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出塞》教學教案(精選13篇)

校園6.44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出塞》教學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出塞》教學教案(精選13篇)

《出塞》教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結合課後註解及工具書,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揭題,摹“塞”之形。

1、板書“邊塞”。師問,讀了這個詞,説説在你的印象中,邊塞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2、教師小結。

3、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出塞

二、誦讀,覺“塞”之味

(一)一讀,讀準字音。

1、先請大家自由地讀上2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古詩。注意正音。

4、全班齊讀。

(二)二讀,讀出節奏。

1、再請大家自由地讀2遍,要求讀出節奏,注意停頓和語速。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

4、師指導讀。

5、全班齊讀。

(三)三讀,讀出感覺。

1、師配樂範讀,生想象。

2、指名説。這首詩中的邊塞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3、師:帶着這種感覺讀讀詩。

4、全班齊讀課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慘。

1、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點擊出示:萬里長征人未還)在這句詩中,“徵”是什麼意思?“長征“呢?

2、大家再輕聲地把這句詩讀上2、3遍,邊讀邊想象戰鬥時和戰鬥後的畫面。

3、生自由讀詩句。(生讀時,播放戰鬥時的音頻)

4、生讀詩句,想象畫面。

5、指名説。

6、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戰鬥之後的畫面吧。(播放戰鬥之後的畫面。)

7、看了之後有感覺?學生自由發言。

8、補充描寫戰場的詩句。

師:萬里長征人為還!這是何等的悲慘啊!許多詩人也曾描寫過這樣悲慘的景象。我們一起來讀讀。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王昌齡(古今多少戰士死於沙場無人收殮,白骨累累散亂在蓬蒿叢中,使人觸目驚心。)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_曹操(描繪戰亂後一片淒涼荒蕪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李白。( 戰後駭人景象,可見戰爭的殘酷。)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杜甫( 極寫沙場寒冷蕭條,烽煙遍地,白骨縱橫的慘狀。)

9、小結:黃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亂。這就是“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劇啊!此時此刻,在你的眼裏,邊塞是一個什麼樣的邊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悲慘、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寧。

1、過度:目睹着邊塞的悲慘、恐怖、可怕,詩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麼?——(點擊: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生自由讀句子2遍。

3、師問:龍城飛將是誰?(李廣)你們瞭解李廣嗎?

補充詩: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從這首詩中,你們看到一個怎樣的李廣?

4、是啊,飛將軍李廣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聽到李廣的名字是聞風喪膽。

史記記載:

(點擊: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史記》

譯文: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説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年,不敢進右北平。)

5、師:當飛將軍李廣在邊塞的時候,匈奴數年不侵。還有“白骨亂蓬篙”的慘劇嗎?(不會)還有“人為還”的悲劇嗎?(不會)

邊塞還會有悲慘、恐怖、可怕嗎?(不會)

6、小結:龍城飛將在,數歲不敢侵。此時此刻,在你的眼中,龍城飛將在的邊塞是怎樣的邊塞啊?(安寧、祥和、和平……)

7、引讀:一邊是悲慘、可怕、恐怖,一邊是安寧、祥和、和平,哪一種才是人們心中的邊塞呢?(安寧、祥和、和平……)

師:所以,當悲慘一次又一次瀰漫在邊塞時,人們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死亡一次又一次盤旋在邊塞時,人們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恐怖一次又一次籠罩在邊塞時,人們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過度。師:自秦朝統一中國以來,至今已是二千多年,這兩千多年,邊塞是戰亂得多,還是安寧的多?你能説説自秦朝到現在,在邊塞發生過哪些戰亂嗎?(指名説)

2、出示歷代邊塞戰亂簡史。

秦漢時期,匈奴入侵;魏晉時期,五胡亂華;

隋唐時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遼、夏、金入侵;

清朝數百年,西方列強入侵;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大舉侵華。

(配低沉的音樂,學生默讀。)

3、學生談看了之後的感受。

4、小結:看看,這就是幾千年的邊塞,這就是多災多難的邊塞,這就是充滿苦難、死亡、與可怕的邊塞。

當匈奴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今遼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八國聯軍、日本帝國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邊塞二千多年,則戰亂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們心中總有一種企盼,一種呼喚。你們説説,人們心中呼喚的是什麼?(和平、安寧)

5、師:企盼安定,呼喚和平。盡在這首出塞28個字。一起來讀讀這首出塞。

6、總結: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就是戰亂中的人們千年的企盼和呼喚啊!

