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備知識點

校園1.32W

高中的地理學習不象國中課本那麼淺顯易懂,特別是高一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內容,知識內容都比較複雜、散亂。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備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

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1. (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 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説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 晨昏線與赤道的關係: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係: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 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範圍:0°~23°26′

6. 太陽高度的分佈: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線上=0°。

7. 晝夜交替的週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 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 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説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

2、生態功能: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

3、環保功能:淨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等

4、森林急劇減少的危害: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鋭減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熱帶雨林的分佈

(1)緯度分佈:赤道南北兩側,大陸向風地帶可伸展到南北緯15°——25°

(2)地區分佈: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3)最大分佈:亞馬孫熱帶雨林

2、熱帶雨林的全球生態環境效應

(1)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被稱為“地球之肺”

(2)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種最多,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三、雨林生態的優越性和脆弱性

1、優越性: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羣落生產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壞——雨林生長所需養分幾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體內,而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類破壞的部分

(2)難恢復——儀琳植被一旦被毀,養分遭受強烈淋洗而很快喪失,雨林生態系統則很難恢復

四、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1、雨林被毀的原因

(1)根本原因: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的發展需求

(2)直接原因: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開闢大型農牧場;採礦、修路、城鎮建設

2、亞馬孫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高中地理二基礎知識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遷移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方面。"推力"是消極因素,它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是積極因素,把改善生活願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時期、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二戰"前

"二戰"後

"二戰"前

"二戰"後

歐洲

淨遷出區

淨遷入區

亞洲、非洲

淨遷出區

淨遷出區

拉丁美洲

淨遷入區

淨遷出區

北美洲、大洋洲

淨遷入區

淨遷入區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

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

(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佈

第二次

世界大戰

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

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佈不均

3、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4、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