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熱】《培根隨筆》讀後感(精選19篇)

文學2.8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熱】《培根隨筆》讀後感(精選1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培根隨筆》讀後感(精選19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

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論求知》是一篇啟迪人們增長學問,探求真理的文章。我們現在讀的課內書本,最終的目的是運用。需要實踐,使一門技藝。就如培根先生説的“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人的出生並不是什麼都懂,因為知識不能靠遺傳得到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上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獲取知識來改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知識是人一生的財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學到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閲讀的知識發揮到現實當中去。因為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做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紮實的根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這幾天,我讀了朋友的《培根隨筆》。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培根隨筆》裏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説過:“把快樂告訴朋友,快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但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因此,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快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但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隨處可見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大多數都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但由於培根的行文方式,對於我們來説,雖然語言優美,但卻有些深奧。

給我印象到深的,是《論逆境》。我最欣賞的話是“順境中的好處人人嚮往,逆境中的好處人人羨慕。”“順境的美德在於節制,逆境的美德在於堅韌不撥”在這兩名話中我們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給我們帶來困難與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

《培根隨筆》這本書藴含了豐富的哲理,我們要向培根學習,並且學會用小故事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人性和素養的思考——那些機敏謹慎的人,往往會交上好運。

先講個段子,這天小紅碰到小明問:小明,今天上美工課,帶筆不?小明説:帶毛筆。請問:今天需不需要帶筆?如果帶筆,帶什麼筆?

先説天性,天性是隱藏於人心的一種本能,是遺傳和原生環境形成的,是客觀存在而難以捉摸的,但天性的好惡卻極大的影響着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和為人善惡。

比如上面段子中的小明,我們可以稱之為——逗逼,天性隨意而有趣。瞭解天性,並充分改良和利用好它,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有着極大的幫助作用。

人不應該和天性為敵,而應該充分的瞭解並良好的駕馭天性,使之為你服務,這樣,你就真正變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人的天性雖然是隱而不露的,但卻很難被壓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絕。只有長期養成習慣,才能改變人的天生氣質和性格,紀律和教育的作用是讓天性懂得守規矩懂是非。

一般來説,一個人的天性在三種情況下最容易暴露出來:一是在私人的空間裏,因為這種場合不需要裝模作樣;二是在感情衝動時,因為情緒一激動人就可能忘乎所以;三是出現新情況或新考驗時,因為在這時候習慣已經不起作用。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培根隨筆》是培根一生的經驗總彙,雖然篇幅不大,但內涵豐富,稱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它的作者為弗蘭西斯·培根,全書體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在1597年,培根發表了自己的處女座《培根隨筆》,將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隨筆的形式展現出來供世人分享。

在《培根隨筆》中,論禮儀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它讓我明白了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需要注意禮節,對我們來説,只有學會了禮貌,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夠學會與人交往。“講究禮儀的人一定能贏得好名聲,正如伊麗莎白女王所説的:‘禮儀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薦信。’”我認為對人大氣,談吐文雅,同時十分大度便是禮儀最好的表現,培根讓我明白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禮儀。這一篇文章簡短易讀,風格平實流暢,每一句話都有着針對性,手法也十分巧妙,也讓我明白了一些寫作技巧。可見,讀這本書不但能夠悟出人生的道理,還可以讓我們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

《培根隨筆》不但能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滋潤,還能帶來我們心靈上的啟悟,讓我們從小就有所啟發,感受人生的大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我看到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的文章,散發着古老的悠遠的的歷史的味道。

"高度的閲歷、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説的人世上。這是培根的特色。"

《論真理》是整本書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它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培根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級的認知。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莊嚴的節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子,波瀾壯闊,衝擊你心靈的侷限,帶着你的心一起傾斜,湧向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

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真理為何物”,這個問題迷惑了無數人,同時也有不同的人為此做出不同的解答。

在作者培根看來在這個世界上真理並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都數人喜歡的是虛假。不乏有人在發現真理之後作繭自縛,並逐漸偏向虛假。

正如作者所述“如果説是人弄虛以尋歡,商人作假為牟利,那一班人就只有為虛假而虛假了”。與虛假相比之下,真理則顯得黯淡無光,並非向人們想象的那樣光芒萬丈,一切真理似乎皆為人們所拋棄,被虛假所矇蔽,反而為人們心中沉積許久,安如磐石的虛假提供了庇護。要驅除虛假就唯有讓真理大放光彩,如此而已。

正如一位哲人所述:追求真理,是向它求愛求婚;認識真理,是與它相親相依;相信真理,使用它盡興盡歡。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人們有一種愚蠢的作風(父母、老師、僕人都是這樣),就是挑動年幼的弟兄爭強鬥勝,結果成年後往往兄弟失和、家庭不安。意大利人不大區分子女侄甥或近親。只要同居一族,縱然不是親生子女,也無所謂。説實話,在性質上,這大體是同一回事。由於血緣使然,我們有時會看見某個侄子或外甥更像叔伯,舅舅或是別的親人,卻不像他的生父。

父母打算讓子女做何種職業,走什麼道路,應趁早選定,因為小時候他們的可塑性最強。父母不必太拘泥兒女的愛好,別以為子女最愛做的就一定能做得最好。當然,如果子女的愛好和天賦非常突出,那就最好不要橫加干涉。不過一般來説,這句格言講得很好:“選擇最好的,習慣會使它變得輕鬆愉快。小弟通常很幸運,但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因為兄長被剝奪了繼承權而走運得福。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一口氣讀完《培根隨筆》,不禁為培根那充滿哲理的語言所震撼。尤其是那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撇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那字裏行間的細微之美也足夠感人了“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

