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的反思通用[15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意義的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的意義的反思通用[15篇]

比的意義的反思1

週三,於老師來聽了我的《比的認識》這節課,一節效果不是很理想的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收穫了很多。

一、設計的初衷

在暑假教師培訓上,於老師領我們觀看了俞正強老師的《比》這節課,當時,給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是俞老師通過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抽象出相差關係的比、倍數關係的比,學生能夠很好的區分這兩種比的意義。

我也想進行一次嘗試,看看採用這樣的方法來教比的意義,學生是否會理解的更透徹一些。對於比,內容比較“散”,即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點多,有比的意義、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比的類別)、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聯等等。所以,和俞正強老師不同的是,俞老師花了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抽象出比的概念,我把這部分縮短為20分鐘,剩餘的20分鐘用來學習比的其他知識。

二、課堂上的思考

1.“比”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嗎?

在課堂上,學生舉生活中幾比幾的例子的時候,都能舉出來比賽中的比,比如足球比賽3:2。但是,對於倍數關係的比,學生很難舉出諸如“水和洗劑劑的比、頭長和身高的比、模型和實物的比”,這些讓我對於比重新進行思考,或許,這些對於孩子確實很難。

2.比的意義在哪裏出現比較合適。

本節課,我在學生區分了相差關係和倍數關係的比之後,説明了倍數關係的比是數學要學習的比,然後藉助“男生有29人,女生有21人。你能用比來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嗎?”這一情境,揭示出比的概念。這樣的話銜接的並不好,於老師建議在“區分了相差關係和倍數關係的比”之後,直接給出比的意義的概念,這樣更利於學生理解比的概念。

3.為什麼比是除法,還要學習比?

有人説,比可以表示3個量之間的關係,而除法不能。這方面,還需要我們繼續研究。王永教授認為,“比源於度量,度量解決了物體可度量的屬性(長度、面積、體積、質量)的可比性,比卻能夠解決物體不可度量的屬性(顏色、形狀、質地等)的可比性。這就是比的本質。”(王永:《比是什麼》,刊《國小教學》(數學版)20xx年第6期)也就是説,比更多是為了表徵隱含於數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事物屬性。

三、課後的再思考

“比的認識”屬於概念教學課,本課和其他數學概念教學課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都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用鮮活的生活事實(事件)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都注意兒童數學學習的情趣,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都強調概念的系統建構,將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然而,我們要説明的是本課是如何體現教學之簡約?

既然比在生活中應用對於學生來説比較困難,那我們像俞正強老師這樣來上課,是否合適?

喜歡數學這樣充滿探究的味道,因為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在挫折與迷茫中思索成長。

比的意義的反思2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閲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比的意義的反思3

這是我第二次聽國小數學示範課,感覺曾老師對培養和拓展學生的思維比較注重,堅持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1、運用“創景導入—自主探究—交流點撥—練習拓展”的模式進行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上課導入的警察捉嫌疑犯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的去探討今天的新知識。

2、“不動筆墨不讀書”,看似簡單的言語,卻道出了國小數學教學不僅教授的是淺顯的數學知識,更是要培養國小生數學學習習慣的真諦!由五星紅旗的縮放,自由寫出應有的相關比例,讓學生用預習的知識去判斷所寫的是否成比例,接着解釋比例中的各部分名稱,再讓學生去觀察自己所寫的'比例,去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再讓學生自由舉例去驗證自己的發現,從而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的一個環節,充分的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中去探索新的知識,並通過自己的方法去驗證自己的發現,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探索新知識的過程。

3、眾多相應的比例寫出,比例的基本性質觀察出後,曾老師帶領大家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嘗試解決問題,一個基礎題,一個加深題,一個拓展題,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學過程中曾老師教態自然親切,經常用鼓勵性的言語和肢體語言表揚學生,調動國小生的學習積極性,令人稱讚!

建議:

1、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書中有兩種解釋,學生通過閲讀也問及和運用了,特別是在改為分數形式之後,等號兩邊的分子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等這一表示不但不應該刪去,而且還應該強調運用!其實曾老師可以靈活教學、運用教學機智補充進來並結合運用就是,而不是避而不談!