板書:

出塞

唐 王昌齡

悲慘 安寧

恐怖 邊塞 祥和

可怕 和平

《出塞》教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後註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構想】

課前預熱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板書: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麼狀況下思念家鄉。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麼辦?

一、初讀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瞭解“塞”的意思,彙報朗讀。

2、同學們課前已經自學了這首詩,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地方,在這裏不妨提出來,我們大家交流交流。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4、現在誰能説説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麼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們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徵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 讀一讀。

⑵ 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麼呢?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 説一説。詩中沒有説徵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徵人們可能會做些什麼呢?

⑷ 學一學。我們剛才總結了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這裏有一首描寫徵人具體生活的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並初步讀懂呢?

⑸ 歎一歎。假如你是徵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歎?(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 誦一誦:徵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徵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親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⑴ 在同一輪明月下的徵人的家人們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⑵ 學生思考,完成練習。

① 徵人白髮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着,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 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着,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徵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靈從此

⑶ 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髮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⑷ 徵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① 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② 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鬆《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⑸ 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寫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 學生讀詩。

⑵ 這兩句詩講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蹟,幫助學生理解。)

⑶ 學生彙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⑷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昇華

(1)引入漢匈戰爭的一些資料。

資料二: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於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後,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後,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2)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你能否試着談一下對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千年戰爭”的看法?學生自由談,教師不做定論。

(教學意圖:炙熱的情感可能燃燒學生的理智,今天讀這首詩,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的悲劇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1、教師印發課堂上出現的古詩,有興趣的課後自學。

2、王昌齡沒有找到制止戰爭的有效辦法,你對“阻止戰爭”又有何高見?

【板書】

明 月

邊關 家

徵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出塞》教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背誦並默寫古詩。

2.朗讀古詩,體會詩的韻律美。

3.瞭解邊塞詩的風格,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邁悲壯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感悟、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懷。

教學準備:課件、背景音樂。

基礎知識:

1.多音字:

塞sài(塞外)sè(堵塞)sāi(塞車)

還hái(還是)huán(歸還)

將jiāng(將來)jiàng(將領)

教jiāo(教書)jiào(請教)

度dù(度過)duó(猜度)

2.區別字:

秦()奏()泰()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範讀古詩(配樂),注意生字與讀音。

2.以小組為單位,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二、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1.通過預習,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哪些還沒有解決,需要大家幫助的?

2.小組同學交流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學習和感悟詩意的?

(1)反覆誦讀。

(2)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

(3)藉助插圖感悟詩意。

(4)通過課文中的註釋感悟古詩。

(5)查找相關書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和韻味,學生要做到熟讀成誦。

四、作業:

1.寫生字和古詩。

2.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別人聽。

3.積累其它的邊塞詩。

《出塞》教學教案 篇4

來自福州錢塘國小李清華老師的這份《出塞》教學設計,能緊密地結合我們這次培訓所貫徹的理念和觀點,體現了信息技術與國小語文學科的整合,體現了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總體上看李老師的這份教學設計,它包括了課程標題和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闡述,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設計,幫助與等內容。現具體評析如下:

1、完整性和規範性

李老師的這份《出塞》教學設計體現出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所有必需的環節都明確地寫出,而且前後一致,因此這是一個整體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各個要素地簡單的堆砌。

(1)教學目標闡述

李老師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不僅反映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而且體現了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差異;目標的闡述清晰,具體,不空洞,不僅符合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而且便於教學中進行形成性。

(2)學習者特徵分析

李老師對於學習者特徵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學生的閲讀和表達能力較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古詩詞素養。這是從認知特徵,起點水平和情感態度準備情況進行分析,明確地列出學習者的特徵。

