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家的讀後感

校園2.1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的讀後感

家的讀後感1

昏黃的白熾燈星星點點散在扉頁。良久,合上書頁,才發覺原來夜已深,葉已落,“往事依稀渾似夢,都隨風雨到心頭”大概就是我現在的心境。

“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運和自然的愛子。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這句話看得我熱血沸騰。20世紀20年代國中國歷史正處在風起雲湧的動盪時代中。而本書記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與衰落,以及青年一代衝破封建宗法束縛,走向新生活的過程,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偉大力量。

有人説:“生活本就是個悲劇。”在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上,無數地熱血青年受到迫害、打擊,甚至成為這條道路的犧牲品,在高家裏,他們閉關自守,懼怕和敵視新思想、新事物。舊的制度把一個原先極有才華、極有希望的青年的前途給葬送了,成為了專制主義重壓下的病態靈魂。在這條道路上有黑暗、痛苦、掙扎,也有光明、希望、憧憬,這種愛與恨的衝擊,讓我瞬間理解“家”的意義何在!在兩代人的衝突中,旗幟最鮮明、鬥爭最堅決的是覺慧,第一看出了高家內部的腐朽和統治的不合理性,對現存秩序的合理性表示懷疑和否定。作為高家的第一人的覺慧用熱血告訴人們:只有革命才是惟一的出路,逃離家庭、個性解放,僅僅是第一步。在五四思想的影響下,他毅然選擇離家出走,奔向新生活。

我感受到本書表現了不合理的、醜惡的婚姻制度對婦女的摧殘以及對封建專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訴和批判。一些女子像夜空劃過的流星,稍縱即逝;也有些女子踏過犧牲者的屍首,堅定地走下去。而琴有着超前的思想,她目睹了身邊的悲劇,並勇敢地和惡勢力對抗。那種真誠、炙熱的心在灼燒,他們披荊斬棘、奮不顧身,哪怕前方虎穴龍潭,生死未卜,他們也從不曾放棄!

魯迅先生説“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緘默中暴發。”覺慧、覺民、琴他們懷揣着對夢的赤誠,對愛的堅貞,不顧慮,不懼怕。他們不甘於封建統治和專制主義;不畏於封建長老的威逼;不屑於當渾渾噩噩的靈魂。他們散發着屬於自己的異彩!羅曼羅蘭説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質,依然熱愛生活的人。”我覺得他們熱愛生活,就算掉入萬丈深淵,他們也還是能笑着迎接明天的太陽,已朝陽做背景,拿起手中的筆,為大地寫下新篇章!

想起一句話,我想再適合不過這本書:“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那便是美德。”

家的讀後感2

數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複雜的問題,在數學家眼中就變得異常簡單;普通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學家可能認為非常複雜。作者張景中院士從我們熟悉的問題入手,通俗生動地介紹了數學家是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現並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的。《數學家的眼光》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學題的技巧,它告訴我們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做題更加簡便的“捷徑”。

數學家的眼光可以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眾人皆知的數學常識中看到“任意n邊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螞蟻在卵形線上爬一圈,角度改變量之和是360°”,這樣的眼光,怎能不讓人驚歎!

用圓規畫線段﹐一般人立即反應:怎麼可能呢?若按照常規思考,我們可能回答:“把圓規當鉛筆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畫線段了嗎?”但是在只能用圓規不能用其它工具,畫出絕對的直線段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箇中空的圓罐子,將紙捲成圓柱狀置入,將圓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轉動圓規,在罐子內側的紙上畫圓,當紙拿出後,線段便完成了!

雞兔同籠,數學家的眼光從這個國小的數學問題又能看出什麼呢?雞兔同籠用方程的解法會很簡單,但是它除了方程,還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會笑了:有了簡便的方法,還用那麼笨的方法幹什麼?但如果倒過來想,用雞兔同籠的方來做方程的話,那麼很難方程不就好解了嗎?

