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文學1.21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

今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後的名將——藍玉。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兒丟下軍隊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凶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採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着他。他很榮幸的成為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後的藍玉任意妄為,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七年級:江廷茵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2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書,有的人喜歡科幻無比的《哈利·波特》,有的人喜歡殺人案連連的《柯南》。而我,現在最喜歡的是《明朝那些事兒》。

看到這裏,你肯定會想《明朝那些事兒》是本什麼書啊?是歷史書嗎?多無聊呀!那我先解釋一下,這是本歷史書,但一點也不無聊!

我還是先來介紹一下這本書,書的名字叫《明朝那些事兒》,這個大家是知道的。那它的作者是誰呢?是“當年明月”。這裏大家千萬別誤會,他不是一個古代人,而是一個現代人,“當年明月”只是他的筆名。他真正的名字叫石悦,從小酷愛歷史,尤其喜歡明史,因為他發現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都是特立獨行的人,個性鮮明;而且他寫的歷史情節生動,非常好看。好了,聽了這段介紹,你也對這本書有一點了解了吧?

那我為什麼會找到我這個“好朋友”呢?這還説來話長。

有一天,我在家裏找我想要看的書,“《哈利·波特》我都看了10遍了,換一本吧!《柯南》也不新鮮……唉!家裏的書我都看過了!”我的內心激烈地思考着,於是,我決定去一次圖書館。

終於,在我的懇求下,媽媽抽出時間帶我去圖書館。一進館內,就看到好多書密密麻麻地擺放在書架上。我馬上迫不及待地找書看。突然,媽媽笑眯眯地走過來説:“看看有沒有《明朝那些事兒》?”終於,我在歷史欄的書架上找到了它。當時心裏還頗有些不以為然,我心想:歷史書,沒意思,説不定還能把人看睡着了呢。可是我又想,媽媽讓我看的書應該沒錯,估計是本好書吧。於是我翻開了書……

沒過多久,我就和這本風趣幽默、把歷史寫得這麼好玩兒的書交上了朋友!

就這樣,我找到了自己心愛的書。

你會不會也和它交朋友呢?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3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説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裏,自始至終都藴含着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着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着于謙打響“北京保衞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蹟,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澱,讓後人為夢想不停奮鬥、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説,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着輕鬆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為你歡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4

歷時六個月,終於讀完。

有明一代,歷時276載,帝祚終。

17年12月初至今,這本書陪伴了我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還記得玄武湖畔和某人聊起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那場激戰,涼風習習,夕陽晚照,畫面就此定格。還記得明孝陵細細看每一個皇帝的簡介,在陳舊的500年前的明磚下,百感交集。還記得興城袁崇煥塑像前和某人討論袁崇煥功與過,還記得再去景山時心裏的那種另一番滋味,還記得杭州和北京的于謙祠裏感受到的那種坦蕩與日月同輝,還記得軍事博物館裏那些先進的大小火炮,對知行合一心學粗淺的理解,那每次回家都經過的關寧錦防線,對明末衰敗的不忍往下看,對朱棣胡宗憲的複雜情感,楊慎唐寅楊繼盛楊漣海瑞,太多太多了……

這些都是關於權利、希望、痛苦、憤怒、猶豫、冷漠、熱情、剛強、軟弱、氣節、度量、孤獨、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善良、忠誠、慈悲與仁義、温柔與坦蕩。

事有成敗,人有生死,國有盛衰,皆有定數。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生即是死,結束也是開始。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5

明朝作為一個極其繁榮的朝代,避免不了出現明君、忠臣。而這些人最終也名留青史。

在明朝,我所佩服的一代明君當屬朱棣,他於戰火中出生,最終也是軍營中去世,他的一生,跌啟起伏,令人不禁不得歎服他的經歷。

首先,先説説他皇位的由來,他的皇位本不是他父親(朱元璋)傳給他的,而是從他侄子(朱允炆)手中奪來的,説句不好聽的,朱棣篡位,由於建文帝時期,朱允炆要削弱藩王勢力,朱棣當時也是藩王,他當然不樂意,至於結果,自然是造反,而造反的結果呢?就是他壓了皇位,成為明朝君王。朱棣為使地位鞏固,他頒佈法令,修改史實,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合法的名份,也讓這次靖難戰爭冠以“正義”的名號。他自己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但他不明白真正的史筆是人心,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筆。不管怎樣反正得到皇位。

