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通用11篇)

校園5.49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聽課記錄,藉助聽課記錄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聽課記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通用11篇)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1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談話: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麼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説一説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彙報)

3.那麼,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請同學們看一看,估計一下我們的數學書厚是多少?(生:1釐米)請同學用尺子量一量數學書的厚的實際長度。以小組為單位,對測量結果進行交流。 數學書厚:不到1釐米,只有6個小格。(生:大約1釐米)

6.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該怎麼辦呢?

7.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遊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衝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 動手操作,認識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麼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釐米。(0-1、1-2都是1釐米)

(2)除了釐米刻度外,1釐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釐米。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 1釐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釐米多2格,是多長?(1釐米2毫米)

(5)填一填:2釐米=( )毫米 5釐米=( )毫米 70毫米=( )釐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長度,形成1毫米的長度觀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盤,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盤,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覆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通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於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説一説,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

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

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三、解決問題,拓展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隻螞蟻長約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釐米。

2.請量一量下面各圖的長度 (內容見練習紙)

學生量出橡皮、回形針、鐵釘的長度並填空。

3.先判斷下面哪個圖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斷對不對。

學生完成P5第1題。

4.量出每條邊的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學生完成P5第二題。

5.動動手:

拿出你喜歡的一種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總結

這節課,你們覺得開心嗎?説一説你有什收穫?

(開心。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硬幣、磁卡等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知道了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就可以用毫米表示;還知道了釐米與毫米的關係是: 1釐米=10毫米。)

【板書設計】

毫 米 的 認 識

1釐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釐米2毫米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2

一、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甜甜的夢》第一課,實際上是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課是以釐米這個長度單位為紐帶,將米、分米和毫米聯繫起來。藉助測量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表象,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教材引導學生參與多種活動,把估測活動貫穿於整個測量過程之中,使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長度概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並知道1米=100釐米,對1米和1釐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同時學生初步學會了測量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實際測量活動中,經歷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尺子進行測量;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建立長度認識。

情感與態度目標: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產生對身邊事物長度的關注與好奇心,以及積極參與測量的願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五、教具準備:

常規:米尺、小尺子、一分米長的紙條、一分硬幣 多媒體:課件

六、學具準備:

直尺、一分硬幣、紙條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

師: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了測量物體的長度,現在我們來一起復習一下。(多媒體課件)

1. 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 )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和( )

2. 測量較長的物體一般用( )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 )作單位。

3. 1米=( )釐米 生:(看大屏幕説一説) 師:通過複習,你們掌握得還不錯。同學們下面我們大家一起再用手來比劃一下看看1米和1釐米有多長。

生:(一起比劃1米和1釐米)

師:(出示課件)誰能從尺子上找一找哪是1釐米?

生1:從刻度0到刻度1是1釐米。

生2:從刻度1到刻度2是1釐米。

生3:從刻度2到刻度3是1釐米。

生4:從刻度3到刻度4是1釐米。 ……

設計意圖:複習長度單位釐米、米以及他們之間的進率,同時感受1米和1釐米有多長。

二、新授

活動一:認識毫米

師:拿出1分錢的硬幣,你能測量一下1分錢硬幣的厚度大約多少?

生:不到1釐米。

師:如何表示這不到1釐米的物體的長度呢?這就需要我們再來認識的一位新朋友——毫米,毫米也是一個長度單位,它用字母mm表示。

師板書:毫米 mm 師:(課件演示)同學們繼續觀察尺子,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你能看到了什麼?

生:有一個一個的小格。 師:尺子上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師:你再來數一數1釐米之中間有多少毫米。一組數從刻度0到刻度1,二組數從刻度1到刻度2,三組數從刻度2到刻度3,看看你們數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生: (拿出尺子數)

生1:10毫米。

生2:10毫米。

生3:10毫米。

師:也就是説1釐米 = 10毫米

師板書: 1釐米 = 10毫米

師:現在同桌再來一起測量一下1分錢硬幣的厚度大約多少?

生:這個硬幣的厚度大約1毫米 。

師:看老師也測量了一下,(出示課件)它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你能借助這1分錢的硬幣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生演示

師:看到用手勢表示出來的1毫米,你有什麼感覺?

