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6篇

校園3.1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6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統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願望,培養他們的統計意識。

2.能將表格進行完善,並能完成複式統計表,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劇: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製表

1.教師:要想製作成統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節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應畫兩行;節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學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填寫相關內容。

(1)寫上統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數據。

4.檢查統計是否準確。

可將各類別人數之和與合計數、合計數與調查總人數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計表

1.觀察表,説説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師:如果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範圍內的男女生人數,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學生自主討論,完成複式統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計表?

(老師出示複式統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複式統計表。(課題:複式統計表)

教師: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與剛才的兩張統計表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張統計表?為什麼?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練習課.(練習十一第7~12題)

教學要求

1.進一步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口算.

2.正確、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點

練習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用具

電腦、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導入新課

1.口算.

老師拿着許多口算卡片,由學生抽籤答題.

2.聽算.

老師説題,學生直接説得數.

3.一支鋼筆6元錢,田老師拿了54元錢,可以買幾支鋼筆?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指名彙報.

二、課堂練習,鞏固舊知

1.練習十一第8題.

學生獨立作業,將得數直接填寫在課本的表格裏.做後小組評比,誰做得又對又快.

2.練習十一第10題.

練習前,先讓學生看一看題,想一想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這道題是商一定,而被除數變了,當被除數變了,要使商不變,則除數也應相應地變化.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再去獨立完成,將得數直接填在課本上.

三、深化練習,拓展思維

1.練習十一第7題.

(1)電腦顯示第7題情境圖,讓學生觀察畫面.

(2)讓學生根據圖中已有的信息數據提出問題.

問題一:二年級電腦小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電腦,需要幾台?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練習,小組討論)

問題二:如果現在有6台,你打算怎樣安排?

第二個問題中的總人數沒有變,仍然是24人,有6台電腦,問題是幾人合用一台電腦?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同桌討論,互相學習.

2.練習十一第11題.

(1)電腦顯示第11題情境圖,讓學生看圖,説説圖意.

(2)根據已知信息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

(4)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課後作業,輔助消化

練習十一第9、12題.

教練創新

課後作業指導

練習十一第9題:先讓學生看懂圖意,尋找信息數據,然後分析數量關係,再解決問題.第12題:可以讓學生將得數直接填在書上,要求學生在1.5~2分鐘的時間完成.

補充習題及解答

被除數36 63 1614

除數96 38 9

商 898 25

(1)如果只買帽子,可以買幾頂?

(2)如果只買鞋,可以買幾雙?

[解答:3.36÷4=9(個) 4.45÷9=5(排) 5.(1)36÷6=6(頂) (2)36÷9=4(雙)]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過程:

一、 創設生活情境

1、電腦顯示:小紅家衞生間是長方形,如右圖,小紅爸爸準備裝修衞生間,要在地面上鋪正方形地面磚,要選邊長為幾分米(整數)的地面磚,才幹不用鋸分就能整齊地鋪滿地面磚呢?

同學説出: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磚鋪地。 12分米

師:怎麼鋪?會多出來嗎? 18分米

同學説出:每行鋪18快,鋪12行,不會多出來。

師:有沒有其它鋪的方法?

同學説出:我用邊長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磚鋪。

師:怎麼鋪?

同學説出:每行鋪9快,鋪6行。

師:有沒有其它鋪的方法?

同學説出:我用邊長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磚鋪,每行6塊,鋪4行,也正好。

同學還可能説出:用邊長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磚鋪地。

讓同學小組討論:按要求能不能鋪?讓同學明確要鋸分鋪了。

師:還有其它鋪的方法嗎?

讓同學説出:還可以用邊長6分米的正方形鋪地,每行3塊,鋪2行。

師:哦,原來小紅家衞生間有這麼多的鋪法?

小紅爸爸要鋪得快一點,那一種鋪法最好?

[設計意圖:課始,創設生活情境,將同學有然地帶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過設疑,讓同學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創設這樣的情境,一是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二是初步培養同學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既激發了同學探求知識的慾望,同時又為後面解決問題提供了學習的目標。]

二、引導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師:那我還要問一問,你們是怎麼想出可以用邊長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磚鋪呢?

讓同學説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數,又都是12的因數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數

師:18的因數和12的因數有幾個?能舉完嗎?

讓同學説出:能,只有4個,個數是有限的

師:我們可以把這4個數叫做18和12的公因數,最大的一個是幾?

