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教育隨筆-孩子智能是從哪裏來?

文學1.48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隨筆-孩子智能是從哪裏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隨筆-孩子智能是從哪裏來?

孩子的智能是從哪兒來得?一般的觀點認為,它是孩子後天學習而來,是家長、老師啟發、教育的結果。存在決定意識,環境影響人格,是天經地義的事,似乎這是一種科學的唯物主義觀點。中國人有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遷”等的説法。大家似乎都那麼認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什麼就是什麼。因此,後天的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這些年我給研究生開設傳播學課程,使用的是[美]斯蒂文·小約翰的《傳播理論》教材。其中有一段論述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思考。書中寫道:“在什麼程度上知識先於經驗而存在?許多人認為一切知識來自於經驗。我們觀察世界,然後開始瞭解它。但是在我們的本性中是否有什麼甚至在我們體驗這世界之前就向我們提供了一種知識?許多哲學家持這一觀點。這類“知識”由思想和知覺的固有機制組成。例如,有強烈的證據顯示,兒童並不完全是從聽到的話語中學習語言的。而可能是這樣,他們通過運用先天而來的模式對聽到的東西進行檢驗後習得語言。”這就是説,孩子生下來以後,其意識中就已經具有某種先天的認知模式,後天的多種信息感知,常常是為了印證大腦中的認知模式,並且反過來修正、豐富、完善已有的系統。心理學講的“集體無意識”,恐怕就是這類通過先天遺傳的認知模式。

現實中有些實例恐怕可以來説明這種情況。其一:當我孩子有了第一個女兒童童,也就是我孫女的時候,這個孩子被6個大人視為掌上明珠,生怕含在嘴裏就會化了那樣。她吃的都是高檔水果,飲食也是精益求精。有一次他們從北京來長春探望父母,住在姥姥和姥爺家。一天晚上,我們買了一個大西瓜,把西瓜中心的最好部分挖出來放到碗裏給她吃。童童拿起西瓜囊咬了一口,就出人意料地扔在了地磚上。我心想這也慣得太不像話了,真想訓斥幾句。但兒媳婦當時好像説別理她,這不過是孩子想引起他人關注、藉此受到重視的手段而已。這種現象可能十分普遍,沒有哪個會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想,這種手段大人並沒有教過孩子,她是怎麼想到並學會的呢?

其二:xxxx年春節,我和愛人一起去加拿大看望孩子和孫兒女。那時孫子蛋蛋大約1歲半,能夠走路和説簡單的話。一天傍晚,他奶奶喂坐在兒童椅上的蛋蛋吃飯。那時正好飄起鵝毛大雪,一片白茫茫,外面的.景色十分壯觀。為了讓蛋蛋增長見識,我把對着桌子的兒童椅轉了180度,面向通往陽台的落地窗。不知什麼原因,蛋蛋對下雪並不感興趣,抬起左手,逆時針在空中畫了一個大圈,沒有一句話。我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他要我把椅子重新轉回來。我當時十分不解,是誰教他使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好像沒有人來教他手勢的用法。我們去問孩子的話,是絕不會達到滿意答案的。

其三:兩個孫兒女經常隨父母去滑雪場滑雪。雪道常常有三種:綠色圓圈道標的是初學者雪道,坡度大概不超過40度。藍色方塊道標的是中級雪道,大概不超過65度,再上就是高級的黑色鑽石道標的雪道。每一色中當然也有容易,中等,困難之分。兩個孩子都顯示出一定的滑雪潛能。他們初學時就能在雪道上拐彎和過障礙杆。尤其是孫女更是顯示出滑雪的熟練度。她居然能夠在黑道上滑雪而不摔倒。可我兒子和兒媳婦在黑道上卻經常摔倒。可見,孫女的平衡能力已經超過了自己的父母。這種能力又是誰教的呢?看來,有些技藝和能力,在一定的環境裏面完全可以無師自通,有某種智能在進行引導。當然,在一些高層次領域,比如彈琴、舞蹈、繪畫等,必須有高手指點迷津。

另外,家長也要儘可能利用自己的專長,來激發孩子的潛在能力。比如我在微博上貼了一個視頻,主題是“4歲鋼琴神童SJC一出手就驚呆”,看了驚歎不已。鋼琴彈得如此嫻熟,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父母在這方面造詣深厚的話,再加上孩子對鋼琴的親和性,是絕不會達到這種登峯造極的程度。我們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千方百計讓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不一定就是好事。這種做法有可能壓抑孩子的天性。要給孩子提供開闊的自由發展空間。

孩子先天的智能究竟是一種什麼形態,我們可能一無所知。而且,這種個體之間的智能模式差異,可能因家族、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呈現不同形態。我的知識積累根本無法來探討和研究這個問題。我的意思是想説,幼兒,包括少年兒童的教育是極為複雜的事情。其複雜程度甚至不亞於大中學校的教育。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從母體降生以後,其本體潛藏着巨大的潛力和能量。雖然目前的科學水平還未能揭示其中的奧祕,但有一點啟示是明白無誤的,那就是教育者應該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來激發孩子的先天潛能。如果孩子失去了這個機會,他的某些潛能可能會終生休眠。

記得一位美國科學家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目前人們進行的智力測試是極為有限和不科學的。人的智力因素至少有80萬種。每一個人的智力因素中,都存在着一兩種潛力可以超越世界上的所有人。可惜的是其本人並不清楚。因此,我認為教育的功能就在於創造一定的環境,來激發教育對象的潛能和創造力,從而在特定領域去超越其他人。家長或老師一廂情願地刻意安排孩子和學生的發展路線,自以為是善意,卻不知道會扼殺他們的天性和潛能。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孩子發展的自我選擇,相信他們的內心呼喚和思維直覺。

有時候自己靜下心來想,幾十年來我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的一些成果,究竟有多少東西是以往老師教我的?我在一篇《文學院教授軼事》一文中,回憶起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一些老專家給我講課的印象,不是他們給我傳授了什麼知識,而是他們的人品、思維、為人、治學,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烙印。我在教學和專業研究領域的論文和著作,我的大量專業講義,大約99%以上,不是從我以往老師那裏來的。我絕大部分的專業成果,究竟是如何在某種先天的認知模式引導下取得的?這仍然是個謎。我歷來認為,老師的引導、啟發、點撥,要遠遠重於知識的傳授,後者學生完全可以自己獲取。

隨着時代的進步,以及人類基因的進化,我們應該相信,未來的年輕人一定會超越我們,一代更比一代強,

標籤:隨筆 智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