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談修養讀後感

校園2.23W

修養,指人的行為和涵養,與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緊密的聯繫,即為人綜合素質的表現。通過閲讀你都有哪些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談修養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談修養讀後感

  談修養讀後感篇一

朱老先生這位20世紀的美學大家,一直很仰慕他的大名,再一看這書名比較熟悉,而且感覺逼格很高的樣子,所以就打算看看。雖然這本書完成到現在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現在來看,依然不過時,依然可以從中汲取到很多精華,這就是大家的作品,完全和現在的作品不在一個檔次。

這本書看完後給我的感覺是作者高屋建瓴,語言樸實,不用華麗辭藻堆砌,而是實事求是的分析和看待事物,讓人在感受到作者的深厚功力同時能學習極具實用性的知識。作者不是一個光喊口號的愛國者,他是一個真真正正、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深愛着這片熱土,愛這熱土上的人民,愛這熱土上的國度。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濃濃的愛意,也感受到對遭遇苦難的同情和未來美好的希冀。

懶,萬惡之源,這個存在於人性中的熵,存在於人本位中國的每一個人身上,我們要保持對其高度的敏感,才能將個人的修養提高,從而改善社會風氣。懶,無處不在,哪裏都有它存在的痕跡,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加思考,在與懶做鬥爭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不要輕易就範。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大家都習慣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時候,我們不像其他人那樣懶得去思考,稍微動一動我們的腦袋,根據我們掌握的科學知識,好好思考下我們應該何去何從。這已經就很了不起了,也就踏上了與懶做鬥爭的道理,長此以往,你的個人修養會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提高,從而感染到周圍的人,慢慢擴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説不定你在一不小心之間已經改良了社會風氣,改變了世界。

這是一本適合年輕人看的書,這是一本適合真正愛國者去看的書,這也是一本適合心中有大愛的人看的書。

  談修養讀後感篇二

《談修養》讀後感 一代學術宗師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先生的《談修養》闡發人生修養途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了許多青年讀者。作者以其心理學的專長和思想文化的觀察,把握個人心性與社羣國族之間的互動,一一道破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的屏障,引導人生趨往康莊與豐盈。

其中的“談讀書”這一章節對我影響頗深。

文中説“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户炫耀傢俬,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作為一名教師,在一定意義上説,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書的空間,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因此,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我們要把讀書活動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促進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與反思,提高師德素質和自身修養。

在讀到“談冷靜”這一章節時,我也有許多感觸。

文中説“一件事常有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頭腦不冷靜的人處之,便如置身五里霧中,覺得需要處理的是一團亂絲,處處是糾紛困難。一個冷靜的人常是立定腳跟,胸有成竹,所以臨難遇險,能好整以暇,雍容部署,不至張皇失措。我們中國人對於這種風格向來當作一種美德來欣賞讚歎。”

作為一名班主任,一個班級由於學生眾多,性格各異,在教學中,

總會遇到個別學生行為怪異,言行讓老師和學生無法接受,不時惹得我們勃然大怒,但我們回頭想一下,我們發怒後,除了傷害了我們自己的身體,影響了教師形象之外,對學生有何教育意義呢?不僅沒有,有時甚至因我們的發怒,反而傷害了學生的心,讓我們陷入尷尬境地。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老師,不會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更不容易在教育教學中取得優異的業績,老師只有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才會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餘。而有的老師就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學生的錯誤,冷靜的想一想,他們畢竟是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學生不犯錯誤,老師教書育人從何談起,就因為學生容易犯錯誤,老師能有效的幫助他糾正錯誤,才體現出老師工作的重要性。 從《談修養》中我還讀到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做人不一定要流傳千古,轟轟烈烈,但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有時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體現一個人的品德。同樣,在工作中,一個和諧的集體,不是僅僅只靠一個人就能創造的,而是靠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成功的,人人都有優點、缺點,再聰明的人也有犯錯的時候,關鍵是要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只要人與人的關係調處得好,工作和生活都會很愉快的。

  談修養讀後感篇三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談修養》有感

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一本簡單190多頁的小冊子,充滿作者對於本民族本國家青年的,殷切教誨與期望。作者用自己多年的經歷和感悟,道出自辛亥到抗日時代間,中國青年的問題與出路。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七八十年後的今天,問題故在。然,今日無亡國滅種的危險罷了。

全書由關於若干個小主題的文章彙集的,看似散筆、邏輯性又十足。書中的道理娓娓道來,讓人不經意地讀進心裏去,而這些道理或許自己本來就知道,只是有些沒做到,有些做到了。在這裏只是對頗有感悟的幾點談談想法。

關於朱先生成此書的時間,序中提到是在四十年代,故先生在書中提到的某些有關時局和百姓生活現狀的內容,今天看來有點於實不符了。比如談到民族生命力時,書中提到學生飯食多為白飯青菜,缺乏營養,至於生理毛病引起心理毛病。關於這一點,我認為現今國內大多食堂還是已經有所提高,起碼不至於讓學生“黃皮刮瘦”。但問題倒也還是存在,比如仍存在安全隱患,還有飯價問題等。 關於讀書。

先生書中提到:“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這是我記憶最深刻的話,以此警醒曾經採蜜式讀書的我。

採蜜式讀書,也就是全憑興趣去讀書,其實並無實質性的好壞。但是很容易產生讀而不專的現象。書中所言“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一語驚醒夢中人。人最可怕的是難以自知,讀書也如此。認為讀的很多,懂得很多,但卻腹中無物比沒讀書的人還要顯得沒有修養。因為其缺少最起碼的踏實,認真。倘若一個人踏實認真,而另一個讀書萬卷卻只誇誇奇談。我還是仍會選擇前者作為朋友。

“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採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這句話還是能夠體現出朱先生對於“只按興趣讀書的”一種不太讚許的態度的。

另外有關惻隱之心,我倒是比較贊同羅素的看法。現今懷有惻隱之心的人的確太少了。別説去幫助不認識的陌生人,即使是周邊的人,拒絕伸以援手或直接躲開的現象也不是沒有。某個社會事件發生了,微博、新聞到處見跟風的人。這些人或言辭激慨,或持道中庸,但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瞭解事情原委的,是真正冷靜客觀的分析了事件的,是懷抱一個惻隱之心去評論的?或許像作者説的,不乏人其實是懷着幸災樂禍的心態去“湊熱鬧”。

而我自詡也是做不到作者所説的“悲天憫人”的境界的。畢竟這是惻隱之心的最高境界。胸懷天下,悲濟蒼生很高大,讓人矚目。這樣的人,我想應該也是“聖人”級別吧。我對這種人是由衷的崇敬!

我真正覺得看了這本書竟然升起幸福之感的,是一些儒釋道三家見解相左的問題,以老先生的見解作參考,覺得特別靠譜。

比如道家認為:儒家講以德報怨,那以何報德?所以要“以直報怨”。佛家更遠,簡直就無怒無怨的,什麼心都不起,始終清靜。我自己覺得只能做到“以直報怨”,所以看到朱老先生也持這個觀點時,簡直高興。

還比如佛家講痛苦皆因“我執”,如果去掉“我執”,就離苦得樂了;道家跟這個差不多,“無為”,不執著,“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沒有差別心;只有儒家,一整套禮義仁智信,全然入世的。調和三家,“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説起來簡單,怎麼才能做到呢?

朱老先生認為:無“我”便無主見,無人格;執“我”便是持成見,逞意氣。——恰如電光閃過腦門,心裏直説對啊對啊。

去我執,是一回事,但不能去得連我都沒有了,因為人若未出家,沒有主見哪成呢?


標籤:讀後感 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