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通用13篇)

文學1.64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老師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通用13篇)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1

今年5月,我很榮幸赴杭州參加為期3天的“千課萬人”全國國小羣文閲讀專題研討會。可以如此近距離目睹名師們的風采,感受“羣文閲讀”,真是受益匪淺。本次研討觀摩活動不僅課堂精彩紛呈,會場佈置也別有用心。各位名師的教學藝術令人折服。我們靜靜地傾聽,匆匆的記錄,細細的品味,就如行走於西湖邊,享受詩情畫意,陶醉其中。

在此之前我對羣文閲讀一直處於模糊狀態並不是十分清楚,聽過本次研討它在我的心中慢慢清晰起來。閲讀是語文閲讀的一種形式和“單元整體教學”、“主題教學”等有聯繫,但又有着很大的區別,它不只是把文章按人文內涵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內部,關注文章的表達形式、內部結構、核心觀點,在文章之間形成結構化的“互為關係”,讓學生在探索羣文時發展學生閲讀技能和發現能力。蔣軍晶老師向我們講述了關於單篇到“羣文”的新思考,蔣老師跟我們一起分享了“羣文閲讀的認識和實踐基礎、“羣文閲讀”的價值和意義”等問題。可以説,“羣文閲讀”是對傳統課文教學痼疾的一種改變,改變教師單位時間內滔滔不絕的“講”,將大部分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閲讀中學會閲讀、學會學習,在才符合國小語文的奠基性原則。再者,我以為“羣文閲讀”的價值還在於對孩子精神的豐盈和海量信息的獲取,他提倡讀整本的書,原汁原味的書,連續性閲讀,不像教材那樣是通過專家修整改編的文本,單篇的文本,就像讓孩子放回了大自然,自由的感受文化的氣息和腳步。

李懷源老師的的單元整體教學,整體把握單元內容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單元內四課的教學內容不平衡的矛盾,教師應能對此整體性調整或處理,如適當調前或調後,有些內容可適當增減。這樣做的目的.是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從而駕馭教材。整體設計單元教學單元整體教學既有與課文整體教學一脈相承的一面,又有與其不同的一面,即單元整體教學就是整體把握的是教材中的每一單元。

張學青老師的整本書閲讀向我們介紹了“師生共讀整本書”之路,和學生一起,讀他們的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讀他們的書,就擁有了和他們交流的更多話題。“你讀,他讀,我也讀”是一種氛圍,尤其是老師在教室裏的示範閲讀,更有強大的磁力。當學生看到老師手裏和他手裏讀着一樣的書的時候,心理上的暗示與接近,會讓他讀起來更帶勁。共讀的氛圍,是閲讀興趣的最好的催產素。倪文錦教授首進行的《羣文閲讀:閲讀方式的革新》專題講座向我們重點闡述了文本解讀以及閲讀策略的內涵,認為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在羣文閲讀教學中舉足輕重,閲讀策略也應多元化,他強調羣文閲讀的本質是比較閲讀。李祖文老師通過其概念追溯、教學理念再思考以及從“教學”與“課程”之間的辨析三個角度闡釋對其的認識。並通過“選擇、建構以及注重學習過程”等元素辨析教學案例,從而從“羣文閲讀”課程這樣一個嶄新的角度來觀照“羣文閲讀”教學。林文寶老師通過個人經驗向我們講述成績不能決定一切、未來,文學背後的智學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主。

通過這次為期3天的學習,我覺得無論是對羣文閲讀,還是其他任何學科,興趣是最主要的。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其任務就是要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技巧,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增加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樂學、好學,而且知道怎樣學。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2

早上醒來聽到學生的讀書聲,那是人生的一件幸事呀。

聽,呂建鑫琅琅的讀書聲已把我帶到了季羨林先生家,看到季羨林正在和張坊同學交流讀書、寫作、背古詩。彷彿看到小作者的驚訝之情,彷彿又聽到季老先生爽朗的笑聲:是那麼和藹可親,又是那麼博學多才,精通12國語言,佩服之情油然而生。這都是小小朗讀者呂建鑫同學的朗讀給我帶來的空間想象。與其説我帶領大家讀書,不如説,是大家的讀書聲給我帶了無限的樂趣與遐想。