2、題型的設計體現“分層教學及輔導”不夠,缺乏深度。其實可以多引入一些比例計算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很好的知識鞏固和思維的培養,我想這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總之,這堂課無論是從設計理念上,還是從教法上,都是一次創新和嘗試,不盡如人意之處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共同研究和探討的地方還有很多。

比的意義的反思4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單元教學反思本單元的內容主要有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大小比較、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等。

上面這些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今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本單元的重點是:

1、熟練運用小數的性質化簡與改寫小數,以及比較小數的大小。

2、熟練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難點是:

1、發現和掌握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2、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正確進行名數間的改寫。

3、熟練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根據一個單元的教學及學生作業情況,現有如下概括:

本單元掌握較好的知識點:小數的產生,同學們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於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產生了小數。而在小數的性質學習時,首先有的學生對“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不是很理解,但在進行相關練習後,能較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小數的讀法與寫法及大小比較”這知識,讓學生有效結合整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對照,學生能很好的理解運用。

本單元學習效果不理想的知識: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和複名數的改寫、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掌握不理想。特別是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及應用,小數點向左、右移動小數如何變化,有一部分學生總是判斷不準。還有小數名數的改寫,總有一部分學生處理不好,原因是對相互改寫“單位之間的進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寫不準確,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部分學生在改寫用億或用萬作單位並保留一位、兩位小數時總是出錯,喜歡把“億”或“萬”字弄掉。

通過本單元教學,我感受到課堂改革並不是高深莫測的事情,只要做個有心人,敢於向自己挑戰,轉變觀念,自己的課堂也是很精彩的。

比的意義的反思5

本節課是教學百分數的第一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説出百分比數的意義,會讀寫百分數,並且會區別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

上完這一節課,我覺得學生對這一節內容掌握得還是比較紮實的,絕大部分學生對百分數的讀法、寫法和意義都理解的比較透徹,完成後面的練習也很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知識都是學生自己經歷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由於時間的問題沒讓學生收集夠多的有關百分數的資料,所以本節課我就藉助書上的`情境圖,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具體談談每個百分數包含的具體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以學生為主體,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學生談百分數的意義時,出現了困難。我意識到此時是他們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時機,我抓住這個機會,給他們合作的空間,這個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學生在總結分數與百分數意義聯繫和區別時,又一次迫切需要交流,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把分數與百分數意義本質上的區別和聯繫總結的非常完成。兩次交流就把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得到了解決,學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學生,全體參與。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多種形式的教學,鼓勵大膽發言,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課尾,通過在成語中找百分數,以及愛迪生的名言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的狀態中,結束新課,同時,享受到思維成功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重視基本概念的形成過程,不斷激活學生思維,精心設計課堂練習,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方面。有力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起,增加了課堂數學於生活中的數學的密切聯繫

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在處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方面。由於教學這節課是臨時調整上後面的課,沒有讓學生做好充足的準備,還是覺得很遺憾。雖然也讓學生結合書上情境圖,算是結合了現實生活談了百分數的意義,還是覺得學生沒能親自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存在的。還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比的意義的反思6

本節課是在同學初步認識了分數和一位小數的基礎上佈置的。

本課主要是通過同學認識兩位、三位小數,進一步的完善同學對小數意義的理解。教材是通過同學熟悉的元角分的知識,揭示了小數和分數的聯繫,引導同學逐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感到同學對與分數與小數之間的關係理解的還是不錯的,在小數和分數的互相改寫中,基本上都知道要根據小數的數位來確定分母,由次可見同學對小數意義的理解還是比較不錯的。但在教學中也發現,對小數的讀寫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相關知識點,所以在教學的深度上教師不易掌握。

我是根據以前同學在學習這局部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對於小數的讀寫方法以和表示的意義做了比較詳細的説明和專門的訓練。在練習中同學在小數表示的意義和小數的寫法上還是出現了混淆。

我覺得這是同學認識上的一個難點,也是在作業上容易出錯的地方,還是需要通過練習來解決。

比的意義的反思7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內容包括: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真分數與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最大公因數與約分,最小公倍數與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本單元教學的特點就是概念教學,教學的重點是概念的形成,教學的難點是概念的形成和運用。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的產生,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並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約分、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技能。這些知識在後面系統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及其應用都要用到。因此,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是順利掌握分數四則運算並學會應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一系列實際問題的必要基礎。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用好直觀手段。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且比較抽象。而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因此,在引入新的數學概念時,適當加大思維的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為直觀。教學時加大思維的形象性(比如:圖、線段圖、集合圖)

二、及時抽象,在適當的抽象水平上建構數學概念的意義。

在充分展開直觀教學的基礎上,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由實例、圖示加以概括,建構概念的意義。

三、揭示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繫,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

比如:約分和通分,這兩概念學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學時要提醒學生,不管是約分還是通分都是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使分數的大小保持不變,約分就是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小,而通分則是把幾個異分母分數變成同分母分數。

①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聯繫

②分數的基本性質與約分、通分的聯繫

③用字母表示數: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的基本性質 (0除外)

