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校園9.8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通用1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

愛是什麼?愛是一陣熱烈的掌聲,愛是一句友善的講話,愛是炎炎夏日一縷清涼的風,愛是寒冷嚴冬的一杯熱茶,愛是瓢潑大雨中的一把小花傘,愛是黑暗中的一支蠟燭。

是呀,這個世界是由愛維繫成的。 對於《掌聲》這堂課,上課開始我引用了文章的導語,與學生產生了共鳴。讓學生與本文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整篇文章我以讀代講,讓學生角色轉換,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時而是英子,時而是同學。通過引導學生多次讀書,通過重點詞語的理解,如“猶豫,慢吞吞等”悄然走進文章,感受英子不同時候不同的心理。通過配樂朗讀,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

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其次用對比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後來的英子對比,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對比,從而使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受到思想教育。不足之處:怎樣正確對待課堂生成的問題。

特別是小組合作彙報:“如果你是英子,你會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如果你是班裏的一名同學,你會對英子説些什麼?”同學們都會説,但語言的組織不夠理想。我想能不能從前面的教學時間中抽出一點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此項,並寫出來。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2

xxx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整個教學設計我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為基礎,採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紮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xxx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説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xxxx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説説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説:“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台)我鼓勵學生説:“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xxx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湧動,英子你想説:……“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閲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x x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閲讀中感悟。

x x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3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説説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鼓勵學生説:“難道我們不該為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但是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英子心裏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面學生為何自發地送給英子的掌聲做好鋪墊。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4

掌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9課的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因患了小兒麻痺症而腿腳落下殘疾的女孩英子,在同學們的掌聲下她從一個文靜、憂鬱的女孩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的故事。

掌聲”以後的變化,從而激發學生對“掌聲”的探究。這一切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境中。正是這精心的情境設計,為接下來的教學作了情感的鋪墊。接着,我以故事形式導入,通過教師的範讀引出重點段第23掌聲的內涵,並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愛除了可以用掌聲表達外,愛還可以用什麼表達?”最後再體會英子的來信,寄託美好的心願。整個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方法獨特新穎。“”掌聲也是一種愛”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掌聲所藴涵的是同學之間的那份濃濃的愛,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同學之間的那份情感不是感性的説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

沒有紮實的語言實踐,情感教育的説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因此,在語言實踐時,我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覆品味,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如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的句子,感悟掌聲所藴涵的愛,體驗愛。讀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説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交流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驟然間”等詞語,從中品出了同學之間的那份濃濃的愛;接着,再給予學生閲讀的空間,讓學生帶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裏所藴涵的意義,情感價值觀得到淨化與昇華。在教學的最後一環節,我通過拓展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可以給英子寫上自己最想説的話,也可以抄一抄課文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加強了學生寫的訓練,並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5

《掌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英子,由於不願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上學時總是最早來,最後走,儘量不讓自己的殘疾表現在大家面前,內心充滿了自卑感。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台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寫信説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文章選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弱勢羣體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上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在字裏行間的研讀揣摩中,來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並通過情感評價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抓住兩次寫掌聲響起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鋪開,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現和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延伸,揣摩英子在掌聲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了,掌聲對學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帶給英子心靈以極大的震撼,掌聲的響起,時機不同,效果卻是更進了一步,以至於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不能歧視任何人。

抓住兩次掌聲同,進行重點研讀揣摩是本節語文課的一大特徵。我先讓學生進行修改化的閲讀,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教師示範讀等多種方式,通過情境的呈現與評價,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拓展延伸發展環節中,讓學生替英子把信寫完整,或給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這節課,學生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當然在教學中,我雖然細細研讀了文本和課標,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了多種預見,但是,對個別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卻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6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閲讀。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讀課文、引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閲讀中感知課文大意。

