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通用22篇)

文學2.6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通用22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

我很喜歡讀書,經常讀書可放鬆身心,開拓視野,散發思維。近期閲讀了《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書中提到要成長為自己的樣子。自己是什麼樣子?從小接受義務教育長大,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結婚生子,這是社會中普遍的樣子,誰又能説這不是自己的樣子呢。

偶爾看到一些微信推送,有些人選擇歸隱或者離開都市生活,離開焦慮與不安,尋找小城的安寧。這似乎與我們平常認為的拼命努力在大城市生存生活有些背道而馳,是對還是錯?我認為這無關乎對錯,究其原因大體是這些人認為在喧囂的城市中忙忙碌碌,機械式的工作和生活脱離了生活本質,沒有得到精神上的充實和愉悦,沒有夢想,沒有追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而換一種生活方式,換成自己想要生活的樣子。

上學時候的我很膽小,和同學們買了一樣的羽絨服,雖然穿起來毫不起眼、普普通通,但我會感覺安全,其實我並不喜歡。很久以後我每每想起這件事都記憶猶新,通過這件事讓我懂得自己喜歡的才是需要的,不被他人的行為言語改變自己,那不是我的樣子。忙碌中的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什麼是我真實的想法,要追尋的是什麼。就我個人而言,我要為夢想而努力奮鬥,我要在九三這個舞台上實現我的人生價值,這就是我所追尋的,也是我想長成的樣子,我也會朝着這個目標努力拼搏。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節奏很快,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價值,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很喜歡張曼玉、林青霞、王祖賢那時候的美女,他們各有千秋,風華傾城,而不是現在統一版的“瓜子臉、大眼睛、天鵝頸”,相貌如此,追求亦如此,人的追求不能人云亦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才有夢想,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

世界上有各行各業,聲色犬馬流光溢彩,確立自己的追求目標,把握自己的內心,丟掉無用的顧慮,保持清醒的頭腦,努力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人生畫卷由自己,濃墨重彩總相宜。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2

即使他們幫這個人找到最優化的道路,這個人也會繼續和自己玩yes,but的遊戲:“是的,但是……”這種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關在看不見的牢籠中間,我把這些人稱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隸。

“是的,但是……”式聊天比較常見,我們自己或身邊的朋友經常會表現出來。

道理大家都會講,因此大多數時候大家都在玩“説服”與“被説服”的遊戲,不過我們會發現,即便最終某一方“被説服”,事情也不會有多少改變。因為“被説服”的並不是問題的實質,所以才會有不斷循環的“是的,但是……”。

“是的”表示你説的有道理,“但是”潛意識裏表示這不是我真正的問題所在。不管是和別人還是和自己玩yes,but的遊戲,都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

如果像作者這樣去提問,是找不到真正的恐懼信念,也解決不了具體問題的:如果害怕考研失敗,為什麼不嘗試找一個一起奮鬥的另一半?為什麼不去找工作?為什麼不平平淡淡的待下去呢?跳躍式的提問,然後直接給出“被安全感囚禁”的結論,顯然不能得出為什麼害怕考研失敗的實質原因。

回答中提到,害怕考研失敗是覺得自己不擅長學習,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要找到一面“安全感”的牆去拆除它,不害怕失敗就能解決的,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去提高學習能力。在思考如何去提高學習能力的時候,還會遇到很多“是的,但是……”的情況,但只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一個問題,才能慢慢發現問題的本質,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扯到找對象、找工作等新問題上。

比如有些人想考研只是受就業壓力、周圍考研氛圍、新聞報道等方面的影響,自己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考研,對於考研的結果也就沒那麼在意,當然去考肯定不希望失敗。這種隨大流的做法,表面上是害怕考研失敗,實際上擔心的是考研有沒有用的問題。如果選擇了考研,就不能去參加工作,少了幾年工作經驗;如果讀完研出來依舊找不到工作,那就浪費了幾年時間;如果讀完研和專科生、本科生做同樣的工作,讀研又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大家都在準備考研,自己不準備又會不會顯得不合羣、不上進呢?承認自己隨大流,又顯得有點low。

