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一語文秋聲賦課堂實錄

校園4.47K

《秋聲賦》是歐陽修的一篇經典散文歐陽修在一唱三歎、搖曳多姿的行文中抒發了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高一語文秋聲賦課堂實錄

筆者在分析課文時,主要調動學生自己已有的閲讀經驗和審美經驗,通過吟詠對文章進行鑑賞、悟讀,從而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學素養

師:30年前,一個年幼的小女孩秋夜燈下,隨父吟讀古文秋月如珠,靜靜地鑲嵌在星幕上月光如水,隔着一層玻璃窗,潑向夜讀的父女二人秋月能照到人間最深處的痛,秋月能照遍不眠的中宵,秋月能吹奏斷腸的胡笳秋月冷愁,秋月難忘

那朗朗上口的古文,便是宋人歐陽修的《秋聲賦》讓我們瞭解這篇賦體散文

師:文章第一段是直接描寫秋聲的,找出具體描寫秋聲的語句

生:描寫秋聲的句子是,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師:這幾句話歷來為人稱道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説:“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大家把這幾句話有感情的讀一讀,思考一下,作者是運用什麼手法來描寫秋聲的?

生: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師:詩文中還有聲音描寫生動的片段嗎?

生: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師:最後寫到了與童子的問答,這是賦體中常見的主客問答形式,一問一答同樣是秋聲,作者感受到的是風雨至,是金鐵鳴,是急行軍,而為什麼童子感受到的是“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這樣祥和寂靜的場景呢?

生:不同的年齡階段,人生閲歷,內心體悟的人,即使面對同樣的事物,觸發的主觀情感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兩人,一個是年過半百,一個是年少稚嫩,一個歷經沉浮,一個涉世未深,一個憂憤悲苦,一個無憂無慮,對秋聲的感受,自然有所不同

師:所以,作者用了一個字感歎:“悲!”一歎又一問:“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緊接着,作者寫了什麼?從幾個方面去寫的?

生:秋狀“秋之為狀”分四個方面:“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生:色、容為實寫,氣、意為虛寫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秋聲的悲,烘托手法,劉熙載在《藝概》説“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水之精神寫不出,以礁石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故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矣”

師:秋氣肅殺,餘威所至,草木色變零落古人以為,大自然中瀰漫着一種“氣”,它隨四季變化而變化,春天是陽和之氣,秋天是肅殺之氣肅殺的`秋氣摧敗萬物,一葉落而知秋至,敏感的文人們便詠出一支支哀婉的“悲秋”之歌此文描摹秋狀,追溯秋聲之源,又寫了秋聲的影響,最後歸結為秋天的肅殺之氣行文至此,主要筆墨是對自然之秋的描繪下面即展開聯想,對肅殺秋氣做了“文化描繪”議秋氣如果刪掉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由自然之秋轉到對人世的議論所謂“物之飄零,有聲之秋,人之戕賊者在意中,無聲之秋”大力渲染,以突出秋氣之肅殺、秋聲之悲涼,為正面議論和抒情做了有效的鋪墊

師:草木凋零隻是一種如期而至的物候現象,而人不同“人稟天地氣,萬物中最靈”,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聚合了天地之氣,成為了萬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年邁的歐陽修深感自己“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紅顏老去,黑髮成霜,人雖為萬物之靈,卻也難逃盛衰之理人力之有限,人生之易衰,彷彿註定了人定無力勝天的悲劇命運如果有誰幻想以血肉之軀與天抗衡,無異於以卵擊石

師:幼年喪父窮困,少年顛簸求生,青年入仕為官曆經朋黨之爭、官運沉浮後的歐陽修,他對生命的四季感悟自然是刻骨銘心從飢寒少年到晚年悠然自得的六一居士,歐陽修走過了一條泥濘——絢爛——平淡的生命之旅他想究竟是誰在折磨自己,是否應該去怨恨那秋聲?原來是自己憂勞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