其次,説説朱棣的功績,他平定天下,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平安,南揮軍北上,五徵蒙古,他的一生,偉事做得不少,贏得了一代英主的名譽,我們所熟知的鄭和七下西洋,就是朱棣命令的,我們所學的鄭和下西洋,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到西洋“尋寶”。可人們不知道的是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當初朱棣攻陷都城,皇宮早已成為一片火海,建文帝朱允炆

不知所蹤,對於坐上皇位的朱棣來説,他的侄子是一個大威脅,他一邊派胡炎祕密查尋,另一邊就是鄭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瀕臨死期之時,胡炎帶回消息,讓他安了心。

書中有一句話“朱棣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這句話所説並不假,好皇帝這是不用再説的,他幹了許多皇帝未曾嘗試過的事“不是一個好人”指他不認自己的親生母親,謀取自己侄子的皇位,使大量忠臣蒙冤進獄(建文帝時的忠臣)等等。

縱觀他的一生是輝煌的。

忠臣“于謙”在國家危難時力挽狂瀾挽救一個帝國的命運,他兩袖清風,敢於直面進諫運籌為握。在也先直逼京城時,他勇擔重任,保衞京城,由於“土木堡之變”時王振把二十萬精兵全部葬送,此時,京內只有一些二流部隊,但他處事不驚,冷靜應對,調集可集結的軍隊,加緊操練,他以身作則,親自率領軍隊於最為重要的德勝門,他是文官,可有武將之風,他封鎖退路,於敵軍中拼殺,只有取勝才有生路。

于謙的努力終沒有白費,他大敗,也先保衞了京城,立下奇功,可在此之後,他推掉所有封賞,只接受少保職銜,他為政清廉,不收禮受賄,後被抄家時,執行人竟發現他一個窮光蛋。

于謙應為當代做官人的模範。

《明朝那些事兒》進一步解讀了明朝,使我更加認識明朝的動盪,感受那歷史的壯闊,書中一系列事件和人物都很精彩,令人慾罷不能。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6

讀書筆記一直是自己所不擅長的,甚至連這是怎樣的形式也都不太清晰。無論如何,還是嘗試一下。

這幾日讀的書便是《明朝那些事兒》。這一系列在一段時間內被流傳開來,好評不斷,因為它的語言輕鬆活潑,以故事的敍述方法來寫歷史,讀起來愉悦身心,雅俗共賞。並且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批判和獨到的看法。

正因為如此,便找來看了。仔細讀來,的確別有一番韻味。就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講述他的故事的時候,就從多個角度分析。先是分析了當代的歷史環境,繼而表明了朱元璋被逼無奈而開始農民起義,最後逐步解決其它農民起義勢力,從而建立了明朝。最後他開始從他一路的農民起義經歷開始分析它所執行的嚴格的政治制度,如他制定嚴格限制的官員俸祿,謹防貪污,以及他對官員的不信任。他在位期間,屠殺了大量官員,並廢除丞相制度。諸如此類的種種行為,都是因為他父母之死是由於官員的貪污造成的,所以就有了這些行為,他的分析和解釋,使得歷史的事件有規律和法則可循,並且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並且不失文學風度。

繼而可以來談談明成祖朱棣,他系是朱元璋之後第三位皇帝。但他不是正式傳位的,而是從侄子朱允炆中奪權而來,因為生活在戰火的硝煙中,懂得軍事知識,世間百態,淒寒冷暖。最後篡位成功後因為自己是牟取得到的,所以心裏不安,所以修改歷史,修改自己的身世,併為自己的即位做出了充分的解釋和辯解。還有值得一説的是,他因為記恨一位學者,把他連中三元的事蹟從歷史中劃去了。此人就是黃觀(可能大家並不知道此人)。朱棣是一個優秀的戰將,他的軍事實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他即位期間,嚴重打擊了蒙古勢力。但他的篡位的行為也被自己的兒子所效仿。這一代明君最終死於征戰途中。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各有特點,在作者筆下,兩位君主性格鮮明。能把事情敍述的如此通透清晰,實着不易啊!這部作品確有他的特色。我將繼續閲讀。如果你感興趣,歡迎閲讀。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7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一直在想石悦的寫書立場……好像從很久以前,人類對於自身過去的回顧與思考就從沒有停止過,是不是因此便有了歷史這詞?