一、課件出示,品味重點語段。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通過出示重點語段,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讀中體會情感,並將關鍵字詞下面點上圓點,讓學生於細微處體味細膩的感情,領會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如出示小英在那次演講前後變化的語段時,抓住“總是默默地”、“一角”來感受小英因身體缺陷而表現出的自卑憂鬱,通過掌聲給小英帶來的變化之大,不但不再憂鬱,而是更加樂觀自信了。再如出示小英上講台之前的`表現一段時,抓住了“把頭低了下去”、“猶豫”、“慢吞吞”、“眼圈兒紅了”這些詞語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小英當時痛苦無奈的心情和矛盾心理,也更突顯出緊接着那驟然間響起的掌聲的重要!這當中尤以表現小英神態變化的詞語為重,使學生由表及裏,感受小英內心的情感變化,從而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全心投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如今的語文教學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它標誌着語文教學不再是單調地傳授文本知識,而是注重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人格。《掌聲》一課情文並茂,加上我動情的講述,感染打動學生則是必然的事情。我在研讀教材時,首先被貫穿全文的“情”打動,課堂上我帶着這樣的“情”全身心地投入,帶領學生產生共鳴,達到移情效果,教會做人的道理。就在學生還沉浸其中時,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再次響起:“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就這樣,以情激情,情中悟理,給人美的享受,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不光是上了一節語文課,更是上了一節思想品德課。在這裏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課堂氣氛和諧而美好!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小英同學,自己體會怎樣説,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而且,當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課堂教學“唱響了愛的旋律”。初讀課文感知“愛”,細讀課文體驗“愛”,生活拓展抒發“愛”。使我們感受到,不僅是在學習一篇課文,讀懂一個故事,而且在發現人間的真情,呼喚愛的奉獻。

在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閲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妙設情境,把“小英”請進課堂。

把“此時此刻,小英有太多的話想説,她想説……她想説……”改成“此時此刻,你就是小英,你有太多的話想説,你想説……你想説……”我想: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淨化了學生的靈魂,是課堂教學中閃亮的一筆!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7

10月12日,我執教了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掌聲》的第一課時。文章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女孩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三年級的課文基本都是兩課時講完,如何真正提高第一課時的實效性,是我在備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本節課教學我以讀為主線,力求以簡約的教學內容,簡便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虛擬了一個人物形象——學習小博士,由他代我提出自讀提示帶領學生上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

一、紮紮實實地進行初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知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課,我以讀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內心的獨特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

1、讀得有目的、有層次。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並且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

第一次朗讀課文,要求:劃出生字詞,並給生字注音;把課文中的句子讀通順。我帶着學生默讀靜思,勾畫批註。在學生完成朗讀要求後,則出示生詞,採用自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競賽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詞語的字音,為通讀課文掃清了障礙。

第二次朗讀課文,要求:課文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學生在讀完兩遍後,我就採取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我針對難讀的長句子進行重點指導;個別詞語如“驟然間”、 “經久不息”等則採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文本語言,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第三次齊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經過之前的反覆朗讀,學生讀得越來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2、讀的形式多樣化。

為激發孩子們讀文的興趣,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採用了自由讀、評讀、齊讀、交流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朗讀。各種朗讀形式激發孩子們朗讀的興趣,使他們以較高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

二、注重激勵性評價語言

教師的激勵語言能給學生很大的鼓勵。因此,在課堂上我適時發現學生細微亮點,激勵他們。比如指名朗讀課文時,一位女同學讀得很好,我説:“讀得真好,一個字都沒錯,真不簡單。”另有一位同學課文讀得不熟練,我又説:“你讀得很努力,如果課後再練習讀幾遍,相信你會讀得越來越好。”學生齊讀後我又説:“短短十幾分鍾,你們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勵和激情引導下,學生讀文的興趣不斷提高,讀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遊戲強化理解詞意

在學生讀文後,為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我又安排了一個知識競賽環節,問題都與本課詞語有關。當一個問題出來,學生的小手林立,氣氛活躍。簡單的遊戲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

1、課堂節奏掌握得不夠好,在交流詞語意思時浪費了一些時間,致使最後的寫字教學匆匆結束。

2、我由於對學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課堂上怕他們講不出,有時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學生為本的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相信學生的能力,做到每一個學生有信心。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8

《掌聲》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生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兩次熱烈的掌聲,使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文章通過這個感人的故事,讚美同學們的寬容和善解人意,也説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這篇課文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內容是比較簡單的,但是要很好地體會其中文藴涵的感情,特別是通過小英的情感變化來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促進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也許就有一定難度了。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引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運用語境理解詞意。

本文出現的一些意思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如憂鬱、猶豫等。我在教學中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的。如學習憂鬱,我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小節,邊讀邊思考小英原本是個怎樣的人。找出課文中的詞語説説對憂鬱的理解。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既理解了課文的意思,同時也領悟了詞語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

2.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狀態。

文章中小英的思想變化是巨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掌聲對於小英思想變化的作用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點。為了突出這個重點,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一、自讀思考,同學們給了小英幾次掌聲?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二、指名讀,聽讀思考,畫出描寫小英的神態、動作的詞語。三、默讀,想一想這些詞語是什麼意思。四、個別讀,讀出你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來。五、評價,説説他讀得怎麼樣?你能讀得更好嗎?對於教學重點的突破,始終是運用了朗讀的手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體會情感,同時也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3.融入角色,體驗情感。