生:1毫米特別的短。

師:現在我們學習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後就能更準確的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下面我們看大屏幕,這根曲別針多長?説説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生:從刻度0到刻度1是1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2之間佔了8個小格,也就是8毫米。這根曲別針長1釐米8毫米,也就是18毫米。

師:這根鐵釘長多少毫米?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生:從刻度0到刻度2是20毫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佔了8個小格,也就是8毫米。這根鐵釘長( 28 )毫米。

師: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個長度單位了,它們是毫米、釐米、米,我們再一起用手來比劃一下看看1米、1釐米和1毫米有多長。 生用手來比劃。

設計意圖:以不到1釐米長的1分錢的硬幣的厚度,引入毫米的認識,創設問題情境發現以前知識不能解決遇到的問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在測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長,認識毫米和釐米之間關係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活動二:認識分米

師:現在拿出老師發的紙條,同桌一起測量一下它有多長。

生: 10釐米

師:其實10釐米還有另外一種説法就是1分米,分米是我們這節課認識的第二個新朋友。(師板書:分米 dm)

師:那麼1分米到底有多長呢?

生:1分米就是10釐米

(師板書:1分米= 10釐米 )

師: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

師:(課件展示)這是一把1米長的米尺,這個藍色部分是1分米,讓我們1分米1分米的數,你發現了什麼?

生:1米=10分米。

師:對,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就是1米=10分米(板書)快在小組內説一説並記住它們的關係。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板書:1米 =10分米

師:請看黑板,我們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毫米、分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板書)

師:加上我們原來所學的米和釐米,他們都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叫做長度單位。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都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一下嗎?現在同桌兩人相互説一説:毫米——釐米——分米——米 (找生邊説,其餘同學用手勢表示)

師:我們以後在測量物體時,該怎樣選擇長度單位呢?(生説)

師: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4個長度單位了,這有一本書測量後忘記了寫單位,你來給它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展示)

生:這本書長2( 分米 )寬14( 釐米 )

設計意圖:在動手的測量1分米的紙條時,進而認識分米這個長度單位。並知道1分米=10釐米。通過觀察米尺,找出分米與米之間的關係(1米 =10分米)以及用字母表示分米。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智慧大闖關:

設計意圖:不斷提升難度來綜合診斷對長度單位的感知。

四、本課總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還有哪些收穫?

生:認識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了解學生的收穫,反饋教學的所得。

板書設計: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mm dm 1釐米=10毫米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

教學反思: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通過創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 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釐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釐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3

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26頁28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知道分米、毫米與米、釐米的關係;會用分米、毫米作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2、學會根據物體的長度特點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合理選擇長度單位,並進行相應的測量和交流,發展實踐能力和空間觀念。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及進行相應的測量。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細心觀察。

教學具準備:

1分米長和1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生準備學生尺及米尺

教學流程:

一、激趣入課

(1)故事導入

(2)提示課題:分米和毫米的認識

二、教學新知

(一)教學分米的認識

1、談話引入

講解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

2、看一看

①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長

②得出:1分米=10釐米

3、畫一畫

①畫出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

②同桌互相檢測

4、説一説: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

5、教學1米=10分米

(二)教學毫米的認識

1、測量引入

①測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②引入毫米,認識1毫米的長度

2、教學1釐米=10毫米

3、説一説:生活中厚度為1毫米的物體

4、提問: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

三、鞏固應用

完成想想做做15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4

【學習內容】

新課程人教版第21—22頁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在這節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設計理念】

鑑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過程與方法: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形式,自我體驗達成目標。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單位,形成表象,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知道1釐米=10毫米。會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師:相信同學們都看過《西遊記》吧!《西遊記》裏面猴哥孫悟空有一樣非常厲害的法寶,你們還記得是什麼嗎?

