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詩經讀後感5篇

校園1.9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詩經讀後感5篇

詩經讀後感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千古傳誦的佳句,他讓我第一次認識了《詩經》。自那以後,我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這是一首情詩,含蓄的表達了古代人的思想情感,這便是我對其的第一印象。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詩經的美妙神祕的意境。

這首詩歌曲調優美,朗誦起來琅琅上口,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他運用了反覆的表達效果,突出了主人公堅持不懈,不斷進取的精神。詩中描繪的“伊人”也給予了我一種高深莫測,琢磨不透,高貴優雅的氣息。

通過詩經中的這兩首詩歌比較,我發現了詩經的特點——以抒情詩為主,表現出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涵義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使我感覺詩經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在形式體裁,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表現手法上,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所體現的巨大藝術魅力。

讀了詩經之後,我彷彿體會到了諸葛亮的心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樣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在詩經中處處都有所體現——“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那一句句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我的腦海中迴盪。他們彷彿一盞盞黑暗中的明燈,在我彷徨無助時,點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前方的路途。

《詩經》,大多是情詩。一直覺得詩是相當沉悶的,拘泥於形式,可卻沒想到詩也是可以那麼美的。用那些簡單的、短小的句子,勾出一幅幅明媚的畫,也有活力,甚至也瀟灑也浪蕩也有那些不羈的情愛。

其實真的很難説自己喜歡詩經,因為即使有註釋,有辭典,還是很難讀懂《詩經》當中的每一個篇章。明白《蒹葭》那種經典橋段那是自然,可是其他,真的卻是無能為力。 讀《詩經》的時候,真的是花費了不少功夫。去了解一篇篇詩文背後的故事,開始瞭解中華文化,瞭解民族風俗,同時也被那些在現在看來屬於天方夜譚的痴情男女。

《詩經》終究還是美麗的,可是卻被誤解。後人對於它的解釋,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偏差的。甚至因為重男輕女而隱瞞或篡改作者的名字,也許是出於好意,可是這樣的《詩經》,卻是變得拘泥。可是它卻還是依舊美麗,無論是身處那些條條框框之中還是於我們閒來無事的翻閲。每一個人讀到它的時候都會因為各自不同的心境而對它產生不同的理解詮釋。 我最喜歡的篇章,是《詩經》中“邶風”裏的《擊鼓》一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美好美的一句話,比起“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更多了一份平淡温馨;比起“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更多了一份羞澀含蓄。

讓我牽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頭到老。真的是很美,問世間,能有幾多人從相識到死去仍是相愛的?多少轟轟烈烈的愛情又能支持到最後?從來就不相信山盟海誓,總是笑肥皂劇裏面那些人白痴的守着一句誓言始終孑然一身但卻被背棄。可是,這句話,我信。它沒有那些華麗的辭藻,只是最普通的情和愛。為什麼要結婚呢,只是因為要相愛的兩個人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不重要,即使你變成了老太婆,我變成了老頭子,即使你開始長皺紋,我開始發福,這些都可以不重要。因為我不在乎,我在乎的,僅僅是我會和你一直在一起,我們會一起慢慢變老,一起面對所有的所有,這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很久很久後的一天,我會發現,慢慢的,我的眼睛變得有點像你的眼睛;你的微笑也變得有點像我的微笑;我們走路的步伐變得一致;我們説話的語氣越來越像……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是那麼的默契,因為我們一起度過了那麼那麼多。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許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理所當然,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真正的做到呢?

