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百加老街散文

文學1.08W

在漫長的時空隧道里,百加老街的繁榮與輝煌,宛如一棵璀璨的星星,耀眼在歷史的星空下,閃爍在歲月的長廊裏。從她“體內”散發出來的魅力與馨香,人們一直難以釋懷;從她身上體現來的特色與光芒,人們至今引以為榮。

百加老街散文

且讓我的鈍筆當作觀光的一葉小舟,徐徐漂進百加老街這座“河牀”,一塊採擷幾束色彩斑斕的浪花,一起欣賞她所留下的“沿岸”風光,一同追尋她所歷程過的斑斑足跡,一道感受她所潛藏的深厚韻味。

百加鎮地處萬安縣北郊,距離縣城13公里。百加鎮的繁華區段位於百加老街,老街瀕臨碧水長流的贛江東岸。東接綿延逶迤的羣山,與倚山而立的梘頭鎮峯巒疊障;南鄰起伏不平的梯田,同依山傍田的萬安縣交通便捷。西界南北走勢的贛江,與臨水而居的韶口鎮隔江相望;北靠寬敞平坦的沃田,與一馬平川的窯頭鎮暢通無阻。

古時,百加老街雖説是一個鄉級單位的集貿中心,但卻是千里贛江邊的一個重要商埠。自春秋戰國建鎮以來,百加老街經貿範圍甚廣,物流輻射半徑頗大,上通贛州,下達吉安、南昌,往西跨過贛江,可至井岡山、遂川,一度有過“百家商鋪共聚,千户商賈雲集”的繁榮。南宋以來,也一直享有“走上走下,不如百加”的美譽。經濟貿易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清代雍正年間,經濟繁榮的景象已達到了鼎盛時期。老街憑藉當地產業及地理位置優勢,充分利用水上航運條件,廣泛彙集四海物產,持久的商貿作用,使百加老街成為聞名遐邇的集貿中心城鎮。

清朝時期,老街已發展為熱火朝天的小集市,商業活動極為頻繁,形成了趕圩的習俗。每逢趕集之日,窯頭、韶口、縣城等周邊的人,都會蜂擁而至前來趕圩,所有連接老街的通道上,一路都是絡繹不絕的趕圩人羣,潮水般湧向老街。高峯時期,悠長的街面上人聲鼎沸,人潮如海,人羣擁擠得水泄不通。民國初年,進入鼎盛時期,街面上出現了百貨、魚貨、中藥、釀酒、屠宰、理髮等行業。諸多行業的興盛,讓百加老街的街道也變得更加綿延悠長,不認路的人行走街中,彷如置身迷宮之內,分不清東南西北。

騎馬樓建築羣是百加老街蔚為壯觀的風景。騎馬樓羣的結構特點是:棟棟樓房相通相連,構成一個長城般的整體,聳立在街道的兩旁。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你來到百加老街,站在老街的入口處,從街口望去,兩邊對稱的騎馬樓,呈一字形排開,讓你一眼望不到盡頭。當你近距離觀察騎馬樓時,你會發現,騎馬樓的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居住使用,下層是店鋪。商鋪沿襲着古老的傳統,基本都是前店後坊的格局。騎馬樓的底層往裏掏空了兩米,所乘的空間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長度達到數百米。行人走在廊下,完全不必擔心日曬雨淋。當地商人利用騎馬樓的這一特點,將其引進家鄉,讓鄉親們在下雨天也能瀟灑自如地在街上行走購物。

在當時,具有異國風情的騎馬樓是富貴的象徵,能建造一幢這麼氣派的騎馬樓,其主人一定是非富即貴。可以設想,建一幢騎馬樓尚能彰顯富貴身份,更遑論一個騎馬樓的建築羣。

騎馬樓是源於古希臘的外廊式建築,隨着清代“西風東漸”開始傳入廣州,其中著名的有廣州“十三夷館”,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騎馬樓是嶺南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與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齊名。在商業樓宇密集的城鎮,騎馬樓的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樓下經商、樓上住人,外加一條長長的走廊,完美地結合了商住兩用的建築功能。S、