數學家的眼光,能從基本的數學常識中看出複雜的理論,能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從簡單的問題中看出那題的解法。在數學家的眼中,最最基礎的理論也可以衍伸變化出高深的數學問題。數學的領域是無窮廣闊的,真正的關鍵在於自己,若我們用心觀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實,思考、探索、發掘,會發現數學是耐人尋味且無所不在的。數學家的眼光從洗衣服中都能看見數學的影子,那麼我們也一定能夠從其它事情中看到數學,久而久之,就會慢慢理解數學,喜歡上數學。這樣,數學就不再是讓我們絞盡腦汁去思考的難題,而是生活中處處都有的小精靈。

家的讀後感3

提到家這個字,現在的我們心中大多應該想到的是温暖、和睦而美好。或許平日裏或多或少的糾紛不可避免,但糾紛過後,依舊温暖而和睦。

然而回眸歷史,在那黑暗的封建社會,在舊禮教觀念的毒害下,家卻並非是這樣温暖和睦。

《家》所描寫的就是一個受封建禮教所束縛的封建專制家庭,在這個家庭,高老太爺化身為封建制度,統治着這個腐朽的家。而他統治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的主要手段----專制。在這樣的統治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約束,權力收到了限制,家又怎能温暖、温馨?

在這樣的統治下,高老太爺

人們肆無忌憚的理由。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打出“這是高老太爺的意思”的口頭禪,便可通行無阻。這深刻的反映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腐朽,讓我深刻的領會了封建制度的可怕。

有黑暗就有光明,即使是一點微弱的光明。書中描繪了覺新、覺民、覺慧這三個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先進的五四思想,然而因為地位和性格的不同,五四的先進思想在他們身上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覺新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清醒的意識到了自己的悲劇命運,明白是就家庭和舊禮教奪取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單但由於他本人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被灌輸了大量的封建思想,以致他養成了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因而五四新思潮的洗禮反而讓他更加痛苦。

通過覺新這個形象,我感悟到了行動要與思想共同進化,否則一旦兩者矛盾形成,所要遭受的,將是原來雙倍的痛苦。

相比覺新,覺覺慧則將自己受到的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更加付諸實踐,他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熱情、叛逆、只求自由的五四精神在他身上彰顯的淋漓盡致。

而現如今,本來先進的五四精神卻被有些青年發揚的有些過火,他們對任何事物哪怕是不良事物都充滿着熱忱:叛逆也不是對待腐朽的事,而是對待家長和老師:過分槌球自由。他們的行為陷入誤區,發人深思。

《家》通過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描寫了先進的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為新時代的青年點亮了前行的明燈。

太陽普照大地,總有黑暗的角落:社會再文明,總有迂腐的潛伏。倘若處在陰暗迂腐的現實之中,那麼時代的新青年就應該繼承和發展那永不退色的五四精神,用他的光芒驅散現實的黑暗。

家的讀後感4

在這些科學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獲得過數次諾貝爾獎,得到很多國家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她刻苦鑽研,永不滿足,經過無數次試驗,發現了放射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現。

雖然我不懂元素是什麼,什麼叫放射性,但通過閲讀這本書,卻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攪拌;一瓶瓶地倒進倒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晶。她每天穿着沾滿灰塵和酸液染漬的工作服,站在大鍋旁,煙熏火燎,眼睛流淚,喉嚨刺癢……就這樣,她整整奮鬥了45個月,1300多天,這是多麼繁重的`勞動,需要何等堅韌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

居里夫人辛勤地開墾了一片未曾開發的園地,最後終於取得了近代科學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發現放射性元素鐳。我是多麼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到科學的世界裏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祕密。

因為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在女科學家裏,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噸水、100噸化學試劑才發現了1克鐳,人們都叫她“鐳的母親”。因為居里夫人忙於實驗沒時間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乾麪包做實驗,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語説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鑽研,不怕困難。今後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峯。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鬥終身!

俗話説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學的未來,只能屬於勤奮而又謙虛的一代”。

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刻苦鑽研,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家的讀後感5

在沒有讀過巴金的作品之前,我無法想象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説我根本就沒有想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自從我讀了他的作品《家》之後,對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認識。《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家》是現代版本的《紅樓夢》,因為兩都都是記錄封建階級沒落史的傑作。