教師:對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變長,還可以變短。現在猴哥一聲令下:“變長!”,就變成了1米,1米=100釐米。猴哥説:“變短!”這是多長啊?金箍棒變短,變成1釐米。

金箍棒再變短,變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還沒到1釐米,這究竟是多長呢?開始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毫米。

二、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1、介紹毫米: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我們就要用比釐米小的單位——毫米來表示。字母表示為:mm

2、學習毫米釐米之間的關係

教師: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教師:釐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麼小1釐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釐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釐米是10毫米。)所以1釐米=10毫米

3、即使做練習:金箍棒再變長,讓學生看看數數現在是多長。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紹我找的身份證的厚度,內存卡的厚度,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5、藉助手勢,幫助學生1理解毫米的長度單位。

師:怎樣用手錶示1毫米?

6、動手操作:

(1)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厚

(2)測一測數學書的長、寬、厚

三、鞏固與提高

1、量一量:回形針,釘子

方法:想對準0刻度,再看終點刻度。

2、故事:小狗弄斷了尺子,沒有0刻度時,應該怎樣測量呢?

測量時,如果始端刻度不是0,測量結果則要用末端刻度減去始端刻度。

3、測量薄荷糖盒的長度。

四、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1、當測量長度不是整釐米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釐米間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進率:1釐米=10毫米

3、測量時,要用末端刻度減去始端刻度。

五、課後練習

【反思】

毫米是在孩子們二年級認識釐米之後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課的故事引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微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建立表象,然後結合他們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對他們的認識進行檢測,進一步鞏固毫米在他們腦中的影象。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

能力訓練點:通過直觀演示和學生自己操作,注意培養觀察、分析、綜合、動手、遷移、推理創造等能力。

德育滲透點:

啟迪學生主人公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教學,初步滲透由量變到質變的辨證思維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概念,理解單位間的進率;

難點:用毫米和分米作單位準確測量。

教具、學具準備:1分硬幣、米尺、紙條(待量)、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學前準備

提問:請同學們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們學過的哪些長度單位?(米、釐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問:我們在表示什麼物體的長度時用米作單位?舉例説説。什麼物體用釐米呢?為什麼?

3、出示1分硬幣,它的正面是什麼形狀?(圓形)請你來量量這個圓形最寬的地方大約是幾釐米?誰來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夠不夠1釐米?

4、引出課題,看來光有米和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還不夠用,我們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或需要量得比較精確時還需要一個更小的單位,誰知道是什麼?(可能有學生能回答出毫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毫米。

探究新知

認識毫米:

(1)(電腦出示米尺放大圖)提問:你能找到1毫米嗎?請認識的幾名同學上台給大家指指看。引導學生説出釐米中間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這幅圖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實際的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幣幫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幣,把1分硬幣的厚度對準尺子上的1小格,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説出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四人小組討論: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學生回答出步驟,説不全可互相補充。師強調:硬幣與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幣捏在指間,再把硬幣慢慢從指間抽出,指名説説指間留下的小縫大約有多寬?再把硬幣塞回去檢查一下。把硬幣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説説這條小縫的寬約是多少?

(4)小組活動:數一數每一釐米有多少毫米?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得出:1釐米=10毫米,還能怎麼説?(10毫米=1釐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5)畫一畫:在紙上畫出1毫米有多長。最後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

(6)電腦出圖,看米尺填數。在紙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頁3題,看圖説出別針和釘子的長度。

(8)量數學書的厚度,指名彙報,説説產生誤差的原因。(書紙厚度不同)強調:量時從尺子的0刻度線量起。

認識分米

提問:量數學書的長度時用毫米作單位合適嗎?為什麼?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單位就好了,讓學生猜一猜有沒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請同學告訴大家。小組活動:量指定紙條的長度(10釐米),師説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釐米。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長,用手比比,説説1分米是幾釐米,再閉上眼睛想一想。(板書:1分米釐米)

提問:請你用1分米紙條與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畫一畫:在練習本上1分米長的線段。

鞏固練習

量一量綵帶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填上合適的單位

牀長2()桌子高()從家到學校500()

橡皮長30()文具盒厚4()樓房高30()

小組活動:藉助繩子作工具,量出杯子側面一週的長度。師巡視,指名彙報方法。

電腦出圖:小螞蟻爬房頂(三角形邊長分別為1米5分米,90釐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長?