④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

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通分

⑤單位換算——除法——分數——約分。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最簡分數、約分的意識淡薄。

學生對約分,結果保留最簡分數的意識淡薄,教學時要加強。

比的意義的反思8

課堂教學是充滿千變萬化的育人藝術,面對感情豐富的國中生隨時都有調節教學環節的可能性,充滿了複雜性,可是在這多變的過程中,每堂的基本點、關鍵點是老師要始終把握的主題,在關鍵點的位置必須做到精講、細講,甚至是大講特講,絕不能因為課改提倡的“自學合作探究”而放棄老師“講”的權利,再者如果真是這樣理解“課改”精神,將是對“新課標”的曲解。

現聽了我校一位年輕數學老師的課感受更深。老師在利用七個生活情景例子並列關係式,引出了本課,得出了反比例函數的定義。之後用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試一試:已知y與x成反比例,當x=3時,y=4,求y與x的解析式。老師沒有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自做,而是和學生一起分析思路得出結論,並在黑板上板書了具體過程:

解:設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為y=(k≠0)

因為x=3時,y=4

所以4= ,即k=12

因此,y與x的解析式為:y=

老師為了讓學生鞏固、提高解題的方法、技能,接着出示了一道相似的題:

已知y與x成反比例,當x=3時,y=4,求y與x的解析式。

這兩道題唯一的區別就是把x換成了x,這次老師巡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並叫了一名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到黑板上去做,這位學生的解題過程如下:

解:設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為y=(k≠0)

已知y與x成反比例,x=3時,y=4

所以y=,即k=36,k=±6

又因為k為常數,k≠0

所以k=6

因此,y與x的'解析式為:y=

我們先不説該生的解題對錯,就其本身也站不住腳呀,k為常數就意味着只能取6麼?-6為什麼不可以取呀?,看來學生對“常數”的概念都沒有把握清楚呀。

該生解題思路的出錯點很明顯是把定義中x的含義理解偏了,這是誰造成的呢?難道僅僅是學生上課有認真或者智商達不到麼?這可是一位算得上優秀的學生呀!真正的原因並非如上,而是由於老師在推出定義之後,在定義含義分析這個關鍵點沒有下功夫,急着進入到了下一個練習環節。

整節課其實就兩個點:理解透反比例定義、會列簡單反比例解析式。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見一節課的重中之重就落在了定義理解這個關鍵點上。這一點學生搞不懂,不論其它環節再華麗也是一堂失敗的課。在這個點上老師就是要精講、多講。

在平常的教學生涯中,我們總能看到幾位忙忙碌碌的老師,他們甚至是“廢寢忘食”地寫教案、上課、改作業、做輔導可是學生的成績總是不讓人理想,老師感到累,學生也覺着累,為什麼付出的勞動不能得到有效的成果呢?當你深入這些老師的課堂時,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在關鍵點上沒有“寫好文章”,因此,挖掘教材、把握重難點、找準關鍵點可不是説説而已,需要向經驗型老師的請教、學習,更需要自身不斷的反思與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輕車熟路、得心應手!

比的意義的反思9

在國小數學裏,認識分數是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設計這節課之前,我雖然看了很多的視頻、雜誌和教學設計,但是看完後還是毫無思緒,原因是沒有讀懂教材,更沒有單元備課,不明白這節課在整個單元的作用。

磨課環節,發現自己的設計根本不適應我們的學情,先後改了四次,週三晚上才確定下來版本,時間倉促,沒有設計好板書,週五上課有點慌亂,教學效果很不滿意。

本節課,我通過一根棒棒糖到一把棒棒糖,滲透一個整體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繼續發揮這些棒棒糖的作用,效果會更好。

教材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從現實生活等分量的需要出發,生動形象的呈現了分數的現實來源。張奠宙先生在《國小數學教材中的大道理》中指出,分數是一種有大小的數,是新的數,是自然數的擴充,是介於0和1之間的數。

教材在開頭呈現了有幾個人用等距離打了結的繩子測量一個箱子的邊長,並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剩下的繩子不足一節,怎麼記?”可惜的是教材最後沒有回答究竟如何用分數表示這段繩子的長短。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解答,不得不説是較科書的一個缺陷。

基於此,我在導入環節插入了一個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滲透數學文化。但是張奠宙先生提出的問題,我在設計的時候不知道前後內容如何有效銜接,加上製作PPT麻煩,最後還是沒有解決,也是一個遺憾。

瞭解分數的產生後,我讓學生通過你能選擇手中的材料,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塗一塗,表示出1/4。