聽,何多蘭同學正在讀《走遍天下書為侶》,我彷彿看到她坐在樹下的長椅上聚精會神地讀書。那聲音宛轉悠揚、悦耳動聽,聽上一百遍也能讓我回味無窮。 從她的讀書聲中,我能感受到何多蘭已把書當成了她的朋友,她傾訴的.對象。與書為伴其樂融融。

聽,一個個讀書的聲音上傳到班級羣裏,早上的班級羣可真是書聲琅琅、你趕我追,熱鬧非凡啊!薛夢圓、劉國鵬等同學讀的《竊讀記》讓我熱淚盈眶。一個這麼熱愛讀書的孩子,卻因為經濟條件而要提心吊膽地讀書,雖然不安但又讀的那麼快樂。讀書讀的腳都麻了還感覺渾身輕鬆。這種讀書的精神,這種求知的渴望令我感動。生活在這麼富裕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呢?

讀書,可以讓我們跨越時間隧道,去到我們想去的年代;讀書,可以讓我們跨越空間的橋樑,走進我們想去的地方。跨越空間和時間,同睿智智的對話,向高尚的人學習,這是多麼神奇而美妙的事情啊!

我經常給同學們説,讀書,先從有聲的晨讀開始。早上醒來,練練嗓子,那就大聲朗讀,讀出氣魄,讀出感情,讀出夢想,讀出未來,讀出你意想不到的美好成果。

晨讀,已成為我班學生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我們將會沿着這道風景線,收穫很多讀書的樂趣。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3

我今天實在太累。一天上了5節課,外加午睡管理、大課間活動。

但今天又很開心,因為上了四年級,今天第一次體會到了以前那種上課時和孩子們融合的感覺,孩子們注意力集中,我也上得投入。讓孩子們體會描寫大榕樹的順序,以及大榕樹的特點。茂盛和生命力旺盛,孩子們一下子就悟到了。那種美好的感覺他們也能體會到,因此課堂上朗讀大榕樹的這段話,是他們開學以來朗讀最好的一次。寫鳥的這段,我們也是探究了規律,學習了點面結合的寫法以及好處。我給孩子們舉了例子,孩子們還是挺能接受的,而且也很開心。印象最深的是一處:兩個鳥影的發現。第一處一個鳥影,突出的是沒有一隻鳥的寂寞;第二處鳥影,卻是實在太多,只能看到鳥影的繁華。這樣一來,孩子們都挺驚奇,原來同樣的詞,放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語言的妙處就在這不可言喻之間。

正因為如此,課堂效率也很高,原本以為上不完的內容在課內上完了。這樣的感覺真的很舒服。接下去的.課把作業也寫完了,兩處鳥的天堂的含義有些難,重點講解了下。

值得驚喜的是,雲的字突然有所改觀了,他得筆畫不差,只是寫得過窄過斜,今天就盯牢他寫,囑咐橫寫長,豎寫直,沒想到一下子寫好了,比原來的好100倍。我還特意讓別的孩子看,都説好多了,看出雲很開心,但是還是硬憋着,裝作不開心的樣子。這樣的孩子有時讓人討厭至極,有時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用力摸了摸他得腦袋,呵呵。不過堅持才好啊!

這些天要準備公開課,很忙,好在我還是有很多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這樣的感覺真好!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4

現在的學生寫作文很少打草稿了,寫出來的東西自然詞不達意,甚至有些面目全非了。對此,筆者很是頭疼。

寫作文先打草稿然後謄抄在作文本上,這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幾次三番的作文課下來,對於作文打草稿竟有些失望了。在我口乾舌燥、唾液四濺的近一節課後,發現學生打草稿的越來越少,很多學生竟是全然不顧我的苦口婆心,置我的千叮萬囑於耳外直接“畫”在了作文本上。於是,學生們寫作文的過程一片忙亂,借橡皮塗改液的,交頭接耳詢問遺忘字詞的,間或聽到“嗤……”撕紙的聲音……

