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歌劇魅影觀後感範文大綱

校園1.06W

電影《歌劇魅影》的播放為午夜的詩意描摩出了絢麗色彩,讓恬淡的心緒充盈悲喜交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歌劇魅影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歌劇魅影觀後感範文大綱

  歌劇魅影觀後感(一)

午夜靜謐如詩,心緒恬淡如水。電影《歌劇魅影》的播放為午夜的詩意描摩出了絢麗色彩,讓恬淡的心緒充盈悲喜交織。這樣一部集歌劇的精粹與愛情的悽美於一體的精彩電影,讓午夜的我歎為觀止,回味無窮。我深深地被藝術的魅力所折服,同時也深深地為愛情的魔力而歎服!

Phantom他那感動人心的歌聲,那悲慘無奈的命運,那滿腔令人折服的才華,他對Christine這個他傾注生命去愛的女孩的愛情,還有Christi ne的善良,伯公爵的真情……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動不已,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這時,我才深深感到文字的蒼白無力,無法傳遞那歌劇中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本片描述十九世紀發生在法國巴黎歌劇院的愛情故事。時值1882年,在歌劇院的地窖深處,傳説住着一名相貌醜陋、戴着面具、卻學識淵博的音樂天才,多年來他神出鬼沒,躲避世人驚懼鄙夷的目光,被眾人稱之為“魅影”。他動輒以鬼魅之姿製造各種紛亂,趕走他討厭的歌手,甚至還干涉歌劇院的主角人選和劇碼安排。

在無意間,魅影發現小牌女歌手克莉絲汀擁有不凡的天賦美聲,讓他傾慕不已。激賞之餘,魅影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將年輕貌美的克莉絲汀調教成首席女高音。然而,最初發自於精神層面的音樂之愛,卻逐漸轉化成為強烈的佔有慾。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實際行動,把所有妨礙克莉絲汀歌唱事業的人一一除掉。

後來,戲院的投資人勞爾認出克莉絲汀是他的兒時玩伴,兩人墜入愛河。魅影發現後,自覺遭到背叛,怒而砍斷舞台大吊燈的鐵鏈,讓整座華麗的水晶燈砰然粉碎在觀眾席上。隨着魅影的破壞愈來愈血腥瘋狂,克莉絲汀對他的感情也逐漸從迷戀轉為恐懼、害怕和憐憫。

半年後,勞爾跟克莉絲汀祕密訂婚,魅影突然現身於歌劇院的化裝舞會,強迫歌劇院演出他親手譜作的歌劇《唐璜》,並指名由克莉絲汀擔任女主角。心煩意亂的克莉絲汀,半夜奔至父親墳前哭訴,勞爾則誓言要和魅影周旋到底。

在《唐璜》首演當日,歌劇院四周佈滿警察,孰料魅影竟然殺死男主角,親身改扮上場,與克莉絲汀演對手戲。在戲演到最高潮時,克莉絲汀當眾扯下他的面具,魅影羞愧心碎之際,動手將克莉絲汀擄至他的地下密室。勞爾追蹤至地下,和魅影展開對決,卻被他用繩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脅克莉絲汀答應求婚。

為了保護愛人勞爾,克莉絲汀毅然傾身,狠狠吻着魅影那張彷彿被地獄詛咒的臉。至此,這場愛情的勝負已定。絕望的魅影送走緊緊相擁的這對戀人,在警察和羣眾闖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隱去,只留下一張似笑非笑的淒涼面具……

看完整部劇,劇中的勞爾與克莉絲汀無疑就是一慣愛情劇中的青梅竹馬,但是個人覺得魅影其實是每個人心中的影子,我們每個人都自己美好的願望,能夠帶給自己美好的未來,如前期克莉絲汀一直認為的“Music Angle”一樣,但是現實無疑是殘酷的,美夢跟現實之間總是隔着一道鴻溝,這就造就了魅影的形象,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對克莉絲汀的感情從愛轉便為恨,觀其是推動着劇情的發展,其實是映射着人心自身的歷練過程,最後克莉絲汀的一吻,飽含着過去對魅影的迷戀以及失望後的決然,把人拉回了現實,整部劇讓人在現實與夢境中徘徊,由劇及人,看了之後就不禁自省起自己的本心,引人深思。

