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閲讀教學的目標

校園3.15W

一直以來,語文都是備受社會關注的一門課程,也是所受非議最多的一門課程。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語文閲讀教學的目標,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閲讀教學的目標

一、凸顯目標的學科性

閲讀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充分反映語文學科的性質、閲讀教學的任務及閲讀教學的特點。語文學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於一體的基礎學科,作為國小語文學科,首先要體現工具性。浙師大 王尚文教授在《語文是什麼》這一報告中呼籲廣大語文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語言文字這條韁繩。他提出構成語文的核心要素是語言文字,憑藉字、詞、句、段、篇,培養聽、説、讀、寫、書(書寫)的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天職。葉聖陶先生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一文中指出: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閲讀與寫作的訓練。這充分説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有屬性,這也理所當然地應成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標誌性、根本性目標。確立閲讀教學目標,我們的着力點應該從閲讀教學承擔的任務上進行概括。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結合單元提示,課後練習以及語文園地,並聯系單元和整冊教材進行整體思考,既考慮通過閲讀教學目標的落實,實現教學目標在三個維度上的達成,又着重考慮在閲讀訓練上使每一課時的教與學活動,都能讓學生得到些什麼。當然,鑑於閲讀教學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在目標的文字表述上應該更加準確,更合乎語言規範,切勿模稜兩可。目標的表述不僅要反映出“語文閲讀課”的特點,而且也要力求反映出“國小”的特點。如人教版四(上)《頤和園》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個老師這樣設計了其中一項教學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我本人覺得這一目標的表述語言不夠準確。試問,“怎樣才算是‘整體感知’而非‘部分感知’”?“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不就意味着“整體感知”?我覺得不如用“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顯得貼切,明瞭。這樣既體現出語文學習的特點,又符合第二學段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要求。

二、體現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學科教學的總目標與各層次目標之間,既有統一性,又有相對的特殊性,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充分體現這種層次性。通過閲讀教學各課時教學目標的實現與累積,最終達成語文學科教學的總目標。閲讀教學目標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學習內容的層次性。在學習內容上,不同學科是有其內在的特殊性的。有道是“數學清清楚楚一條線,語文模模糊糊一大片”,作為“文選型”的語文教材,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的版本中安排在不同的年級,它就承載了不同的教學要求。同一知識點的教學或相應能力的培養,在不同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目標要求也是不同的;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的課時教學中也有着循序漸進的教學要求,體現着層次性。以人教版三(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為例,這篇課文可分兩課時完成。兩個課時的教學目標的設計就有着鮮明的課時特徵,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①會認9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森林、鬱鬱葱葱、湛藍、甜潤、裸露、各式各樣”等詞語。②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③摘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②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③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二是學生的層次性。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是有差異的,教學目標應自然而然地體現出這種差異,作為教師則需要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閲讀教學目標,做到共同性目標和個性化目標的有機結合。而共同性目標是為所有學生預設的,是基本的教學標準,要求全體學生都要達到,個性化目標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而預設的。如一個老師設計的人教版四(上)《觀潮》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①學會本課生字,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②理解“潮來前”的景色特點,積累描寫潮水的句子;學有餘力的學生仿寫片段“雷雨前”。其中的第二項教學目標:“理解‘潮來前’的景色特點,積累描寫潮水的句子”是共同性的目標,是要求全班學生都要達到的。而讓學生仿寫片斷“雷雨前”,則是為學有餘力的學生預設的個性化的目標。

三、突出目標與教學的一致性

當閲讀教學目標確定以後,課堂教學就應該環環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落實。由於一些教師獨立設計閲讀教學目標的能力較弱,加上文本藴涵的多元性,教材知識體系較散,尤其是人教版的`閲讀教材是以文化主題來構建單元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的“兩張皮”現象,既有目標定位的盲目性問題,也有教學活動過程的隨意性的問題。因此,制定閲讀教學目標,首先要研究學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仔細斟酌目標的數量與難易度,防止目標脱離了學生實際;其次要研究學習內容。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既適應學生學習又能與教學內容“合拍”的教學目標。然後,圍繞目標處理教材,整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不可僅有預設的目標而無具體落實教學目標的相應活動內容。最後,要研究教與學的方式方法。教學的方式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途徑,一定的課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無疑需要採用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手段的正確選擇與有效運用。當然,課堂教學“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要求。”隨着課堂情景的變化,教學目標也要隨時做必要的調整,教學活動內容也要做相應的變換處置,促使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態生成,始終保持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

四、把握目標的發展性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弘揚學生個性,促進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課堂教學的關鍵是要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對所教的每一個學生的已有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特長等有比較全面的瞭解,實施目標的過程與採用的方法具有激勵性,能有促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的更為廣闊的空間,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教師需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所謂適合學生的教學,就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提出新的可以預期達到的學習目標的教學,如果不針對學生基礎,教學目標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麼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時,一定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動作技能與情感態度為基礎,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去設計教學目標,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學生過重負擔,又能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不斷髮展新能力,不斷豐富情感,不斷完善人格。確定了具有發展性的閲讀教學目標,再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那麼,紮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最終必將實現。

五、增強目標的可操作性

在實現目標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目標內容應是可操作的,在目標的達成與否,達成到何種程度上又是可檢測的,這樣的課時目標才是有意義的。首先,目標表述應該是具體明確的,目標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聯繫緊密。如用詞過於抽象概括或中心目標不突出或目標條目過多等等,是不利於操作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個常數,一篇課文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不宜過多,一兩個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標完成了,其他目標也會在實現核心目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實。其次,目標表述的內容是集中精細的,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什麼、理解什麼、掌握什麼、識記什麼一目瞭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當點明什麼字、什麼詞、什麼句,怎樣的人、事、物等。如“引導學生認識潮汐的成因及其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等目標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而教師怎樣“引導”,怎樣“培養”,用什麼手段,那是不具體的,無可操作的。教學目標的表述越清晰明白,在課堂教學中也越容易把握,教學目標的達成率也就越高。

當然,在設定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時候,除可以採用以上這些策略以外,還應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去及時調整與動態生成目標。總之,我認為,當前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制定和研究,我們應投入更多的關注。作為語文教教師只有瞭解基礎、實用而又具體、明確的國小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發展的體系,才能提升國小語文學科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只有使設定的教學目標更合理,更科學,更精細,更適應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才能使作為課堂教學座標和靈魂的教學目標,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發揮出應有功能,從而為徹底改變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長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現象提供現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