針對這種情況,我思考了良久。我們的作文有打草稿的必要嗎?我認為,作為國小生作文還是有打草稿的`必要的。國小生剛剛接觸作文,從開始寫話到現在每篇要求400字以上,可是説是一個打寫作基礎的階段,這個階段學生寫作水平整體上不是很高,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比如寫作技巧、寫作思路、選材等方面的錘鍊寫作能力才能夠提高,而打草稿正是鍛鍊這些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作文初稿寫完以後,可以多方面的進行查找問題,字、詞、有無語病,整體結構等等,可以通過小組間探究進行有效的修改、潤色,而這樣的過程正是作文水平不用斷提高的過程。現在國小生不願意打草稿,一下子越過了這個階段,對寫作水平的提高拋棄了很重要的一條途徑。

經過多次觀察,發現學生不喜歡作文打草稿有幾種原因:

一、沒有認識到打草稿的重要性,認為打草稿與否無所謂,漸漸地都不願意打草稿了,長此以往形成寫作文不打草稿的習慣。

二、為了追求速度,尤其是書面考試的時候時間緊,總想着快點結束好乾別的事情,不願意去打草稿。

三、相互攀比。大家都不打草稿,我為什麼還要打草稿?

四、平時我們的要求不嚴,導致學生們作文不打草稿習慣的養成。

……

在國小階段不打草稿很容易影響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為了減少和杜絕學生不打草稿作文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認識到作文打草稿的重要性。只有從思想上認可了,學生才心甘情願的想去打草稿。

二、通過硬性手段,比如教師自己或者安排小組長檢查修改草稿後再謄抄,“逼”着學生去打草稿。

三、通過進步作文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打草稿作文的進步,激發學生打草稿的習慣。

……

學生作文不打草稿,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縱容的,我們科任教師只有自我繃緊打草稿這根“弦”,學生才能按着作文提高的路子越行越寬,越寫越好。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5

我今天實在太累。一天上了5節課,外加午睡管理、大課間活動。

但今天又很開心,因為上了四年級,今天第一次體會到了以前那種上課時和孩子們融合的感覺,孩子們注意力集中,我也上得投入。讓孩子們體會描寫大榕樹的順序,以及大榕樹的特點。茂盛和生命力旺盛,孩子們一下子就悟到了。那種美好的感覺他們也能體會到,因此課堂上朗讀大榕樹的這段話,是他們開學以來朗讀最好的一次。寫鳥的這段,我們也是探究了規律,學習了點面結合的寫法以及好處。我給孩子們舉了例子,孩子們還是挺能接受的,而且也很開心。印象最深的是一處:兩個鳥影的發現。第一處一個鳥影,突出的`是沒有一隻鳥的寂寞;第二處鳥影,卻是實在太多,只能看到鳥影的繁華。這樣一來,孩子們都挺驚奇,原來同樣的詞,放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語言的妙處就在這不可言喻之間。

正因為如此,課堂效率也很高,原本以為上不完的內容在課內上完了。這樣的感覺真的很舒服。接下去的課把作業也寫完了,兩處鳥的天堂的含義有些難,重點講解了下。

值得驚喜的是,雲的字突然有所改觀了,他得筆畫不差,只是寫得過窄過斜,今天就盯牢他寫,囑咐橫寫長,豎寫直,沒想到一下子寫好了,比原來的好100倍。我還特意讓別的孩子看,都説好多了,看出雲很開心,但是還是硬憋着,裝作不開心的樣子。這樣的孩子有時讓人討厭至極,有時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用力摸了摸他得腦袋,呵呵。不過堅持才好啊!

