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煎餅抒情散文

文學1.11W

煎餅,這個在山東再也不過普通的食品,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開始接觸,到慢慢適應,再到情由獨鍾,念念不忘,回味悠長。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也記不清吃了多少次,多少餐……

煎餅抒情散文

那是60年代,跟隨母親來到山東,一家五口從南方人變成了北方人。第一次嚐到的煎餅是地瓜面做的,是鄰居孟阿姨送來的。吃起來有點苦澀,酸酸的,咬着雖很費勁,感覺倒是比窩頭好吃。那時物資匱乏,糧食定量供應,白麪較少,粗糧多以地瓜幹或鮮紅薯為主。母親常將地瓜幹磨成粉和少量白麪摻在一塊,蒸窩窩頭給我們吃。自從嘗試了煎餅,看我兄弟們願意吃,母親就去拜鄰居劉阿姨學藝,學着攤煎餅。

幾個阿姨在院子裏支起了大鏊子,撿來一些柴火,開始了攤煎餅大戰。媽媽把事先泡好的地瓜面,裝進面布袋裏,濾去黑水,取出麪糰,看上去白白的,可一點黏性也沒有。

“這怎麼擀成餅啊?”我在一旁看着發愣。

“傻小子,快點火!”鄰居劉阿姨是製作煎餅的高手,今天由她主廚。

熊熊的火焰點着了,不一會就把鏊子燒熱了。劉阿姨把一個用多層布做的油擦子,在鏊子上擦了一遍,然後捏了一團面在鏊子上滾了一圈又一圈,只見滾過的地方留下薄薄的一層皮,最後佈滿了整個鏊子,然後用一個長長的竹劈,把厚薄不勻的地方再刮勻了。添一把柴,繼續加熱,鏊子上熱氣騰騰。不大會看到邊緣翹起時,阿姨就將鏟子將整個煎餅揭起,放到蓋墊上,第一張煎餅就做好了。我看了看,金黃的薄薄的象張紙,還透着一些小洞洞。等做到一摞的時候,母親就開始將煎餅一張一張地迭起來,迭的長長方方的,象個書本。

剛出鍋的.煎餅,酥酥的香甜可口很好吃。我是個饞蟲,總好搶在大人前面嚐鮮。

母親學會了攤煎餅,我們的食物結構就發生了變化,從此窩頭換成了煎餅,上頓吃了下頓還吃。

媽媽工作了,就沒有時間製作煎餅了,她就拿瓜幹到集市上去換煎餅,一次就換一大包袱。煎餅的口感時好時壞,放上幾天就咬不動了,我和哥哥只能用開水泡着吃,沒有菜就在開水裏放點醬油。一批煎餅,常常是沒等吃完,煎餅就長毛了。

慢慢地,我對煎餅產生了厭惡,看到就煩,可為了填飽肚子,又不得不吃。要知道,那個年代,象我們這樣窮苦的家庭,能吃上煎餅就已經很不錯了,可我年齡小,不懂事,常常因此惹媽媽生氣。

過了幾年,濟寧魚台地區試種了水稻,獲得了豐收,糧店開始供應大米,粗糧不再只有地瓜。另外因父母是南方人,糧店還特意照顧幾斤大米,逐漸地我們家就不吃煎餅了。

我參加工作後,好多年都沒有吃過煎餅。隨着時間的推移,附近農村大面積種植地瓜也成了歷史,集市上很少見到賣煎餅的。煎餅的味道慢慢地在腦海中淡忘……

改革開放後,國家越來越富強,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吃膩了大魚大肉,那些窩頭野菜在不知不覺中又回到了餐桌上。

煎餅,這個中國的傳統食品,如今也煥然一新。“煎餅卷大葱”再度喚起山東大漢的美名。現在的煎餅不再單是地瓜面做的了,大部分是以五穀雜糧混合而成。從主料上看:有小麥煎餅、玉米煎餅、米麪煎餅、豆麪煎餅、高粱面煎餅等。從口味上分:有鹹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等等。從製作工藝上看:有機器煎餅,有手工煎餅。從包裝上看:有帶餡煎餅和不帶餡煎餅。

煎餅,帶動了一個產業在發展……

山東臨沂地區的煎餅以薄而香出名,種類繁多,“煎餅卷大葱”代表當地的特色。濟南的糖酥煎餅,餅薄如紙,香酥甘甜,曾為宮廷供品。泰安的樓德鎮有“中國煎餅第一鎮”的美譽,生產的煎餅以純玉米為原料,酥軟可口,色澤金黃,口感賣相極佳。曲阜的煎餅則在煎餅中裹上花生碎或芝麻,製作成香辣、五香等口味的產品。精美的包裝,優良的服務,衝擊着食品市場。

煎餅,以香脆酥軟聞名全國……

煎餅因是用原糧製作,麩皮沒有去掉,所以營養豐富,吃起來香酥鬆柔,且便於存放和攜帶,是一種極富特色的地方食品。有人認為,食用煎餅需要較長時間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進食慾,促進面部神經運動,有益於保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的健康,減緩衰老,不失為一種保健食品。

煎餅,再次回到我的生活中……

我喜歡當地製作的夾餡煎餅,每次都買上一大包。雜糧面製作,裏面包上花生,鹹辣可口,酥酥的,脆脆的。咬上一口,地上掉一地渣,每次吃時得拿一個盤子接着。作為早餐,輔以一杯牛奶或一碗糊糊或一碗蛋湯,吃起來,特別愜意。

出差在外,帶上一包煎餅,旅途不再孤單,身上存有乾糧,遇事不會慌忙。

走親訪友,帶上一盒煎餅,作為當地特產送給老人,送給孩子,既實惠又好吃。

如今,煎餅已不再是童年困苦的記憶,而代表的是今天和明天幸福的嚮往。

煎餅,我想對你説:“我喜歡你,愛你吃不夠!”

生活的多姿多彩必將給煎餅賦予更多的意義……

標籤:抒情散文 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