詩終究是詩,也許詩是事實,又也許,只是那些古人寄託的美好情感。那些美麗的願望,那些美麗的惆悵,那些美麗的憂傷,不僅僅是存在詩中的,也讓讀它的人為之心動。

《詩經》裏充斥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儘管它也許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讀懂,儘管有很多人認為不值得。

《詩經》,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書的心靈相遇,也是如此歡欣。任何時候打開《詩經》,都有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撲面而來,那裏有初民們淳樸温厚的氣息、草木葳蕤的光澤、細緻而婉轉的相思、隱約而美麗的情懷??詩中邂逅相遇的那些“巧笑倩兮”的良人、“在水一方”的美景,讓我如醉如痴。

流;有“顏如舜華”的女子,也有“贈之以勺藥”的男兒。你可能“有女同車”,心情大好;也可以“執子之手”,期盼相守到老。大凡熱愛文學的人,多少都有點《詩經》情結。但經過三千年來各種各樣研究者的詮釋、解説,《詩經》愈來愈演繹成一部意識形態的解説詞。面對雖文辭優雅,但古奧、晦澀、註解繁複的《詩經》,大多現代人僅淺嘗輒止,只知《詩經》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難以領略其中的真味。再一提到《毛詩正義》、《詩集傳》一類,就像是寶玉一不留神撞見了賈政,興致先減了大半。説自己喜歡《詩經》的,多數只是喜歡《蒹葭》、《關雎》等篇章中的個別句子罷了。

走回《詩經》的時代,將心比心,以飲食男女的素樸心來領悟,才能瞭解《詩經》中的真意。

《詩經》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長達五百年的歲月風塵,或淺吟低唱,或鐘鼓齊鳴,頌聲煌煌。與今天詩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時,它既是禮儀,又伴和着最華美的樂章,既高貴也普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詩比歷史更真實。”那些讀起來詰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句子,都是從曾經鮮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來,是最樸實、最真摯的歌唱。《詩經》時代是中國人的孩童時光,我們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居室之側,採摘着快樂、憂傷和夢想。“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些古老文字並沒有在歲月風塵裏發黃,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開如花。在這一點上來説,我們與《詩經》之間雖有近三千年的時間阻隔,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懷着素樸之心觸摸《詩經》,性情的温度還在,情感的濕度還在。《詩經》不是來自遠古的“語言化石”,它像在地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蓮子一樣,只要有適宜的陽光、温度和水分,今天的我們仍可以讓她發芽、開花。無論“今夕何夕”,若你遊走在《詩經》的層巒疊嶂間,總會發現文字背後似乎裹藏着熟悉又親切的靈魂。

詩經讀後感2

《小雅·采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戎卒返鄉詩,它唱出了從軍將士們的艱苦生活和思念歸還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詩歌以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着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勝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戰之長苦,將士們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該小節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反映現實生活,開創了中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以抒情詩為主流,出於天籟,成於自然。四言形式,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雙聲疊字疊韻等眾多藝術特色。其中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更為一大亮點。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簡意賅,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朝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戍役,守衞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敍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等詩句,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裏卻是思歸的情愫,這裏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義上多了一層憂傷的情調,但它並不影響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正是因為愛國之深,害怕國家被獫狁所佔領,所侵略而表現出的憂愁,這樣一羣有血有肉的將士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一邊防禦着獫狁的入侵,一邊期望能夠早日打敗敵人回到故鄉這樣一種矛盾但又真實的情感深刻地反應了當時勞動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憂傷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淒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着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的從春到秋,薇菜從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到葉片肥嫩到最後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觀現象。時光無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徵着將士們的身心被時間而不斷地消磨着最後變得憔悴的事實。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裏,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因此在“采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裏的姿勢裏,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迴,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着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鬥之情。先是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緊接着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鬥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那獫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説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節的色調十分的華美,那層層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車,這裏洋溢着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但在殘酷的戰爭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只能任隨戰火的硝煙流逝,以及對遙遠的故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裏被沖淡了。反之是戰鬥時的高昂情懷。因為當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正因為身後有如此承載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這首詩的特點還在於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彷彿濃縮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命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這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裏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彷彿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裏,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裏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徵》裏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迴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在來來去去裏,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飢又渴的徵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事實上,這一首詩裏的確有着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説道:“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詩經讀後感3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最近為了給女兒取名字,又翻出來通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越是閲讀越是覺得詩經作品的厚重、雋永、耐人尋味。詩經的大部門作品都是寫在兩三千年前,現在讀來仍能感受到那時百姓家濃濃的生機和情侶間脈脈的情懷,仍能感受到王宮內的歌舞昇平和戰場上的車馬蕭蕭。古人云:不讀詩,無以言,或許這就是詩經的魅力,它可以帶你穿越時空,帶你感受百姓心聲、愛侶之情、家國情懷。