(3)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在《出塞》教學設計中體現了多種教學策略的綜合運用,創設情境法和拓展閲讀法優化組合;這種教學策略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能夠成功實現教學目標;活動設計和策略一致,符合學習者的特徵,教學活動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活動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李老師在《出塞》教學設計中充分發揮了課件媒體的優勢,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效;促進了課堂的教和學。

(5)教學過程設計

李老師在《出塞》教學設計中教學思路清晰(有主線,內容系統,邏輯性強),結構合理;注重新舊知之間的聯繫,重視新知識的運用;教學時間分配合理,重點突出,突破難點;有層次性,能夠體現學生的發展過程。

(6)教學設計

李老師《出塞》的教學設計中有明確的內容和標準;有合理的朗讀練習,讀的內容,次數,方式合理,有層次性,既能落實雙基要求,又注重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提高;注重形成性,了工具;針對不同的結果及時的反饋,而且以正向反饋為主。

(7)和幫助

李老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和困難有所估計,並提出可行的幫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課後;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學習的主題。

2、可實施性

李老師的《出塞》教學設計具備有良好的可實施性:

(1)時間因素。李老師在運用此的教學時,所需時間安排十分合理,包括教師的教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得當。

(2)環境因素:李老師設計的這份教學設計對教學環境和技術的要求不高,可複製性較強,操作方便。

(3)教師因素:《出塞》這份簡單可實施,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特點及其預備技能;

(4)學生因素:李老師針對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預備知識,技能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較合理。

3、創新性

李老師的這份《出塞》這份教學設計,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法上有創新,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體現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的有效應用。

1,創設情境,強化感受

《出塞》一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方面困難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創設情境,鼓勵有創意地表達。本節課中,李老師注重通過錄象播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淒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完全把學生帶入到徵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説,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藴。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2,以詩解詩,促進感悟。

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澱缺乏,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李老師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李老師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瞭解邊塞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相機出示了四首反映邊塞軍旅生活的詩歌——高適的《塞下曲》,杜甫的《後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邊塞古戰場的瞭解,認識它的荒涼寂寥,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藴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歎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願,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呢

李老師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藴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李老師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後,李老師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學生只做到語氣語調語速上的模仿,內心內的情感並沒有與詩人達到共鳴。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後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出塞》教學教案 篇5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字典及資料,瞭解詩意,並能有感情朗讀;

2、感悟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3、蒐集寫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

教學準備:

xxx

教學重難點:

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xxx

導入:

談話:自古以來,邊疆的戰爭不斷,不少詩人都曾經寫過描述邊塞軍隊生活的邊塞詩,而邊塞詩中最有代表性的壓卷之作,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王昌齡的《出塞》。出示幻燈片1(板書課題)

齊讀題目,解題:"塞"指什麼(邊關,關塞)。"出塞"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到邊關去守衞邊疆。這是唐代代詩人寫邊塞生活詩常用的題目)

簡介詩人王昌齡(出示幻燈片2)

學習詩歌,理解詩意:

下面,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千古傳誦的佳作,要求讀準字音,讀得有板有眼;(自由讀—指名讀—示範讀—齊讀)(出示幻燈片3,4)

小組討論學習:再次自由朗讀古詩,藉助註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探討不懂的字詞,如:秦,漢,但使,不教等。

彙報,弄懂每句詩的意思:

(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意思是: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來守邊關的戰士們還不能回到家鄉。)(出示幻燈片5)

(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廣這樣的大將守衞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和戰馬越過陰山南下入侵我們了。)((出示幻燈片6)

過渡語:要理解詩局的意思並不難,但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一種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體會詩人的情感:xxx

學習第1,2句詩:(出示幻燈片7)齊讀詩句,思考:這句詩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腦海裏會浮現出怎樣一幅畫面(出示幻燈片8的圖片)

探討:

1、師:古代詩人在描寫邊塞生活的詩歌時,幾乎都會寫到明月和邊關。

大家想一想:詩人為何要提到"明月","邊關"呢(小結:大概是守衞邊關的將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夜深人靜時,面對這蒼涼的邊關,舉頭望見那明月,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鄉和親人來。)