閲讀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和文本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假如你是小英,你走上講台前心裏會想什麼?當你聽到掌聲以後心裏又會怎樣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學,你想對小英説什麼?,這樣問題更好地讓學生的思考和朗讀與文本進行直接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融入了課文的意境,和課文中的人物共呼吸,從而更好地使學生產生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很多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如在引導學生談感受時大多數學生説的還是比較老套的,一些新穎的觀點不是太多。在課外延伸階段,當我讓同學們説説自己得到掌聲的事例時,竟然有很多學生説從來沒有得到過掌聲,看來孩子們對於課文的理解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看來要讓孩子們能進一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們上了《掌聲》一課,這是一篇能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和思索的課文,文中的一名叫英子的孩子,由於得過小兒麻痺症,落下了殘疾,因而變得自卑,終日沉默寡言。而在一堂故事課中,同學們的掌聲改變了她。從此,生活向她展示了另一面:充滿陽光與快樂。她也能勇敢地面對現實,開始了自信的人生。

課堂上,我將敍述“故事課”的內容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重點,採取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默讀體會:哪些句子讓自己感動,並把自己體會到的寫下來與同伴交流,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我想這樣,學生能夠更充分體會到英子的內心複雜的感受,從而理解英子的變化。

學生初次進行這樣邊默讀邊寫體會的方式,能寫出體會的寥寥無幾,因此後面的交流就可想而知。課堂上出現了冷場,急性的我也自然包辦代替,結果這一自主學習只有了形式,缺少豐富的內容。

為什麼學生無從下筆呢?這與我平常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在平常教學中,我很少放手讓學生自主體會文章,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總是那些少數優生做着課堂的主角。我想,他們説了,其他同學知道了也就行了。可是,我忽視了,思考是不可以代替的。最終便導致了優生更優,其他人思維懶惰的情景。

是的,自主學習,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讓所有的同學學會思考,積極思考,讓他們每一個人體會到自己主動思考的快樂,能享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而我要做的是更關注後進生,把課堂節奏放慢,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放手的同時,也把眼光放遠。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0

《掌聲》是人教課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今天我根據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用兩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本上完成了新標所要求的全部教學目標。通過對掌聲一課的教學,讓我感受比較深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預習環節。我在教學這一課前,讓學生在家裏先預習課文,給生字組詞,在預習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能進入狀態,並且很順利地完成了認讀10個二類字,記憶13個生字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各種生字組詞也內涵豐富。

二、教學中強調“讀的環節”。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情感體驗”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重點段落、句子,情境朗讀、個別讀,分組讀,齊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認識理解生字詞和二類字。讓學生在讀中悄然進入情境,感悟課文,感受英子動態中的內心世界,把握英子的獨特個格。從而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讀中突破教學重難點,在讀中昇華文本內容,讓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學會關愛他人。如第二課時在指導學生感受第一次掌聲時,他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進行多角度的讀,從而感受到其情感變化及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關愛,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在重視“讀”的基礎上,還必需注重學生的聽、説、寫等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三、教學中揭示學習規律,注重學習方法傳授。在課堂教學中,我不光引導學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點詞“猶豫”時,孩子先説出了它的本義,我又引導學生説出了這個詞的引申義,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用得準確。又如,上第二課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詞語,邊體會,孩子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掌握了一種新的閲讀的好方法。

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節當中去,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所以,兩堂課下來,我感覺到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直高漲。

五、注意細節,面對全體學生。我在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劃出重要語句的時候,就發現有少數幾位同學沒有跟上來,我立刻走到他們面前進行點撥。如果忽視課堂上的這些細節,學生的學習就有可能出現兩極分化。

六、教學中教師更需要入情入境。在課堂上,老師的情緒會深深地感染學生,我一走進課堂,拿起書本,就融入到了《掌聲》的文本當中,所以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下也很快融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當中,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利。

七、重視記與練的環節。課堂效果好不一定等於教學效果好,所以,讓學生多動手去記、去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第二課時,我就設置了聽寫的環節,瞭解學生對生字詞的記憶情況。在學完本課後,我又讓學生根據所學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通過一個寓意深刻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從小女孩帶領同學在教育家的逃生實驗裏成功逃生的過程中體會到小女孩有了危險先替別人考慮,先人後己的可貴品質,感受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受到了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首先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是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的最親密的接觸。在學習新課時,吳老師一開始先讓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説説教育家讓三個學生幹什麼?學生怎樣做?後遊戲結果如何?課文可分為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原因三個部分,下面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時思考討論: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重點閲讀的理解第三大段,實驗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例如:“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這句話主要講了教育家被女孩高尚的品格深深感動了。由於句中使用了“”激動”和“好久”等詞語,才使句子表達情感更加強烈。 還要抓住女孩的話來理解,“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説: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後!”和“女孩不假思索地説:“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瞭解到了女孩臨危不懼,先人後己的精神。

