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簡史讀後感

校園3.66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簡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簡史讀後感

簡史讀後感1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書,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東西。不管是大人、小孩還是老人,不管是老師、教授還是科學家,都需要讀書來獲取新的知識。今天,我就給大家説一説我讀《宇宙簡史》這本書的感受。

一聽宇宙簡史這四個字,就知道這本書是講宇宙的。這本書是大名鼎鼎的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書先帶我們回顧一下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再講宇宙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大爆炸中產生的,然後一直不斷的膨脹下去。接下來談一談黑洞,説了黑洞是怎樣形成的,掉進黑洞的人會怎樣。還講述了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中泄漏出來,黑洞並不是像人們想象得那麼黑。又講到科學家們設想:時空可能在範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然後解釋這個問題:儘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和未來為什麼如此大不相同。最後講科學家們正如何尋找一種統一理論。

《宇宙簡史》這本書雖然有些地方我們讀不懂,但多讀幾次還是能理解一點的。這本書中有許多圖片,能幫助我們認知這個天體的樣子,而且圖片旁邊還有字,可以讓我們知道這個圖片説的是什麼。書中提到的某些詞或者人物,書中的空白處也有寫關於這個詞或者這個人的資料。讀了這本書,我又瞭解了關於宇宙的新知識,知識面更廣了,我還要多讀書,瞭解更多的知識。

簡史讀後感2

在最近,我新讀了一本書,書名叫《萬物簡史》。説實話,我從來沒有讀過這麼科學,這麼生動,這麼令人歎為觀止,能讓人真正學到知識的好書。

這本書以世界萬物為主題,從大到無邊無際的宇宙,到小地肉眼根本看不見,但是卻起着重要作用的質子;從我們依賴的地球,到地球上的化學元素;從一些偉大的發明和人物,到威力巨大的自然災害;從令人驚歎的生命進化史,最後又到了被我們人類統治的糟糕的地球。所有的數據都詳細而精確,匯聚了所有科學中的真理,語言生動有趣而優美,幾乎到處都運用到了一些修辭手法,不禁引人入勝。

我特別喜歡讀一些有關生物的書,《萬物簡史》正好是我的最愛。不過,與其它書不同的是,我還特別感謝這本書,是它讓我知道了,科學是如此引人入勝,讓我不知不覺遨遊了知識的海洋,探索宇宙與世界的奧祕,思索人類的未來······謝謝它讓我知道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結論及數據,如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令95%的生物退出了生命的舞台,一個字母i上面的點裏面有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質子!

特別感謝本書的作者——英國的比尓·布萊森,也特別感謝《萬物簡史》,是他們給予了我這一個繽紛絢麗的科學世界。"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一切的一切,等待着我們的發掘和探索,這是《萬物簡史》讓我知道的一種偉大的科學精神。

簡史讀後感3

《人類簡史》前一部分講述的是,世界上的秩序是依託於想象所建立的。

農業革命後人類形成了大型的村落,再形成城鎮,最後成為都市。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之後短短的幾千年便出現了城市,王國,帝國,在時間上不足以讓人類發展出能夠大規模合作的本能。所以,如何構建秩序建立大型羣體之間分工與合作就成了首要的課題。

合作網絡的建立是建立在虛構的故事和真正的相信者基礎之上。書中講到,許多我們現在以為合情合理的概念與事物都是依託想像建構的。

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公元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都是虛構的故事,人人生而平等與人權等概念,也只不過是虛構出來的,這幾乎顛覆我以往的認知。但作者又從生物學和科學角度去論證了這一論點,只不過是由於多數人都正在相信這些虛構的故事是真實客觀合理的存在,才使得我們身在其中而不覺然。

這讓我不禁想到我們是先相信才看到,還是看到才相信?

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當有人給你建議一個從未想過的目標,你相信嗎?對於人生風險不可規避只能用合理的方法轉移風險造成財務的的損失,你相信嗎?對於足以改變世界新生事物誕生的初期,如阿里巴巴,你相信嗎?

