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及看中醫的注意事項

中醫學是整體醫學而不是局部醫學,是動態醫學而不是靜態醫學,是功能態醫學而不是形態(解剖)醫學,因而有着自身獨特的診治及預防疾病的原理。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及看中醫的注意事項

診斷就是診察瞭解、分析判斷的過程。醫學診斷是醫生的認知活動過程。不同的醫學診斷活動,有着各自不同的診斷依據、原理和方法。

(一)中醫認識疾病發展的基本理論模型

1.“邪正相爭最基本的病變發展演變規律

正常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病變之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是一切抗病因子和因素的總和,邪氣是一切致病因子和因素的概稱。

“邪正相爭導致出現“邪正盛衰的變化,隨着這種變化,可出現:正勝邪退,則病癒,或病情漸輕,向愈;邪盛正衰,則病重,或病情漸重,惡化。

2.陰陽失調常人變為病人的關鍵

正常之人,“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病變之時,人的陰陽失衡而出現陰陽盛衰,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3.氣機逆亂病變之人氣機(功能)運行的狀態及其規律

正常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正常有序,升清降濁,氣血條暢,五臟六腑通泰,四肢百骸得養,內外整體和諧,使得“陰平陽祕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病變之時,氣機的升降出入紊亂甚而逆亂,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毒邪內積;五臟六腑不調,四肢百骸失養,內外整體不和,則病變由生。

(二)中醫診病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1.以人體“藏於內,現於外的“藏象為依據和信息源

中醫診察瞭解疾病,可以不打開人體,不依賴解剖學知識和現代儀器,僅用望、聞、問、切“四診,靠醫者的感覺器官,就能從人體外部獲知人體內部變化的信息,進而查知其內部變化。

中醫應用望、聞、問、切方法收集到的信息,就是從整體入手,收集和辨別人“藏於內,現於外的“藏象信息。如是,“藏象就成為中醫診察瞭解、分析疾病的最基本的信息依據和來源。

2.“藏象是人整體生命活動的具體反應信息

中醫理論認為“藏於內之髒,必有形於外之象,“有諸內,必形諸外。因此,通過察外現之“象,即可知內在之“藏的變化。其原因和依據在於:

其一,人體以居於內的“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內連六腑、奇恆之腑,外連經脈、骨肉、皮毛,形成一個互為表裏、如環無端、陰陽互根、氣血流暢、內外互通的有機整體。

其二,人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內外互通。人體內外聯繫互動的生命活動過程,也是人體功能活動的過程,產生着大量的信息,發生着交流運動,形成生命活體的“功能態信息而表現於外,從人體外可徵可知。

其三,對“藏於內而“現於外的`生命活體的“功能態信息進行辨別分析的方法,藴含和運用了現代控制論的“黑箱理論原理。

3.察“象知“藏是中醫診病的根本途徑

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不以解剖學的還原分析為主,而是以整體綜合性地收集分析“藏於內、象於外,“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藏象為依據。

察外現之“象而知內在之“藏,就是通過分辨“藏於內、形於外的人體“功能態信息,診病變化。依據分辨“功能態信息診病,其實質就是應用“生物信息學原理診病。

4.“以常衡變是中醫診病的基本標準與參照方式

中醫學認為,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構成,均有“常與“變。天、地、人、事之“常即為“陰平陽祕,天、地、人、事之“變即是“陰陽失衡,或“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甚則“陰陽離絕。因此,以“陰平陽祕所形成之“常,衡量評價評判“陰陽失衡所致之“變,即為中醫診病的基本標準與參照方式。

“常,即為常規、常理、常識、常量,具有相對性與廣泛性。

“變,即為變化、改變、異常。細細分辨,又有“常中之變與“異常之變的不同。

5.“司外揣內與“見微知著是中醫診病的基本方式

中醫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藏象依據,通過察“象知“藏的根本途徑,依據外在的“象,綜合分析推知揣測內在之“藏的生理病理變化。

“司外,就是緊緊地全面地抓住並分析人體內在之“藏表現於外的“象;“揣內,就是依據外在之“象,全面分析推知揣測內在之“藏的狀況。

“見微知著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揭示和反映出中醫診病整體分析的內在聯繫。中醫認為,整體變化源於局部的變化,局部可顯整體。這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如:全身的氣血、經氣的運行,可在某一些特定局部反映出來。如:脈象、舌象等。

6.整體診察與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在整體觀的指導下,中醫既把握住人的整體聯繫,又注意分部位診察,以全面收集病情資料;既分別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診察病情,又強調將望、聞、問、切四診的認識合參,印證、校驗其真實性和有效性,以確保診察結論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三)看中醫的注意事項

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望診是首要,包括望精神狀態、望面部氣色、望舌苔、望舌質、望脣甲等諸多方面,如果你在看中醫前修飾了部位的本真顏色,則會影響最後的診斷效果,同樣看中醫前影響了其他三方面的診斷內容,也會導致誤診。因此,看中醫前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宜化粧,就診者眼瞼有無腫脹、眼袋,口脣指甲顏色如何,有無顴紅,精神怎樣等都需要醫生認真望診,所以看病時一定要讓中醫師看到你的“本來面目,不要擦胭脂、抹口紅、畫眼圈、塗指甲油,以免掩蓋病情。

二、不宜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藥物,喝牛奶、豆漿容易使舌苔變白膩;吃花生、瓜子、核桃等這些含脂肪多的食品也會使舌苔白膩;吃橄欖、烏梅、楊梅容易使舌苔變黑;喝咖啡、吃桔子和黃色食物令舌苔變黃。

三、不宜使用濃烈的物品,食物如葱、蒜、柑橘、口香糖、酒等,還有氣味濃烈的護膚品或香水會掩蓋病情;同樣過熱過冷的食物也會影響氣血運行,脈搏增快,影響疾病的診斷。

四、不宜飯後就診,飯後不但脈多洪緩,而且舌苔變薄,舌質變紅,加上有些食物容易使舌苔變色,這樣會導致醫生誤診(最好是飯後1小時就診為宜)。

五、不宜在激烈的體力活動後立即就診,這時會影響醫生切脈,掩蓋疾病的其他表現。應該休息半小時左右,患者氣血平靜時才就診。

六、不宜頻繁更換醫生,很多疾病的治療需要一定時間,而頻繁更換醫生只會造成治療的重複。一般的慢性疾病,如果治療1—2個月後仍無明顯效果,可以考慮另選大夫,但一定要將以往的病歷保存好,以便讓醫生了解您的治療情況。

七、不宜沿用過去的處方或別人的處方,有些人認為,這次病好了,可以把方子留着,以備將來症狀再次出現時使用。如看到別人跟自己的病情類似,便將別人的處方拿來自己用。這都是不正確的。中醫在診病治病過程中,非常重視個體的體質差異,患病的原因、時間、地點、表現不同,藥方都會不同。除非醫生允許,請不要沿用以前的處方或他人處方。

結語:看到這裏相信大家對於,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中醫診病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看中醫的注意事項這三大點都清楚了吧。我們自己在看中醫的時候,一定要有問就答,不要説不完全,也不要吃過飯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