百姓心聲: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政治課本里總是強調,歷史的主體是人民,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是縱觀史書,真正描寫人民這個主體以及生活狀態的史籍寥寥無幾。然而我們可以透過詩經讀到幾千年前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讓你感同身受。"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國風·魏風·十畝之間》描寫百姓家輕鬆愉快的勞動場景的詩。詩章展示了一幅採桑女呼伴同歸的桑園晚歸圖,這個畫面熱鬧中透着安詳,忙碌中帶着歡樂。中國的農耕社會的耕作方式,據説從漢代到近代都沒有怎麼改變,這首詩也讓我還原了兒時的記憶,夏季農忙時節,田間地頭到處是熱火朝天的人在割麥、打場,累了大家嬉笑幾句,不亦樂乎,夕陽西下時,大家牽牛趕車,背後的夕陽餘暉散落滿地。歷史總是被描寫的狼煙四起,成王敗寇,正所謂"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歷史創造者的豐碑後,堆疊的都是無數百姓的森森白骨,而這些百姓的家人,則在等着他們早點回家。"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這是《王風·君子于役》的詩句。這首詩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雞已經上架休息了,太陽落山,羊、牛也從山上回來了,丈夫還是沒有回來,一個妻子開始思念丈夫,擔心他在外受飢渴之苦。同時也是在描述戰爭,看不到金戈鐵馬,看不到屍橫遍野,只看到一個女人夕陽下的背影,她在門前遠望,望穿秋水,黯然神傷。這首詩出自王風,王,是東周王都的簡稱,王風主要產自洛陽一帶,每當路過王城廣場,我總想着,兩三千年前,在西工或者孟津的某個地方,一個農婦,在某個角落,孤單影只的思念着他的丈夫,而他的丈夫只是歷史滾滾車輪下的一個兵卒,戰禍、破亂下,百姓只能身世浮沉雨打萍。想想現在,我們真該知足、珍惜眼前的生活。

愛侶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國小生都會背的詩句,出自《國風·周南·關雎》。此詩位列"詩三百"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對愛侶之情的重視,足以看出愛情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論語》中多次提到《詩》,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連孔夫子都為之叫好,可見此詩的寫的漂亮。它描寫的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他們的感情發乎情而止乎禮。《詩經》中還有許多歌頌愛情的作品,"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此詩出自《國風·衞風》,是先秦時期衞國的一首描述愛情的民歌,之所以對這首詩印象深刻,一是因為衞風在今淇縣一代,離我老家很近,我大姨家就在淇河邊上,小時候經常去淇河邊玩耍。二是這首詩產生了一個成語:投桃報李,三是這首詩還產生了一個名人的名字:愛情小説集大成者,瓊瑤。讀了詩經,你會發現有很多名人名字皆出自詩經,或者詩詞中引用詩經,足見詩經影響深遠。《詩經》中愛情詩不勝枚舉,所刻畫的愛情樣貌,應該是華夏兒女生活的原初典型,轟轟烈烈的愛情總會歸於平淡,普通瑣碎的温暖才是真。