因此在“説服”與“被説服”的遊戲中,一方有可能會選擇性的迴避自己真實的問題所在,另一方會先入為主的做出結論。最終看似説服者圓滿完成了任務,事實上被説服者的困擾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如果沒找對問題實質,下次再去問他“為什麼不去提高學習能力呢?這不是害怕考研的原因嗎。”他可能會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即便被説服者不再害怕考研失敗,他也不會全力以赴的去準備考研,因為他的問題本質並不是考研成功與否。

所以,當我們遇到“是的,但是……”式聊天時,我們需要思考:是不是聊天偏題了,是不是自己先入為主了。也需要思考:我們自己是不是在逃避問題的本質。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3

萬事萬物都是一對矛盾體,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壞的一面。

以前,因為早之前的經歷,讓我漸漸的只看到壞的一面。所以,會恐懼會害怕。就像書中所説的漂泊者,在行進的過程中目的就是躲避那些風險和困難,而忘記了自己本來的初衷,本末倒置,偏離了航線。這就是我的思維和心智模式的問題。

現在,希望自己能像一個航海者,堅定一個最原始的目標,只看到目標達成之後的成功和喜悦。不管路上會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不去想。讓自己只看到好的一面,讓自己更有勇氣和力量。須知道,只有經歷過海浪和風暴,自己才能更強大。困難,來了就來了,着手解決便是。

想起了李鴻章説過的一句話:“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未來遇到的困難不去想它,等其到來了着手解決,不因自己內心的恐懼而使其更強大。過往的事情後悔的也不去念念難以釋懷。

萬事萬物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壞的一面。明白了穿越過壞的一面便會到達其好的一面!世上沒有純壞的東西,所以能要在壞東西面前看到其背後的好東西,這樣就不再害怕!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4

每一個成功人士,彷彿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嚮往的工作方式,所以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毅然決然放棄原來好或者壞的工作,然後奮不顧身的為了心中那個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斷努力,最後獲取了成功這個果實。

但話題回到現實中,就像書中所説,成功的人畢竟少數,真正能夠做到的人,不是光有滿腔熱血,就完全可以的,很多種因素在限制自己,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都不一樣,遇見的機遇也有所不同,當然最後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書中好多説明,還是很贊同的,我們大多數人真的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在作怪,思想永遠先於行動,思想也決定行動。對於剛畢業或者進入職場的大部分人來説,之所以總是好像在一個不知的牢籠裏,不知道什麼東西阻礙了前進的路,時間久了,深深的空虛感,自卑感隨之而生,而面對這些,除了自責卻什麼也做不了,如此下去,究竟什麼時候可以擺脱自己,擺脱這個不知什麼的牢籠,最後破繭成蝶呢?

與其被自己不行的思想所禁錮,倒不如放開自己大膽的去突破,在撞的頭破血流的同時,自己想要的也就都來了不是嗎,所以從頭開始,打破安逸,不要讓自己過得太舒坦,總有一天,會在跌跌撞撞中發現自己真的收穫了,成長了~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5

沒讀這本書之前總是認為將後要是有能力了,賺到錢了,就要趕緊去為自己買房,這樣才能夠證明自己就算什麼也沒有了,可還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可現在看來錯了,那句話説得對,你有房子,那你只有世界的一個小小角落,但如果你沒有房子,整個世界都可以是你的。

沒讀這本書之前,總是埋怨着為什麼老爸總是把他那些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強加到我身上,不去聽從他就説長大了翅膀硬了,然後就這樣弄得全家人不好過。慢慢地覺得,那好吧,你高興,全家人都好,我無所謂了。時常會埋怨世界的不公平,遇到不順時很是想哭。不過在現在看來,好像也不總是那麼一回事,如果真不公平,作者怎麼可能會把我的心思給寫進去。再有,如果真的那麼不公平,就一定要去找到那個你認為的不公平,然後努力的去改變它。

很多時候很多事,你總是認為你不能去做好,那是因為你心裏就一直在想着:我肯定不能去做好它。如果你的思路是“我能”“我行”,你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拆掉你思維裏那堵“不”字的牆,你就會發現你也還可以這樣。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6

最近在看《拆掉思維裏的牆-原來我可以這樣活》。當時看到書評不錯就買了,剛看了一點,覺得有些話挺扯的...有些又挺...開拓思維的。有一些觀點覺得很不錯:

剛剛結婚沒有資產的小年青兒們,可以選擇租房生活。用省下來的錢,做你想做的,做你在這個年齡該去“投資”的,不要因一套房子,出賣了你的夢想。雖然這個觀點可能不太被大多數人接受,但是我覺得還是很受啟發的,不過,要做這樣的事,還是需要很大勇氣吧。

我終於知道了為什麼現在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卻難以靜下心來做原來喜歡的事情,那些曾經即使再忙也要擠時間做的事:“心理學認為,快樂感來源於緊張感的釋放,一但一個需求已經完全被滿足,緊張感就會消失,快樂也就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了持續的興趣。”可能人天生就有種逆反心理,越是不能做、不該做,越想去做,等真正有時間有條件了,對那些事情的興趣卻沒有了。

作者提到的一段祈禱詞,我也很喜歡:“願上帝賜我一個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且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平靜、接受、熱情、創造力、大智慧……自己想吧!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7

《拆掉思維裏的牆》的確非常值得一讀。以前也看過一些類似的書籍,但都只是草草瀏覽,沒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字裏行間閃爍着人生智慧,能常常讓人讀到觸動心絃的語句,即使在放下書本後還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書,一本成功的書,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書本的內容本身做過多的敍述,只是想談談此書帶給我的思考,並粗淺的從時間維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現實價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是當今社會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住房難、房價高是一個多麼深入人心的話題!那麼中國人看重房子,急於買房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我想我們或許可以從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軌跡上找找答案吧。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讓中國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農耕文明的火種在炎黃子孫中代代相傳,當年富饒的中原地區孕育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高中課本中就曾敍述過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係: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土地歷來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根基,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重農抑商政策的長期實行,正是經濟對政治影響的表現,在這樣政策環境的長期影響下,我們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對土地的依賴。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們經商積聚的財富都是為了置辦土地,由商人變成地主幾乎成了一個不變的規律。人們從土地上尋找一種踏實,尋找一種內心的安穩。我國近代的實業救國、洋務運動等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這樣的民族性格驅使着商人把金錢用於買田置地而非擴大再生產。

新中國成立以後,土地公有化,地主成為一個歷史名詞逐漸離我們遠去,由此人們把對於土地的渴望轉變為對於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礎,有房成了許多人奮鬥的目標。這也就造就了現如今房地產業的火爆景象,國家數次出台政策抑制房價,但是收效甚微。這其中或許有擋不住的剛性需求,但根植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性格中對於土地的需求無形中也加劇了買房熱。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滅夢想無疑是對這一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種挑戰。但是不可否認,時代在發展,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房子真的是我們最好的歸宿麼?安穩與踏實有很多種,不是隻有房子才給的了。就像書中寫的巴菲特一樣,我想住在灰色小樓裏的他一定比許多住在大別墅裏的暴發户心裏踏實的多。古典希望我們破除的就是一種房子給我們的安全感,或許房奴們辛苦並快樂着,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已將自己的未來奴役。

房子是壓在年輕人肩頭的一坐山,就業又何嘗不是呢?

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將出仕作為讀書人的畢生追求。當年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就將安定天下視為己任,為後代所有的讀書人樹立了榜樣。隋唐時期創立並完善的科舉制為所有的讀書人開闢了一條功成名就的大道,於是千千萬萬的學子寒窗苦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他們共同的目標,當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還可光宗耀祖,衣錦還鄉。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通過這樣一種巧妙的手段攬天下英才於囊中,同時引導着他們朝着封建統治需要的方向發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統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讀書人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被批量化的生產出來,一等品入朝為官,二等品坐鎮地方,三等品不妨開個私塾繼續生產,説不定還能出個一等品也算是對自己鬱郁不得志的一種安慰。

深究這些讀書人的心態,其實無論多麼宏偉的志向,對絕大多數人來説最終歸結到物質上是一種吃皇糧的光榮與安穩。中國古代的官員只要任上無差錯,為官一般是一個可以做到告老還鄉或壽終正寢的安穩職業。這也難怪那麼多人對此趨之若鶩,頭懸樑、錐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況在一個講出身、講家世的時代,“士農工商”這一人為順序又在我們的民族心理中寫下來濃重的一筆。入朝為官由此成為一種無上光榮的職業,哪怕俸祿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與安穩的。從商雖然可以過上不錯的物質生活,但確是一種不被政策支持的職業,不僅地位地下,財產也缺乏法律保護。