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毫米分米

1米=10分米=100釐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6

複習內容:書本第101——102頁期末複習第9——12題。

複習目的: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分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感性體驗。會確定位置,從而鞏固學生已有的對平面圖形的直觀體驗。

2、通過觀察、測量、語言描述等,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並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考習慣。

複習重點:長度單位的適當選擇和方位的確定。

複習難點:能流暢地用語言描述路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談話: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是和數學有關的。比如辨別東、南、西、北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學的路線,比如物體的測量等。今天的複習就和這些內容有關。

二、方位複習

互動1:書本第101頁第8題

1、講述:小華、小軍、鼕鼕、小芳住在同一個城市。他們的家如圖所示。

出示“期末複習”第8題的情境放大圖。

2、指一指圖中的八個方位。

認清了八個方位,認一認圖上有哪些地方?

3、能説説小朋友家與學校的關係嗎?

談話:看來小朋友對方位掌握的不錯。你們能説説其他地方相互間的關係嗎?誰來説,説對了,全班小朋友送給他掌聲。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個小朋友上學的路線比會説嗎?小組裏可以先説一説,過會我們全班交流。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説路線,全班交流。

説得真不錯。

三、長度單位複習

互動2:書本第101頁第9題

1、提問: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學了些什麼長度單位嗎?

(1)根據學生説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

(2)我説一個長度單位,你們能很快用手勢表示它的長度嗎?

(3)你們知道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關係嗎?

學生説各個單位之間的進率。

談話:明確了這些長度單位的長度,我們要選用這些長度單位來填空了。有什麼要提醒小朋友們注意的嗎?

2、出示書本第101頁第9題:

一塊橡皮厚12(),一張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鋼筆長16()。

學生獨立填寫,全班核對。並説明理由。

3、:在填寫長度單位的時候,一定要在腦海中回憶這件物品的實際模樣,再從米、分米、釐米、毫米中選擇合適的單位。

四、測量複習

互動3:書本第102頁第10題

1、談話:看來小朋友們對長度單位已有所掌握,那麼請你們觀察這兩幅圖。

出示第10題,瓷磚和課桌圖。

2、提問:你在圖中觀察到了什麼?能不能直接把你觀察到的數據填入括號?

3、自己先獨立完成,並想想為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4、彙報。

:小朋友們不僅自己會填,還能用理由來説服人,真不錯。

五、畫線段練習

互動4:書本第102頁第11題

1、談話:小朋友們會填了,會説了,你們會畫嗎?請你們先畫一條4釐米的線段,再畫一條35毫米的線段,畫完後同桌相互檢查。

2、學生操作,同桌檢查。

提問:畫線段時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3、觀察:哪一條線段比較長?

用自己的話來説説為什麼4釐米的線段要比35毫米的線段長些嗎?

六、數角、找角練習

互動5:書本第102頁第12題

1、出示第12題第一小題。

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共有幾個角?

2、你能為圖中的直角畫上標記嗎?

學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問:有幾個角?

你是怎麼知道的?

其餘兩個角是什麼角?

4、教師出示第二小題。

現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圖中的三個直角嗎?

5、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6、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予。

七、學習歸納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明晰測量的步驟與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估測、測量等活動,讓學生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較強,要注重讓學生進行估計、測量、交流等活動,通過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為學具(如身份證、鉛筆、硬幣等),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要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培養估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形成直觀表象。

四、教學準備

課件,1分硬幣、身份證等。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怎樣用手勢表示1米和1釐米大概的長度?米和釐米間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和釐米,還知道1米=100釐米,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認識毫米

1.毫米產生的意義。

(1)估一估。

①小組活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厚。

②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③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量一量。

①小組活動: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並將測量時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②彙報交流。

③教師課件演示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方法,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

小結: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較準確時,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師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讓學生在測量中理解和體會長度單位“毫米”產生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組合作的意識。

2.合作探究,認識毫米。

(1)初步認識1毫米。

①小組討論:關於毫米,你知道什麼?

②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嗎?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嗎?那用什麼工具指比較合適呢?

