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學計劃

校園1W

教學目標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學計劃

一、知識目標: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於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實驗操作技能,能初步學會有目的地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並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標: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

2.培養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於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探究物體傳聲實驗;估測聲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鼓一隻,吉他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隻,抽氣機一台,鬧鈴一隻,氣球一隻。

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一個玻璃缸(裏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多媒體課件:聲波動畫(可到網上查詢)。

設計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學的框架和資源,而課堂活動的組織、安排,內容的邏輯處理卻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本節課是本書的第一節,又是八年級學生剛剛進入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鍛鍊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並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為本教學設計的主旨。

一開始,就進行情景創設。通過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

接着圍繞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設計幾個學生活動。

聲音的產生:

1.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

2.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聲現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

聲音的傳播:

1.通過學生討論生活事例、設計在固體中和液體中的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教師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

聲波:因為比較抽象,在這裏不宜進行展開,可採用多媒體的動畫造型讓學生頭腦中初步產生一個模型即可。

聲速的估測:學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測的設計問題,有一定的難度,由“擊敲長鐵管聽聲”事例引入啟發,讓學生拓展聯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教師事先錄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麼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出聲音?(同學回答)

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麼有的聲音悦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老師在讚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同學提出的問題,並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同學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並説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後的學習中逐漸探索,同學們也可以課後上網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性活動一

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一)探究性活動: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

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教師下組參與討論。然後教師請同學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讚賞和鼓勵。並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着自己的聲帶,説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説出感受。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説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法?

(二)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於物體的振動引起。

(三)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説明

1.學生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彙報中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方法,彙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對學生把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樹葉吹奏發聲等,更應該鼓勵,並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做一定地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麼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嗡嗡“聲是怎麼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麼交流的,等等。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設: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麼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麼東西做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做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麼條件?(聯想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聲體(源)──人耳(接受體),中間為傳聲物質(即課桌)。

活動:兩位同學合作,一位同學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後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讓學生舉例,例如國小裏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問題:那麼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事例來證明你的觀點?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提出問題:用什麼做發聲物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麼?把發聲物放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

活動:方案設計好以後,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下組輔導。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事例。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舉事實説明。1.聽到鈴聲 2.聽到人的説話 3.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想:同學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該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後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境裏,前後對比。思路理清楚後,由於實驗器材的侷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比兩個同學上台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①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後鈴聲的對比②抽氣後再放入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後推理“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不能請個代表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四、聲波

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你會看見什麼?(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那麼空氣中是否也是類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並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五、聲速以及估測

我們把聲音在每秒鐘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媒體顯示:聲速表。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搶答,並説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麼做?

學生思考並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係。説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温度有關。

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温狀態下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麼辦?説出實驗方案。

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

你準備用什麼辦法解決這些量?

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辦法。

學生討論交流。

説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儘可能準確。當然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應該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