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論中學美術教學中賞析課與實踐課的關係

校園1.01W

論中學美術教學中賞析課與實踐課的關係

關於論中學美術教學中賞析課與實踐課的關係

美術課是一門貫穿中國小各個階段的藝術學科,我國的教育方針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教育中得到全面發展,美術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有着重要地位。現階段的美術教學已不是刻板生硬的知識傳授,也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技能訓練。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更以它獨特的方式起着發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作用。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與實踐經常交叉在一起,特別是在高中階段美術欣賞課有着很大的比重,如何處理欣賞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成為美術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美術實踐活動能力與學生的欣賞水平是相輔相成的

可能許多美術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欣賞教學難於美術實踐教學,而現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的再現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代表現性作品欣賞的着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界限,因而使教學發生了困難。

如果能把欣賞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有時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美術的欣賞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有一定的實踐的基礎可以提高欣賞的客觀性。在欣賞中,由於地區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不同的價值觀,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但這不意味欣賞無客觀性,因價值不等於評價,它們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對立。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驗是造成不統一的主要原因。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不同感受。由於文化習慣的差異,一幅山水國畫可能難以被一個西方人所接受,主體的評價與價值是否符合客觀性,還要看他所欣賞作品是否符合主體的欣賞習慣。同時,還要看主體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將普通情感昇華至審美情感。一個具有欣賞水平高的人,能夠賞識體會各種藝術品,甚至能將生活事物轉變成審美的體驗。所以在教學中,實踐和技法的理解是極為重要的。倘若欣賞材料選擇不當,教師不理解作品的製作方法,主要是不瞭解作品中的繪畫知識,缺少實踐知識的支持,教學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欣賞的客觀性並不排斥主體感受在欣賞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複雜性,也造成評價難於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時,用“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並非夠權威的。於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覆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衝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必定可以影響學生的創作和實踐。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學生被動的接收教師提供的美術知識,而且範圍也僅僅限於美術方面,從欣賞的角度來講這樣永遠也培養不出能欣賞美術作品高素質的人才,只會帶出只能分辨好不好看的看畫者。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得到比較好實踐的機會,沒有自己主觀深入地去理解和鑑賞,學生的欣賞水平不會有效地提高。面對素質教育的改革,我們在美術課的教學中,有必要採取新的教學手段,才能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把學生認識的過程置於首位,注重學生的參與,要真正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如在教學中國古代山水畫時,簡單對課本上的範圖逐幅加以分析,要讓學生理解作品未免有些過於簡單生硬,可以先讓學生實踐一下,先進行筆法練習,再去掌握構圖,還有着色和一些肌理等方法都可以學習,實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作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個空間,讓學生按歷史的發展,從隋唐開始,歷經宋代、元代、明清時期這條線,結合課本,例舉出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建議學生從作品的構圖、筆法、墨色、意境入手,對作品進行一種直觀的描述。為了對作品帶有一種理性的欣賞,還必須要熟悉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這無疑需要學生運用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去整理,去收集有關材料。這樣有了要求給予了空間剩下的就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儘管有些學生所歸納的材料與實際有所差異,可我還是給予了一定的鼓勵,因為他們畢竟是經過了一個參與和探索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學生才會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在教學中不能輕易用自己的思路去改變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欣賞觀念,在實踐中才有更深刻的體會,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美術課本中有關作品的欣賞文字,是觀點比較單一的一家之説,所以我們在讓學生評述一幅作品時,不能依靠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的發言作出單一的評價,否則學生以後就不敢對大師們的作品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由於我們的美術欣賞沒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説,敢於向大師們“挑戰”,有同學説凡高的《星夜》,儘管星星、月亮很燦爛,但那滾動的雲好象是烏雲,有矛盾;有同學説文同的《墨竹圖》,違背了竹子“勁節”的姿態等等,象這些經過學生自己思考後得出的論點都有其閃光點,即使有錯誤,也不能抹殺,應展開平等的討論。我反對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藉口,為了消除這種現象,老師一定要走下“神聖的講台”,要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題的討論中,也只是個觀點,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交流,真誠相待。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學生獨創思維的引導者;學生在探究中是指導者;論點爭論時的組織者;學生獨創觀點的總結者。這樣,進入學生羣體,構造一個平等、暢所欲言的氛圍。要求每位學生對美術作品、審美觀點進行獨立思考、探索、創造、建立新穎獨特論點,並進行簡單論證,簡言之:“自立其説,自圓其説”。 培養學生學會創造性的運用各種教材資料,進行縱橫對比,博取眾之長,培養學生獨創意識。

二、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能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