家國情懷:死生契闊,與子成説。"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估計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詩出自詩經中的《邶風·擊鼓》,這首詩的意思不是描寫的夫妻之情,而是寫士卒征戰之悲。徵人自敍出征情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鄴,主要指我老家安陽一帶,每讀此詩讀,總能感到老祖宗征戰的豪邁與悲壯,家國情懷,戰友之情,溢於言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此詩出自《王風。黍離》,成語黍離之悲就是出自此詩。平王東遷洛,周室走向衰微,無力駕馭諸侯,雖保有天子稱號,但地位等同於列國。這首詩就書寫了古人在周王室遷都洛陽時難捨家園之情。對於亡國之痛,有忌諱,有不忍言,悲痛之情愈來愈濃。"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出自《秦風·無衣》,讀完這首詩,你就會覺得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秦軍虎狼之師如此同仇敵愾的氣勢能不令六國軍隊聞風喪膽?!每當讀起此詩,我總會想起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我為數不多喜歡的國產劇中它算一個,劇中冒名頂替的團長龍文章在帶領敗退遠征軍突破日軍重重阻擊和追擊返回祖國時,口中唸叨的就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他憑着個人魅力和這句"豈曰無衣",愣是將一羣流竄的兵痞帶成了一羣嶽武穆,讓潰軍炮灰團有了信念和希望,成了對抗日軍的民族脊樑。其實無衣跟劇中阿譯長官唱的那首歌是一個意思: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快團結莫作老病夫,快奮起莫貽散沙嘲!這就是詩經中的大情懷!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夫鳥獸草木之名。"老祖宗留下來的典籍真是博大精深,這次趁着給女兒取名字的機會重讀經典,有僥倖心理,最後卻也學以致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原意學子之服,後多指知識分子、賢才賢士,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以後可以多讀詩經這樣的國學經典,正家風重傳承,成為家國需要的子衿。

詩經讀後感4

《詩經》我每一次品味,讀過之後,頌過之後,咀嚼過之後,一次次發現它的美好永遠是那樣甘甜爽口彷彿是巍峨山泉聖水,《詩經》她恰如萬年的醖釀,仍然有一種清澈凜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著,那種崇高,那種聖潔詩歌文字裏的純淨所感動吸引!如是帶着新鮮、好奇的心情,我都會為書中氤氲着的靈秀之氣所傾倒,漫步於《詩經》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靜,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飄逸之美;輕頌《詩經》,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賞的曲調,遠離塵世喧囂之後洗淨鉛華,如此的無與倫比、令人心醉。

昨晚,我再次捧起《詩經》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毫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她能讓你懂得如何把今後人生歲月完成的更完美……每次讀後,我都要拿起筆做筆記,因為詩經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思潮與智慧。每次讀後,我總會潸然落淚……輕輕咀嚼書中那不可言狀的美好,那一句句一行行,都如同行雲流水般浮現在我眼前,縈繞在我耳邊。《詩經》中的詩歌沒有刻意的雕鑿,都只是用平實的筆寫下一些平實的事與情感,然而卻彷彿玉璞天成,真如宋玉所説: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以前老師説過《詩經》是各地民歌彙集而成,當時覺得實在是不可思議,這樣如同仙露瓊漿般的藝術品竟然都是古代先民即興而作的民歌,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令人敬佩。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是他們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傳唱不息的歌聲,是他們給我們開創瞭如此令人回味不盡的精神泉源,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愛祖先留下來的如此豐厚的精神財富呢?

説《詩經》就定然不能不説《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這句是很多人第一次讀到的也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詩經經典了,在我們青澀的年華里,多少人曾經為這一句而迷醉沉吟,憧憬着那些與愛情有關的字句篇章。事實上,《關雎》還是《詩經》的第一篇,少時學《關雎》,記得老師只是不停地給大家講解着其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如賦比興之類云云,今時今日,那些修辭手法大部分都早已忘記,然而誦讀詩文時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同學們懵懵懂懂的笑聲,我們永遠無法忘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每次讀到這句,胸中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物是人非的交替,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永無止境的輪迴吧。詩句中,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思緒紛繁,百感交集。那些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我們呢?我們經歷過一些事,看過一張張面孔,一次次遇見,同時也一次次擦肩而過,雖與征夫殊途,實際上我們同歸。在未來的日子裏,或許我們仍然會繼續這樣的生活,但是隻要自己覺得沒有遺憾,生活應該都是完美的。