學生課前準備了豐富的素材,但是彙報時,有點拘謹,聲音很小。我是通過平板的拍照講解功能把學生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事後聽課老師提出,拍照轉瞬即逝,對學生的視覺衝擊不夠,應該把圖片張貼在黑板上。該怎麼張貼到黑板上呢?既要大小合適,還能固定住?要不要讓學生説出單位“1”和自然數1的`區別呢?看到很多課例都用了,但是我們的學生卻説不到要點,説不定還弄巧成拙。

理解單位“1”後,我把做一做的習題改成讓學生把12個圓看作單位“1”,創造一個喜歡的分數,繼而概括分數的意義。學生彙報的分數,我寫在了電子白板上,造成板書太少。

彙報完,我馬上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分數的意義,對學生來説有點難。後來,我用華羅庚的話來引導學生,讓數學的課堂有了語文的味道,這是一個亮點。由於第一節環節1/4的影響,學生創造的分數都是1/3,6/1等表示一份的數,不利於概括分數單位。如果在表示1/4時,我能夠追問一句:這樣的3份,用分數怎麼表示?這樣效果會不會更好?而且在講解分數單位時,我講的過於模糊,學生沒有聽明白。

練習鞏固環節,由於時間不夠,第4小題第2問,為什麼同樣是2/3,花的枝數不一樣,沒有時間處理。結束時,我設計好的小遊戲也沒發揮到價值。

這一節課讓我深深意識到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不夠,不能靈活駕馭課堂。很多名師都是用一生去備一節課,雖然公開課結束了,但我不能就此放棄,要繼續完善這節課,既然付出了,就不能半途而廢。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我會繼續堅持、加油!

比的意義的反思10

小數點移動是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有難度,對小數點的移動,特別是位數不夠時的處理掌握不好。

為了突出本課時的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掌握小數點移動的規律;突破難點:小數點移動的方法及當位數不夠時用“0”補足的處理,在教學時我力求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有所感悟,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並體驗到學習過程中帶來的喜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和應用的意識。 本節課我認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預定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把較為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在課一開始通過孫悟空金箍棒的長短變化導入,使這淘氣的小數點活動起來。藉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很清楚看到小數點的移動的過程,從而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其次在探究小數點移動規律的時候,我採用分層教學,讓學生觀察小數點的變化和金箍棒的長短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繫,學生馬上可以説出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金箍棒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 然後,重點突破小數點移動的方法,讓學生經歷擺、移、説、歸納的過程,真正理解與掌握一個小數乘10,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及方法,並發現小數點移動後要去掉整數部分前面多餘的0,以及結果是整數時,小數點省略不寫。

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利用知識的遷移過渡到一個小數除以10時,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並讓學生在擺、移的過程中自行解決“整數部分一個單位也沒有,就用0來表示”的問題。學生掌握一個小數乘或除以10,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並會邊移邊説出整個移動的規律以及方法。因為學生有了剛才學習的經驗,我就放手讓學生運用遷移規律自己學習。通過猜一猜:一個小數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結果是多少?小數點該怎樣移動?然後把猜的結果寫下來,再用驗證。 當然在這過程中有中差生還不會,我就讓已完成的同學幫助旁邊的同學,這樣就互相合作學習了。最後交流:自己在操作過程中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即當位數不夠時用零來補足的處理。當然我也比較重視內化小數點移動的規律。通過指導看書掌握規律中的一一對應以及省略號的作用。同時課堂首尾呼應,使學生真正明白小數點的移動原來是這個小數乘或除以10、100、1000……,當然可以用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結果。

總之,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全部學生加入到探究小數點移動規律的過程中,學生能清晰表達小數點移動的過程,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當然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如本內容較難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引導學生探索規律,發現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學內容安排的多,練習較少,希望在以後教學中能注意存在的問題,改正缺點。

比的意義的反思11

今天上午的第二節課,我試講了《正、反比例的意義》。這節課上完以後,給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一層次(認識量、變量,建立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概念)的教學。這個環節處理得很不好(具體的下面介紹),學生沒有很好地建立“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概念,也就影響到了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我自己很清楚,不管怎麼説,“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概念教學的失誤是我造成的,後來我明白了,如果在學生回答了“路程和時間這兩種量在變化”後,我順勢説一句“讀一讀這些數據”,隨後再接着問:“誰隨着誰變呀?”這樣就會很順暢地得出: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或是時間隨着路程變),我們就把這兩種量叫做兩種相關聯的量。最後再用表(2)中的兩種量來鞏固這個概念。這樣的教學設計應該就能夠使學生很好地建立這個概念了,也就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層的教學內容。