這些天要準備公開課,很忙,好在我還是有很多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這樣的感覺真好!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6

20xx年3月18日,我被鬧鐘從夢中驚醒,眼皮怎麼也睜不開,我突然記起這是一個要早起的週末,因為我要到xx大學聽名家講課。我立即從牀上爬起來,此時天還未亮,一抹微光從東方升起。路上行人稀少,我匆匆的走到車站,往鄭大趕去。昨天就聽同事們説,專家的課很精彩,機會難得我要抓住。

帶着期待的心情,我來到鄭大,一進場,我驚訝極了,這是個盛大的講座,會場裏坐滿了人,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不僅會場正面坐滿了人,會場的三面,老師們一個挨着一個,坐的密密麻麻,甚至二樓也坐滿了人。這恐怕是我參加過得最大的講座了吧。

在同事的幫助下,我找到了一個座位,剛坐下不久,一位幽默的中年人宣讀了會場的紀律,後來聽説,那是著名的兒童作家雪野,我羞愧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我竟是第一次聽説這位名人。接着温文爾雅的張立軍老師走上講台,他今天要向我們講的課是《無事可記與有話可説》,乍一看,我還不太明白張老師今天要講什麼課,我在想這難道是蘇教版的課文嗎?

張老師在上課前先與學生溝通,讓學生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讓學生放鬆情緒,接下來出示了一句話:寫作文難,今日無事可記。他讓學生説説假如你這樣對老師説,老師可能回答什麼?接下來讓學生想心情放鬆的詞語,並鼓勵學生寫在黑板上。並出示清閒自在,悠閒自在的出處,並配以文字和圖片,讓學生説説他們想到了什麼?接下來學生説了他們想到的詩句,如: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張老師接下來出示了:今天上午一直想着今天……不可知也。這樣一段文字,大致意思實在表達今日無事可記,以及由此想起來的諸事。張老師讓學生點評,感受這段文字。又出示了:我來到了餐廳,點了個套餐,決定……,這樣一段文字也是在説自己無話可説,浮想聯翩。接下來,張老師告訴孩子們,也仿照寫這樣一段文字。孩子們寫的`很精彩。

在這個過程中,張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了三個詞:體貼,聯想,轉化。張老師説,體貼即有情,聯想即發揮自己的想象,轉化就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將心中的語言轉化為筆下的文字。最後張老師的一段文字發人深省:過去的每一天,都會有一些美好值得記憶。大多時候,我們不是無事可記,而是有太多話想説。錯過的應該找回來!

這樣的課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寫作文不再困難,有無事可記到有話可説,到情感的提升,在輕鬆的氛圍中創作!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7

王坤一個調皮的小男孩。一次課外活動,做完校園操自由活動,他對我説:“老師,我們到上操的地方去玩‘打敵人’好嗎?”我説:“好”。但是接着就有同學説:“老師那裏已經有好多同學在站隊了。”我看了看也是,就説:“那就別去了,在這玩吧!”但是,王坤卻全然不顧我説的什麼,自己快速的往前跑去了,等跑到上操的地方,一回頭,竟然只有他自己在那,只好又滿腹疑惑地走回來了。真是個可愛的孩子。

尹翔宇是一個可愛的小孩。最近在學習上有點放鬆自己了。今天我在他本子上寫了一句話:最近尹翔宇找不到北了!讓他拿回家簽名。可他卻笑眯眯地對我説:“老師,我知道北在哪。”説着用手指了指北邊。笑的是那麼燦爛,真是可愛。

陳海龍一個上課很積極回答問題的孩子。一次上課時,我想叫同學們注意“印”這個字不要寫錯,就隨手在黑板上寫了個“印”字。可他卻舉手説:“老師你這個字錯了。”我一看,沒有錯啊。於是就問:“哪裏錯了”“老師,第三筆的橫要稍微傾斜點”。我就又寫了一個。“現在對了吧!”“還不對,還不對”陳海龍大聲地説。“老師,第二筆的豎提的提應該比第三筆橫長一點。”再寫一個。我想這次該寫對了吧。“老師還不對,右邊的橫折鈎的橫要和右邊的.豎提一樣高”,再次寫一個,“這次對了嗎?”“對了,這次你寫得很好,老師。”看着我終於把這個印字寫的非常好看了,心裏非常高興。於是對大家説:“陳海龍同學給我們上一堂怎樣寫好字的課,現在你們知道怎樣觀察字了嗎?怎樣能寫好字了嗎?如果每個人都象今天陳海龍這樣幫老師寫‘印’字這樣寫的話,將來肯定有一大批的書法家出現,讓我們掌聲感謝陳海龍!”這時再看陳海龍同學,漏着兩顆大門牙在衝你笑呢。神氣十足. 呵呵,真是可愛。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8

