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9篇)

校園2.08W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9篇)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閲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閲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為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為新砌的花壇寫温馨的宣傳用語,為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為校園電視台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為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悦耳的名稱。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閲讀觸及其餘,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閲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

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台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藉助“圖形放大縮小”“路程與速度”“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從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後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圖形放大縮小”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為什麼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着什麼祕密?”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後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從而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最後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並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為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鑑賞,最後全班交流。在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後讓同桌同學互相説“比”。通過以上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是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課本第4頁觀察與思考三,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學生通過自學大多能夠明白:圓形的車輪平穩。但是為什麼平穩就不清楚了,至於説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更談不上了。對於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應該説這些都在我的預設之中,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去討論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滾動軌跡,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最後大多數學生明白了:圓形的中心點到邊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中心點的滾動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這樣的車輪滾動時就平穩。也學會了解釋為什麼車輪不能是其他的形狀。但在後面解決5頁想一想的問題時,學生的解釋再一次忽略了圓的知識。

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出在哪裏?想來想去好像分析不出是什麼原因?問了幾個學生只説是“不會”。那麼這個“不會”又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意味着在解釋的過程中要用到圓的有關知識,學生對自己具備的圓的知識可以説是清楚地(畢竟才上了一節課),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結合了圓的特徵就可以,但卻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其次,這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接觸用數學知識解釋現象的題目,這第一次使學生沒有可供借鑑的經驗,讓更多的學生感覺到無從下手。這也許就是學生那句“不會”後面的潛台詞。

最後,從課堂上不難看出:學生更關注的是結論。車輪是圓的是因為平穩。井蓋是圓的是因為掉不下去。這也許就是更多人的習慣了,我們早已習慣了標準答案,非此即彼。

面對新的教材,充滿了挑戰。而這挑戰絕不僅僅是針對教師。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9月14————10月12我們六年級組數學教師完成了小組教學任務。我們這此的小組教學中的研究課題是“體現新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形成的過程”。在課題的指導下老師們從備課、上課、評課幾方面認真準備,出色的完成裏此次的小組教學。

徐冰老師教學的內容是《倒數》師生互動全面發展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整節課基本上是由教師與學生對話,圍繞文本互動的過程。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教師創設了與生圍繞“倒數”這個知識目標進行民主、平等、和諧、生動的對話交流的動態情景,在對話交流中,包含了知識信息和情感態度、為規範等多方面的有機組合,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素養提高。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這是本課體現的第二大特色。特別是學生對倒數意義、方法的再創造的過程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着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本節課的第三大特色。數學課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發現數學奧祕,又有效調動全體學生敢於發現,善於發現,敢於發表自己想法,學會反思、調控、修正自己的觀點等優良品質。教師用板書學生姓名的特有方式既肯定了學生的發現,又達到表揚激勵及榜樣的作用,激起學生的思維一浪高過一浪,後浪推前浪的局面。

高瀏穎老師教學的內容是《分數除法的意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高老師跳出了認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展性領域目標。如教學時圍繞例題6/7÷2重點展開探索,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重點探究後,並不急於得出計算法則,而是繼續讓學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許他們選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當分數的分子能整除整數時,用分子除以整數的商作分子,分母不變。"這樣的計算方法來得簡便,並通過學生動態生成的例題,如:"3/8"的分子不能被除數2整除,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感悟到:這時應採用"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等於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雖然整節課都沒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謂形式上的計算法則,但學生所説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嗎?這樣的計算教學,學生獲得的將不僅僅是計算法則、計算方法。

李淑敏老師教學的內容是《比的意義》一、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教學理念。本課教師從自己的年齡與學生的年齡的關係引入,使學生認識到倍數關係還可以用比來表示。二.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例如:李老師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我也同時還意識到不夠放手,當學生自學到比同除法、分數的比較時,有意讓學生終止,而硬要按教案設計的教學,讓學生去比較、總結。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教學理念也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處理比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這一教學難點時,教師課前為學生設計了比較的表格讓先學生自己填寫自再分組討論,使同學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着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敍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信息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

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數據,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温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瞭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説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是國小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線段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圓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節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什麼樣的圖形是圓,那麼本課的教學目的是將學生原有的、粗淺的對於圓的認識進行組織與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地瞭解概念。

本節課的教學,我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當學生自學完教材,學習就進入了展示知識技能的階段,在巡堂中,我(問過學生),發現,其實學生自學完所呈現的圓的知識信息是帶有複述的情況,並沒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課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體會圓上、圓內、圓外、任意這些詞語的含義。

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較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圓的特徵,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圓的特徵,在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更緊湊,課堂語言再簡潔先,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再多些,更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核心提示:《利率》一課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一章的最後一節關於百分數的應用的新授課。

其實在初備這節課時,我有許多困惑:如何讓學生明白,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如何讓學生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到底該不該給學生説2008年後利息税就取消的政策等等。當時真是腦海中一片混亂,不知該如何才能給學生講清楚。

為了上好的這節課,一星期前我給學生布置作業,每個學生在父母的監督下,親自到銀行了解利率情況,並做好記錄。因為每一個學生都去銀行儲蓄網點對利率、利息及其他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學時從認識老師的一張存單開始,不僅培養學生的能力,掌握了相關利息知識。

但是在課堂上實際實施的過程中,我依然暴漏了自身存在的很多問題:

1、雖然我設想的是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但是課堂上我的參與卻太多,不敢放手給學生,總是想要想幫學生把苦難掃清。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我的過分參與,表面上的放手,其實正是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這樣可能是我班孩子在回答問題上被動的原因所在。

2、課堂上對於孩子的評價不夠。給學生單獨展示的機會很少,沒有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評價語也顯得有些缺乏,沒有最大限度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3、課堂容量不是很大,習題的設置梯度行不強。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會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的給孩子發揮的空間,讓孩子課堂上真正意義的主人。同時在今後我也會更注重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評價,讓那個學生更樂於融入到課堂中來。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讓學生先根據提綱自學,然後彙報中形成知識衝突,學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現的機會。

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有一些基本認識。因此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數據並製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並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複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並根據學習提綱交流學習效果。

學習提綱:

(1)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整個圓表示什麼?

(2)圖中的每個小扇形各表示什麼?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二、認真觀察,研究特點

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繫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説説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信息,教會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弄清部分量佔總量的百分之幾,能説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着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這樣的認知,就是孩子們對扇形統計圖的深刻認識。

不足之處:

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學更加緊湊,練習時間更多,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教學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識比》是在學生已學過 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相關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個單元的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數與果汁杯數的比 洗潔液配比路程與時間的比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使學生認識比。備課時我反覆斟酌:學生初次接觸比,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要學習比,比在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在1、2兩個例題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思考: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發現,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閲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設計自學、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要善於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持之以恆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能對學生今後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對所設計的教學問題和有關知識點沒有深入地思考和預設,有時顯得空間過大,使學生的思考失去針對性、方向性;有時又因為沒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確,使得學生在思維的影響下,回答和思考的問題背離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