比的意義的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對加減法運算有了較多的接觸,並且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並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對加減法意義和關係進行概括,是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豐富學習素材,激活已有經驗

本節課的教學在導入新課時我用大量的圖片和文字信息,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各項感官。同時青藏鐵路的建成是一項偉大的鐵路修建奇蹟,這一內容的介紹不僅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在疾馳而過的鐵路路線圖中學生髮現了數學信息,並提出了相關的`數學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也成功激活了學生對加法的已有知識和學習經驗。

二、緊扣對比過程,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讓學生通過兩次對比,自主突破教學難點。儘管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從本質上認識減法還有很大的距離,我通過第一次對比三個問題從而突破概括減法意義這一難點。逆運算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裏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開始第二次對比三個算式的異同,歸納整理得出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的結論。

三、利用動態演示,建立數學模型

要讓學生明白加法的意義,僅僅只依靠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課中我採用動態線段圖的演示,結合重要文字的提示,讓合併一詞深深的印在學生的腦海裏,直觀的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這一概念,形成數學模型。

比的意義的反思13

今天聽了xx老師的“分數的意義”這一課,“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

從聽這課我發現閆老師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堂中閆老師的“活動系統”,就是組織學生的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

(1)組織學生4人小組,展開合作學習

(2)構築互學的關係而不是互教的關係

(3)組織挑戰性的學習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課堂教學基於教師應答學生學習的關係閆老師特別注意:貫穿傾聽、串聯、反芻三種活動,放低聲音的調門,精選課堂話語,基於即興式應對來追求創造性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比的意義的反思14

百分數是學生學習了整數、小數、分數概念和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同分數有密切的聯繫,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如出勤率、合格率等。

百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又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後面要學習的.百分數應用題,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百分數意義成了關鍵。我認為有必要先讓學生多解讀生活中的百分數,説一説每個數據的意思,感悟到“百分數是兩個量在比較”,然後再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效果可能會比較好。因此,上課前,我讓學生蒐集生活中各類百分數,並讓他們請教家長初步弄清百分數的意義。上課時,我儘量讓學生多交流,希望在交流中領悟百分數的意義,並引導他們用“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來敍述,但這對學生來説比較困難,他們大多不會講,只是機械的跟隨老師的引導,相反他們大多會用分數的意義來敍述,如:“這批產品的合格率是98%,表示把這批產品平均分成100份,合格產品佔了其中的98份。”我想不論學生如何表達,只要理解了百分數的本質涵義都是可以的,不必強求統一的敍述方式。

本節課我感覺比較滿意的是在突破學習難點“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時,並不是進行抽象的討論,而是結合具體的練習題,把區別與聯繫放到具體的情境中進行研究,進一步突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難點得以突破,新知得以深化。最後,多樣化的練習形式,都是圍繞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設計的,體現了數學味與人文性,同時也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是有趣的。

比的意義的反思15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加法、減法的計算基礎上,系統學習它們的意義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認識到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是新學期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簡單,但是如何讓孩子進入狀態,把以前的內容進行整理並系統化地掌握是我課前必備的。在課堂上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先用課件出示2組題目讓學生口算,看誰用的時間最少。如:第一組58+214=、272-58=、272-214=,因為是比賽性的題目,一下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勁頭。關於發現規律的同學兩組題很快做完了,他們就迫不及待的想説自己為什麼做得快的原因。這時老師讓全班同學都停止,開始探討問題。

2、探討方法,得出規律。

(1)讓做得快的學生説一説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們很快説出了每道題每個數之間的關係,如:第一道題的得數分別是二、三題的被減數,其餘兩個數也分別出現在第一道題目當中,也就是通過一個加法算式可以寫出兩個減法算式的`規律,從得到的減法算式中找出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並總結。

(2)這時讓沒有完成的用剛才同學們講的方法完成剩餘的題目,他們也覺得輕鬆多了。

3、在學生弄清加減法各部分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就興趣盎然,並根據加法各部分的名稱,結合解決問題理解加法的意義;在教學減法的意義時,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概括出減法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知識的獲得特別是學習方法的領會需要教師的指導,在小組自學交流下,學生會積極地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去自主探索新知,最後通過對三組題目的反思比較,幫助學生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尤其通過對比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網絡。在練習題的設計中,設計了一些內容儘量與生活貼近的問題,充分讓學生説加減法算式的意義,以鞏固加減法的意義及其關係。

不足之處:

個別學生對於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和名稱混淆,導致出現關係式錯誤,這時幫助學生用線段圖溝通加減法之間的關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