因為喜歡教學工作之餘喜歡看點閒書,有時心動手癢也會寫點小文章來自娛自樂。所以我有時認為自己是適合一名語文教師的。可是,自從前不久看了一篇題為“語文教師的專業修養問題——在陳日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的文章後,我便一點也不敢再有這樣自以為是的自信。我從書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歡的幾句話:“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對於語言表達的敏鋭的規範感,對準確、妥帖、簡練的語言的瞬間感覺與判斷。”“所謂規範意識,就是無論寫字、遣詞、造句、使用標點,都要講規範;另一方面,就是對錯別字,對亂點標點,對不規範的用詞、病句,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即所謂“瞬間感覺和判斷”,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應。”這是文中最讓我為之感動的一個小細節,作為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羣在談到自己時,這樣寫道:“……直到現在,還保持着這樣的習慣,無論走到哪裏,在什麼地方,只要看見錯別字,錯誤的標點,病句,就看得不順眼,心裏彆扭,恨不得馬上就像改作文那樣提筆把它改過來,這就是語文老師的職業習慣。説難聽點,這是職業病;説好聽點,這是職業責任感。”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上的文字讓我讀了不由為之心動。[]憑着多年來對文字一種本能的敏感,我認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句話,如果沒有切身體會並經過仔細推敲是無法寫出來的。我反覆品讀這些簡潔而富有真知灼見的文字,想到自己身為語文老師卻如此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實在羞愧不已。在這樣的閲讀思考中,我告訴自己:從現在起,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忽略教育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細節。

以上的閲讀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聽課時的一個小細節。一個年輕的男老師在執教《閲讀大地的徐霞客》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將“鍥而不捨”的“鍥”讀成了“qì”音時,教師立即給予糾正,不過,令我們奇怪的是,沒過多久,該老師在讀到這個詞時自己卻又把它讀成了“qì”。所以在評課研討的時候,大家紛紛又提到了這一點。在評課,我向大家坦誠自己其實也鬧過幾次這樣的“笑話”,雖然平時上課藉助課本,臨時糾正了自己和學生原來沒讀準的字音,但是,因為平常沒怎麼在意去改正它,所以過後很快又讀成自己原來一直習慣的錯誤的讀音。然而,評課歸評課,我並沒有把這樣一個不值一提的小細節放在心上,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日常言語表達中也並不怎樣在乎音準這一方面。

讀書會使人的目光變得更敏鋭、更善於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直以來讀書帶給我的一大收穫。關於這一點,我想以最近發生在我課堂上的一個小細節為例來談。上一週的一節複習課上,上課時,我讓全班同學一齊背誦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學弈》。學生將“使弈秋誨二人弈”一句中的“誨”讀成“huǐ”。可是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讀對,所以當即查了字典,然後馬上糾正他們的讀音,在給學生糾正讀音之後,我懷着真誠的態度向學生表示自己的自責和慚愧。因為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真是一件應該感到臉紅的事,雖然是上學期剛教過的課文,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竟然沒能對學生這個錯誤的讀音作出“瞬間感應”。這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下課後我立即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學期教過的課文,學生竟然全體讀錯,這難道不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失職嗎(我不認為這是故意小題大作)?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將“誨人不倦”中的“誨”讀成“huǐ”音,此外還有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平時不怎麼在意糾正自己不會讀或讀錯的字音。所以不管當時在教這篇課文時自己是否有讀正確並糾正學生的音準都已不再重要。由這個小細節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複習時發現的一個實際問題,在教學生整理複習各個語文知識點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拼音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問題所在。此刻通過這一個小細節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己。寫完這一句,緊接着我腦海裏迸出一句:什麼樣的老師便只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老師怎樣的素質、習慣決定了學生的素質、習慣。以後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我想解決的辦法就是:首先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規範意識和感應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