靜靜地讀着悠揚的詩詞,飽含着的是哀婉與悽豔,考磐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勿諼,記得當初是因為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才得知有這麼一句的,郭襄對多年前的楊過難以忘懷,心中早已是一灘死水,然而在少林寺與何足道萍水相逢時卻因為這一句和那琴聲而心中頓起漣漪,不能不説是詩文的魅力使她迷醉。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獨宿,永矢勿告,她留下這樣一句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段沒有下文的露水情緣,然而這段我看很多遍還是無法完全明瞭箇中真意,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吧。

當然,詩經中所有的不只是關於愛情關於生活的句子,還有對國家的忠志之誓和對人民的憐惜之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你聽,這是戰士上陣殺敵前發出的吼聲;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看,這是勞動人民對剝削壓迫者的怒目睥睨。連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和揮汗如雨的伐木場上都能作出如此佳句,誰敢説生活中不能有藝術呢?今天我們過着一天天豐富多彩的日子,卻在不停地喊着無聊乏味,只能從一些低俗且毫無意義的糟粕中咀嚼着那些被別人嚼過無數次的笑料,這也不能不説是一種悲哀。我們只有認真探究生活的本質,才能獲得生活的樂趣,不然就只能在一陣陣機械的笑聲中糊塗地過完一生,而絲毫不明白自己究竟在樂呵些什麼。

記得去年在網上看見一個關於七月流火説法的笑話,説的是某位大學領導引用七月流火這句本是《詩經》中描寫天氣轉涼的句子來描述當時極度炎熱的天氣,這件事一直為世人所笑話,但是也不能只是一味怪那位領導錯用,我們應該反思,錯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想,應該是遺忘,是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漠然,對過去的拋棄,不只是這位領導,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在一次次地犯着類似的錯誤,大家正在慢慢忘記我們的經典,拋棄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珍寶珠璣,我覺得這才是最可怕的。

為了喚起大家對這塊寶藏的重視,我覺得有必要再次介紹一下《詩經》,雖然在國中高中我們不止一次地學過。為保證無誤,我在網上搜索了一通,結果如下:《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於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説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崑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後而分的。‘頌’是用於宗廟祭的樂歌。

《詩經》像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地滋潤着我們乾涸的心田,當你彷徨的時候,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助的時候,也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法找到自己人生座標的時候,《詩經》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圍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無所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詩經》,她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良書,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寂寞和不捨之情,人世間的背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怎樣去面對,叩問自己的心,人來世間為了什麼,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詩經她能讓人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真心希望我們中國人都能讀詩經、傳頌詩經,學習詩經這本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她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我們才不會丟失自己的民族魂。我們只有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繼往開來展望明天,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才會有希望,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純真乾淨的《詩經》怎叫人不愛,她宛如是未經雕琢的璞玉,是生長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長成的少女,那麼的自然。留下永恆的芬芳。

詩經讀後感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子衿》是《詩經》眾多詩中的一首,這首詩寫的是青青是你的衣領,長長地掛在我的心。縱然我還不能去,你為什麼不寄個音?青青是你的佩帶,長長地在我想念哉。縱然我不能去,你為什麼不來?你輕快地往來啊,登在城樓上啊。一天不看見你,如同隔了三個月啊。讀《子衿》時,會深深的感受到古代愛情的勇敢、直白。“縱我不往,子寧不來?”縱然我不能去,你為什麼不來?如此的大膽直接。回想古代,我們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封建”二字,在封建王朝這麼大膽直接的談情説愛是不可能出現的。每個人都那麼的羞澀,有愛不敢言,只能等待媒婆的提親,經常遇到喜歡的人卻不敢説出口,因而釀成了很多的悲劇,對比這些《詩經》時代的愛情顯得那麼可貴,顯得那麼美好。

讀《詩經》中的詩時會感受到他們的心情或是感情。例如《靜女》一詩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説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讀這首時腦子裏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一個男子約一個美麗的少女到城隅約會,男子非常開心的到達約會場所,少女故意躲藏起來。男子等了很久,逐漸變得煩躁,而當他不知所措時,女子突然出現,獻上彤管作為禮物,一絲甜蜜爬上了男子心頭融化了他先前的不安與煩躁。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詩經》時代那簡單,卻甜蜜的戀愛,沒有山盟海誓,卻同樣令人羨慕,沒有浪漫的玫瑰,普通的彤管,依舊浪漫甜蜜。時代的改變,物質也在改變,如今約會送彤管已不再浪漫,而人們渴望的甜蜜,那簡單的愛卻沒有改變。