《家》描寫了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爺一輩、克字輩和覺字輩。這三代人和鳴鳳等一批下人大多性格鮮明,面目清晰。這三代人的活動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醉生夢死,坐吃山空,腐爛透頂的,他們為了繼續腐化享樂的生活就拼命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這些封建階級的孝子賢孫象蛀蟲一樣蛀空了這個階級的機體,再也不能有什麼別的作為了。第二類人接受些資本主義的影響,頭腦略為清醒,看到了家庭的危機。但他們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只希望有些改良,使家適應新的環境,苟延殘喘下去。第三類是受“五四”運動影響的覺慧覺民一類人,他們強烈要求個性解放,要求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有較徹底的反封建思想。覺慧敢於與女僕鳴鳳戀愛,最後離家出走,覺民也違背家庭意旨,實行抗婚。此外,《家》中還寫了眾多受污辱受損害者,主要是些女性。家族內部的有瑞玉、梅表姐等,女僕中有鳴鳳,婉兒等,她們被封建階級吞噬了。一樁樁血淋淋的吃人慘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野蠻兇殘,是《家》最有批判力量也最動人的部分。一些優秀分子拋棄了黑暗的家,走掉了。於是剩下克明、覺新當然無力迴天。倒了一個高家也就是倒了封建統治的一根支柱。《家》把高家的沒落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前來表現,大大加強了它的現實主義的深刻性,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表現,高家的敗落不僅因為道德的淪喪,而更重要的是時代之使然。

《家》寫了覺非戰爭性的出走,而至於他走到哪裏,那不一定是一部小説所要回答的。不過巴金的一系列青年題材的小説,大概已經回答了覺慧走上社會以後的情況。巴金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從小就愛和下人在一起,這讓他有可能從受欺壓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便可能比較堅決地背叛家庭,開始追求新的光明之路。

巴金的作品多是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控訴、討伐,於是便有了這篇引發我諸多感想的《家》。《家》這篇文章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巨着,我想我真是愛上它了。

家的讀後感6

《國家的視角》一書很難讀,在書中詹姆斯·斯科特分析了極端現代主義的獨裁主義國家規劃中的各種失敗,書中介紹了巴西利亞建設的失敗,“美好”初衷為表徵的運動何以使城市愈發混亂和背離了和諧的發展軌道?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他認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會規劃必須要了解地方習慣和實踐知識。

一、追求宏觀目標也要考慮微觀現實。比如書中介紹管理者為了對某種美學形式的追求(比如宏大的氣勢、對稱的格局、表面上看嚴整規則的秩序),致使他們未考慮到社會微觀層面上的合理結構。比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亞建造,從城市的規劃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新建的巴西利亞符合清晰整潔、簡單有序的幾何美學標準和公平合理、嚴謹科學的政治理念。然而巴西利亞的規劃者儘管考慮到城市宏觀水平上的和諧與健康,卻忽略了微觀秩序上的複雜性。如果強行從地理上將不同的建築,不同的機構隔離開來,城市微觀的社會秩序就被人為地破壞了,人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將受到諸多限制。

二、城市具有多樣性並不斷變化。現代城市設計的最大問題是把一個靜止的格局置於豐富的未知可能性上。國家管理者為了控制的方便,往往採取清晰簡單、一刀切的運作方式,忽略了項目實施過程中複雜的細節。規劃者試圖將動態發展中的城市束縛在靜態的格局之中,然而城市的複雜結構之演變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假設一個勤勉的規劃者收集到儘可能多的信息,他的信息也無法滿足所有個體不同的需求,更何況並非所有的規劃者都有這樣的耐心去收集信息。

三、在考慮規劃問題時需留有餘地。詹姆斯·斯科特希望人們不要忘記理性和科學的侷限之處,注重實踐的知識和本土知識,給不可預期的事物留一點餘地,給未來的發展留一點彈性空間。勒庫布西耶的規劃者關注的是整體城市景觀形式和將人從一點轉移到另外一點的效率,而雅各布的規劃者則自覺地給非預期的、小的、非正式的,甚至沒有產出的人類活動留出空間,這些活動構成了“有生命城市”活力的關鍵。所以説盡管城市規劃者試圖設計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們的掌控,總是被居民再構建和塑造。城市建設須具有開放性、可塑性和多樣性,這使它們可以滿足為數眾多的不同目標,包括許多尚未形成的目標。

家的讀後感7

愛迪至12歲時開始他艱苦的闖蕩生涯,他作過火車上的報童,學會了發報技術,到過波士頓、紐約,一直到24歲時才有了自己的工廠和美滿幸福的家庭,愛迪生在1878年時宣佈要發明一種光線柔和、價格便宜的安全電燈。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愛迪生試驗過硼、釕、鉻、碳精以及各種金屬合金,共1600多種材料,歷時13個月,但是都沒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風,説愛迪生這次是“吃進了自己啃不動的東西”。

一個曾經在愛迪生那裏工作過的物理學家稱這個試驗是“大海撈針”。但是,愛迪生不怕失敗,堅持試驗,下決心要從大海中撈起針來。功夫不負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時,愛迪生點亮了用碳化棉絲作燈絲的燈泡,他親自觀察和做記錄。