透過悠悠歲月,總有些東西能夠被心包容,那些狂風暴雨的情感只在靈魂深處留下温柔的一抹,如此輕盈,卻如此刻骨銘心。

  歌劇魅影觀後感(二)

第一次接觸《歌劇魅影》這個故事,是在國中小城圖書館的“外國文學”書架上,那個年代的書都用牛皮紙包住書皮,封面上只有用鋼筆手寫的書名和作者名,讓人很容易錯過一本好書。在那個讀書不求甚解的年紀,歌劇魅影對我來説只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驚險故事而已,甚至作者的名字我都已經記不得了,尚能記得的只有故事裏奇幻的鏡之屋而已。後來才知道,《歌劇魅影》是一本由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所撰著的愛情驚悚小説,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時出版,1911年時首度被翻譯成英文版。故事中以19世紀時法國巴黎的加尼葉歌劇院(Opera Garnier)作為舞台,描述一個年輕的女歌劇演員、一個年輕貴族與一個躲藏在歌劇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間的愛恨情仇。

第二次聽説《歌劇魅影》是在十多年以後。那時剛剛感受完韋博音樂劇《貓》的震撼,捎帶也只離破碎地聽了幾段音樂劇版《歌劇魅影》的唱段,至今仍記得莎拉·布萊曼《歌劇魅影》那着了魔般的眼神,也還記得安東尼奧·班得拉斯飾演的那帥得男女通殺的魅影,但《歌劇魅影》的完整故事我仍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第三次感受《歌劇魅影》是美國導演喬爾·舒馬赫執導的電影版。改編音樂劇,特別是改編百老匯演了十幾年的經典劇目,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樂劇那種演員在舞台上的爆發力,舞美高度聚焦的表現力和演員表演的連貫性和看電影完全不同。看過戲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戲裏,我們很容易被唸白感動,而在電影裏,往往是一個人或物的特寫,或是一個長鏡頭,會讓我們淚流滿面。就像歌劇魅影片尾那朵伴着戒指的紅玫瑰一樣。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力和表現方式也各有不同,電影版《歌劇魅影》無疑很好地用好了電影特有的表現方式,讓電影既嚴格地尊重了原作,又具有了自己獨有的表現力,這也是導演舒馬赫聰明和高明的地方。

一位中央美院的朋友曾經説過,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藝術帶有情緒,而且越強烈越好,往往越是和生活決絕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越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一隻耳朵的梵高感動了無數人,而晚年忙於政務的歌德就沒什麼像樣的作品。魅影無疑可算是一位藝術家,而且貫穿多個領域,資質非常高。他同整個世界的不妥協讓這個角色有一種金庸小説裏黃老邪般的魅力,也讓他對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熾熱愛情顯得越發動人。

問題是,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問,克里斯汀到底愛誰啊?導演肯定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他在片子裏留下了幾處線索。

男爵對克里斯汀的愛情很容易解讀,那就是正常的,或者説甚至有些單調的愛情,從片子裏他隱忍剋制的唱腔就可以感覺得到。魅影的愛就像他在假面舞會時穿的那身紅衣一樣,熾熱得像一團火。這種偏執狂般的愛充滿了佔有慾和控制慾,而且絕對容不得半點雜質(不過這就是愛情的特質麼......)就像偶老婆説的,很少有女人能抵擋這種愛,但也很少有人能一輩子承受這樣的愛。克里斯汀的愛就要複雜一些,對魅影的愛,以崇拜仰慕開始,卻以憐憫和慈悲結束。要理解她對男爵的愛很簡單,但要理解她對魅影的愛很難,導演意識到了這個軟肋,所以在片中已經有了暗示。克里斯汀第一次聽到魅影聲音的密室,是在一幅聖母像前,旁邊的窗子圖案亦有宗教的意味。而片尾魅影在克里斯汀父親墓裏用聲音蠱惑她時,她看到的畫面——或者説導演讓觀眾看到的畫面,是墓裏的十字架圖案。導演讓克里斯汀對魅影的感情先以盲目崇拜開始,最後以基督教徒殉教的意味結束,這樣自然也讓演技不是很理想的女主角的'表演動機有了那麼一些深度。