《明朝那些事兒》給予我不少啟示,當年明月曾在書中暗示過我們的社會生病了,也許不僅僅是我們的社會,然而做為中國的思想者,做為中國人的一分子,他必須首先為祖國着想。他很明白,今日之祖國出現了問題,而這個問題必須早日解決……”

“貧富差距?人民日益高漲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就業問題?住房問題?社會福利問題?不,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陷入了‘信仰危機’……”坐在電腦旁的他歎道,“看下那美麗的夜幕下,越來越多的忙碌着的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在每日機械化的生活和人來人往中消磨着自己的時間和生命。社會喪失了凝聚力,人心沒有了向心力……隨着網絡的進一步發展,現實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淡漠化,功利主義在人們的心中佔據了越來越重的比例……當我們的下一代完全迷失的時候,當我們的下一代完全不知道‘活着是為了什麼’的時候,我們離‘崩潰’也不遠了……

他不是一位社會學家,沒法像別人研究社會形態和社會問題一輩子這麼下去,在接觸到海量古籍資料的這十幾年時間中,他細想筆下所記載着的無數人生,忽然可怕地發現到自己眼見着,一代代的人越來越迷茫,心中百感交集。人情的喪失和功利主義的抬頭並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因為內心虛無的世界在不斷髮展和不斷變化而帶給人們的‘現實感弱化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避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背離現實……我們的社會已經病了……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我,朦朧中感覺石悦的立場,大概是想指引正在迷失的我們能夠從此書中,找到一種平衡,找到一種契機,能夠幫我們重新找回我們正在或者已經失去的東西,他提醒我們,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不僅在空想中,在現實中也一樣存在……是信仰,是堅持,是一個人的純粹!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權都會走一條道路:新生——發展——腐化——消亡——被另一個新生的政權所替代。這個周而復始的圈子已經在人類社會的頭上盤旋了千萬年之久。沒有一個國家例外,沒有一個政權例外。周而復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似乎就是歷史的規律,沒有一個國家和政權是長盛不衰,然而,每一次的政權的動盪都意味着一次人民的磨難,我們曾經付出了那麼多的鮮血了,我們也曾經犯過許多類似,甚至同樣的錯誤,為什麼我們每一次都會走同樣的道路?為什麼我們每一次都要走上腐朽的道路,迎接我們的人民的是殘酷的鮮血與戰爭的洗禮?為什麼我們每一次都好了傷疤忘了痛,每一次都要在失去了和平後才知道珍惜生命?能否有一個方法,能夠糾正一個政權,至少不要再犯前人曾經犯過的錯誤,不要在同一個問題上栽倒兩次。我們的歷史有太多的相似,只希望我們不要再重複曾經的錯誤……好吧,不囉嗦了,模仿當年明月的口吻説一句:其實辦法是有的,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缺點可以改正,但人性的弱點無法避免。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8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這套書叫《明朝那些事兒》,20xx年起在“天涯社區”連載的一篇歷史小説,耗時三年連載完畢。因網絡反響強烈,作者就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據説當時還掀起了明朝熱。

作為一名普通女子,我也不喜歡歷史,甚至有點厭惡學生時期的歷史課,因為總是死記硬背那些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如今,就成了一個“歷史盲”。但這本書早有耳聞,於是趁着某次活動,在網上以優惠價買進了這套書。最近,才得空翻閲此書。