《靜女》中的女子躲藏男子,看他着急的模樣,看他等待的不知所措的樣子,看到他那麼的着急,內心反而會更加開心,因為對方那麼的在乎自己。而一直等待的男子,看到女子出現,並送上彤管,彤管隨處可見,沒什麼特別意義,可是從心愛的人手裏送出,卻顯得意義非凡,感覺那彤管特別的美麗,而在等待過程中的不安,煩躁,也隨之消失,等來的是滿滿的甜蜜。女子一次小小的舉措讓她和男子的愛情更進一步。等待是一段艱苦的路程有人説等待是一種煎熬,因為在等待過程中看着遠去的行人,各種想法會浮現在腦海中,會擔心她是否忘記約定,也會擔心她記錯了約定,擔心她的安全,害怕她來的路途中是否遇到危險,各種想法襲上心頭,越等待越着急越不安。然而等待也是一種幸福,男子的等待換來了女子的出現,以及心中滿滿的甜蜜。

説到古代,往往會想到封建社會,我討厭封建,因為他造成了太多太多的悲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玉賈寶玉正是如此林黛玉與賈寶玉本有木石前盟,林黛玉本為仙山上的絳珠仙草,而賈寶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無意看見了快被古死的絳珠仙草,於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終於讓它重新存活。林黛玉省心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喜歡她。賈寶玉大婚,賈府一邊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邊是死前的哀怨悽憐,林黛玉誤以為賈寶玉欲娶薛寶釵為妻,在賈寶玉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而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時是那麼的驚訝,當他得知林黛玉已身亡是,是那麼的悲痛。為什麼兩個如此相愛的人會是這個結局的,那是因為封建的老祖宗因林黛玉體弱多病看不上他將新娘換成了門當户對的薛寶衩,以至於發生了這種悲劇。一對追求愛情的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下生離死別。

如果説林黛玉玉賈寶玉的愛情讓我們感到惋惜,那麼覺新的愛情會使我們感到痛心。在巴金先生《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懦弱委曲求全的覺新,他的一生都活在內疚與痛苦中,他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犧牲品,他不敢反抗老太爺,痛失了自己的夢想和自己最心愛的人,想愛卻不能愛,他一直在這種痛苦中掙扎,心愛的人的死去,給他帶來了無限的痛苦與自責,然而他的悲劇卻還沒有結束,猶豫封建的利益使他的老婆難產而死,他的兒子也逐漸死去,對他,我們只能感到痛心。

看完了這兩個因封建而造成的悲劇,對比《詩經》時代的勇敢愛情,《詩經》中的詩透露的是一種直白,沒有覺新的委曲求全,那一種簡單的愛情,那一個男女間的小遊戲是如此的甜蜜。沒有封建禮儀的束縛,女子不在躲藏於家中,而勇敢的逐愛,不因錯過而悲傷勇敢表達自己的愛戀,就像摽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當然愛情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會有寫挫折與失敗,悲劇也會發生,又如《氓》中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中的女子雖然沒有等待男子的提親卻依舊嫁給了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這個男子,為這個男子處理好家庭的事物,每天都這麼的勞累去義無反顧,她愛他,可他卻變心了。她也曾為了他,看到復關就開心,看不到就難過,她的心情曾因他的變化,她也曾愛他愛的轟烈,可他呢,卻這樣的辜負了她。

在讀《詩經》時會被裏面那些單純的愛戀而吸引,那些簡單的愛戀,卻依舊的甜蜜,從字裏行間中滲出,那大膽的求愛宣言,是那麼的直白,隨時代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那單純簡單的愛戀。

標籤:讀後感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