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外在的缺陷是暫時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那位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令人“望而生畏”,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的善良,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如今,有些人就像那位大主教一樣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美德重於美貌,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論。感慨很多。友誼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只有在好朋友之間才可能發生絕交這種事,過去交往愈深,現在傷痕就愈難修復,而維持一種泛泛之交又顯得不太自然。至於本來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與不交都差不多,也就談不上絕交。

生活中不也這樣嗎?只要是很親密的好友,萬一某一方傷害另一方,都會在心靈上留下一道陰影。但如果沒有朋友,就不能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孔子不也説過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過選擇朋友也是有講究的,如果選擇那些三流社會的人做朋友,你也會變的和他們一樣;如果和文明有禮的人做朋友,自然你也會變成文明有禮的人。有句話説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或許,讀書如交友,但至少有個例外,便是讀那種傳授交友術的書。交友術興,真朋友亡啊!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父母底歡欣是祕而不宣的,他們底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底歡欣他們不能説,他們底憂懼他們也不肯説。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底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於死亡的記憶。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但是名聲、德行與功業則是人類特有的;而最偉大的事業是從無後嗣的人來的這種事實也是確實可見的;這些人是在他們底軀體底影象無從表現之後努力想表現他們精神底影象的。所以,無後代的人倒是最關心後代的人了。首先樹立家業的人們是對於他們底子嗣最為縱容的;他們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繼嗣,而且也是自己事業底繼續;因此,他們對自己底子嗣與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樣的看法。

培根的話非常準確會把握了為人父母者的心結,天下所有的孩子若是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怕是能早些懂事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對於孩子的缺點,父母往往是既無可奈何又諱莫如深,而對於孩子的優點和成績,父母卻往往有意無意地誇大和頌揚,唯恐天下人不知。此皆人性之弱點。愛孩子靠天性足矣,教育則既是一門學問,又得靠父母本人的修行。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5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它不僅僅在文學、哲學成就顯赫,在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馬克思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內容卻涉及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等方面,都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隨筆》短小精悍,力求最短的篇幅擺足事實,講清道理,具有詩的凝練和謹慎佈局。

我最欣賞的是"談禮貌"這一篇"凡是篤實的人,必須要有過人的才華,就好像不用裝飾的寶石,必須非常珍貴一樣。"從這句話中,我覺得禮貌是如此珍貴,中國早在孔子時就世世代代相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等。文明時代的今天,我們更要學會禮貌、學會用禮貌。不論是對老師、對父母、對同學、對身邊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要有禮貌,因為有他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為《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啟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啟示最大的兩句話。我認為,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萬幸,因為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為“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歎息與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中學會堅持,得到勇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甚至是可怕的。習慣凌於一切之上,處處可見,儘管有些習慣讓人咋舌。但這轉動習慣的輪子卻無法停止,世界各地的人都無法避開習慣的魔咒。而教育則是延續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是推動整個世界文明進程的主要動力。倘若我們將習慣應用到教育中去的話,想來對我們的教育事業將會是無限的幫助吧。那麼,如何把習慣應用在教育上,並讓其發生作用呢?培根認為:既然習慣是人生的至尊,那麼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習慣如果在幼年開始的,那就是完美的習慣,我們把它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年開始的習慣。也就是説,教育應當從小開始。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的建立必須由良好的幼兒的教育開始。這就好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只有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上,才能構建高樓大廈。所以,從教育者的眼光來看,九年義務教育的貫徹實行很是重要。國家和政府應當積極引導國小生和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也要不斷完善青少年的教育體系和監督體系。孩子的未來就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倘若一個好的教育習慣養成,則一個民族也養成了強大的力量。

從《培根隨筆中》可以看出,培根對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都有發人深省的見解和剖析,看培根隨筆我看到了一種哲理美,告誡美。看《培根隨筆》,我彷彿如正在聆聽長輩們的諄諄教導,如溪水淙淙,温潤心田。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雖然只是:“論”“説”“談”但是,其中的深意確實是人受益匪淺!。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藴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談讀書”尤其使我印象深刻。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説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説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反觀我讀書,卻只是品自己的喜好行事,好看的就多讀讀,不好看的就隨便翻翻。現在我就懂得了: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讀書是一項藝術,需要我們反覆的雕琢與品味。這,就是我讀了《培根隨筆》後所獲的的最大的感受與啟迪。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9

利用閒暇時間,翻閲了弗朗西斯·培根著的《培根隨筆》,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講述了培根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多方面。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潔優美,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事實、講清道理,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剛剛讀到這本書的簡介時,深覺哲學的深奧,內容難以理解,但是越往後讀,才發現所有都不是問題了。本書袒露了作者的靈魂和所思所想,原來我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可以這樣親近,實在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談到哲學問題多都深奧難懂,難免枯燥乏味,但是《培根隨筆》這本書全文文筆言簡意賅、睿智奪目,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用極其平易流暢的語言,每句話都有一定的針對性,精闢而富有哲理。

全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智慧名言,例如“面對幸運多需要的美德是自制,而面對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這些句子於我們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文章內容還注意使用穿插、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比如“天生才敢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嫁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這些富有詩意的語言具有感染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讀完《培根隨筆》,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跨越語言和風俗文化的障礙,那裏的風俗人情跟我們大同小異。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並非覺得他古板遲鈍,倒是覺得他博學、機智,而很有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