先相信才看到是智者,鬥士會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如《漢謨拉比法典》和《獨立宣言》的創立者,看到才相信只能是更從者,永遠瞻仰別人的榮耀。

簡史讀後感4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裏,我最喜歡閲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祕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遊蕩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説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象,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字真是巨大啊!

驚奇和感歎組成了這本科學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與美式搞笑絕妙融合,貫穿全書,使我收穫頗多。這真不愧是一本能獲得最高榮譽的書!

簡史讀後感5

就在今天我拜讀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史蒂芬·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讀後我受益匪淺,百感交集……

這本《時間簡史》主要講述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時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霍金用敏鋭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了已被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探尋時間和空間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祕密這一未竟之業中,它將引導世界各地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探尋宇宙的祕密。

霍金生於20xx年,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20xx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説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輪椅上完成了《時間簡史》這部著作,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他承受了我們普通人難以想象的病痛和折磨,但他卻以他堅強不屈的毅力在輪椅上完成了《時間簡史》。我真是無法用語言表述我對他這種精神與毅力的敬佩。

霍金的身殘志不殘讓我到終老都不會忘記!他以他的毅力書寫了他生命史上最光輝的一筆!他的精神我將刻骨銘心!

簡史讀後感6

目前來看,人類的科技之所以會持續進步,是因為人類慾望的無窮無盡,或者説正是人類的慾望推動科技的進步。可是一旦生命只是算法的一種存在形式,那麼知覺、情緒和想法對決策雖然很重要,卻只是它們唯一的存在意義。一旦科技的發展能夠設計及重塑意志,就無法再把意志看作意義和權威的本源。能夠設計和重塑意識的智人,又怎麼進一步推動科技的改革呢?還是説我們把一切都交給更為智能的算法,讓其自行演化升級,終至我們無法控制的地步?

可是生命如果真的只是算法,人的意志真的能夠被改變,那麼只有46億年壽命的地球都能發展出的科技,已經140億年高壽的宇宙的科技發展又會到了何種地步呢?會不會所謂的地球,所謂的智人都只是更高等生命的實驗呢?就好像我們對小白鼠進行神經元的刺激讓其完成特定的指令時,它們也不會有被控制的感覺,而只是以為是自己做出的決策啊!

一直以來,我們都將人類的意識自由看成是一切意義的來源,而能夠被改變的意識就將不再自由,那麼一切也就失去了其應該存在的意義。這個社會現存的知識體系以及道德體系或許都會土崩瓦解,未來的路到底會在哪裏,誰也説不清。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收斂自己的慾望,那麼終將會被自己的慾望所累,而如果整個人類都不知道收斂自己的慾望,那麼或許人類終將毀於自己最得意的成就。

簡史讀後感7

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對比:

在18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旁。

而在21世紀,數據主義則可能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數據為中心,把人推到一邊。

作為人文主義的忠實擁護者,對未來是絕對的樂觀派,不相信數據主義會推倒人文主義。

科技變革的21世紀,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努力創造的時代,一切與我們息息相關。作者所説的算法統治世界的假設,不管多麼有理有據,反正我是不會相信。

人文主義能取代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主義,是人真正需要愛與自由,而對於數據主義取代或是推倒人文主義的説法,感覺有點虛妄。數據是人創造的,反過來又操控人,那人真的那麼需要數據嗎?

就目前的形勢看,雖然科技的列車在極速前行,但人們總是在“居安思危”地預測着,防範着數據統治人心,數據主義稍露苗條就會被人們所厭惡,就算算法比我們更瞭解自己,作為充滿好奇心與好勝心的人類,怎麼可能將自己的世界局現在算法推薦的標籤裏?

相反,我覺得科技變革不斷推進,數據主義的出現只會讓人們意識到人文主義的重要性,在大量數據流中,人們最終會覺得,最珍貴的還是人性!

簡史讀後感8

這些天在看一本書——《萬物簡史》,萬物簡史讀後感。拿起來厚厚的書,今天看完,他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那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那裏去?"

這一千古命題做了精確的闡釋。讓我瞭解自己的存在是多麼的萬幸,準確的説是無數個萬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們。我們坐在電腦旁,敲打鍵盤表達獨特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謹慎的進化成就了現在相對高尚的我們。

否則也許現在的我們是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潛水的兩棲動物呢!也感謝地球為我們提供了危險又賴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間!

