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6篇)

校園7.05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6篇)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要求

1、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難句譯註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世:世上、世間。

然後,這以後。

世上有了伯樂,這以後(才)有千里馬。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裏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麼,哪裏。

也:語氣助詞,用於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為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眾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説》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説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討論:

①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人才。

②伯樂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③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1段

1、朗讀課文第l段。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相馬祗駢死槽櫪

3、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於相馬的“相”字怎麼解釋?

明確: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劣。

駢,並。駢死,並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着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繫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境,即養馬的處所。

介詞“於”,都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4、學生逐句讀、譯。

5、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連詞“然後”,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後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後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並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稱”,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説: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馬人手裏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裏,可見由於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或辨形):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説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於沒有識馬的人,只由餵馬的將它一般地餵養,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而”字是連詞,表示順接,聯繫“不知”和“食(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裏而一般地餵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於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幹裏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三)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問:這裏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明確: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執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着它(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其……其……”:道……,那……: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那是真正不識得千里馬呀!第一個“其”同“豈”,第二個“其”作“那”講。末一個“也”字,表感歎語氣。

全段綜述不識馬者的表現,活畫出不識馬者昏庸無知而又妄言天下無馬的醜態,歸結到要害是不知馬。呼應了前文,證明了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

第3段大意: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4、齊讀第3段。

(四)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着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明確: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説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説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於沒有千里馬。再以餵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後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説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覆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六)課堂練習:

l、教師領讀全文。

2、分別指名學生逐段試背課文。

  七、佈置作業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2、翻譯並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着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翻譯課文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説:您聽説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脱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這)馬也美不外見(表現,表露)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怎麼)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策(馬鞭)而臨之其(難道)真無馬邪(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附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六、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⑴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3

課文分析:《馬説》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着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

3、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誦讀品味法。

3、創造性學習法。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屏幕,屏幕上畫的是什麼?(馬),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那麼,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麼呢?(千里馬)同學們聽説過“伯樂相馬”的故事嗎?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後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屏幕顯示課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2、寫作背景。

(屏幕顯示)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説》,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歎。

3、文體簡介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説”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説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説的“託物寓意”。“説”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説”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説》、《捕蛇者説》、《師説》就屬這一文體。

(三)朗讀教學

初讀課文,正音上口:教師配樂範讀全文(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以小組為單位,互讀課文,對照註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四)課文分析: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2)解決重點字詞(屏幕顯示)。

(3)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4)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5)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説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

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裏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2)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4)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

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説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誇張的説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作者最後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5)思考鞏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②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歎息的?

③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6)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7)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後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歸納一詞多義及通假字現象(屏幕顯示)

(五)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

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最後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屏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顯示版書)

(六)品味意境

1、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諷刺。

(七)擴展延伸

有人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託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麼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學習了本篇課文,請你給韓愈寫一封信,談談你學完本文的感受。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思路

1、知識教學點:

⑴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

⑴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⑵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滲透點:

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製作、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設想

1、鏈接教學,決不滿足於某一課的內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課內容為核心,將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廣泛地閲讀;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學,一課上完,不以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為滿足,而是重新提給學生新的問題。一課上完是終點,同時也是中國,是某個問題研究的起步。

3、主張“情氣説”,作者寫時以情使氣,以氣結句,我們讀時反過來由句尋氣,由氣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

2、作者介紹。

3、文體介紹:“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二、正音

學生聽課文朗讀,給生字注音,劃出通假字。

三、學生初讀課文,試領會課文內容

1、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2、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3、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4、學生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2、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⑵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⑶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⑹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⑴同桌間互相聽讀。

⑵指名學生朗讀。

⑶全班學生齊讀。

六、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3、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4、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悦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七、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八、課堂練習及會考鏈接

九、課外閲讀

十、遷移討論

以我們學過的文言文為依託,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的素質”

十一、佈置作業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5

  一、導入

1、導語:世人常常感歎機遇不至,自己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難遇上一個欣賞自己的伯樂!於是,古之文人常抒發出不平之鳴,從屈原的《離騷》到李商隱“不問蒼生問鬼神”,直到韓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於是,歷史上演了一幕幕時常相似的畫片: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不能不令後人為之扼腕長歎!

在唐風的天空裏,值得後人稱讚的還不只是韓愈的“伯樂”“千里馬”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在於他這種“以文為詩”,詩文結合的寫作特點,在他的倡導下,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風,而代以先秦兩漢散文的特色,為中國文學發展帶來了震撼千年的影響,於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運動”中誕生了;於是,在唐風宋韻中,又站立起了八個頂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馬説。

2、文體知識:a,關於韓愈字、作品。B,關於説,馬説,什麼意思?是馬要説話嗎?(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學過的還有《愛蓮説》,以後還會學《師説》、《捕蛇者説》

  二、朗讀:

1、範讀。

2、又到了單獨吹竽的機會了,誰願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學點評他吹的怎樣?優欠、有無問題。(調吹的準不,輕重緩急、情吹出來了嗎?)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請同學這樣啊:對照註釋及資料,口頭翻譯,可以同學間交流,也可以和老師交流。2、(--分鐘後):請同學們提出質疑不解處、困難處。例: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3、老師也提幾個小問題來考考你:答案均板書在北側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義不同的詞語,可以兩個人一塊兒找,比如“食”。明確:食(食不飽,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頓;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本領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夠)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幾個通假字:食通飼,見通現,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説説這三個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4)説説兩個其字的用法: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其1表反問語氣,其2表感歎語氣。幾位同學試讀。建議“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句號該為感歎號,哪一個好?給編輯部去一封信)

4、請一位同學通譯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話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

1、明確:其真不知馬也。因為缺少了伯樂的眼光,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將會怎樣?被埋沒。

  五、找出被埋沒的遭遇表現?

