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日本電影告白觀後感範文

校園4.78K

《告白》從名字上看是一部純愛電影,但實際它是懸疑電影。“告白”這個行為,貫穿了整部電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告白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看日本電影告白觀後感範文

  告白觀後感篇一

朋友給了我一個網址,是一段叫做23分鐘奇蹟的視頻。講孩子們怎麼被洗腦的。看了後一身冷汗,不由想起了前幾天看的日本電影《告白》。

影片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松隆子扮演一個單親媽媽,是一所國中的教師。每天,她的5歲大的小女兒會在下午來到她的學校,等媽媽下班一起回家。一天,孩子被發現淹死在學校的游泳池裏。當所有人認為這是個意外的時候,松隆子經過調查卻發現這是由班裏的兩個學生乾的。這兩個學生的目的只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只是為了表現得比別人出色。他們以殺人為手段來實現自己扭曲的價值觀。但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變態的家庭教育造就了這一切。一個孩子母親從小拋棄了他,去追求自己的事業,他為了引起母親的注意,讓母親為他自豪回到他身邊,就想通過殺人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另一個被家人寵壞了,但又得不到同學老師的認可。所以他為了顯示自己強於別人而殺了那個小女孩。

看完這些我沉默了好久。我有個2歲的女兒,我該怎麼教育她呢?到她13歲的時候,她會怎麼樣呢?我們都想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但要做到出類拔萃需要學習什麼呢?都説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但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呢?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就是正確的嗎?現在的學校教育實在是不敢恭維。功利味道越來越重。孩子從小就接觸這些好嗎?朋友和我説,孩子有個好的個性就好了。是的,但怎麼樣的個性算好呢?開朗,積極,謹慎,細心,勇敢,辨別力強,有好的分析能力。好象我能舉出很多,而且好多都互相矛盾。

想了半天,回想我小時候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影響。我現在的很多習慣,愛好都傳自我的父親。攝影,讀書,集郵等等。父親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想我也會這樣影響我的女兒。但這樣好不好呢?興趣愛好無所謂,但給她更多的空間讓她有自己的特點好象更重要。即使這個特點並不是那種優良品質。只要不是壞習慣就行。

給孩子空間,也給自己空間。讓她獨立點,我想孩子會喜歡這樣的。

  告白觀後感篇二

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愛?——

《告白》這部電影一直聽人説蠻好看的,今天下午終於看了看,果然很不錯,看了開頭就不捨得放下。

這是一部由小説翻拍而成的電影,如果光看小説的話,我完全有理由那會是本一旦翻開就讓讀者捨不得闔上書頁,擁有高度評價的小説。所以,我決定去找來拜讀一下!據説,它不僅佔據了2008年週刊文春「傑出推理小説排行排」的龍頭寶座,在該年各推理小説的排行榜中也都是名列前茅,它更在2009年獲得了書店大賞的殊榮,成為了這本小説大放異彩的一年。儘管如此,由於小説是採用各個主角們的獨白與證詞作為主要的敍事架構,很多人認為要將這樣的一部小説翻拍成電影可以説是不可能的任務。

故事發生在一羣未成年的中學生之中,未成年的殺人犯被高明者反擊,仍有可能繼續報復社會。一開始讓我想到我那當中學老師的同學,面對着同樣混亂的這羣孩子們。想想我們以前的學校中,班級中也有許多混亂的學生,現在不知道又都長成怎麼樣了呢?我們總説一代不如一代,面對現在的這些孩子,想想是不是真的越來越不對頭了……家長們啊~自己過去就這個樣子,怎麼來管自己的孩子呢?有些家長也許就想了,自己以前就這個樣子,現在不是也蠻好嘛~就不用多管孩子什麼了?那就給老師找麻煩,添負擔?

哎呀,好像又點扯遠了,言歸正傳,當天即將辭去教師職位的女老師,於其擔任班導師的1年b班的全體學生面前,開始訴説起一段漫長的告白——故事也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故事反映出的日本校園暴力和少年犯心理問題,在不少真實的社會案件中早有體現,松隆子扮演的森口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來控訴教育和體制的無能,其冰冷讓人恐懼,其悲傷也讓人同情。導演一開始就層層剝開犯罪的過程,然後再摧毀整個倫理世界,連最原始的情感也不放過,都成了骯髒的動機。突出了非常狀態下的心理畸變,片中小演員的出色表現足以震撼成年人的既定思維。熱情單純的男老師成了雙方行動中的無知工具,森口的報復得以完善和升級。在前半部影片中的混血牛奶,輕易毀掉了一個自卑男孩和他的母親,但仍需要自負女孩的幫助才能找到對手的“軟肋”,劇情這才真正進入高潮。關於生命價值的拷問在影片中隨處可見,可幾乎所有人的獨白都是出於自私的動機,殃及他人也毫不在意。“玩笑啊”,影片中最後出現的台詞,其實是否定了所有人的虛偽。壓抑和冷酷足以震撼觀眾,但電影提出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未成年的殺人犯被高明者反擊,仍有可能繼續報復社會。

一直很佩服日本勇於面對現實的勇氣,中國會讓這樣的片子通過審核嗎?更不用説會有導演會拍出這樣的片子給我們看嗎?會讓一個個孩子去演出這樣血腥的角色嗎?