美術課程對學生來説是一門形象思維的學科,“美術”從字義上講就是造型藝術,並指繪畫。“美術”或者可以理解為美麗、好看的技藝或方法。總的説來,“美術”涵蓋了審美、形象思維、創造力、精神活動、行為表達方式和繪畫技巧。美術的特性與美術教育的促進作用有直接關係,因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正是因為這種情感效應,才能實現寓教於樂。只有把素質教育寓美術教育過程中,又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體現素質教育,才能形成素質化的美術效應。

中學的美術授課不同於別的科目,欣賞與實踐相結合的審美和基本技能的學科,美術是一門用線條和與色彩來表達畫者所思所想的視覺藝術。因此,在上這一課程時,一定要緊緊抓住美術具有可視性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中重視運用視覺形象通過直觀感受使學生獲得知識,在實行新課標後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轉變了身份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在上美術課時,可以多采用各種直觀教具如步驟圖、幻燈、範畫、影視錄像、電腦製作、直接動手製作等。這樣做主要是運用了美術具有可視性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瞭解對象,達到最終目的的掌握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眼的觀察力,腦的思維力和手的表達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欣賞水平的提高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依靠提高學生興趣和熱情把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接受學習。只有當學生產生了興趣,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以期達到學生與老師互動的目的,眼到心到手到。在這裏着重要注意每節課的準備,我們可以把每節課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本節課做鋪墊,讓學生提起興趣;第二段讓學生髮揮興趣;第三段鼓勵學生的興趣發展和表現,同時為下節課作好鋪墊。使學生在每一堂課中興趣盎然,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才能更有利於教學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入。

學生對美術的認識也許是一張卡通、一個手工、一段FLASH開始的,引導學生從整體瞭解美術的研究對象,美術的研究方法,美術的理論體系,有助於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處在成長階段,對美有了初步的認識,喜愛美是人的天性,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

三、美術教師的參與、引導使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它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課堂上帶給學生美感的體驗,完備學生的美育知識修養,開發創造潛能,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心靈的動力,獲得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美術的自覺性。藝術的欣賞和實踐,都是人用“靈魂思考”的過程,把美術融入了生活,以高起點的欣賞水平進入藝術思考,以這樣的境界去進行自己的藝術實踐,一定能亮出自己的閃光點。

美術新課標強調人文性、愉悦性和創造性的美術課,藝術個性化的教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美術人文精神和鑑賞能力等等。這就要求美術教師構建超越學科的知識結構,學習與美術相關的其它新技術、新知識,學習促進學生思維和人格發展的教育方法。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可以引導者學生學習美術,使美術課程更具吸引力。教師在講解中一定要多舉舉典型例子,引導學生認識到,美的形式是根據生活中符合形式美規律的排列組合提煉而成的,如講解重複構成,可舉生活當中的重複現象:教室裏排列整齊的課桌、椅子,做操的同一個動作,牆上的磚等;漸變構成如人從童年到老年,物體從大變小、從小變大,種子從發芽到抽葉、長花蕾到盛開、凋落;發射構成如發聲的喇叭,散熱的電燈等;密集構成如廣場上的人羣,天空中的節日綵球,撒在桌子上的豆子等;變異構成如一堆紅氣球裏的一個綠氣球,沙漠裏幾個腳印等。學生從這些常見的例子當中能夠獲得最直接的信息,使抽象的組織規律變得淺顯易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的思維,以點帶面,由表及裏,觸類旁通。在這個認知過程中,他們會利用其它的思維方式推動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在美術作品中體現出他們的個性特點和獨立見解。在組織教學時,全面瞭解學生的基礎,根據學生不同潛能和個性靈活處理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學生當“機器”,更不能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創設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積極情感體驗中提高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雖然美術新課程有了新的標準、新的教材,但至關重要的是新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會深深地影響教學內容,過程到頭來比內容更起作用。這中間美術教師參與、引導的作用是關鍵。

求真至善達美,每個學生都會有其美好的一面在美術作品中表現出來,做老師的要“不以善小而不為”,隨時觀察學生的好的、積極的、可取的一面,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不能以片面地以美術特長生的標準評價許多普通學生,只看到結果,看到過程,只會導致大多數學生的放棄追求或背離。評價要以促進美術學習為目的。素質教育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學時,要注重美術教育的藝術性,不在於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而在於激勵、喚醒學生學習美術的激情,主動參與美術實踐活動。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根據學生的潛力、個性,分別進行鼓勵和引導,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即使學生作業水平不高,教師也要找出其閃光點。學生是來學習的,不要以高水準眼光衡量學生作品,否則學生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的自由意識。要注重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作用,認識自我,使學生更能讀懂美術作品感情內涵。目的不是為了區分誰畫的好壞,而是應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通過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美術。對學生最好的促進辦法就是表揚。及時的表揚結果能給予學生以鼓勵,增強自信,對他將來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組織形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策略。

方法、現代信息技術,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之有機整合。美術教學是一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結合美術自身的特點,把美術欣賞和美術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美術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