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當今社會,考公務員熱無疑是它最好的佐證。如今的大學生紛紛將考公務員作為自己畢業後就業的一大選擇,甚至早在大三就開始花力氣準備公務員考試。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畢業後考取公務員,原因很簡單:安定。沒錯,公務員和鐵飯碗幾乎劃等號,我們依賴這一職業所帶來的安穩,我們也依賴這一職業所帶來的體面。在這個市場經濟的時代,從商已變的無可厚非,甚至金錢已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但是公務員這一職業依然具有不可阻擋的魅力,不得不説是這一民族心理使然。

關於這一方面,古典有“職業安全感奴隸”的闡述。我們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是有着工資不高但是安穩的工作,我們不想過他們那樣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變。其實是我們太渴望安穩,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個力量強大的主子,他用一個看不見的牢房來囚禁他的奴隸們,這個房間用恐懼做牆,用惡毒的信念做水泥。”這一次古典希望我們衝破對職業安全感的束縛,又一次挑戰了民族的傳統觀念,他鼓勵我們嘗試,但不是盲目的隨便嘗試。很認同他的這句話:“你的潛能好像你的諮詢顧問,如果一開始你信任他,他就會越來越努力,為你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其實給我們安全感的不是職業本身而是我們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裏都自信,無能力的人則會時時自危。

最後我想來談一談“有趣模式與無趣模式”。這一現象的形成同樣能從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軌跡中找到答案。

我國是一個大陸性國家,出身於大陸上的民族與生俱來有一種安於現狀的性格,於此相反的是島國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險精神。因為土地與資源有限,地理條件迫使他們不斷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陸使人們很容易滿足於現狀,小農經濟更是進一步將人們束縛在土地上。從古至今,“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等一些詞語常常被我們唸叨在嘴邊,一直被灌輸於我們的腦海。我們這個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國的自信中,的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閉關鎖國使我們背上了“東亞病夫”的恥辱。清政府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國對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與知足所致嗎?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8

每一個成功人士,彷彿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嚮往的工作方式,所以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毅然決然放棄原來好或者壞的工作,然後奮不顧身的為了心中那個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斷努力,最後獲取了成功這個果實。

但話題回到現實中,就像書中所説,成功的人畢竟少數,真正能夠做到的人,不是光有滿腔熱血,就完全可以的,很多種因素在限制自己,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都不一樣,遇見的機遇也有所不同,當然最後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書中好多説明,還是很贊同的,我們大多數人真的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在作怪,思想永遠先於行動,思想也決定行動。對於剛畢業或者進入職場的大部分人來説,之所以總是好像在一個不知的牢籠裏,不知道什麼東西阻礙了前進的路,時間久了,深深的空虛感,自卑感隨之而生,而面對這些,除了自責卻什麼也做不了,如此下去,究竟什麼時候可以擺脱自己,擺脱這個不知什麼的牢籠,最後破繭成蝶呢?

與其被自己不行的思想所禁錮,倒不如放開自己大膽的去突破,在撞的頭破血流的同時,自己想要的也就都來了不是嗎,所以從頭開始,打破安逸,不要讓自己過得太舒坦,總有一天,會在跌跌撞撞中發現自己真的收穫了,成長了~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9

看完古典老師的作品——《拆掉思維裏的牆》,我很受感觸。我認為古典老師正是這個時代中為數不多的獨立思考者。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或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它將有助你改變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式。推倒束縛自我的思維之牆,就會發現改變命運的鑰匙。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深知一種好的思維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為我提供上學的機會,我才能夠有機會學習知識。然後進入國中,但我不知道這樣一直學習意味着什麼。後來,我又進入高中,因為只有通過高中三年以後的大學聯考,才可以進入大學,所以我拼命地學習。可是即使進入大學,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也許以前是父母在引導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維處於被動狀態。但現在,作為成年人,我必須要鍛鍊自己,讓自己拆掉思維裏的牆,從而不斷超越自己!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裏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過閲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及未來的思考。或許會有一些擔憂——對未來的擔憂,但我也會克服它們,自信、快樂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誠然,既然上帝賜予我們生命,我們為何不珍惜?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鐘,換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樣你才會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0

樂在其中,不為未知而煩惱,今天看到了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裏的牆》,簡單的話語,藴含着深刻在道理。