這一次,燈泡明亮、穩定,1小時、2小時、3小時、……燈泡一直亮着。從19日、20日到21日,沒有一個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時,當點燃到第45個鐘頭的時候,愛迪生叫助手把電壓加高一點,燈泡更亮了。又過了幾分鐘,燈絲終於燒斷了。12月21日,紐約先驅論壇報用整版篇幅詳細報道了燈泡試驗成功的消息。愛迪生獲得了全部專利,人們公認白熾燈是由他發明的。1879年除夕,愛迪生把60個燈泡點亮了掛在門羅公園裏,當時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頂着大雪來參觀。

愛迪生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他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麼,然後我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有人説,發明是命運的產物,愛迪生是天才。愛迪生卻感歎地説:“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當有人問他在發明燈泡的1萬次失敗期間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時候,他説,在這個過程中他從未失敗過;相反,他找到了1萬種無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寫下的3400本詳細記錄發明設想、實驗情況的筆記,就是這段話的有力佐證。愛迪生77歲那年有人問他:“您什麼時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説:“在我出殯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開玩笑地問愛迪生:“您是否同意給科學十年休假?”愛迪生嚴肅地回答説:“科學是一天也不會休息的,在已經過去的億萬年間,它每分鐘都在工作,並且還要這樣繼續工作下去。”的確,愛迪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他已經80多歲了,為了“做出更多的發明”,仍在勤奮地工作,致力於從本國的雜草中提取膠乳。

家的讀後感8

就像羅曼·羅蘭説過的:“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歎氣。” 《螢窗小語》,這本書裏的故事取自平凡人的簡單生活,普通的就好像路上的小石子,但經過細膩睿智的解析,它教會我們如何温馨的處世,如何積極地勵志。

像是開卷的“人就這麼一輩子”這七個字,説來容易,聽來簡單,想來卻很深沉。這句話道出了作者對生命的虔誠,隨處可見樂觀向上、豁達開朗的胸襟和態度。我們沒有理由不學會生活,享受生活本應是一種人生的特殊體驗,但是在這喧囂的現實世界裏,我們變得拿得起,放不下,於是有人為了擁有財富,追求權勢而放棄了許多美好與真誠。其實,人就這一輩子,為什麼不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呢?

我國第一位傑出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甘願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日出而作,日暮而歸的田園生活,他生活在安逸平和的桃花源中,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安靜的享受着生活。

我們完全有理由變的更快樂,享受清涼和炎熱,温暖和寒冷;享受四季、時間和空間;不僅僅享受休閒平和與寧靜,也享受忙碌與煩躁;享受青春和活力、衰老與遲緩;享受緣起時的相愛與歡聚,也享受緣盡時的失落與別離;享受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順境與逆境;享受富有與貧窮,享受着一切

問上帝:“天堂究竟在哪裏?”上帝説:“就在這裏。”不解:“這裏?我為什麼感受不到?”上帝説:“如果你心中有天堂,無處不是天堂,若你心中沒有天堂,就算你已經置身於天堂其境,也是視而不見。”

其實享受生活,是一種感知.生活中的春華秋實、雲捲雲舒都值得體味。一縷陽光、一江春水、一語問候、一葉秋意,都是生活裏醉人的點點滴滴。 享受生活,需要一種心境。平靜地坐看時光流逝,平靜地細數人世坎坷,這些都是享受生活的意境。生活的意義,不在權勢和金錢,不在物質和名利,而在用一顆平淡無華的心情,去領悟生活中風雨兼程與風和日麗。

劉擁曾説:“黑白的心情,看見黑白的世界;彩色的心情,看見彩色的世界。”如果我們能讓心靜點,就能聽見花開雨落的美好。讓心寬一點,就能寬恕自己和別人而展開笑容。讓心遠一點,就能感覺彼此的親近。換個美好的心情去看世界,就會少一些苦惱多一點温暖。

發現生活,體會生活是為了更有力量去改善生活。面對困境,熱愛生活的人總是心懷希望,努力進取,因為他相信闖過去是更美好的風景。

“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向它,你卻可能獲得新生。”

家的讀後感9

我的外公、外婆雖然在我出生之前就離開了人世,但我不會像從前那樣,聽到別人説起外婆就一陣心酸。因為我有一個像《外婆家的石橋》中的外婆那麼好的奶奶。她,我的奶奶,彌補了我外婆沒有給我的愛!……

《外婆家的石橋》是一篇很好的思念親人的文章。文中講了,“我”的童年,是在杭州京杭河邊的,著名的拱趁宸橋下的外婆家度過的。大石橋給“我”留下美好的懷念,也給“我”煩惱:我病了,外婆揹我去看病,結果在途中被石階絆倒了。

小作者有一個這麼好的外婆,多麼幸福呀!可我------

不,我有一個更好的奶奶!我的奶奶把外公、外婆、奶奶三個人應該給我的愛,用一個人的力量,全部給了我,我也很幸福呀!

