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電影劉三姐觀後感範文

校園2.87W

電影《劉三姐》是我國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也是我國關於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看電影劉三姐觀後感範文,希望你們喜歡。

觀看電影劉三姐觀後感範文

  觀看電影劉三姐觀後感範文篇一

《劉三姐》是一部經典老電影,可以説是家喻户曉,劇情演的很真實也很現實。劉三姐本是一個廣西壯族地區的普通百姓,她團結鄉親,以自己的智慧反抗封建社會黑暗勢力,以歌鬥智,從此山水之間唱響了劉三姐的歌。

本劇以劉三姐的名字為劇名,吸引了許多觀眾對《劉三姐》的好奇心,加強了收視率。在60年代,這部電影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轟動東南亞,在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獲得了四項大獎。這部電影主要以山歌對唱為主題,一面是劉三姐和一些受財主壓迫的鄉親們,一面是和財主及仗勢欺人的人鬥智對唱。

影片開場並沒有詳細介紹主角劉三姐,而是以劉三姐美妙的歌聲拉開序幕,歌聲迴盪在山水間,鄉親們由歌聲便可知道劉三姐的名字,可以想到劉三姐在那個年代也是人盡皆知的人物。劉三姐的歌聲用鄉親們的話來説就是解氣、痛快、好,表達了百姓對封建社會黑暗勢力的痛恨。本片借用劉三姐的聰明機智諷刺了那些長期欺壓、剝削百姓的財主們和狗仗人勢的人的愚笨,顯示了在當代社會的百姓們的團結、善良、聰明機智。我喜歡電影中勤勞、樸實、勇敢而且充滿智慧的劉三姐,她用逼真的眼神和神態與封建勢力以歌鬥智,同時也用動聽的山歌表達了對阿牛的愛慕。莫老爺幾次和她鬥歌失敗後覺得很沒面子,用盡各種手段對付劉三姐,但是劉三姐寧死不屈,更加讓人敬佩。

本劇中詞、曲唱的優美動聽,最重要的是演員和攝影的配合默契,所有的表情和動作都拍的很細緻很清楚,把電影拍的栩栩如生,讓人覺得更加生動,不愧是頂峯之作。這部電影也讓我們更多的瞭解了在60年代老百姓對封建黑暗勢力的痛恨,對壓迫和束縛下的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不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給老一輩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觀看電影劉三姐觀後感範文篇二

説起民族電影,我首先想到的總是《劉三姐》。我認為不它不但是一部電影,更多程度上是一種精神,一種不畏強權衝破羈絆的精神!

特殊的時代背景賦予了這部電影特殊的意義。6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解放和反封建的大潮之中,封建黑暗勢力的壓迫還是存在的,女性在舊社會本是最陰柔、最被壓迫和約束的對象,所以正在這樣的壓迫束縛下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絕對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以歌鬥智,是劉三姐對地主強權的不服,也是她所代表的千千萬萬女性同胞渴望衝破羈絆,追求自由的體現!

我很喜愛劇中劉三姐樸實的形象,她不傾國傾城,但她那眼神那神態一分一毫的流轉,傳遞的感情都是那麼的逼真那麼的親切。她不僅勤勞而且充滿了智慧,以山歌為武器,與封建勢力鬥爭,同時也用她婉轉動聽的山歌表達了心中對阿牛的愛慕。

與她鬥歌的莫老爺敗後覺得很沒面子便派了殺手綁架了劉三姐,並且威逼利誘,企圖收買她。但是劉三姐絕不低頭寧死不屈,最後就在她準備被被殺後村民靠智慧救出了她,結果便和阿牛哥在大榕樹會歌終於終成眷屬。

每一次再看完這部電影總會再有感慨,除了佩服山歌那富有生活情趣很貼切,而且又具有文學色彩的歌詞外,其實每一次都會被裏面的主人公以及那些老百姓身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動。

正是因為劉三姐正確的'階級立場和她敢為人先的精神,她才成為了廣西人心中的精神偶像!電影《劉三姐》不愧是最優秀的巔峯之作。它不僅僅給我們年輕一代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給上一輩,老一輩的人們留下更難忘的回憶。

