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校園1.76W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

氣象災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颱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颱風災害防禦措施:加強颱風監測,及時發佈颱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颱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衞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禦措施: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的生態環境;②種植耐旱作物;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禦措施:提前發佈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2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繫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着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3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温度適宜(平均氣温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誌: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着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4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温關係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温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温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佈(畫一畫右面洋流分佈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温增濕,寒流-減温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祕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5

1 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氣旋和反氣旋、鋒面氣旋

2 鋒面系統:(冷、暖氣團是指的相對温度)

冷鋒和暖鋒共同點:冷氣團在鋒面下方,暖氣團在鋒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氣團一側(冷鋒叫鋒後,暖鋒叫鋒前)

(1) 冷鋒與天氣: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的鋒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氣變化:過境時常出現陰天、颳風、下雨、降温等(出現較大的風,帶來雨、雪天氣等);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温和濕度驟降,天氣轉睛。

(2) 暖鋒與天氣: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的鋒面

天氣變化:過境時,多產生連續性的降水;過境後,氣温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3 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是冷鋒。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鋒天氣

4 低壓(也叫氣旋)和高壓(也叫反氣旋)

(1) 氣旋:中心氣流上升,易形成陰雨天氣

水平氣流在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右手四指緊握表示水平氣流輻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氣流上升),水平氣流在南半球順時針(左手)

(2)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天氣晴朗。(如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秋高氣爽的天氣)

水平氣流在北半球順時針輻散(右手四指微握張開表示水平氣流輻散,大姆指向下表示中心氣流下沉)水平氣流在南半球逆時針輻散(左手)

5 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就象我們用的塑料圓臉盆現被擠扁了),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壓系統中,學會根據氣旋中空氣輻合運動的方向,判斷相對來説冷氣團主動的是冷鋒,暖氣團主動的是暖鋒。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6

知識摘要

1.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徵。

2. 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 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 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 大氣的成分

1、幹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佈: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佈:東亞:温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佈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佈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佈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7

技巧1: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世界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類型:以里氏震級來表示。3級以下無感覺:微震。5級以上造成破壞:破壞性地震。

特點:是一種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

技巧3:火山噴發:是地下深處的高温巖漿及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的現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動?分類:①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作週期性噴發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類歷史以前噴發過,迄今為止沒有重新噴發過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塊以到巨大的礫石,破壞力極強。

技巧6: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1)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帶,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原因: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震級高,山體中斷裂發育,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加上乾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災害發生過程中,往往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間接或直接誘發地質災害。

技巧7:地質災害防禦

⑴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⑵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⑶實施一些預防措施。如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樹造林等綜合措施。

⑷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8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形曲線增長被稱之為人口的指數增長。

2自然資源(必須是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存在於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 3自然資源的分類:

一(1)礦產資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現代化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

(2)水資源:淡水儲量只佔世界總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儲量只佔淡水儲量的0.03%左右。

(3)土地資源:1人均土地擁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壓力 2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正在顯著縮小。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森林資源(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防風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積毀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氣污染程度加深,氣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無限性資源(一定時間內超越技術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資源

有限性資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若過度開發,可再生資源有可能變為不可再生資源。

(注:科技開發水平決定開發資源的數量 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資源的數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5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並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即最佳人口數量)

注:重點閲讀P14頁,區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環境承載力的含義,瞭解三者的聯繫即人口容量的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數量)的影響因素:(1)與自然資源儲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與科學技術水平成正比(3)與地區開放程度成正比(4)與人類的文化生活消費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區人口容量需要考慮的因素:

(1)氣候的兩要素 氣温影響農作物的熱量,降水影響其水分(2)地形(3)經濟,科技水平和開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費水平)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氣候乾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積小(2)深居內陸,對外開放程度低(3)經濟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對人口容量有明顯的制約作用

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狀況良好(2)科技水平高,經濟發達,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區開放程度高 我國南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氣候適宜,熱量降雨多,農作物成熟快(2)經濟科技水平高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9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

聯繫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受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在高山地區,隨着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0

1、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週期為一天、產生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

2、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週期為一年、產生四季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

3月21日前後(春分日),太陽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月22日前後(夏至日),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月23日前後(秋分日),太陽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月22日前後(冬至日),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是個球體,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佈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帶:北寒帶、北温帶、熱帶、南温帶、南寒帶

4、五帶的分界線是:熱帶與北温帶界線是北迴歸線,熱帶與南温帶的界線是南迴歸線,北温帶與北寒帶的界線是北極圈,南温帶與南寒帶的界線是南極圈

5、地球五帶中,氣候終年炎熱的是熱帶,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南、北温帶,氣候終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