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校園1.49W

必修一的地理課本知識點很散,而且也不詳細,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自己整理歸納知識點,將重要的知識點都記錄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備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 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 大氣受熱過程及温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並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温,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温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温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雲的'陰天夜晚氣温不會太低是因為雲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温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温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 熱力環流中温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温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

⑶等壓面的變化規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壓的地方等壓面上凸,形成低壓的地方等壓面下凹。

2. 幾種常見的熱力環流實例

城市熱島

環流

成因:人類活動釋放大量廢熱導致城市的氣温高於郊區

意義:(1)有污染的工業企業佈局在下沉距離之外,避免污染物從近地面流向城市;(2)衞星城應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陸風

白天:陸地温度高於海洋,吹海風。

夜晚:陸地氣温比海洋低,吹陸風。

山谷風

白天山坡增温強烈,空氣沿山坡爬升形成穀風

夜晚山坡迅速冷卻,空氣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風

三、大氣水平運動——風

類型

成因

風向特點

高空大氣中的風

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結果

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

  高中地理必修二基礎知識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遷移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方面。"推力"是消極因素,它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是積極因素,把改善生活願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時期、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二戰"前

"二戰"後

"二戰"前

"二戰"後

歐洲

淨遷出區

淨遷入區

亞洲、非洲

淨遷出區

淨遷出區

拉丁美洲

淨遷入區

淨遷出區

北美洲、大洋洲

淨遷入區

淨遷入區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

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

(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佈

第二次

世界大戰

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

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佈不均

3、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4、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佈,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羣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高中地理知識

1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説、地圓説、地心説、日心説、大爆炸宇宙學説。

2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3 天體的分類 星雲、恆星、行星、衞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4 天體系統的成因 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5 天體系統的級別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6 日地平均距離 1.496億千米。

7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温度、液態水。

10 太陽的主要成分 氫和氦

11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核聚變反應

12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維持地表温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13 太陽活動 黑子(標誌)、耀斑(最激烈)。

14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6 太陽黑子的變化週期 11年。

17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8 月相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9 月相變化規律 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