其次,吳老師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方法,如讀一讀、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等。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線,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閲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最後,我認為就本節課而言,讓學生與文本作者深入對話最有效的方法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由感悟,思想是無侷限的,每個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教學的最後,可能由於時間把握上沒注意好,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親自表演一下這個遊戲。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和方法,演一演,使學生真正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受到有危險“先人後己”的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2

篇課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本課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教學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我認為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兩方面:

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讀悟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提高讀書的能力。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讓學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如:指導學生邊讀邊劃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後,再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讀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現在的開朗,讀出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這樣反覆品讀,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引導學生懂得文中詞句的意思,並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人物內心世界,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理解。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積累,在品讀中感悟,豐富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真正做到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二、與文本對話,走進人物內心

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出描寫小英的神態、動作的句子來品讀。品讀中,我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如:在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我問學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她什麼呢?”讓學生走入文本,體會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和關愛,感悟兩次掌聲的內涵。再如:體會英子被同學們的掌聲感動時,我又創設情境:“無數話語在心頭湧動,此時的英子想説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身臨其境地説,體會英子的感激之情。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體會到大家的愛。我努力讓學生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本節課後我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如:體會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英子這一部分時,我只抓住了英子低下頭這一舉動來引導學生體會英子的內心感受,而忽略了同學們目光中的含義,沒有引導學生理解得足夠清晰。再如:從整節課來看,顯得前鬆後緊,後面留給學生拓展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這些方面都還有待改進。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3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敍述後面飽含着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因此,如何指導學生走近人物的心理,感受英子的內心世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讀詞,讀句,落的幾種不同的讀法以及怎樣運用,指導寫字,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果因關係以及好處,這些方面我覺得落還是比較實的,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

二、以悟代講,以悟促情。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通過朗讀來啟發學生感悟課文人物的心理、情感。

三、對比理解,走近人物內心

如何讓學生領會英子的內心變化,從而走近人物內心,就要讓學生學會對比。當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時,同學們在幹什麼呢?有的同學説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有的説在課堂積極發言,大聲地唱歌。感受到同學們的開朗活潑,再看英子的表現,學生就能走近人物內心,感受英子的憂鬱、自卑。英子上學和放學也可以讓學生對比;同學們是結伴、聊着天上學,而英子總是一個人,感受她的孤獨。掌聲之前的英子和掌聲之後的變化要讓學生對比;這是感受人物情感的一座重要橋樑。

上完這節課,反思課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原意是為了改變直接出示詞語這一不變的模式,想有點兒新意,但由於學情估計不足,在詞語這一環節,學生屢次出錯,我屢次糾正,因此用時過多,以至於後面時間不充分,顯得很倉促。另外,我的語言有時不夠簡潔,不夠準確,還需要錘鍊。課堂中,很多學生還是缺少主動思考及發言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維積極性及能力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講完了《掌聲》這篇課文,評課老師並沒有多説什麼,只是説給學生讀的時間,説的時間不多,但對於我自己在於本堂課的表現,並不如預想般令人滿意,現下將自我感覺的幾點不足之處加以總結,以便在今後的講課中能汲取經驗教訓,更加完善課堂教學。

其次,語言的匱乏是語文課堂中的一個大的缺陷。之前一直在教數學,漸漸淡忘了讀書,導致語言的嚴重不足,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個教案上有的詞語,而且語言描述不準確,不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精彩,不能使學生通過語言的描述達到老師想要傳達的思想(這幾句話其實也不準確,並沒有表達出我的明確意思)。需要多讀書,讀專業書,繼續學習語文教學技巧,雖説不能達到出口成章,但也應該在有準備的前提下,能夠精確的表達想要傳遞的思想。

第三,對於整篇課文掌握不夠精準,內容還不夠熟悉 ,流程太形式化,並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要想講好一篇課文,最起碼對於課文內容要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隨時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達到最終要傳達給學生的情感,知識等等的目的。現在反而是強行讓學生跟着老師提前寫的稿子走,一旦偏離就生拉硬拽的拽回來,這樣只是一場老師的表演而已。

