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如何引導和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校園1.3W

一、問題的提出

如何引導和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在使用青島版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聽到老師這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從生活情景中收集數學信息,根據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繫提出數學問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根據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繫,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呢?下面結合兩個教學片斷,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二、案例描述

“游水簾洞”是魯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走進花山”的第三個信息窗,其基本教學目標是學習10以內數的減法,圖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組信息,根據信息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可以提出三個用減法計算的問題:

1、小朋友帶了7個香蕉,給小猴吃了4個 還剩幾個香蕉?

2、樹上原來有9個桃子,小猴吃了2個 還剩幾個桃子?

3、洞口原來有8只猴子,外面還剩3只小猴 幾隻小猴跳到洞裏?

這樣由信息串而提出問題串,引出活動串,形成知識串,理解減法的意義,體會“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三者之間的關係,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我校在組織青年教師同上一節課的活動中,選用了這一教學內容,從中發現了這樣兩個教學片斷,引發了對怎樣引導學生收集整理信息,提出問題的一些思考:

[片斷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到花果山玩好嗎?

生:好!

師:(出示第35頁情境圖)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

生1:有小猴。

師:很好,還有嗎?

生2:有桃子。

師:很好,還有嗎?

生3:有小朋友。(學生的觀察始終停留在圖上有什麼?沒有進一步關注圖中的數學信息以及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繫。)

……

師:同學們,發現了這麼多,看了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1:有幾個桃子?

生2:小猴為什麼跑到洞裏了?

……

師:(上面的問題都不滿意)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沒有人舉手了,教室裏出現了冷場。老師不得不把自己的問題告訴學生,但學生沒有體會到數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下面對於減法意義的理解也出現了困難。

[片斷二]

師: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先自己看看,再和同桌説説,準備班內交流。

生1:有小猴。

師:你發現的小猴在什麼地方?有幾隻?

生1:石頭上有3只小猴。

師:原來石頭上有幾隻小猴?其它的小猴跳到哪去呢?

生1:原來洞外有8只小猴,其它的跳到洞裏了。

師:説的真清楚,誰能再説一遍?(根據學生的交流,老師隨即演示事情發生的過程並板書:原來有8只小猴,洞外還剩3只。)

師:根據“原來有8只小猴,洞外還剩3只”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跳到洞裏有幾隻小猴?

師:同學們,你還能找出哪些數學信息?還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

在教師的引導學生,學生很順利地收集到其它幾組數學信息,提出了樹上還剩幾個桃子?還剩幾個香蕉?等用減法計算的問題,初步體會到數量之間的關係,下面減法意義的探究也很順暢。。

三、教學反思

教師出示情景圖之後,讓學生觀察交流“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蒐集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以便產生興趣明確目標。但是要想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不能讓學生憑空去想象,也不能讓學生浮在圖上看熱鬧;而應引導學生在眾多的信息中,把相關的.數量蒐集在一起,按照數量間的相互關係,有根有據的提出問題,為解決問題,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奠定基礎。教學片斷中兩個教師的處理不同,教學效果也大相徑庭。

“片斷一”中教師一直在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也始終圍繞這一問題在思考,但老師一問既出,便任由學生回答,不引導,不指點,一心等着自己滿意的答案出現。由於一年級國小生生活經驗少,學習能力較低,思維僅僅停留在圖中有什麼的層面:有小猴、有小朋友,有桃子,有香蕉……學生不會自覺地從“石頭上有3只小猴”聯想到“原來有幾隻”和“跳到洞裏幾隻”,也不會自覺地根據已知條件提出問題。所以學生沒有提出用減法計算的問題,學習活動出現了擱淺的現象。

“片斷二”中,在一個學生説出:“有小猴”以後,教師及時追問:“你發現的小猴在什麼地方?有幾隻? “原來石

頭上有幾隻小猴?其它的跳到哪去呢?”引導學生把“原來洞外有8只小猴”和“石頭上剩下3只”蒐集在一起,激活了學生對“原來的只數-剩下的只數=跳走的只數”的原認知,溝通了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繫,提出:“幾隻小猴跳進洞裏?”這一數學問題,水到渠成。

“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這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觀察生活現象:二是透過生活現象找到數學信息;三是依據數學信息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將數學信息分組,四是分析信息間的相互關係,提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問題。低年級學生觀察思考的水平多數處在第二個層面,要使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教師必須“以學定教”相機追問,引導學生透過生活現象,找到數學信息,並把相關的信息蒐集在一起,形成信息組,在此基礎上,依據信息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