最後我想,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我們真的願意靜下心來多點讀書、多嘗試、多思考,每天就會不斷有新的問題,新的發現在等着我們,使我們在瑣碎繁忙的教學實踐中體驗思考、創新帶來的充實與樂趣!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9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多年,我認為做為國小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瞭解一定的文學理論

有了正確的理論,才能指導我們的實踐。文學理論是從事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基礎。沒有理論的指導的文學作品教學活動顯得蒼白無力和膚淺,甚至教學中適得其反,誤人子弟。簡單地説語文教師要對文學的含義,文學作品的類型、風格、流派等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並做到經常關注新的文學理論信息,閲讀有關的文學理論書籍和文章。建議大家對中外文學理論名著均要有所領略。

2、掌握一定的文學常識

文學基本常識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很重要內容之一,教師除了對教材中的知識熟知外,還要更廣泛的學習掌握有關的文學常識知識。如:文學作品的題材,體裁,中外文學史,文學名著及著名作家等都要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惑,引導他們思考。

3、具備一定的文學創作能力

現在有人提倡教師要寫“下水作文”。此提倡頗有意義。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時,如果教師能寫出一篇有質量的範文,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克服對寫作的恐懼心理,更有效地教會學生作文。同時教師也能體會創作的甘苦,與學生共切磋。因此,國小語文教師要養成寫範文的習慣,平時多動筆,並且有意識地進行文學創作。實踐證明,教師的寫作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我發現學生對老師創作的`文章特別感興趣,能很好地起到示範作用。而且,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習作練習,教師應當精心設計,通過寫作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4、養成一定的文學閲讀習慣

語文教師不讀書,不讀文學作品是當今教師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我們發現和認識到這種不利於教師素質提高,不利與教學質量改進的現象時,國小語文教師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逐步養成良好的文學作品閲讀習慣。試想如果老師都不喜歡閲讀,你怎麼奢望學生去好好地讀書呢?只要安排好個人的時間,經常到書店逛逛,購買一些好的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藏書架;還要多關心文學作品的信息:在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符合兒童閲讀的文學作品。有道是“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潛移默化的作用是比任何説教來得有效。在培養自己的閲讀習慣的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從小就去關心和閲讀文學作品。

5、具備一定的文學鑑賞水平

語文教師的職責是教授學生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從小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其中就包括對文學作品和文章的鑑賞能力或欣賞能力。如果國小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學批評和鑑賞水平對教學,對啟發學生只會有好處。因此我們提倡國小語文教師要具備文學批評家的一些素質,以比較專業的眼光去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這樣學生對作品和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從而對優秀文學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10

下午的作文課,我要帶領學生完成習作2,習作內容是寫出老師不在場的時候,班級裏發生的故事。習作要求是要寫清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等,要把故事內容寫具體,情節儘量寫得生動。

要完成本篇作文,我得營造老師不在場的時候的情境,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他們才能有話可説,有內容可寫。

為此,在班裏,我來了個暗度陳倉。

上課鈴還沒有打響,我進入了教室。教室外跳繩踢毽子的同學,趕緊跑進了教室。我等同學們都坐定以後,告訴他們,校長要班主任去開個小會,我得離開一會兒。我藉故走出了教室。

四分鐘以後,我往教室走去。剛到走廊上,我們班的一個男同學,提着已經倒空的垃圾桶,搖搖擺擺地朝教室走。一看見我,他的腳步陡然加快,飛也似的進了教室。有了這個“通風報信”的同學,估計班級裏立刻得鴉雀無聲。

果不其然,我剛走到教室窗口,就感受到了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學生個個正襟危坐,表現得乖巧無比。

“剛才怎麼樣啊?”這是我的開篇第一句。

“什麼怎麼樣?”學生如墜五里霧中,個個臉上寫滿了納悶,那呆愣愣的表情,分明不知道我剛才的圈套。

“今天下午的作文是寫老師不在場的時候,同學們的.表現,剛才我故意離開,你們在我走後,都幹了啥?”