第四,由於用的是自己的學生,他們拼命地想要迎合老師,反而把自己的思路給堵塞了。因提前幾天就通知他們預習,而我們班的學生又太懂事,課堂上極盡可能的配合老師,一句多餘的話都不説,感覺好像學生比老師還要緊張。課後我們班的班長問我“老師,我好像看見講台前的橫幅上最後幾個字是比賽,你的多少分?是第幾啊?”弄得我又是感動於學生的關心又是覺的哭笑不得。

總之,這堂課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也使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的不足或許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隨時學習,隨時提高,最重要的是多讀書,讀好書,並且將書中的知識加以充分利用,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取得進步。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5

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

課堂上,我由始至終都在努力營造一種師生與作者及文本的“共情”氛圍。切實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學生宣泄情感的慾望。只有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才會積極地細品語言、體驗情感、交流感悟、朗讀傳情。只有師生共同攜手在文本之中走個來回,才能達到情智交融。

(一)抓先後對比,注重品味詞句的表達效果,突出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圍繞“掌聲”這一主題,抓住整體——局部——整體的關係,透過掌聲前後英子的巨大變化質疑掌聲,精讀精練理解掌聲,最後昇華掌聲含義,做到循序漸進。教學中,我始終謹記面對文本,要有語文意識。要透過語言的形式把握語言的內容,再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悟語言運用之妙,最終遷移內化於學生的語言活動之中。

打開一篇篇課文,我們所見的從表面看來,僅僅是一個個字和一個個標點組成的一句句話,一段段話。除了這些字、句、標點以外,似乎一無所有。只有當讀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時,方才發現那字裏行間的生命躍動之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三、四年級學生在閲讀中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接觸、咀嚼、揣摩感悟這些語言。例如,教學中抓住“猶豫一詞,讓學生體會英子矛盾的內心衝突,感悟當時她的痛苦。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聲感動的基礎。英子越是猶豫説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鼓勵。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抓住描寫人物神情、動作、語言等的詞語來體會課文用詞的精準,語言的美,感悟文本所傳達的情感,以便走進人物的內心。同時,教學中較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朗讀方法的指導,以及指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裏”的感悟人物情感。

(二)語言渲染再現情境,喚起情感體驗,提升朗讀水平

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獨特生命,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閲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衝動。在《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並茂地渲染氣氛,又適時配以音樂渲染,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我覺得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先感動在先。才能從心靈深處迸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共情。

教學中,在感受掌聲之前的英子痛苦自卑的內心感受時,我抓住英子孤僻的外在表現,體會她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的心理根源。再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英子在平日生活中的逃避——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所以下課時,大家到操場跳皮筋。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本來想去水房打水喝,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甚至是要去洗手間,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之後引導學生理解她的自卑心理如水到渠成。

教學中,我以“兩次掌聲像在對英子説什麼”、“如果你是英子,若干年後的今天,幫助過你的同學就站在你面前,你會向同學説什麼?”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增進了情感體驗,更便於學生敞開心扉,通過朗讀宣泄情感。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悲涼處給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

本節課,通過我的語言渲染加上引導、示範等環節,學生朗讀水平提高了一個新台階。學生讀得懂老師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今後我應該在加強學生個性朗讀上,多下一些功夫。雖然課堂上仍會有稚拙的痕跡,比如教師語言還需提煉、精簡;教學水平還有待繼續提升。但是我會不屑追求激情洋溢,充滿生命氣息的語文課堂。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上處處散發着語文的味道。更希望我能成為今天超越昨天,明天將繼續超越今天的我。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 篇16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貌,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狀況,請她到講台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最後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説: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資料很具有感染力,但對於正常人,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説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完美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透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書聲朗朗”是漢語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徵。我想,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為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主角轉換”的方法,透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透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情緒。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閲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具體教學過程:

在前置性作業的交流空間環節中,佈置了這樣的交流話題。

1.英華原先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從哪句話中能夠明白?

2.之後她有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在小組交流時,引導學生主要抓住英華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並反覆讀課文,但我發現學生們的感情還沒有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中。於是我就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説説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説:“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必須要笑我,怎樣辦?”此時學生透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台)我鼓勵學生説:“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同學們,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湧動,英子你想説:……“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應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應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資料。

有點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學生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進行得很好,對詞語活用知識的反饋、生生互動、互相補充等等進行得也十分好,但在理解課文資料的互相交流還不夠完美,我想也許是小組長理解得不夠深,所以,才有了這天這節課的師生互動。我想,在今後的交流空間環節中,怎樣設計交流的話題是我們就應研究的課題。

總之,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