④1釐米裏面有幾個1毫米呢?用筆尖指着數一數。

課件演示1格1格地數,得出結論: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

⑤組織學生找不同的1釐米,數一數裏面有幾個1毫米,從而驗證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教師板書:1釐米=10毫米。

(2)進一步認識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劃1毫米的長度嗎?

②藉助1分硬幣、磁卡等實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並説一説,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時一般是用“毫米”作單位的?

(4)用毫米作單位,再次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毫米”的觀念。三個探究知識點的設立着眼於這一重點,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藉助生活實物,幫助學生親身感受,進而抽象出1毫米的長度觀念。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練習第2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擺放直尺及正確讀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練習時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給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得到一定的發展。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本節課從思維的抽象到思維的遷移再到思維的轉化一直到思維的深化,王老師一環扣一環,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課的伊始,王老師通過簡單的複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後面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導入簡潔。

無論是有意義的發現學習,還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都是國小數學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式。新課部分王老師把講授和學生自學處理的很好。王老師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

在教學毫米時,王老師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學書的長度、寬帶、厚度,然後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釐米已經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它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後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然後王老師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畫出5毫米、10毫米使學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這一環節教師指出思維的方向,學生根據指導要求自主學習,通過交流彙報,強化對毫米的認識與應用。

這節課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更細緻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於完善。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1~22頁例1、做一做以及第24頁練習五1、5。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在《數學課程標準》的圖形與幾何這一知識塊,課標中提到要求在實踐活動中,知道毫米,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教材從測量身邊的數學書的長、寬、厚導入,引出毫米。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與釐米的關係,會用毫米測量,會舉例身邊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對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分兩個層次進行技能訓練。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對為什麼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驗上説,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通過學習毫米的認識,能夠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第二課時學習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是以後繼續學習長度單位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學生對於釐米的學習過久,可能會導致現實經驗與知識經驗的脱節,對於用釐米的知識來估計、測量會出現陌生感。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2.經歷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為單位進行測量,知道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藉助具體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重難點: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釐米=10毫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身份證、校訊通、學生尺、1分硬幣、1元硬幣、1角硬幣、身份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釐米、10釐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

(設計意圖:瞭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回憶二年級學習過的長度單位,喚醒學生的舊知,為下面如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高打下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產生

1.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高。(預設:若學生估的很離譜,讓學生説説估的方法)

(學生估,教師板書)

2.用尺測量數學書的長、寬、高。

師:同學們估的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誰能説説測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麼?

學生測量,並將結果記錄在練習本上。(學生活動)

3.激發矛盾,明確毫米的實際意義。

學生彙報長、寬、厚度。

(預設一)

師:你們説的都對。可能因為數學書本身、測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在誤差。

師:有多厚呢?(學生思考質疑)

師:是啊,還不到1釐米,怎麼辦呢?這時,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這就是毫米。

師: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毫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

(預設二)

學生對於寬度已經會測量,並能説出是6毫米。這時讓其他學生説説這位學生説的是什麼意思?討論毫米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對於毫米的產生意義,讓學生經歷實際操作的過程,體驗到用已經學習的單位釐米不能比較精確的測量書的厚度,從而體驗到需要更小的單位,同時體驗到標準比較物具有多樣性。另外兩個預設,便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過程,體現以生為本)

(二)認識毫米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學生尺,仔細觀察一下,除了我們已經學過的釐米刻度線之外你還在尺子上發現了什麼?

師: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長是1毫米嗎?(預設: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如何找1毫米。

(1)師: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們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從0刻度線開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線這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鉛筆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並像老師這樣指一指。指給同桌看看。

(3)師隨意指尺子上的一段問學生是不是1毫米。(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

結論:尺子上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你們感覺1毫米的長度怎麼樣?(很小很小)

師:是啊,1毫米的長度很短,大屏幕上的1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7釐米了。

4.出示米尺,米尺上的1毫米與學生尺上的1毫米進行比較,一樣長嗎?