當讀到明英宗因聽信王振之言,草率帶兵親征蒙古瓦剌最後導致土木堡之變時,對王振這個死太監恨得咬牙切齒,又為二十萬明軍慘敗而痛心疾首,也為明英宗被俘悲憤交加。蒙古也先帶兵大舉進犯北京,為于謙於危難之中挺身而出誓死保衞京城的勇氣和謀略而振奮,最後卻又因明英宗復位含冤遇害而悲痛,但從此卻成為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九千歲魏忠賢一手遮天殘害忠良、禍害天下,為曾經如此輝煌的大明王朝終於走進了最黑暗的時刻而感慨萬千。盧象升求援被拒、彈盡糧絕,明知此戰必敗,依然奔赴戰場與清軍決一死戰、以身報國,卸下盧象升屍體上的盔甲,底下卻是為父親所穿的麻衣,此時我已淚流滿面……

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甚至是網絡用語,使原本在明朝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作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所以讀此書毫無普通史書般那麼枯燥乏味。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太多歷史人物與故事。相信你讀完此書,必然也會喜歡此書,同時驅使你去讀更多的歷史……(顧治萍)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9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説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着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説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説的那樣“為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説保衞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後,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0

明朝在我們歷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點就是北京目前作為首都,就是起源於明朝朱元璋兒子朱逮,他把南京的都城遷到現在北京。作為歷史可以給到我們為什麼他要遷都,其一是防止蒙古人在邊關挑釁,第二朱逮在北方生活幾十年,所以遷都到北京是由國情和喜好互相參雜。那麼作為皇帝個人喜好,決定很多事件。哪位作為我們懂得歷史,明白事物規律,就可以以史為鑑。

明朝建立,在於朱元璋打敗元朝,元朝當時佔領內地,把漢族大部分當做奴隸來使用,使得內心時常爆發一些起義活動,他們也是不斷鎮壓。徹底爆發來源於黃河決堤,其中元朝丞相要求修理決堤,於是找來數萬農民,政府也撥了許多款,由於元朝非常的腐敗,一層層的貪腐,到修黃河農民飯都沒得吃,餓死很多,被打死的也很多,幹活累死的也很多,農民們感到怎麼弄都離不開“死”字。於是着手造反,古代非常相信迷信,於是在黃河修理中,挖到一塊石頭,大概意思是黃河決堤,正是元朝滅亡時。於是農民在實際情況加上精神依託,開始造反。

朱元璋通過各種方式成為這次反元的一方大的勢力,同樣還有兩個勢力很大,一個是陳友涼,一個是張士誠。陳友諒為人暴掠,嫉妒賢才,而且還是嫉惡如仇的,他殺死自己內部一些比他能力強的人,自然想開國缺不了人才。對於張士誠他為了享受,侷限於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滿足當下的歡樂。沒有偉大的願景,自然勢力範圍處在當下能力範圍之內。朱元璋不一樣,他起義過程中壓抑自己不為錢,不為權,而是圍繞偉大的願景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其中他的丈人害他,它不但不計前嫌,而且還把統帥位置給他。他招賢納士,手下有許多猛將和謀臣。當然在兩位不爭氣情況下,朱元璋個人能力也是很強的。

當朱元璋打敗張士誠,陳友諒後,接下來對付元朝,由於元朝軍隊在舒適的內地待太放鬆,部隊缺乏戰鬥力,以至於被朱元璋一擊即潰,大將也沒用朱元璋和他手下將士厲害,以至於元朝被很快在內地消滅。在蒙古內,也是通過部隊不斷圍剿而失去地盤。再加上一些蒙古貴族被朱元璋分封內地土地,他們生活安逸,也就失去反擊的動力。其中大部分蒙古人被同化,從當官中有蒙古人就可以看到。

通過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過程,瞭解到每個人性格決定適合做什麼樣的事,一些適合的事,就會做出好的效果,一些不適合的事,自然很難做好。同樣對於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也需要一定的融合,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當下,看看那些性格和行為需要修改,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同樣對於朱元璋身邊許多官員,對於歷史有很深的理解,可是還是逃不出行為的越線。這就告誡我們懂於實際做是兩碼事,懂並去做才是核心。

以史為鑑,能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