幾個機靈鬼立刻恍然大悟,知道老師故弄玄虛,就是為了馬上要寫的作文,嘻嘻嘻地笑了。

學生還是不敢回答我的問題,各個坐得規規矩矩,就是不舉手説自己剛才的表現。也難怪,我平時對他們要求太嚴,只要是老師不在教室,就得全神貫注寫作業,不準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凡是違反紀律的事兒,一概不準發生。

要想完成習作,我必須打開他們的話匣子,開始點將。

接連點名幾個同學,都不敢實話實説,怯生生地望着我,眾口一詞:“我在看課外書。”有兩個同學還煞有介事地舉了舉課外書向我示意,旨在證明自己沒有説謊,老師不在時,自己的表現是多麼符合要求。

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有力的大字:實話實説。接着又進行了補充説明,老師不是向你們興師問罪,調查誰的表現不好,是要你們説説剛才老師不在時,你或者是其他的同學的真實表現。

再提問,情況有了好轉。小手舉了起來,有的説,剛才文帥和語訓趁你不在時,到後面清掃垃圾了;有的説,樂樂同學在紙上畫七仙女了;有的説,龍同學講了個笑話,大家前仰後合了……

真正的作文課,在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中,開始了。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11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新課標的實施,使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迴歸了原本屬於學生的課堂“主權”。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現,着力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習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而問題本身就是閲讀教學的靈魂,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保證。怎樣激活學生的靈性意識,問出智慧的火花,問出閲讀的動力?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找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一、瞄準文眼,題中求疑。

葉聖陶先生在《談教學的着眼點》一文中提倡教師要着眼於使學生“開竅”。為使學生“開竅”,教師應注意提問的切入點,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問題通過變換角度,增設條件和提示而形象生動化。

教師如何巧妙切入,選準正確的突破口,瞄準教學要求與學生興趣的交匯點,又匠心獨運,巧妙構設,使學生感到問題確實提到了點子上。即所提問題具有現實適應的思維價值,一般而言,課文的題目是文章的泉眼,扣住題目質疑,往往簡潔明瞭,又直撲重點。如在教《月亮灣》這課時,我從課題切入: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馬上提問:為什麼叫月亮灣?一石擊起千重浪,於是全班同學通過對名字來歷的探究,來自主學習課文。學生爭先恐後地説,一次又一次地説:月亮灣是個村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彎彎的小河就像一個彎彎的月亮,所以這個村子叫月亮灣。學生樂於參與就有收穫,學生樂於參與就是成功。教師瞄準文眼激起學生已有的興趣,尊重學生學習願望,引導對所提問題的熱情,才會有解決問題的原動力。這正是學生一個認知不斷完善、發展,從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甚多的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範圍由小到大,理解由淺入深,求知慾望盪漾開來,課上學生的靈性思維踴躍綻放。

二、聯繫實際,趣味求疑。

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生活中有什麼”。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基礎來進行設計。贊可夫説:“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教學新課時,教師要創設一些新穎別緻、妙趣橫生,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情境,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文中,怎樣理解文中的“我”為什麼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我認為這是本文的難點,分析我班學生情況,大多來自農村,對自然風景都有自己的觀察。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我設計了讓孩子們想象省略號的內容,聯繫實際生活中所見所聞,對於學有困難的學生用我提供的句式“(誰)説:“荷葉是我的(什麼)。”在荷葉上(幹什麼)”練習想象説話,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不用我提供的句式練習想象説話,孩子們的想象很豐富,生成了一些東西,可以編寫一首首小詩文:小青蛙説:“荷葉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呱呱地放聲唱歌。  小蜜蜂説:“荷葉是我的小牀。”小蜜蜂採花粉累了,躺在荷葉上美美地睡一覺。  小烏龜説:“荷葉是我的避風港。”每當颳風下雨的時候,小烏龜就躲在荷葉下自由自在地遊玩。……生動有趣、充滿童心的語言在課堂上盪漾。對於二年級的學生,從表面是很難理解的東西,在學生思維和已有的生活體驗相鏈接的瞬間,把問題拋給他們,通過聯繫生活體驗補充説話,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一步一步感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詩歌的主旨,知道了荷葉在動物王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變成荷葉可以給別人帶來方便,給大家帶來快樂。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教育,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問題在學生靈動的思維中迎刃而解。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12