其實如果再挖深些,克里斯汀(Christine)的詞根來自希臘,是“基督徒”的意思。不知道是韋伯有意為之還是卡斯頓·勒胡的靈光一現,這個名字也給了電影版的導演舒馬赫一個讓電影更加嚴謹的啟示。

片尾的玫瑰讓人唏噓,哪怕是恆久遠的鑽石,在時間的長河裏一樣會消磨不見,更何況脆弱的花朵?花朵會隨風而逝,劇院也遲早成為瓦礫,但真摯的情感永遠會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不會變。

還是用我喜歡的威爾斯小説《時間機器》的最後來結尾吧:“……對我來説,未來仍然是黑越越的,蒼茫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只有偶然的幾處被他那難忘故事所照亮。我聊以自慰的是,我這裏有兩朵奇異的白花——現已枯萎發黃,乾癟變脆——它們可以證明,即便在心智和體力消逝的時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温存仍然活在人類的心中。”

  歌劇魅影觀後感(三)

作為四大音樂劇之一的《歌劇魅影》一直盛演不衰,全劇充滿着戲劇性的衝突和矛盾,甚是好聽好看。最早看該劇影片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劇中主角是魅影、克里斯汀和勞爾。魅影因容貌其醜無比被家人賣與流浪的吉卜賽人作為“魔鬼之子”關在籠中四處展覽,而就是因為他無法選擇的容貌令他飽受人們充滿惡意的辱罵和責打。在他十歲左右,他打死看管他的人從籠中逃出,被大劇院的一個小女孩藏在劇院中。在大劇院的隱匿生活令魅影在音樂和建築方面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克里斯汀還是一個孩子而喪父的時候,魅影在暗中撫平她的傷痛並教導她音樂,令克里斯汀一直以為魅影是她的“音樂天使”,在歲月流逝中魅影也深深地愛上了小女孩。在克里斯汀成人並在音樂上一舉成名後,魅影將她帶到了自己的音樂王國,雖然克里斯汀在內心對魅影及他的音樂充滿愛和痴迷,但當她揭去魅影的面具,也無法接受他的容貌且無意與他白頭。期間克里斯汀與勞爾相愛,魅影設計將克里斯汀拐入自己的住處並以吊死勞爾相逼要克里斯汀嫁給自己。克里斯汀深感魅影因從未得到人世的愛而令內心充滿着仇恨,她決定留下陪魅影並當下給了他一吻,魅影貪婪地吮吸着這個吻,感受着其中的愛與温存,而就是這個吻消融了魅影心中的一切仇恨,放了克里斯汀和勞爾而孤獨終老。

因影片之故買了莎拉布萊曼版的該劇CD,點點五歲時發現CD的小冊子,問畫面的面具和劇照,得知魅影作為“魔鬼之子”而飽受人世折磨,對其充滿同情。當點點六歲時再度拿出CD時,圈圈便和點點共看該劇的電影版,問點點喜歡誰,表示喜歡勞爾,因為帥,好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點點問“為什麼魅影在接吻的時候嘴巴張得那麼大”,這,這,這,圈圈頓覺一個頭變成兩個大。

音樂劇版《歌劇魅影》在上海上演時圈圈現場一觀,因對其期待過高,看罷無甚感覺。不可否認舞台效果確是美輪美奐,但如何也是不及電影的,歌者更是無法匹敵莎氏。全部角色中還是魅影給圈圈留下最深的印象,因為周遭人們的人性惡的一面對他的傾瀉,令他從無被愛過的心中只有惡之花,但當他獲得些微的温存愛意,本性中的善就顯現出來。《聊齋志異》中有一則名為《羅剎國》的故事,該國的審美觀與中國全然相反,在中國認為最醜的人在此被看做最美,在中國人看來越醜的人在該國越是位高權重,而在該國認為最醜的人即中國人認為美的人則被限定在一個村落過着被遺棄的生活。

其實美醜並無定論,只是因時因勢的看法,因人的容貌不符合周圍人們的審美標準而剝奪其被愛與生活的權力是何其之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