今天我明白了張葉那句話,“人生如此美好,他可以做他想做的”,看着他牀上的一堆書和牀邊的尤克裏裏琴,現在我完全明白了,他是真的熱愛生活,享受生活。我一直很佩服這個男人,果然是有我要學習的地方。

感覺遇到了至今最重要的導師,雖然從未遇到,書本中表達出的獨特觀點與上學期看的積極心理學多麼類似,同樣的暢快淋漓,同樣地直戳心底。

生活的希望,全在你自己的認知和心智模式上,一切都從樂觀的窗口中來看待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張開你的雙臂,像肖申克的救贖裏安迪那樣擁抱生活,擁抱希望吧。

看到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裏的牆》,家庭教育對孩子深刻影響這一章節,我很高興,我的父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選擇默默為我加油,他們尊重我的選擇,給我足夠的空間去面對未來的可能性,不管是兩年前選擇學校專業,還是即將到來的工作和工作內容,從不干涉。

我覺得,我的父母的心非常好,小的時候給我嚴格的管理,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長大後選擇讓我自由,充分考慮自己的意願,謝謝。

深刻的認識到,在家庭中,沒有什麼是不能通過溝通解決的,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讓他們相信,你走這條路一定會光明,手機版走得堅決,走得瀟瀟灑灑。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1

看了古典老師的作品—— 《拆掉思維裏的牆》,感慨萬千。我覺得古典老師只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獨立思考者之一。任何陷入現狀並試圖取得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這將有助於你改變通常的心態。如果你拆掉束縛你的思維之牆,你會找到改變命運的鑰匙。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知道好的思維方式是如此重要。我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給我提供了上學的機會,我才能夠有機會學習知識。然後我進入了國中,但是不知道這樣一直學習下去意味着什麼。後來我又進了高中,因為三年後通過大學聯考才能進大學,所以我努力學習。但是就算進了大學,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呢?

可能我的父母曾經引導我前進,所以我的思維處於被動狀態。但是現在,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必須鍛鍊自己,讓自己推倒腦海中的牆,不斷超越自己!

文言文老師在這本書裏講了很多問題。比如:買房,戀愛,工作,如何提高安全感,如何成功。通過閲讀,我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有了很多思考。對未來可能會有一些擔心,但我會克服,自信快樂的生活。

正如餘對這本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的確,既然上帝給了我們生命,我們為什麼不珍惜呢?我們要珍惜每一秒,改變思維方式,努力推倒思維之牆,讓你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和期待…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2

最近開始看一本叫《拆掉思維裏的'牆》的書,是一個只認識幾個朋友的朋友推薦的。目前剛看完全書第一章:你是安全的奴隸嗎?忍不住想説説自己的感受。

裏面列舉的故事:巴菲特結婚前,蘇珊決定如何控制自己的存款。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買房,一個是創業。大多數人會選擇買房,這樣更安全。因為創業風險高,不可預測性太多。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前者,所以我的生活和大多數房奴一樣悲慘。當我們面對培訓學習、人際交往、跳槽等機會時,往往無能為力。結果我們個人的能力、關係、晉升機會都遠遠落後於別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家都像沃倫巴菲特一樣成功。但作為一種安全的買房方式,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穩定的住所,温暖的家。但你有沒有想過,就是這樣一個安穩的居所,把我們限制在這個狹小的地方,失去了與整個世界的親密。真是個家。沒有親密的愛人,有愛心的家庭能温暖嗎?我們一無所獲,只是尋求支持並獲得我們想要的安全。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類似的行為,值得我們深思。比如,我們可以想象第一次加強愛情的安全感,結婚獲得男人的安全感,生孩子鞏固家庭的安全感的最終結果。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賴男人,男人就像手中的沙子。

所以我深深的體會到,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給的。不要被矇蔽在我們的眼睛裏,多角度分析一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3

結婚是否一定要買房?堅持努力是否必然會成功?有錢我們就可以幸福了嗎?你是否需要為了家人持續現在不滿意的生活?……《拆掉思維裏的牆》並沒有像其它“成功學”書籍一樣空談大道理,而是着眼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針對現實生活一些常見現象的反思。其實,在這些常見的問題背後,往往隱藏着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它們就像一堵,將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本書就是指導我們轉變觀念,拆掉思維裏的牆。

