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9篇)

校園2.75W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離整理的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閲讀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9篇)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11到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的數和已經積累了一些認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數數、讀數等活動,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初步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直觀感知11-20各數的大小和順序。

教材在例題的編排上分為了三個層次:

1、數出10根小棒捆成1捆。瞭解10個一是1個十。

2、怎樣擺12根小棒看的清除。初步感知12的組成。3、通過四幅小棒圖認讀11-20各數。

因此,我在新授環節的設計上就緊緊扣住這三個層次。第一層,讓學生通過數數、捆捆、填填、讀讀,聯繫直觀體會什麼是“1個一”、什麼是“10個一”、什麼是“1個十”以及為什麼説“10個一是1個十”等內容。要讓學生一邊捆小棒一邊説“10個一是1個十”,把動手、思考和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反覆進行幾次,逐漸建立“十”的概念。第二層,讓學生知道十幾都是1個“十”和若干個“一”合成的數。集中精力認識12,再向其他各數展開。“怎樣擺12根小棒”是挑戰性的問題,為了“看得很清楚”擺成1捆加2根。由於剛教學1捆是10根,學生手邊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條件這樣擺。如果出現別的擺法,也可以通過比較使其改變。只要體會到這樣擺的特點和好處,就感受了12的意義。第三層,展開時的學習活動有“數一數”“認一認”和“擺一擺”。“數”要看着書上的圖,其中的1捆不必數,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數,再和10根合起來。“認”就是看小棒圖下面的數,各個數裏左邊的“1”相對於1捆小棒,右邊的“幾”相對於幾根小棒,這樣的數讀作十幾。“擺”是再現十幾的意義,不看着書擺。我説數,如13,學生擺1捆和3根小棒。經過多次數和擺,發現“1捆小棒”是十幾的相同點,一根根小棒是不同點,概括地感受十幾的意義。教學20,讓學生經歷得出20的過程。看着左邊的圖,學生會主動去數沒有捆起來的小棒,於是產生認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來是多少?進而又想到辦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這樣,就把左圖變成了右圖,得出了20。

在練習的設計上,書中的練習很注重培養數感。如:

(1)抓抓、估估、數數。第79頁第1題和第4題,通過操作和觀察體驗十幾。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覺一下再數,知道根數後再把小棒抓住,仔細體會手的感覺。類似地,要在觀察中估計,數出草莓和傘的數量後再看圖,體會怎樣合理地估計。因此教學時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這是發展數感的最佳時機。

(2)數數、看看、比比。第79頁第6題分別數10張、20張紙,看看有多厚,讓學生通過厚度體會張數。如果分別用手摸摸厚度並對兩次的厚度進行比較,效果會更好。

因此我只增加了猜數的遊戲,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鞏固了本節課的內容。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成功之處:

首先,導入比較自然,讓學生在數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中學會數數,導入本課,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就是本課中設計的一些練習和遊戲很大的豐富了課堂,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並且培養了孩子們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課堂氣氛比較輕鬆,基本做到了人人蔘與。

最後,就是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擺小棒,如擺十幾,並討論,這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同學們學得輕鬆,老師教得也很輕鬆。

不足之處:

有成功之處,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課後在做練習的過程中,發現有幾名同學還是沒有掌握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了十幾這樣的題,説明在上課時,我對這部分內容的講授的方法還是不夠恰當沒有讓同學們都掌握了,這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尤其還為下節課教授數位做基礎。所以我又單獨對幾名同學進行了輔導,究其原因,還是在我課前備課時對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沒有考慮全面。

另外,在課上,我設計一個摘蘋果並讓學生計算的遊戲環節,在引入這個遊戲時,我想説同學們,你們相不想吃蘋果啊?可是到了做這個遊戲時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同學們,農民伯伯的果園豐收了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果子,可是他們忙不過來,你們願意幫忙嗎?這樣,同學們一下子很高興,情緒都很激動,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使學生學會了助人為樂。

如果讓我再來重新設計這一課,我一會在備課時把各種在課上出現的狀況都想全面了,備課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讓同學們學得輕鬆學得透徹。

這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淺顯的個人反思,作為初為人師又初次教低年級的我來説,還需不斷的探索學習。不過,在這將近一學期的教學中,我體會到了很深刻的一點,那就是教師在教學生知識時,沒有什麼比愛更好的方式了,你責備他十遍也不如耐心的教他一遍這樣收到的效果更好。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學前班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1是一個十”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注重創設情境,在快樂中學習。

學前班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因此我設計了用小木棒數數的方法。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學習了11-20的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了它們的組成。並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2、注重動手操作,在玩中學習。

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藉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後彙報擺的方法:

(1)1根1根地擺;

(2)2根2根地擺;

(3)5根5根地擺;

(4)一邊10根,另一邊2根

(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種擺法。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麼?”讓學生自己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藉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紮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説一説,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較短的時間內了理解2個十是20。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

針對學前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我通過猜數遊戲提高學生的估數能力,在充分動手操作的認知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數識。讓學生猜一猜有幾支,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還是少了,然後讓學生實際數一數,看誰估數和數數的結果比較接近,向學生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認識第一課時。上好這節課有三大難點需要突破:

1、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如何關注。現在的孩子其實大都會數、會寫11——20各數,也瞭解這些數有關的知識,我們怎樣在課堂上去關注孩子的現有學習基礎,是教學需要突破的。

2、“十進制”概念的建立。

3、學生數感的培養。

針對以上三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處理教學好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組的人數、數小棒等等。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及對數字娃娃排數、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第一次準備邀請課,説實話真不知道從何下手,自己就一個人先準備起來了,在參考了多個教案以後,星期一我把自己準備的課試上給了師父王老師看了。整節課上下來自己的第一感覺就是亂,非常亂。學生根本就沒有掌握好本節課的重點,只是在我的傳授下機械地捆小棒,學生也不明白要他們捆小棒到底有什麼目的,自己上下來感覺也很累。之後就向師傅請教,師傅的第一句話就是:這節課還是挺亂的。之後將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重新跟我講了一遍,怎麼樣做才會將本節課的重點正確並清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習得本節課的內容。

經過修改,本節課的終於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這節邀請課。先來説一説這節課的一些問題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所起的作用。

教學片斷1:

出示10根小棒。

師:數一數有幾根小棒?生:10根。

師:你會像老師這樣豎着擺10根嗎?看誰擺得又快又整齊,擺好後抱臂坐端正。

提問:這些小棒裏有幾個一根呢?生:10個。【板書:10個一】

師:接下來看看老師把這10根小棒怎麼樣了?

課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師:請你也像老師這樣把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誰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後抱臂坐端正。

師拿着一捆小棒問: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幾個十呢?(通過這個提問引導學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個計數單位)

生:1個十。【板書:1個十】

師:剛才我們把10個一根捆成了一捆,我們就説10個一是1個十。【板書:是】

追問:幾個一是1個十?(再次追問學生“幾個一是1個十”,強化概念的形成。)

(課件出示)生反覆説這句話,開火車説。

教學片斷2:

擺12根小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個十,那要擺12根小棒,只要再怎麼樣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課件演示)

師提問:看,這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呢?生:1捆加2根。【板書:1捆加2根】

師:你會説嗎?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師:誰來説一説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再請幾位學生説一説。

師:12根小棒就説1捆加2根,(邊説邊擺在黑板上),你會像老師這樣一邊擺一邊説嗎?

在教學這一過程時發現學生在説“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這據話時還是不太能夠清楚地表達,課後就在想是否應該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照着樣子去説。低年級的學生在説話方面還是有些欠缺的,我們老師就得慢慢培養他們把話説完整的習慣,並且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是想法,這也是我今後課堂上關注的重點。

下面簡單説説上了這節課自己的一些收穫。

1、真正地明白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明白自己和經驗豐富的教師之間存在的差距,明白一節課的背後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過這次自己先試上,之後師傅幫助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用怎樣的問題才是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怎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易懂易答,什麼樣的問題才真正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課堂問題在一節課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問才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探索的興趣。

2、適時的鼓勵對低年級學生來説就是促進他們好好表現的動力,只要我一説:“表揚誰誰誰。”所有的學生都會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揚的話語要多變才會讓學生感到新意,他們才不會膩煩,從而才能專心地聽講,積極地表現。

3、學生説話的完整性也是要關注的,本節課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只回答一半,説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強調要説完整,但還是説不全,日後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本次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自己學到了很多,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才真正適合學生的認知,如何問才會讓學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夠正確地回答,如何組織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習得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通過這次邀請課的鍛鍊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11-20各數的認識》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充分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熟練數數,掌握數的組成。

研究表明,國小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在擺的過程中觀察、掌握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情景,使學生的“思維發端於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結合”、“情理互促”幫助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以前學習10以內數的方法,自主學習11—20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一方面培養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在關注學習過程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增強上進心。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促使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並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要求學生會正確書寫11—20各數,初步認識數位“個位”、“十位”。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數位”,我是這樣説的:我們小朋友在教室裏都有座位,數寫出來的時候,每個數字也要“坐”個位置,數字所佔的位置我們就把它叫做“數位”,(對孩子們只能這樣講了),學生似乎有點理解,再教學“個位”、“十位”顯得容易了許多。

但學生對於十位是以“十”為計數單位難以接受,不明白十位上的1表示一個“十”,2表示2個“十”,他們理解是:十位上的1表示10,2表示20,還停留在以“一”為計數單位。在練習時,我問大家:17這個數中的1在哪個數位上?表示多少?7呢?大多數學生回答是:1在十位上,表示10,7在個位上,表示7。在他們頭腦中還沒有形成以“十”為單位這個概念,沒辦法,只有慢慢來。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11—20各數的寫法》一課,通過擺一擺,扎一紮,比一比,説一説,還利用對比材料,學生達到會認,會數、會讀,理解數的組成和十進制的概念、如果不會用這些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這樣的數學知識是"死"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

一、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數感是不能傳授的,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

二、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

三、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減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索之後,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國小的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一年級數學《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通過擺一擺,扎一紮,比一比,説一説,還利用對比材料,學生達到會認,會數。會讀,理解數的組成和十進制的概念。如果不會用這些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這樣的數學知識是"死"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

一、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數感是不能傳授的,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

二、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

三、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減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索之後,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國小的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