整部電影由生命和愛這兩個主題貫穿始終,故事開始,松隆子扮演的森口老師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命”字。生命——“啪”的一聲就消逝了嗎?還是“轟”的一聲消逝的?最後,也許你會有自己的答案。愛,我在整個故事裏看到的是母愛。作為媽媽的松隆子對於被她2個學生a和b殘忍殺害之後,而實施的報復之母愛。而且,未成年人殺了人都還能被法律保護着,可想而知這個做母親的心裏有多難受,看了故事之後,就會感受到她的母愛是怎樣的,能讓那兩個學生讓他們生不如死,並且親手殺了自己的母親,也聽聽生命“啪”的一聲消逝的聲音。但我想老師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復仇啊~他們始終還是自己的學生,是想把他們引向光明的正途的,是想讓他們明白,什麼是“生命”吧!如果這兩個孩子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的話,自己的母親又怎麼會消逝在自己的手中呢?只可惜,許多時候不管老師,不管家長做多少努力,這些孩子始終就是明白不了……森口老師的母愛不僅是對自己孩子的,還有對這兩個學生的!

  告白觀後感篇三

這幾天幾乎所有媒體都在宣傳HIV,患者的笑臉,明星的擁抱,“我們在一起”的口號,是不是隻有在每年的愛滋病日才會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宣傳?可即使如轟炸般向大眾傳播愛滋病知識,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HIV?

很巧,幾天前剛看了日本電影《告白》,影片恰恰是以HIV為線索,描寫關於“愛的教育”的影片。從影片開頭女教師面對全班學生的告白裏,提到其夫患有HIV開始,到給學生A和B的.牛奶里加入HIV,再到學生B的徹底崩潰,最典型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學生B。而對於才上國小的B來説,其責任應歸於他母親的無知。影片從始至終沒有出現學生B的父親,在孩子遭受如此巨大的創傷事件後,父親一直沒有出現,而唯一照顧孩子的母親卻是無知且膽怯的,在面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時,她沒有得到任何支持系統的援助,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假設夫妻關係不好,父親對孩子也不應該如此漠視,怎麼會那麼久都不跟家裏聯繫呢?而母親在遇到困難時為什麼沒有親人和朋友的支持呢?當孩子遇到這麼殘忍的事件,媽媽為什麼要一個人扛着?何況她根本無力承擔。她沒有教會孩子在犯錯後要勇於擔當(這是無原則的溺愛),也沒有在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果斷送往醫院(這是愚善),她可以用安眠藥讓孩子睡覺然後幫他剪髮洗澡,為什麼不能趁機抽血幫孩子化驗呢(這是無知),在她和孩子都瀕臨崩潰邊緣時,沒有主動向外界積極求助,卻用傷害生命的極其悲觀的做法來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才會做出的事情)。可能我過多的在指責母親,孩子也有錯,可是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的成長環境與父母有直接的關係,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這位母親及早查閲HIV相關資料,她就會知道HIV沒那麼可怕,及早治療是會痊癒的。如果她不是一次又一次拒絕男教師對孩子進行家訪,或許她和孩子的命運都會改變。誰能説她不是自己斷送了自己的生命呢!

這是一部容易讓人內心糾結的影片,有太多爭議,不同的價值觀會有不同的解讀,而我所看到的是片中每個主要人物都有愛的缺失,他們在做出許多反社會的暴力行為時,不僅在傷害他人也在傷害着自己。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是不會做出那麼多“恨”的行為。女教師的報復看似殘忍卻合乎情理,只是這種報復卻給兩名學生的心裏種下了惡的種子,他們並不會因此反思自己的罪行,更不會感恩或回報社會,這勢必造成“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而即使兩名學生都得到了應有的報復(失去了他們的母親),女教師也並不會因此快樂,因為她死去的女兒永遠不會失而復得。與其報復,不如接受,接受生命的無常,女兒的死是她的命,祝福她來世投胎到一個好人家,把女兒曾經帶給自己的快樂放在心底。只要她願意,她完全可以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積極面對人生的苦難,或許老天會眷顧她,再給她一個女兒也説不定呢。

而片中最冷血的殺人犯學生A,他對生命的漠視和殘忍的手段,只不過是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注,多麼可憐的殺人動機,相信所有家長看到這段都會有所反思,每一個看似很小的暴力行為都會給孩子種下恨的種子(不管孩子是否已經長大)。還有那個不負責任的爸爸,他不能因為重組家庭而冷落了A,他對孩子的忽略,直接導致了A如此強烈地渴望得到媽媽的愛。因為得不到父母的愛,才使他迅速與女同學產生了愛的火花,那所謂的早戀只不過是為了彌補缺失的愛。當女同學的真話刺痛了A,他就毫無人性地殺害了曾經甜蜜的夥伴,並且沒有絲毫愧疚感。在A的原生家庭中,其父母明顯處於不平等的關係當中,母強父弱,導致孩子從小就學會了討好媽媽,只有得到媽媽的肯定才會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否則無論自己做的多好都不會讓他真正自信。軟弱的爸爸只有看到媽媽無次數對孩子大打出手時,才會出來制止,這種不和諧的夫妻關係也促成了一個沒有愛的家庭氛圍,從而助長了A對愛的缺失。

人們往往在看到影片最後的時候,會很解氣地感歎學生A的下場是他應得的報應,可又有誰看到他的成長經歷中缺失了多少愛?他無法選擇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中,無法選擇誰來成為自己的父母,有誰瞭解他在地下室裏無數個孤獨的夜晚是如何度過的?在譴責A的時候,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作為父母有沒有因為各種藉口冷落過你的孩子,作為旁人有沒有關注過那些被冷落的孩子。


看過“告白觀後感”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