《拆掉思維裏的牆》內容涵蓋心理學,職業規劃和人生哲學多個方面。作者古典以其獨有幽默,深入淺出地為我們介紹了心理學知識,為我們提供職業規劃,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讓我們覺察自己的心智模式,從而轉變我們固有的觀點。

例如:“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沒有愛,你也能一個人好好地活下去”,“成功學不能學”,“一味堅持並不一定會成功”,“不要只和要結婚的人談戀愛”,“千萬別做太完美的職業規劃”,“不要在父母的劇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劇”,“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嘗試”,“小人物也能有大掌控”……這些觀點,思路很大膽,有一些可以説還很新鮮,但它們卻頗具意義。

那些我們曾經以為正確的理論,我們用來掩飾自己懶惰,懦弱,無能,膽小怕事而精心編織的藉口,都被這些觀點無情的擊碎。這些觀點也讓我們反思,促使我們打破自己頭腦裏那些固有思維,從而提高我們的心智,找出我們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成長為希望成長的自己。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4

把書一打開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説“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裏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5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裏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祕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為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才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概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才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裏説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裏,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裏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6

這本拆牆講述了各種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束縛我們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小事,點滴的積累匯成了阻礙我們成長的巨大力量!當然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好用的調整方法——拆牆工具,學有先後,達者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總期待另外一半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實際上,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對方給我們,可是沒有的東西怎麼給?於是,我們聽説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拼命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變成內外兼修,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有説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隨時安定下來的信心。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單身力,雖然會孤獨,但是一個人舒服,兩個人反而慌張。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實際上,是在逃避恐懼。

正是先讓自己感到愛與智慧,你才會深深感到那種痛入骨髓的悲憫,你才能在這種悲憫之後,在你憤怒過、譏諷生命以後,很希望能做點什麼。很多宗教的教義都講同一個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滿溢”——所有這些智慧,都告訴你: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必須先想好你是誰?你要什麼?你要從中獲得什麼?為此你要採取什麼行動?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是愛,先好好地愛自己、愛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後慢慢地愛更多想愛的人。

拆掉思維裏的牆,跳出思維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7

始終相信走過必有痕,雖然是8年前的讀物,現今讀起來依舊熱情澎湃,不能自已。有些觀念很中肯,自然有些觀念放在現在不合時宜,我是秉着開卷有益的態度讀完此書的,就我個人而言,感受有幾點:

1、不要把它當成《聖經》一樣的讀物,信以為真的可以憑藉此書擺脱拖延症、丟掉苦行僧的生活,一躍而上放逐自我,實現夢想與現實的跨越,把它當作成功學來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拿到一本書本着學習吸收的態度去看就好,不要奢求索取過多。

2、作者前文提到買房婚姻觀、戀愛觀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不贊同的,愛情的保值保鮮、幸福感和有沒有房有關係嗎?有!要説絕對的有關係那就是房和車代表着家庭的生命力與經濟基礎,就像生態系統中萬物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一樣。麪包與牛奶,必須有。但是沒有房車就代表着不幸福嗎?那是你自認為的不幸福,也許他的婚姻因為種種遭迫只過着比一般人還要普通的日子,他未來的生活很不幸,但是簡單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就足以讓這家人滿足。你還會説他們不幸福嗎?

3、自我係統與社會系統的切換真的需要時間。這和情商高低沒關係,和你有沒有錢沒關係,和你的心智模式有關。看開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些取決於內心的心智的變化。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8

喜歡作者關於人生是三腳架的比喻,他説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職業三個支架組成的,在不同的環境中調整節腳不同的長度就能站穩。但卻有很多人壓縮自我或者家庭的時間,慢慢就變成了單腳架,最後導致單腳架不堪重負。我們要做穩固的聯動三腳架,要學會適時放緩自己的腳步,知道自己要在職業裏面獲得什麼、不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裏面獲得什麼、不能做什麼。

讀完之後感覺更加理智和冷靜了,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穫發泄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掌控者最大的收穫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去再嘗試。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卻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性。掌控者則需要面臨一些壓力和麪子問題,卻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19年2月15日,一個不同尋常的週五。

我們都説過程比結果重要,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縱然覺得結果不重要,可是卻是那個結果支撐着我們克服了困難,收穫了整個過程。成年人的社會是結果導向型的。人成功的時候,有無數種説辭解説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一旦失敗,就有無數人去分析你是怎麼失敗的。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19