5.認識2毫米、5毫米。5毫米刻度線有什麼特點?(為了看起來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線是稍微長一些)。

6.6毫米。找6毫米方法的多樣性。

(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認識1毫米,促使學生體會到不論是尺子中的哪一個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單位都是一樣的,感悟到“標準”的意義。在找5毫米及6毫米的巧妙方法中,為後面學習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技能打下基礎)

7.知道1釐米=10毫米

師:1釐米裏有多少毫米,請你數一數吧!

師:1釐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其他1釐米裏也有10個1毫米嗎?請你在尺子上找一個1釐米數一數。(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看來1釐米=10毫米(板書)

師:那到這裏是幾毫米?(生彙報)(8毫米)

追問:你怎麼那麼快看出來了?(預設:看1釐米刻度線;看5毫米刻度線)

師:到這裏呢?(預設:1釐米1毫米;11毫米)

怎麼有兩種答案?

(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表示1毫米。

師:我們認識了毫米也認識了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嗎?(生活動)

師:看來大家直接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有點難度。其實啊,我們身邊就有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我們來看看校牌。找一找,哪裏的長度是1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1毫米。(生活動)

師:拿出校訊通用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住,然後將校訊通抽出來。看看手指間的空隙,看看校訊通的厚度,這大約就是1毫米。閉上眼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長。

2.學具中找大約有1毫米長度的物品。(學具:1分硬幣、身份證、1角、5角、1元等)

3.1分硬幣和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

4.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學生舉例後,課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圖片(小到精密零件,大到包裝箱的規格)。體驗“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5.還有更小的長度單位會是什麼呢?

(設計意圖:通過3個層次對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1毫米的空間觀念。學生舉例毫米作單位的例子時,出示用毫米作單位的具體生活實際中的物品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停留在毫米就是表示一些長度比較段的物品,讓學生體驗到雖然毫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處也是非常大的,進行學習態度的教育)

三、鞏固提升

1.做一做1

師:回形針和釘子有多長你知道嗎?(生練習)

追問:你是怎麼讀數的?(先看釐米的刻度,過了幾釐米就是幾釐米多,再看幾毫米就是幾毫米)

有什麼方法讀數更快嗎?(看5毫米的刻度線)

2.量一量

你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了嗎?

測量這三條線段的長度嗎(用毫米做單位)

3.練習五第1題。

通過判斷、測量,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有一定的感知。

4.練習五第2題。

師:幾條線段圍起來就形成美麗的圖案。翻開書本第24頁,這裏有1、2、3三個圖形

請任選一個你喜歡的圖形測量它每條邊長度,結果請用毫米作單位。

師:你覺得測量的時候哪些地方比較困難?你是怎麼解決的?

5.測量書本厚度。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手中的學生尺再一次測量書本的寬和厚度(學生測量後彙報)看看到底是多少.

6.你能估一估多少張紙是1毫米,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練習體現層次性,從觀察到實際測量再到應用,進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時應用1釐米=10毫米,掌握測量的技能。)

四、總結梳理

1.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個長度單位?假如你是毫米,你將怎麼自我介紹呢?

2.我們已經學習的長度單位有米、釐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設計意圖:通過“假如你是毫米”,引領學生來梳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佈置課外閲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估量毫米mm

長1釐米=10毫米

寬1cm=10mm

厚1釐米1毫米=11毫米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9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分米與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活動中經歷測量物體的過程,體驗分米、毫米的產生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生活的觀念。

2、通過觀察、實踐操作、合作探究等數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感知,正確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釐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關係。

3、通過比一比誰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約長多少、猜一猜大約有多厚等活動,培養學生自覺估測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毫米,正確建立表象。

教學難點:正確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直尺、米尺、實物等。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引入新課

小兔拔蘿蔔:(讓學生體驗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

二、觀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認識毫米

1、觀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釐米的長度,再説説自己的發現。(每個1釐米中都有10個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3、請每位同學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長度,並用手勢比劃比劃。

4、再任意找出兩個數,數數它們之間有幾個小格?並把它記下來。

(有可能出現:1釐米=10毫米3釐米=30毫米)

5、你發現了什麼?(板書:1釐米=10毫米)

6、學生量1分硬幣的厚度,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7、猜一猜:大概幾頁書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驗證。

