳播速度跨越了地域和羣體,瞬間就可以傳遍全球的各個角落,更能搜索到所要的任何信息。聰明的人懂得很多,靠譜的人也不一定懂的就少。在當前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的獲取速度超過以往,久而久之,很多人自然變聰明瞭。

從全社會看,聰明的人一定能力不錯,但不一定是個靠譜的人,也就是人品不一定有保證。靠譜的人不一定不是聰明的人,但一定是在自己力所能及之處,是有能力的人,誠實守信的人。

現實生活中,人們喜歡聰明的人,當屬正常心理。人們可以保持聯繫。但不一定會願意推心置腹的相處,主要是變數太大,不託底。而人品好,靠譜的人,自然會有靠譜的人與之相處交往。也就是企業中我們強調的忠誠大於能力。

3、能力可以培養 人品壞了不太好改變

比如:有的人在跟你合作的時候,尾巴夾的緊緊的,一旦不合作了,什麼惡劣的手段都會使用出來。由於聰明,穿上了一件“善良”“實在”的外衣,讓人覺得這個人很實再。但對靠譜的人傷害就太大了,他們大多不善言辭,只會用心與人相處,吃虧了,大不了講在當面。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好“欺負”“好人”。結果委屈受大了,淚水嚥到肚子裏,擦乾了,還是陽光一片。

在當前這個社會,遇到靠譜這種人是求之不得的寶貴資源。他們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果能遇到是企業中的萬幸之事,固然要倍加珍惜。自己靠譜的一直走下去,漸漸的會有很多靠譜的人和你交往。

這些年體會最深的是,一個靠譜的人給你介紹的朋友,合作起來就是人品好,辦事靠譜的人。而一個不靠譜的人給你介紹一個朋友或者一個同事,也能碰到靠譜的,但需要你有慧眼,否則就只能碰運氣。我們做事選擇靠譜,是選擇一種優秀的品質。一旦你靠譜的對待事情,你可能暫時受到傷害。但是你也能檢驗身邊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篩選掉最不靠譜的人,最後在你身邊會凝聚一團正氣。

這團正氣可以使彼此化險為夷,使你坦坦蕩蕩的走下去,沒有相互的猜疑,只有全部智慧疊加在一起,一定是1+1>2的最好結局。所以一直靠譜下去,你的運氣一定不會差!

總之,不想受被拒敏感的困擾,能夠自如地拒絕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還要從改善和培養個性做起。被拒敏感,是一個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個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反擊性迴應時,顯得沒底氣沒自信的緊張反應。因此,練就開放性個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獲得人際自由。

標籤: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