  觀看電影劉三姐觀後感範文篇三

《劉三姐》這部影片是比較老的一部電影,但是影片傳達的對封建地主階級的反抗精神流傳至今,影片中的對歌以及劉三姐反抗的故事也廣為流傳,不失為經典之作。影片取材於廣西民間傳説,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讚美勞動、讚美自然、讚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劉三姐的山歌,樸素生動,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和濃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詞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動聽的歌聲與美麗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故事是這樣的:原在山上以砍柴為生的劉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想置她於死地,卻不料劉三姐命福,在河上腳踩葡萄藤,手搖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聲傳揚,被老漁夫和阿牛哥收留。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千百里外的羣眾都知道劉三姐住在這裏,紛紛長途跋涉趕來見她與她對歌,並請她去自己的家鄉安頓生活,可謂是百鳥朝鳳。勞動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麼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樣能歌善舞的民眾還是拜劉三姐為歌仙,劉三姐能達到這樣的感召力,怎是隻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劉三姐剛烈的個性,愛憎分明寫在臉上,唱起歌來那不是悠揚婉轉而是氣宇軒昂直逼雲霄,她隨口罵來惡霸,聽得勞作的人民可是解氣。以前的精神基本寄託在山歌上,劉三姐到了哪兒,她的精神隨歌傳播到哪兒,成為農民反抗強權的領袖,是任何地主惡霸的眼中釘。於是當地的莫地主開始想方設法不讓劉三姐唱歌,又不敢對

她明刀明槍,怕的就是羣眾的暴動。所以便有了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一出絕妙好戲,原來地主是不會唱歌的,那些讀子曰的書生只會搖頭晃腦,揹着歌書,而你看劉三姐卻張口就來,毫不思索,傲氣俏皮,她的歌聲她的智慧全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渾然天成。地主和秀才門斗不過歌,醜態畢露,民眾得了勝。

這部電影描寫的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位聰明、伶俐、機智、敢為、而又能於歌唱的少女劉三姐,再現了劉三姐於地主的歌鬥、身體力行的抗爭;故事也穿插了與阿牛的愛情獨白。

影片以戲曲的形式,自然的風景,質樸的人物性格,尤其是那些詼諧又鬥爭力很強的歌曲,至今都叫人難以忘懷。劉三姐的故事隨着電影的播放,飛過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人們心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每年的這一天,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及其他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歌節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要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及演壯戲、舞彩龍、擂台賽詩、放映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另外,各種商業貿易、投資洽談等活動亦逐漸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新風尚。屆時,嶺南壯鄉四海賓朋雲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絕於耳的嘹亮歌聲,寄託着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對愛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壯歌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傳達”感情。壯家兒女勇於唱情, 善於唱情,愛情、友情、親情,都唱得淋漓酣暢,動人心魄,使聽者隨之而喜怒,而哀愁,達到愛之慾其生,恨之慾其死的藝術效果。劉三姐被惡霸地主陷害落水,被老漁夫救起。她用歌聲歌頌勞動,諷刺地主老財。惡霸地主莫懷仁妄想禁歌,三姐設計和莫懷仁對歌,把請來的三個秀才個個擊敗。莫懷仁施計把三姐搶到家中,三姐在阿牛和羣眾的幫助下連夜離開莫家,又到新的地方用山歌鼓舞羣眾鬥志。

壯歌能夠傳情,更在於它充滿着意境感。在美妙的意境中,寄寓着人類的豐富情感和美好理想。在壯鄉,人們行路之時,閒談之間,勞作之中,指山唱山,指水唱水,都能隨心所欲地吟唱出意境開闊、氣魄雄偉的壯歌來。

劉三姐承天地之靈氣,接山水之精華,用山歌文化承載了壯族人民的民族情感,記錄了壯族人民追求自由、反抗壓迫的歷史,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中的瑰寶。富於壯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開掘和塑造的作品,是最富於審美價值的作品;富於壯鄉民情習俗和地方色彩的作品,同樣也是最有永恆生命力的作品。劉三姐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劉三姐,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是一種歷史符號,也是一筆文化遺產。劉三姐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已成為深藏人們心中一份永難割捨的情感。

影片中以山歌表達人物的情感,劉三姐唱的山歌集趣味、機智於一體,譬如有一段對歌唱道“什麼有腿不走路?什麼無腿走千家?”,劉三姐答到“財主有腿不走路,銅錢無腿走千家”。演唱進行的過程中,鏡頭就切到了莫老財坐着轎子趕路的場面,接下來的劇情正是莫老財來到他們對歌的地方發生了一場禁歌與反禁歌的衝突。過渡得非常自然。

山歌優美動聽,朗朗上口。也是勞動人民優秀的傳統文化,它作為勞動人民一種口頭文學,創作素材是以勞動人民生活為基礎的。本來山歌的內容豐富多彩,語言表達質樸,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優美,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深為勞動人民所喜愛。在山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歌劇,也有着它的獨特魅力,在現實生活中,它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

今年來對山歌也越來越重視了,春晚上也有山歌的節目,山歌是一種文化財富,希望山歌會更好的流傳及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