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三地理複習策略

校園4.4K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地理複習策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地理複習策略

  一、高三複習時間安排和內容

  總體複習計劃

遵循以往的經驗做法:三輪複習。我們的第一輪複習時間應該更長,根據以往的教學中出現的普遍基礎知識薄弱的實際情況,而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內容又是高中地理中重點、難點、考點最多的自然地理,因此我們的複習目的很明確:打好基礎,也只有打好基礎,才能順利的完成綜合複習,才能有信心迎接大學聯考,而也會使二輪專題複習的重點性、難點性,更加突出。這種複習計劃特別適合平行班。

我們把高三這一年的時間可以劃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時間:8月1日—次年3月初

內容:第一輪複習

要求:在第一輪複習中要做到查漏補缺,爭取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在這一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同時配以課前小考,既鞏固複習知識又能提升應試能力。內容的確定主要以前一天覆習的基礎知識為主,綜合內容所佔比重較小。

要求學生基礎知識一定要精準,能使用地理語言。在教學中我們尤其注意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教學,第一輪複習更要紮紮實實不能求快,教師精講,發揮學生主動性,對概念、原理、方法論區分透徹。不管試題的背景材料、問題立意、設問角度多麼新穎、多麼深,其答案的知識落腳點都必然落在基本內容或理論範圍內。本階段每單元結束後做一套單元檢測題。訓練答題方法和答題的規範性,教材語言的使用,特別是綜合題的答題要具有條理性,注意語言表達的層次。

本階段複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採取的措施:

1、基礎知識欠缺。在知識的梳理過程中,每個班級都有部分同學跟不上,知識欠缺很多。這部分同學的問題可以利用晚自習時間通過答疑解決。

2、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現在複習的自然地理難度較大,既需要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又需要比較熟練的計算能力,而這又是文科生的弱勢,解決的途徑是:強化訓練+個別輔導。

  【第二階段】

時間:3月初—5月初

內容:第二輪複習專題複習

要求: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知識結構內部之間的聯繫。

策略:選擇小專題,鞏固主幹知識。依據:學生現狀、大學聯考動向,如地球運動,區位分析等常考點,能力點,交叉點,熱焦點,特別是熱焦點,一定迴歸教材。對某一具體的教材知識(能力)點,從該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入手,易掌握。

在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對重點的知識進行專題複習,可以使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也更能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繫的分析能力。同時進行解題訓練,提升應戰能力。重點、難點的專題複習有:

專題一地球和地圖。(地球儀、地圖、地球運動、統計圖表的判讀)

專題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大氣運動、水循環、地質循環、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專題三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

專題四人口和城市。

專題五生產活動和地域。

聯繫(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交通)

專題六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專題七區域地理與國土整治。

專題八熱點地區與熱點問題分析。

每個專題複習至少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做每個專題考點的體系整理,之後配一套精編的習題鞏固,這套習題學生課後做,利用課上進行習題分析。另外,在複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能隨時就某個知識點設立一個專題,鞏固所學。專題複習的理論部分的安排也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如:區位因素的內容安排三個方面:一是區位的內涵;二是區位問題的分析程序,從影響因素入手,這個因素就是兩大方面:自然和社會,前者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資源等方面,後者包括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技術、動力等;三是主要區位問題(農業、工業、城市、商業中心、港口等),程序是,由概括到具體,並結合實例,最後小結規律。此間我們使用的資料是《優化探究》二輪複習資料。

  【第三階段】

時間:5月初—5月中旬

內容:考前適應性訓練

要求:準確把握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答題方法。

策略: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有:

1、答題訓練:在此環節,需要訓練學生答題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丟分現象。如: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審題、做題、反思與總結);在答題技能與技巧上,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技能與技巧,訓練學生熟練簡答題答題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題的基本模式(思維、應用、語言);同時,要學會使用標準答案。

2、做好考前衝刺階段的工作:考前衝刺階段,"文綜"進行了有重要意義的幾次測試。我們及時地從綜合的角度、學法輔導等方面,進行查漏補缺的工作。另外,此時期,學生的學習狀態極不穩定。我們既要時刻關注學生也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狀態。發現問題就要及時溝通,幫學生調節好狀態,迎接大學聯考。

