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

1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裏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關係。

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

2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個思想家那樣地思考許多哲學問題,卻找不到答案。於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鉅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

3 、性格過於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造成他行動上的延宕。因此最後只能是與敵人同歸於盡。

4 、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於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哈姆萊特是一個性格非常複雜的人物,他對社會現實善於觀察和思考,並曾經懷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願望。但他對人類的信念突然被他母親和叔父的偽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間原來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換來的鄙視”。他對醜惡現象的深惡痛絕和對現實生活的無能為力,和他無法解脱的內心深層的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這一震撼了數代人靈魂的問題。這一問題很難完全譯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還是死去”、“生存還是毀滅”、“忍受下去還是反抗”等種種含義。正是由於無法對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哈姆萊特才長期躊躇和拖延着他早應採取的復仇行動,關於這種説法曾經有過不同的看法和爭論。有人説 , 這是由於他“生性猶豫,缺乏行動,所以失敗” ; 有人説他“天生患有憂鬱症”,用歌德的話來説就是由於他“軟弱性,缺乏魅力”;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則認為:“哈姆萊特天生純粹是內在的、冥想的、主觀的、生來富於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變要求它的,卻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動;召喚他從空想的世界中走出來,到現實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氣質完全不同的行動的世界中去。”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復仇行動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還應加上他對母親的下意識的眷戀,對殺死叔父後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的恐懼等等。另外,這種延宕同時也是出於戲曲情節和衝突的規定性和需要。

三、 哈姆萊特的性格特點 。在哈姆萊特的形象裏,莎士比亞體現了他的時代最優秀的進步的人類特點,哈姆萊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卻在當時新文化中心的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他出身上層統治階級,卻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圍社會的醜惡現實,抱有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崇高理想,同時對 “ 人 ” 抱有美好的看法: “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形象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 在他心目中,他父親老哈姆萊特正是這樣一個 “ 人 ” 的典範: “ 他是一個堂堂男子,整個説起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的人了 ” 。 他熱愛所生活的世界,認為這是一個美好的天地,天空是 “ 一頂壯麗的帷幕 ” , “ 金黃色的火球點燃着莊嚴的屋宇 ” ,大地是 “ 一座美好的櫃架 ” 。 他對人與人的關係,對友誼愛情與傳統觀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態度。他愛朋友,愛下級。他的士兵表示對他盡忠時他説: “ 讓我們彼此保持着不渝的交情 ”我認為,《哈姆萊特》中之所以要引入鬼魂這一角色是由於哈姆萊特的性格決定的。

他父親的死和母親的改嫁無疑是給了他巨大的打擊,哈姆萊特的內心始終堅持着自己崇高的理想,雖然眼前的現實讓他感到 “ 無聊、乏味 ” 但是,假如沒有父仇,他的性格就不會被充分展現出來。作者把哈姆萊特置於矛盾衝突的頂峯,在極端的憤怒中,哈姆萊特真正的完善了自己。雖然,他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父親的仇恨以及叔叔的殘害使他無從選擇,但是,在他的言語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他智慧的閃光和他內心對人性的呼喚,這也增加了戲劇的悲劇色彩。 一快樂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高貴、優雅、勇敢、有學識、追求純潔的愛情,他的身上具備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時,接受人文主義的薰陶,他對人報有美好的看法,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他高呼“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愛情、友誼,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誠相待的平等關係來代替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封建關係。這時的他年輕而樂觀,對人對事充滿幻想。可見,他是一個快樂的王子,擁有地位、名份、權利和愛情等等。

《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