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化學家等等,為了瞭解和探索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曾經在課本上看到的那麼簡短的一句話,一個看似簡單的公式。

在百年前,是經過了那麼漫長而艱苦的實驗、討論、證實才找到相對的真理!甚至是犧牲了生命換來的。同時對於科學家們遺憾的是自己的科學結論往往都是在老年或過世之後才被肯定。

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讓我在驚訝瞭解了萬物的存在和發展,同時也讓我感覺存在的不易、幸運與責任!

簡史讀後感9

《萬物簡史》以簡短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描述了世間萬物如何演變而來,並揭示了許多科學理論。

作者是一位英國人,他從小就喜歡科學讀物。每當讀了以後,總是問:“他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本書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問題。當前,國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講的科學理論,由於許多高深的專業術語,學生們並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淺顯的文字加以闡述,則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書中講到的“萬有引力”,雖然我很早便聽説牛頓的這個著名理論,但並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讀完了關於它的敍述,才徹底明白了它的含義。作者這樣寫道:也許你正在看電視,這時,你吸引着電視機,電視機也正吸引着你;你吸引着椅子,椅子也吸引着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着。世間萬物都有引力,物體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時你感覺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緣故。

經過這樣的解釋,我也就懂了“萬有引力”地道理。所以,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科學類書籍最好看、最有價值的一本書。閲讀這本書,真正使我瞭解了宇宙的一切奧祕。

簡史讀後感10

這是一本綜合各學科的知識,同時又趣味盎然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我的思考方式。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大數據這個詞應該是耳熟能詳了。在我讀到本書的最後一章數據主義時對大數據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刻的認識。

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最能體現數據主義的是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大家都知道計算機是用來輔助人類處理各種數據的。

那生物和數據有什麼聯繫呢?生病了去醫院找醫生是件很平常的事。在將來醫生可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因為醫生在瞭解病人的狀況後主要依據自己在醫學院校所學的專業知識找到解決的方案。

但人總有出錯的時候,可能是因為今天病人太多產生了疲勞或者是其它原因,誤診事件還是時有發生的。機器人便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此類事件發生的概率

可能你會説醫生也有獨特的地方,比如説可以關心病人而不僅僅是治病。達爾文之後,生物學家開始提出解釋,認為所謂感覺,也是通過進化千錘百煉的複雜算法,能夠幫助動物做出正確的決定。

既然生物感覺也是算法,那麼機器人也可能會擁有情感。

生命本身其實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從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到重大決定的抉擇,都是人對各種數據處理的結果。

簡史讀後感11

“人是從地球上第一批動物演化而來的嗎?一個人的DNA有多少個億的密碼字母?一個普通身材的成年人,軀體怎麼可能包含着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帶着一連串疑問,我翻開了這本厚厚的《萬物簡史》。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元素的週期規律,是從北美洲的單人紙牌遊戲中獲得了靈感;達爾文為蚯蚓彈起了鋼琴,是為了研究聲音和震動對它們的影響;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科學從未如此引人入勝,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也從未如此充滿驚奇和美妙。

《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使我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和神奇,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珍惜她的美好,並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

簡史讀後感12

就在今天我拜讀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史蒂芬·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讀後我受益匪淺,百感交集……

這本《時間簡史》主要講述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時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霍金用敏鋭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了已被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探尋時間和空間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祕密這一未竟之業中,它將引導世界各地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探尋宇宙的祕密。

霍金生於1942年,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説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輪椅上完成了《時間簡史》這部著作,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他承受了我們普通人難以想象的病痛和折磨,但他卻以他堅強不屈的毅力在輪椅上完成了《時間簡史》。我真是無法用語言表述我對他這種精神與毅力的敬佩。

霍金的身殘志不殘讓我到終老都不會忘記!他以他的毅力書寫了他生命史上最光輝的一筆!他的精神我將刻骨銘心!