也很幸福呀!

我的奶奶,一個慈祥的老人,頭髮幾乎都白了,眼角刻着一道道深深的魚尾紋,還有額頭上跳動着的,豐富柔美的“五線譜”。

兒時的我,體弱多病,常常胃痛、感冒。我深深地記得,我在幼兒園中班時的一個陰雨天,我患流感,早飯實在吃不下,奶奶只好舉着傘送我去了幼兒園。過了一節課,我的肚子就餓得“咕咕”叫。再過了半小時,肚子開始大肆地唱起了“空城計”,好多小朋友都在偷偷地笑我,我沒力氣給他們計較,只是眼巴巴地望着門口,等待着“救星”奶奶到來。終於,門口出現了奶奶焦急的身影,她見大部分小朋友都出去玩了,只有我有氣無力地趴在桌子上一動也不動,便幾急急地向我走來,打開包,取出一個新的保温飯盒,原來是我最愛吃的炸裏脊。“沒吃飯,餓了吧。來,趁熱吃點吧!”我後來才知道,那保温飯盒是奶奶當天冒雨跑了好幾家商店買的。吃完了,在夥伴們羨慕的目光下,望着奶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的雨簾中,心中由然而生一種自豪。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奶奶又打着雨傘來了,她擔心我在幼兒園裏午休着了涼,特地把我接回家去。回到家,我發現奶奶剛剛脱下的外衣,已經濕透了。奶奶做午飯時,還在不停得打噴嚏。雖然當時我還小,心裏卻也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

我的外公、外婆雖然在我出生之前就離開了人世,但我不會像從前那樣,聽到別人説起外婆就一陣心酸。因為我有一個像《外婆家的石橋》中的外婆那麼好的奶奶。她,我的奶奶,彌補了我外婆沒有給我的愛!

家的讀後感10

最近看了一本書《誰是贏家》覺得受益匪淺,它讓我瞭解到,贏家不是打敗對手,而是引導對手向兩方都有利的方向發展,《誰是贏家》的讀後感。有人會説那樣會使真正分享到的利益少於單幹取得的利益,在經濟學上,我們會説他的機會成本很大,但那種"非輸即贏"的獲利模式是一種短視行為。在那種前提下,你還期望對方與你長期合作嗎?那是不可能的。

"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雙方獲利遠勝與單方獲利。在書上,我看到一個有趣的遊戲,請43位在場的人拿出錢放到信封裏,如果最後的錢超過250元,他們最後沒人將得到10元,如果沒有就沒收之前的錢。結果最後的錢249.59,比250元少那麼一點點,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只要拿出5.82(250/43=5.82)就可以得到10元,這是很經濟的,但最後的結果卻差強人意,為何?這就是"囚徒困境",因為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想投機,一分錢都不出,卻想得到10元,但是另外一些人也不是笨蛋,他們不會出比5.82高的錢那樣對他們是不公平的。"和尚挑水的故事"就正好驗證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搭便車現象"也時常發生。

例如,總是會看到這樣的新聞,長途汽車上遭搶劫,乘客無一倖免。我們會毫不客氣的批判,説他們懦弱,為什麼不反抗。但通過分析其實他們的行為也是有原因的,假設有人起來反抗,那他就是劫匪的第一攻擊對象,為了使另外的乘客"乖乖聽話",他們會殺雞儆猴,他承受的傷害會很大。如果他坐着不動,他的傷害會少,損失的也會少,在權衡兩者下,他們會保持沉默,最後導致車上的財物全部被搶。因為他們都想損失少點,收益大點,但由此形成的"沉默現象"卻給社會道德以致命的傷害。人要相互信任,才有合作的空間,石獅最新人才網但面對同伴的泉州石獅人才網背叛,又該如何呢?我們一定要做出反應,這裏並不是報復,而是採取一些具有"警示性作用"的行動,以傳遞以信息--你不是好惹的。容忍並不是軟弱的表現,恰恰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