這句詩有沒有言外之意呢將士們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鄉(小結: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漢時期那樣照着邊關,邊關的戰爭從秦漢時期以來,一直沒有停歇過,千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將士被迫告別親人,遠離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邊關守衞邊疆,一直不能回到家鄉。有的老死邊關,有的戰死沙場,還有的葬身與沙漠戈壁上,沒死的還要繼續鎮守邊關……)

殘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多大的災難啊!這句詩包含着詩人怎樣一種感情呢(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們的同情。)

指導有感情朗讀1,2句。(悲壯,沉重的語調)

學習第3,4句詩:站在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黃沙,耳聽着呼呼的風聲,邊關的詩人和將士們心中會湧起什麼怎樣的心情呢?(引導學生答:恨敵人入侵,很想早日打敗敵人,與家人團圓,怨朝廷腐敗……)

2、師:是啊,此時此刻,詩人和將士們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燈片9)(齊讀3,4句);

探討:為何詩人和將士們會有這樣的渴望

小結:因為只有像李廣這樣的大將在,才能使(讓學生答)

——邊關的敵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戰爭,早日與家人團圓

——邊關就會安寧,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

3、師:只所以會特別希望有李廣這樣的大將,是因為什麼

這句詩的言外之意是告訴我們什麼呢?

小結:當時的將帥不愛護士兵,貪圖享樂,貪生怕死。"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這句詩包含着詩人怎樣一種感情表達了怎樣一種願望

小結:詩人多麼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廣這樣的良將;多麼渴望早日平息戰爭,使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詩人們都有同感啊!

指導有感情朗讀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結:全詩通過眼前看到的實景,用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了心中的願望,抒發了強烈的感情,真不愧為七絕的壓卷之作。讓我們再次來美美地朗讀一下這首佳作。

進一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要求讀得有聲有色。(出示幻燈片10)

(指名讀——欣賞課件範讀(點擊幻燈片11)——自由練讀——齊讀)

拓展延伸:

1、談話引入:王昌齡是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寫過不少的邊塞詩。他寫的《從軍行》,也是千古傳誦的佳作(出示幻燈片12,13);

2、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你從詩中悟到了什麼最能體現這種感情的是哪一句詩。(最後兩句最能體現出英雄氣概和愛國之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堅定,豪邁地)

總結:

1、學習了本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齡這樣的邊塞詩還有很多,你在課外還蒐集到哪些呢

(學生彙報交流自己蒐集到的邊塞詩)(出示幻燈片14)

《出塞》教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2.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3.會寫1個字。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閲讀其他的邊塞詩。

(二)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並且通過課後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感悟古詩的幾種方法,從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具體建議如下:

1.朗讀指導

教師範讀,學生體驗詩的語感和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做到熟讀成誦。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指導其讀出節奏和韻味。

2.理解感悟古詩。

古詩教學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體會詩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內容:

(1)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體會詩意。

結合註釋、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是專指秦漢時期的明月和山關,而是用來説明自秦漢以來,邊關戰爭一直在無休止地發生。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可見戰爭是無情的,帶給人們無盡的苦難。“但”是“只要”的意思。“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由於他英勇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這裏是化用典故,指揚威北方邊關的名將。後兩句詩抒發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廣那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駐守邊關,絕對不會讓敵騎越過陰山。

(2)體會意境。

在學生理解了詩意之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本詩的深遠意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但在這兩個詞之前加了“秦”和“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説,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3.閲讀教學

(1)整體感知詩的內容。結合書後註釋,熟讀課文後,小組同學討論感知大意。

(2)結合註釋,學生自主理解詩的意思;根據詩句,理解詩的意境,並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齡其他的邊塞詩,討論研究他的詩作風格和愛國情懷。

4.活動提示

(1)“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這道題是要學生在深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2)“看畫面寫詩句,再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有兩個要求:一是要根據自己對畫面內容的理解,寫上相關的詩句;二是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是想通過一條從詩到畫再從畫到文的訓練途徑培養學生閲讀、聯想、表達的綜合能力。教學時,教師可用書上的原題引發話題,也可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其他形式組織教學。