簡史讀後感13

讀完這本書感覺不錯,分享給大家。

作者通過4部分分析了人類的過去和未來。

第一部分 認知革命,説了人類的起源,以此告訴人們,人類只是很普通的一種生物。來源於大自然的基因突變和篩選。

第二部分 農業革命,講述了農業的產生導致智人數量大增,並且導致其他物種減少,人類成為大自然主宰。並且因為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導致出現階級。

第三部分 人類的融合統一講述了金錢的產生,帝國的影響和宗教的本質。尤其講了宗教很多種,而且相互之間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部分宗教發揚光大是因為這些宗教屬性帶有擴張氣息而已。

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講述了科學的重要性,而且科學大大加速了人類前進的速度,未來成為不可預測的,變化極快的。

本書重點講述了歷史的上的幾個帝國,講述了人類犯下的罪,側面證實好壞真假都是相對的,所有意識形態都是想象出來的,並且受到後來者的極力維護。本書客户的闡述了,世界沒有神,物種是進化的後果,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科技的厲害之處在於極快的改變了人類世界,未來難以預測。過分的貪婪和不節制將導致人類的毀滅,必須從意識和科技上改變這種後果。

簡史讀後感14

作者的很多想法都很獨到。烹飪改變了人類的進化,人體腸道縮短,大腦得以更好的進化;從遺傳的角度來説,小麥是否是最成功的,它幹掉了其他物種,讓自己得以鋪天蓋地的繁殖,讓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種植它,為它服務;是一個個偉大的虛構故事讓人類協作聚合在一起,例如宗教、例如國家,都沒有實質的意義,只是講了一個故事,讓所有人信服,併為之打拼。動物靠自身器官的進化來維持生計,而智人靠日益發達的大腦,製造工具利用工具,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智人從採集者轉變為農民再到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遠航到其他島嶼,佔據了地球上各個角落,所到之處生靈塗炭,滅絕了所有會危及到自身的物種,長毛象、地懶、劍齒虎,包括小島上的原住民,包括人類一族但不是智人的尼安德特人都未能倖免。

作者不停在質疑,我們並沒有因為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活得輕鬆,相反幸福感在下降,自殺率節節攀升,我們個體的痛苦和努力只是換來了羣體的進步。

智人的未來會不會被生物工程、仿生工程、無機生命給毀滅?生物工程例如植入基因,挑選最優基因組成新的智人;仿生工程,例如製造機械手臂;無機生命就可能把我們的記憶備份傳輸到一台電腦裏,構建人工大腦,讓這台電腦的思想舉止都像正常人一樣。細思極恐,人類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並未跟上,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發展,並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簡史讀後感15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書名很牛叉,內容也很牛叉,簡直裝叉必備!

書中內容時間跨度之大,完全與書名相匹配。讀完基本可以對人類從過去到未來的發展進化有一個簡單瞭解,對於一個知識儲備不足的人來説,簡直可以是科普寶典。

但由於書中介紹內容時間跨度大,所以即使在重要節點處內容也不十分詳盡。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市面上有很多詳解書籍可供鑽研。

下面介紹本書讀後感。

第一,很慶幸在讀這本書之前讀了《殺戮與文化》並且不小心看過《神的歷史》,因為書中對這兩方面的描寫並不多,但是這兩方面卻在推動歷史。人類的發展時刻伴隨着殺戮,從人類還是直立人甚至更久以前,殺戮就是活下去唯一的辦法。而宗教,是凝聚一羣人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甚至出現在部落、國家、民族、金錢等一系列概念之前。

第二,由於書中內容時間跨度更長,所以讀這本書有一種站在上帝的視角旁觀人類的趕腳。會更容易跳出人的身份來思考人,這很重要。因為旁觀的時候對優點和缺點的認知會更少有主觀偏見。

第三,着眼於個體的時候,會把人與人之間的事放的更大,而着眼於歷史卻能清晰的看到個體。這對思考特別有好處。

第四,書中雖然對人類過往描述的更多,但因為主體始終都還是人,所以,今天的很多情況在歷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與根源。

第五,讀過本書後發散了好多,譬如自由、快樂,還有其他。

標籤:讀後感 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