百加老街的騎馬樓,其門窗、梯子、樓樑、樓板、椽木、檁條等諸元素,都是青一色的木製品建築。為了用火安全,他們均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從古代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百加老街都有許多人居住。那時,人們在店鋪裏不燒茶水、不煮米飯,為的是用火安全,從清晨開始,每隔不遠的巷道內,便是霧氣騰騰、輕煙裊裊,哪裏是集中煮飯燒水的地方。當時,只要走在街上,除了看到挑着蔬菜匆匆趕往早市的農民外,最多的就是店鋪人拎着水瓶,或捧着飯盒,不緊不慢地穿梭在街巷道內,這情景可持續到夕陽西下。閒來無事時,或在廊下三五羣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或蹲在店門旁掏出煙袋,過上幾口煙癮。這種悠閒自在的`民風,這種和睦相處的氛圍、鄰里友好的關係源遠流長。

有花香瀰漫,必有蜂蝶蹁躚。來自老街騎馬樓異域風情的魅力影響,曾兩度吸引國內電影取景。早在70年代,電影《井岡山》在百嘉老街取景拍攝。前些年,拍攝《鹿鼎記》的部份電影外景,也取自百加老街。

異常繁榮的經濟,也給文教事業的興旺帶來了新的發展楔機。在百加老街商業繁華的時代,眾多文人雅士前來講學,老街行人如織,鎮上的人們為了入住商業中心,便沿着街尾興建起住房,有普通民房,也有後人為紀念先輩而修建的宗祠。其中,頗為有名的宗祠便是“九賢祠”。“九賢”是九位文人的尊稱,自宋朝以來,先後有九位文人前來講學:歐陽修、劉辰翁、閔子林、郭簡齋、解縉、羅洪先、劉玉、歐陽政德、文天祥。後人為紀念九位賢人在百加講學而興建的宗祠,命名為“九賢祠”。

據史料記載,“九賢祠”建於1870年,是典型的古書院建築風格,設計古香古色,有迴廊、吊樓、藏書閣、天池等。佔地面積741平方米,除教室、牌位房為一層建築外,吊樓、學生和老師宿舍、藏書閣均為兩層建築,結構外牆為磚,室內均為木質,且雕龍畫棟,做工十分精細。受諸多名人講學影響,古代歷朝科甲蟬聯,以進士、舉人封官進爵的百加才子不在少數,諸如宋祕書監張宗周、明刑部加兵部尚書劉士禎、兵科給事中黃紹傑等。九賢祠位於百加鎮九賢國小內,是我縣唐至清三勝地之一。九賢祠自1870年建成以來,因文風鼎盛聞名遐邇。她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在求學路上不停地求索……

然而,百加老街古風情韻的華麗篇章,並沒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如既往的抒寫,最終,皆因老街的舉“家”搬遷而徹底走向了沒落。

離開老街很多年了,當我再次踏上這塊熱土時,內心非常感慨:昔日商賈繁華地,今日空街渺人煙。曾經引為榮的房舍,如今荒涼不堪,牆壁攀爬野藤,青瓦綴滿荒草,騎馬樓的偉岸身軀早已不再挺拔,宗祠俊美的容貌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華,有些樓房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坍塌。

我沿着街道由南朝北行走,寒冬的朔風在暢通無阻的街道上呼嘯。不遠處,有數片青瓦從屋檐邊吹落,那清脆的落地之聲,似乎在向人們發問:舉鎮搬遷究竟為了什麼?或許是騰出老街讓“寶貴”之地另有重用,可搬遷十多年後一直無人問津。或許是建設美麗鄉村所需?重新打造一個嶄新的鄉鎮,這或許是一項不錯的舉措,但為什麼只有投資老街搬遷的鉅額資金,卻就沒有維護老街的小資費用?當建設最美麗鄉村的旗幟,在當地上空冉冉升起的時候,選擇百加街道作為搬遷對象,確實不失為“上策”。因為,這裏是省市領導進入萬安縣城的入口,在公路兩旁展示最新最美的鄉村房屋,既能彰顯地方官員的政績,又能體現為民辦事的宗旨,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

歷史是一位無所不能的聖人,也是一位雙重角色的成功扮演者。她能為老街塑造輝煌,也能為古鎮抒寫沒落。只是塑造輝煌的時候需要經歷太長的路程,而抒寫沒落的時候卻是灰飛煙滅的一瞬間。百加新街,雖然以暫新的面目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她畢竟沒有那份沉甸甸的歷史滄桑,畢竟缺少那份厚重的歷史底藴,新街只能在新的起點上締造新的輝煌。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現階段,我們缺少的或許不是資金,而是缺少一種尊重歷史的態度,缺少一種維護歷史文物的認知。在推進文明社會的進程中,願我們都能為歷史文物的保護作出應有的努力,摒棄個人的浮躁觀念,讓民間儘可能多的歷史文物得以遺留與保護!

標籤:百加 老街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