今天聽寫第二單元的詞語,結果不理想,可能是十一放假剛回來上學,孩子們的心還沒有收回來,學習的狀態不好。聽寫全對的沒幾個,但是,楊玉林表現卻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得了100分,可能大家對她還有印象,楊玉林是今年的插班生。原來在柳林的一所普通的私立國小讀書,在做自我介紹時普通話還不標準,話不多,有些內向。她的語文成績在班裏並不算優秀。

下午放學前,我在班裏狠狠的表揚了他,和以前一樣,楊玉林抿嘴靦腆笑,楊玉林的靦腆遺傳與他的爸爸。新轉來的當天,楊玉林的的爸爸對我説了很多,他很忙,每天都要上班,很晚下班。我瞭解了楊玉林在家的學習情況。原來,每個晚上,爸爸媽媽差不多都要10點以後回來,年邁的奶奶做飯,和讀五年級的姐姐一起做作業,也就是説,楊玉林的家庭教育就是零。

當我説起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少性的時候,爸爸很無奈,説自己國小畢業,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讀書不好也沒有辦法啊。從他的話語裏,我看出孩子的`爸爸很心急,但卻一直擱着。我説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僅關於知識的掌握,而是一個大寫的“人”的書寫過程中的缺憾,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各個方面,我很少在學校裏面看到鬆大聲説話,大聲歡笑的。我建議為孩子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環境很重要。像鬆這樣的狀態,需要找一個負責的人(姐姐自己也是小孩,當然擔當不起這個責任)來交流他每天的學習心得,負責人的人不需要學識淵博,可以這樣的形式,“今天學了什麼,也教教我吧,讀給我聽聽吧……”所以,也可以爸媽輪流負責。

從當時楊玉林爸爸的表情來看,我就知道他一定會是一個很負責人的好家長。從今天鬆的表現來看,果然如此!

但我還是不能放鬆,家長和孩子很多時候是一起成長的,包括老師也是一起成長。所以,提醒學生,提醒家長,更需提醒自己。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 13

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初為人師的那陣兒,我覺得講語文很有意思,而批改作文卻是令人頭痛的事。學生的習作語言淡而無味、顛三倒四,讀起來彆彆扭扭,讀完了不知所云。偶爾發現一些可圈可點的精彩句段,也被先前的一片蕪雜淹沒,叫人頓失情趣。面對一摞摞如山般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學生作文,卻得硬着頭皮看下去,機械地寫着幾乎雷同的評語,真是苦不堪言。

一次,我一如平常邊漫不經心地批改作文。邊同一位老教師發着批作文的牢騷。在我嘮嘮叨叨之後,他卻淡淡一笑説:“換一個角度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標準……把我們的'眼光放低些,設身處境地想想孩子們的閲歷和程度,説不定他們比我們當年還強呢?”我一時語塞,無言以對。愣了一陣,心慢慢靜了下來,覺得他説得很有道理。繼續往下批閲,突然,一個有趣的開頭吸引了我:“星期天,大伯讓我去果園幫他給樹褪皮。”我只知道樹需要保護,哪有破壞樹的?我禁不住急切地看下去,原來給老柿樹、老楝樹褪皮後,它們會重新煥發青春,再結出累累碩果。沒想到從學生作文中還能增長見識,真有意思!

突然間,我有了批作文的興趣,竟慢慢走進學生所描繪的世界……細細閲讀竟發現好多獨特思維和視角。比如蘋果裏有五角星,楊樹上結滿了毛毛蟲……我不再用應付和挑剔的眼光對待學生的作文,而興致勃勃地去欣賞,果然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