這一週我閲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 《拆掉思維裏的牆》裏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裏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着”,這章主要講述着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我成為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為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

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20

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本心靈雞湯或者成功學類讀物,但是好在也能給人一些啟發。

書中開篇首先提到了人的心智的重要性。我深以為然——即便身處同樣的境地,不同的人對於事物的認識也會顯著不同。但是我困惑的地方在於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智以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雖然書中對此也提供了一些建議,但對我幫助不大。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在於其將人分成自身系統模式和社會系統模式兩種。前者傾向於享受當下,也不需要多大的物質就可以體驗到幸福感;後者是通過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尊重,並將其轉化成為幸福感。

據此,我明白了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為什麼傾向於舒適,因為此時此刻我處於家庭環境中,我的社會系統傾向於是關閉的,因而我感覺不到自己需要努力去贏得什麼。但人終究是社會的動物吧。我終究是要融入羣體中的,為了將來更好地融入羣體,勢必要做一些準備。因此可見,假期的學習也是有必要的。(但還是不太有危機意識)

另外,古典在書中還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即“價值和價格“。價值用於描述主體對於某樣事物的評價,價格用於描述社會對於某項事物的評價,切記不可把兩者相互混淆。拿外表來説,對自己的外貌很重視可能在社會中傾向於得到高評價,但是對於我身來説,它可能就沒有那麼有必要。

此外,古典中還在書中提到生命是個三腳架,即不可以用一個去彌補另外一個東西,就如同左手不可以替代右手的平衡一樣。但是他給“三腳架“的”三隻腳“分別是什麼下了一個定義,我認為不太可取。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三腳架——具體是哪些,甚至有幾隻腳都取決於個體看重什麼。但是這至少啟發了我不要偏頗地認為自己只需要一隻腳就可以了。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21

昨天買了兩本書,《拆掉思維的牆》是其中一本。俞敏鴻作序,徐小平再作序。作者古典曾是新東方的培訓老師。

順手翻開,看了前幾頁略帶漫畫般的插圖,感覺有意思。拿過去給兒子看,他喜歡看圖多字少的東西。2分鐘不到,他説看完了。我不信。問他,最喜歡裏面哪句話?不要等天下雨,還是自己澆花吧。他回答。這句於他的年齡來説最簡單實用。他補充説,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對。我回應他,以後寫作文時可以換一種表達,這樣,會更新穎一點。

於是,兒子寫作業。我回房間讀書。爸爸在中間的客廳看電視。屋外,冰凍的湖面映襯出冷清清的月光,茶花躲開殘雪的偎依,悄然綻放。

讀了第一章第一節買房還是買夢想?沒有特別的好感,不能打動我。時間早,順着讀了下去。

美女為什麼不認路?是因為在買車時別人告訴她,女人大都沒有方向感,買個GPS吧。於是很依賴GPS。一旦失靈,只有打手機問路。接手機的朋友一聲歎息:女人啊,不認路。從一開始,她就沒有樹立要認路的信念。或者本來有一點,迅速被自己和他人否定。信念決定行動,行動反過來證明信念的對錯。不認路是事實,於是徹底投降。

給孩子,要給一個信念,做任何事之前先樹信念。你行!父母支持你!懷揣着信念上路才有穿越困難的勇氣。

如果遇見恐懼,怎麼辦?古典教給我一個方法——恐懼保險箱。為自己做一個恐懼保險箱。

1.把所有的恐懼寫下來,寫到不能寫為止。

2.把他們放到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3.把恐懼安放好以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4.做好事情回頭看看自己的恐懼箱,有幾條自己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5.往往自己擔心的事情很少會發生。

第一次聽説恐懼保險箱,想讓自己和孩子試一試。

為自己準備一個成功日記本,每天寫下自己認為小成功的事情。堅持做。遇到過不去的砍時,拿出來讀一讀,想想曾經的輝煌。增強自信。我準備要實施這個計劃。我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不是21天,而是要以年為單位。11年給孩子一個禮物——成功日記本。

才讀第一章,便有感悟。難怪新東方掌門人喜歡。信念。恐懼保險箱。成功日記本。讀到,並能去實施,是我的幸運。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筆記 篇22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羣,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説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閲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為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為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為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説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為富不仁。嚴格來説,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