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六、不認識千里馬的人對千里馬發出了怎樣的感歎呢?

明確:曰,天下無馬!……更荒唐可悲的是,還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駒面前説,天下無馬。作者發出了增樣的感慨呢?嗚呼……

  七、作者僅僅是在寫千里馬的故事嗎?

強調:人的故事:《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板書:

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樂—比喻—識得人才的人

食馬者—比喻—埋沒、扼殺人才的人

託“其真不知馬也!”的故事—託物言志(或)—言“埋沒人才”的道理

總結: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和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揭露和控訴。

  八、拓展延伸

那麼,假如你將來也遭遇到懷才的情況,那麼你會認同以下哪一種情況呢?也可以談談這幾種情況以外的認識。

1、毛遂自薦,錐在囊中,脱穎而出

2、蘇秦,懸樑刺股,發奮再學

3、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4、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5、諸葛亮,三顧茅廬方出山

6、姜子牙,垂釣等待,80歲遇文王

  九、作業:背誦課文

結語: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生不逢時、知遇之難,今天,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不愁沒有伯樂,只怕沒有真才。我希望你們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來的千里馬。能做到嗎?(能!大聲點,能!再來一遍,能!)

  《馬説》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6

  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馬説》選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學家。他與柳宗元共倡古文,並稱“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2、文體、背景介紹。

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記敍,也可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相當於現代的雜文或雜感。七年級學過的_______________就屬這一文體。

寫作背景:韓愈不僅是千里馬,而且是極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馬:25歲中進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稱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有《馬説》、《師説》等經典詩文。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馬:本文寫於韓愈初登仕途之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始終未被採納,只得相繼依附於節度使幕下,鬱鬱寡歡。他一生多次被貶,縱有“憂天下之心”,卻無施展之處。

3、字音、字形、詞語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伯樂()駢死()槽櫪()()相馬()

粟()外見()食馬()

(2)藉助詞典、書下注釋及有關參考資料,解釋下列劃線的重點詞語。

①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④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⑦執策而臨之()()

(二)初讀感知:這篇文章作者為什麼要對“馬”進行這麼深入思考呢?

  二、合作探究。

活動一:誦讀。(抓住兩個字“語氣”)

1、用句子內部的停頓來表達語氣。

①學生試讀。

②老師範讀或放錄音。(學生在文中做標記。)

強調點撥:“食(sì)馬者”“食之不能盡其材”“食”的讀音______。劃出停頓:“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③學生朗讀。

2、通過句中關鍵的詞語來表達語氣。(文中用了很多“不”字,同學們數數有多少個?)

①點撥:朗讀《馬説》,就要把“不”字讀好,它表現了作者的不平,表現了千里馬的遭遇,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頓的基礎上,通過讀好課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表達文章的語氣。讀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慢一點讀,要旁若無人地大聲朗讀。

②學生朗讀(多種形式朗讀)。

3、通過句末的歎詞──三個“也”字來體會文章的語氣。

①老師範讀。

點撥:“祗辱於奴隸人之手不以千里稱也”(讀出惋惜的意味)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現出不平的語氣)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讀出作者憤慨的語氣)

②學生自由朗讀。(多種形式讀)

4、要學會表現精段裏的語氣。(排比語氣,對食馬者嘴臉的勾畫,作者的憤慨。)

老師範讀點撥,學生自由朗讀。

5、學生演讀全文。

活動二:積累。

1、聽記積累。(聽老師講解並記錄)

奴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馬説”的“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馬之千里者”的“之”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稱也”的“以”字,_______________;“故雖有名馬”的“雖”__________________;“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的“是”_____________;“且欲與常馬等”中的“等”_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積累:(文言文中有很多的詞是反覆地用,有的時候就表現出同形但意義不同的情況,我們稱之為一詞多義。)

每個人找一組這樣的詞,字是一樣的,如“之”,“其”等,但是它們的意義不同。小組合作尋找。)

3、翻譯積累:對着課文把它用説話的方式譯説一遍,把它講成白話文。

4、背誦積累。(指導背誦課文)

活動三:主題探究,歸納寫法。(結合寫作背景)

①“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在文中各有什麼比喻義?

千里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馬者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樂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用了什麼寫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怎樣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要求説話要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2、對比閲讀。(16分)

馬説(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千里之馬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註釋:①涓人: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②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麼。③捐:白白費掉。

1、給下面句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1)駢死於槽櫪之間()(2)一食或盡粟一石()

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詞的意思。(7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

(2)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買其首五百金。____________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

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託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寫法。《馬説》一文,作者以“千里馬”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食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馬説》與《千里之馬》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請簡答它們的不同之處。(2分)

  四、佈置作業。(根據學生基礎選做)

1、默寫:(用文章原句填空)(1)本文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着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小文章。(可以試用文言表達。)

  五、板書設計。

馬説韓愈

辱、駢死(悲慘命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食不包(直接原因)嘲諷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不知馬(根本原因)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

託物寓意

自主檢測:2答案

1、(1)pián(2)sù(2分)

2、(1)鞭打(用鞭子打,驅使)(2)同“返”(返回)(2分)

3、(1)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不認識千里馬吧!

(2)死馬尚且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4分)

4、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2分)

5、《馬説》中的“千里馬”因為不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千里之馬》中的“千里馬”因為君主渴求並能夠採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脱穎而出。(意思接近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