師:誰給它起個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不只要求同學掌握籠統的數學結論,更應注意同學的“發現“意識,引導同學參與研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儘可能挖掘同學潛能,能讓同學通過努力,自身解決問題,形成概念。]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0~41頁例2,練習九第3~7題。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較熟練地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

3.在探究問題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運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靈活運用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問題。

小黑板

一、複習引入課題

教師: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體積公式:V=13SH

教師:誰能説説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抽學生簡要敍述圓錐的推導過程。

教師: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

讓學生弄清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圓錐的.底面積和高。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利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和學習中常見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教師用投影儀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長18.84M,高1.8M,這個煤堆近似一個圓錐體。準備用載重5噸的車來運。一次運走這堆煤,需要多少輛車?(1M3煤重1.4噸)

教師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理解題意。用投影儀出示問題。

(1)這道題講的是什麼事情?知道哪些條件?要求什麼問題?

(2)要求這堆煤的質量,必須先求什麼?

(3)要求煤的體積應該怎麼辦?

(4)這題應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求什麼?

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適時點撥。

反饋: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敍述題意。

教師抽學生敍述思考過程,要求語言簡潔,思路清晰。

在反饋過程中,儘量多抽幾個學生敍述。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這題的關鍵是求出圓錐形煤堆的體積,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質量。

教師抽學生上台板算。

板書:

煤堆的底面積: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體積: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輛)答:……

教師:最後的結果為什麼要取整數部分再加1?

讓學生明白裝了4輛車後,剩下的雖然不夠裝一車,仍然要用一輛車裝,因此要取整數。

教師: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不知道底面積的情況,這時怎樣求圓錐的體積?

2.小結

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底面積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徑、底面直徑或底面周長和高,要先算出圓錐的底面積,再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圓錐的體積。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鞏固練習

1.教師用投影儀出示教科書第42頁第3題

觀察圖形,獨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讓學生理解此題應先算出圓錐的底面積,才能求出容器的體積。

2.解答教科書第42頁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抽生反饋説出思考過程。

通過這一題的練習,體會圓錐與圓柱之間的關係。

3.解答練習九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展示思考過程,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體積不變進行解答。

4.發展練習

有一個底面周長是31.4DM,高9DM的圓錐形容器裏裝滿了黃豆,現在要把這些黃豆放入另一個高9DM的圓柱形容器裏,剛好裝滿。這個圓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徑有多大?

教師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弄清已知條件和問題,根據條件尋找中間問題。明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討解決方案。

反饋:學生用完整清晰的語言敍述解題思路。

弄清解決這題的關鍵是抓住黃豆的體積不變,即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等。這是解答此題的突破口。教科書練習九第5題,第7題。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知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更熟悉了。知道圓錐和圓柱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有序思考,靈活運用知識。

例2……

煤堆的底面積: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體積: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輛)答: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後老師説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校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並歸納後,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説,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拿着學具給全班同學説。)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稜分幾組?並指出哪幾條稜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説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麼區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徵。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徵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 )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稜長的和是( )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釐米,寬( )釐米,左邊的面長( )釐米,寬( )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 )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後作業

1.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教材P22練習五:1,2,3。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徵。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瞭解長方體的面、稜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並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徵。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徵,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扳書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係。

3、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

筷子、蘋果、盤子、小棒、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號裏畫“√”。

2、把8個麪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哪種分法對?對的在括號裏畫“√”。

二、擴充“平均分”方法,鞏固概念

1、解讀題意

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幾份?分一分。 “每2個一份”是什麼意思?你想怎樣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請學生用擺一擺、畫一畫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據乘法意義來分:2個2個地數,8裏面有4個2。 2×4=8,4個2合起來是8。

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 4 )份。

3、提煉不同分法的共同意義

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幾份?也就是看8裏面有幾個2.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12塊餅乾,每3塊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輛小汽車,每2輛一組,可以分成( )組。 12裏面有6個2。

2、提升練習

16罐蜂蜜,每4罐分給一隻小熊,可以分給( )只小熊。 有15個木塊。

(1)每3個木塊擺一個長方體,可以 擺( )個長方體。

(2)用這些木塊擺5個一樣的長方體,每個長方體用( )個木塊。

四、課堂作業

作業:第10頁“做一做”,第1題、第2題。

標籤:數學教案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