  【第四階段】

時間:5月中旬—考前

內容:答疑

要求:迴歸教材,夯實基礎;適當做題,查漏鞏固。

策略:我們以書面形式把此間的複習內容和要求印發給學生,使他們在複習中能有據可依,減少盲目性,提高實效性。

此間重點內容有兩部分:一是過教材關,二是糾錯。

1、教材內容:鞏固教材主要內容及細節內容,提高綜合題答題的準確率;規律性的文字準確記住原文,並能理解其含義,知其因、其果。教材內容一定要記準、記全;課後的文字材料和圖,特別是以圖鞏固教材的內容,熟悉圖,瞭解文字材料。

教輔材料用的是《考前一個月》,"該背的就要背,不背就要吃虧",這部分基本包括了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這是每個同學必須要看要記的內容。基礎差些的,時間緊些的同學,可以只看這部分內容以鞏固教材。

2、試題

(1)一輪複習和二輪複習資料中的錯題,再看一遍,真正做到"知錯"。

(2)要特別注意綜合題的答題方法、規律及條理性。

為了更好地把握大學聯考的脈搏,我們近2年的大學聯考題找出來,研究大學聯考題的命題趨勢、考查目標,訓練規範答題;選擇權威模擬試題,訓練學生的答題能力,分析增分方向,找到突破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試題練習不僅是為了鞏固基礎知識,而且進一步熟練每類試題的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訓練"信息獲取、知識遷移、表達及應試的能力"等。

圖像題一直是學生失分較高的題型,究其原因,一是讀圖不細,二是語言表述不全。特別是後者,問題更突出,所以必須選擇代表題型,總結規律,歸納方法。

特別説明:選修教材內容的複習,知識點多,記憶量大和難度小,所以我們利用一輪複習和二輪複習之間的時間,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教材的知識一定要掌握。

總結以往的教訓,我們應該把比較重要的基本現象和基本規律以選擇題和綜合題的形式,編成小考題,利用課前10分鐘檢測,複習教材的基礎知識,從一輪複習結束後開始,一直到考前,既有效地鞏固了教材,又訓練了答題能力。但苦於時間有限,這一點沒能實施。

高三地理複習總結與反思

  二、大學聯考地理試題評價

與去年相比,今年文綜地理都是平時常見考點,無偏難怪題。試題學生普遍反映良好。從試卷地理部分的組

成情況看:試題以主幹知識為主導,主要考察了大氣、人口、工業區位、水資源的利用、等值線圖(多年平均降雪量和雪期等值線)、農業區位,選修部分考察滑坡和沙塵暴;題目難度適中,絕大多數為基礎題,即使是綜合題的考察學生也能入筆,但綜合題的考察學生得高分不易,試題的區分度較好;選擇題中多以圖表為載體,引入基礎知識和主幹知識的考察。

試題以地圖為載體,聯繫其它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析圖和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延續了一貫大學聯考地理“無圖不成題”的特點。從考查的內容來看,沒有一道題是純粹的記憶性知識的考查,可以説已經完全擺脱了傳統地理學地名加物產的記憶方式,考查的主體是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特別是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在綜合題中得到了突出的體現。綜合題中的區域地理部分,強調事因的綜合分析和評價,強調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並對邏輯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絕大部分題目特別是大題目都具有門檻低、坡度緩、把握主幹不偏不怪的特點,使學生感到題目熟悉、答題順手,誤以為可以得高分。實際上,試卷在平易近人的背後有一些小的機關,如對解題思路的`完整性、答題用語的規範度的要求明顯提高。

從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特點看,大學聯考的導向是“用”知識,而不是“記”知識,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後的學習潛能,因此,只有在平時教學和學習中,重視掌握基礎知識(包括原理、概念、事實)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論和觀點。並在掌握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基礎上,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的習慣。這一點我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滲透給學生。