8、你還能説出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説一説生活中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單位。

(小結:測量比較精細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確的時候一般用毫米作單位,如:手錶的零件,測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單位。)

10、每人在袋子裏找出一件這樣的物品。(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認識分米

1、小兔繼續拔蘿蔔:測得蘿蔔的長是10釐米。

2、誰知道10釐米等於多少分米?(板書:10釐米=1分米)

3、國際上把10釐米規定為1分米。從剛才老師的敍述中你聽懂了什麼?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從哪兒到哪兒,並和同伴相互交流。

5、畫一條1分米的線段,同桌相互驗證。

6、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用手勢表示時教師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導)

7、先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長度,再比劃驗證。

8、比一比誰的眼力好: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有1分米?

9、小組合作探究: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三、綜合實踐拓展應用

1、同桌合作:喜歡量身上哪個部位都行,並把它記錄下來。

2、估一估: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再量一量。

3、遊戲:我來説,你來比。

4、改正數學日記中的錯誤:

今天早晨,我從2米長,5米高的牀上起牀後,來到衞生間,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臉後,吃完早飯匆忙上學去。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學校。老師上課了,我拿起14毫米的鋼筆和4米厚的練習本認真地作起了筆記。

四、總結回顧強化新知

(1)本節課你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2)學了長度家族四兄弟後,我們在測量的時候就要選擇合適的單位。

(3)用手勢比劃比劃1米、1釐米、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

(4)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後可以量一量整個蘿蔔的長度。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10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有了系統的學習,對長度單位有了一定的瞭解,在原來的基礎上了解毫米產生的意義,理解1釐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對於學生來説難度不大。

二、學習目標

(一)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釐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三)通過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訣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激趣

猜猜老師的身高有多少?(1米61釐米)裏面出現了哪兩個長度單位?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測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釐米?,我們的數學書用哪個作單位比較合適?

2.估一估

估計數學書的長大約是( )釐米,寬大約是( )釐米,厚大約是( )釐米,

3.量一量

數學書的長是( ),寬是( ),騠是( )。

小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數,為了較準確的測量,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一毫米,

(二)學海探祕

1.彙報課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關毫米的哪些知識?教師出示有關毫米的知識。

2.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嗎?找到後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結:尺上1釐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4)觀察會員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3.認識1釐米=10毫米。

(1)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麼在1釐米中究竟有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釐米數一數。(出示視頻)

那麼2釐米是多少毫米?4釐米呢?

4.測量

(1書本第22頁做一做。

(2)測量每條線段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三)鞏固新知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橡皮擦長

(2)教室的長約10( )

(3)玻璃厚約5( )

(4)玲玲的身高為125( )

2.我會算。

8釐米=( )毫米40毫米=( )釐米

10釐米=()毫米3釐米4毫米=( )毫米

國小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毫米的認識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1分硬幣、電話卡、醫療保險卡、學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圖、製作的量課本長、寬、厚的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學過程:

一、學習毫米產生的意義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學生觀察後,教師提出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你們願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嗎?

(2)採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蔘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姓名長寬厚

估計測量估計測量估計測量

測量毫米的認識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並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組分別彙報本小組測量的結果,在彙報時,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敍述測量的結果,由於課本的寬和厚不是整釐米,學生在表述時,會涉及到釐米的刻度之間的小格,也有的學生可能説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寬不到15釐米,還差兩小格。數學書的厚不到1釐米,只有6小格。教師用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邊演示測量課本長、寬和厚的方法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並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並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學習毫米與釐米的關係

教師提出問題:從學生尺中,你能發現毫米與其他長度單位間的關係嗎?。在學生認真觀察學生尺並獨立思考後,讓學生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釐米=10毫米的關係,讓學生多説説發現這個關係的過程,如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説明,也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來説明隨後教師將學生總結的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關係板書在黑板上。

三、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讓學生在尺子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在組內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説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先在組內説,再在全班交流。教師分別出示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説明: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後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後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後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4.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再在小組內説出填寫的結果。

5.讓學生説一説,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自動筆的筆芯、降雨量等等)。

四、師生共同小結

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釐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五、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後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後,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