  三、學生培養

1、對於尖子生來説,結構化的知識、系統化的複習和綜合化的訓練是最為重要的。

首先要學會把零散知識變成結構知識。考察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分辨、歸類並總結同類知識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其次是學會將考點知識變成題型知識。考點知識是很抽象的,要具體通過題目才能得以體現。最後就是學會把缺漏知識變新增知識,把殘缺知識變成系統知識,也就是查缺補漏,綜合運用。尖子生的培養重在平時,重在細節,重在積累。平時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幫助、指導尖子生收集、整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信息、新題型。建立尖子生之間相互交流所收集、整理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信息、新題型的機制。找尖子生談話,不斷給尖子生暗示,挖掘尖子生內在潛力,調動尖子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2、抓後進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轉變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抓後進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即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今天的事今天完成的習慣、專心聽課的習慣,其次培養後進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學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授之以漁”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其三是抓學習興趣的培養,只有讓後進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一種強烈渴求知識的願望,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這時老師體現出關愛與體貼。其四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結合,發揮各自的特長,互補不足,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由於學生的自我控制意識差,因此,教師注重學校與家庭的配合,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班主任、科任教師經常與後進生家長相互交流思想,及時瞭解學生在家、在校的表現及變化,以求步調一致,共同教育。

3、學法訓練

(1)綜合法:通過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方面進行整體分析

①自然地理特徵分析的思路從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②人文地理特徵分析的思路從居民、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環境問題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綜合法有利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框架,準確把握主幹知識體系。

(2)比較法:通過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進行對照、分析,找出它們的相似與差異之處,多采取列表比較的形式。它用於對同類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點的地理事物問,進行異同比較。比較總是根據一定目的,按確定標準作比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較法對理清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學了七大洲的地形特點之後,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種類和分佈立項作比較。例如要認識我國東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變化規律,用比較法易理解。

(3)歸類法: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四、班主任工作

進入高三,我接任了一個普通班的班主任工作。回首這一年來的工作,從最初的戰戰兢兢到現在的把握節奏,樹立自信,在感慨整個過程的艱辛的同時,更珍惜自己在思想上的提高和收穫。

1、樹立班主任形象,提高威望

首先,從細節小事入手,衞生、紀律、遲到、早退等問題,在解決,處理過程中有意沿用一些上一班主任的説活做事習慣,讓學生感覺應該是這樣的同時,再加上個人“論調”,讓學生不經意間接受,認可我的管理方式。

2、讓學生做好克服困難、知難而上的思想準備

高三一年是每個同學必須面對的最為艱苦的衝刺階段,所以對全班同學加強思想教育,做好打一場硬仗的準備,使學生在精神上、身體上調整到最佳的拼搏狀態。使其知道,要想收穫更多,必須有能力付出更多、承受更多。

3、加強班級學風建設

班級是一個集體,學生共同創造一個學習環境,這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所以讓學生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加強課堂與自習課的紀律管理,盡全力杜絕害羣之馬的產生。最為有效的途徑是加強班級幹部的組織管理能力,注意學生幹部的培養,組織並指導班委會開展工作。對本班學生遵守紀律情況、考勤情況、衞生情況,做到及時瞭解,及時教育。

4、及時瞭解學生狀態

高三學生各方面的壓力很大,而學生的承受能力又不同,班主任必須對每個學生的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免造成嚴重後果,盡力做到防患於未然。班主任既是引導學生成長的帶路人,又是聯繫科任教師、家長、學生的紐帶。充分理由科任教師與家長,全面掌握本班學生的思想、學習、身體等各方面的情況,熟悉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優缺點,並隨時掌握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5、注重與科任教師、家長的配合

經常與本班科任教師保持聯繫,負責協調本班科任教師之間的相互關係,調整各項教育教學措施。瞭解本班學生各科學習情況,協調各科作業負擔以及課內外出現的問題,必要時召開本班科任教師會,共同研究,設法解決。召開家長會,通過電話等途徑同家長保持經常聯繫、溝通,發揮家長在學生教育中的監督作用。

由於我第一次擔任班主任工作,一切都是摸索,存在着很多問題,但是,我相信這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會對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