(3)“古詩的感悟”。這一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向學生提供幾種感悟古詩的途徑與方法:

①上網查找資料;

②反覆誦讀進行感悟;

③利用插圖進行感悟;

④利用課文中的註釋進行感悟;

⑤查閲辭典。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如果飛將軍李廣今天依然在世,就絕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漢朝的將士們把勝利的旗幟插滿了陰山,將士們決心保衞邊關,全殲敵人,連敵人的一匹馬都不讓活着回去。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將士們在大漠黃沙中身經百戰,盔甲都已經磨穿了。可是他們報國的鬥志依然不減,發誓不攻破樓蘭,不殲滅敵人決不回還。

(4)“積累”。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去認識、瞭解更多的邊塞詩。選入的是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這是一首充滿戰鬥生活氣息的詩,描寫了守邊的將士黑夜追擊敵軍的情景:侵犯邊疆的敵軍趁着黑夜沒有月光,偷偷逃跑,驚飛起大雁,將軍一聲令下,戰士們個個鬥志昂揚,騎上戰馬,刀出鞘,箭上弦,此時此刻,大雪瀰漫,剎那間飛雪將弓箭和大刀全都覆蓋上了。

課文中的註釋很多,學生可能還不習慣閲讀註釋,要教給學生充分利用註釋,用“代入法”學習古詩,讓學生結合書後的註釋、利用工具書去自學古代詩詞。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於後兩句詩的歷史性意義理解上會有些困難。為什麼如果李廣將軍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兵馬越過陰山呢?這就要求教師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對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加以介紹、講解,來體會詩人借古諷今的寫法以及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情懷。

相關資料

王昌齡(約698—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的詩人。他中進士後授汜水尉,後中博學宏詞科,官校書郎,出為江寧令,晚年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他的詩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成就,當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享有盛譽,現存詩一百八十首。

龍城:為匈奴祭天之處,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喜峯口附近,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列傳》説:“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

不敢入右北平。”後一解釋較合理。

《出塞》教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豪邁奔放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請同學們一起讀題目《出塞》。揭題《出塞》。

二、檢查預習情況,介紹作者。

1、師生共同介紹作者: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人(今陝西西安人。)他擅長寫邊塞詩。選擇邊塞軍旅生活作為寫詩的素材。

2、小組討論預習生字詞的情況並彙報。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峯口一帶。

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度陰山——度,指越過。銀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

三、學習古詩(看視頻,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讀:結合課後註釋,試着小聲説説詩句的意思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學習:在小組裏每位同學説説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請同學、老師幫助。

(3)各小組推舉一位同學彙報學習情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的意思是: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長征不見歸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戰的李將軍依然健在,決不會讓匈奴的兵馬度過陰山的。

四、再讀古詩,體會意境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同學之間互相讀。

2、互相交流,談談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樂府中的一首軍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他的詩作多以當時的邊塞軍旅生活為素材。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詩中充滿了對國家安危無限關心的愛國激情。

五、指導朗讀

六、背誦古詩

1、自己讀一讀,試着背一背。

2、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

《出塞》教學教案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出塞》是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首詩屬於漢朝樂府詩題,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寧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王昌齡著有《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2、説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教學大綱對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現狀,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3、説重點難點:

古詩教學的主旨是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品味語言的韻律美,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詩的最好方法便是誦讀、想象、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作為教學重點。

這首詩雖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遠,第一、二句的時間,空間跨度極大,而且採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這一點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難點。

4、説教學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總給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古詩教學也是這樣,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譯詩意,因此,理解詩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發學生的想象。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幫助學生更本質、更內源、更切身地感知詩歌的意境。

(2)以詩解詩法:為了使課堂更充實,提高40分鐘課堂效率,我以《出塞》為例。這為生打開了邊塞詩的大門,借其它也塞詩的名句豐富了學生的語感,知識與情感,併為理解本詩做了很好的鋪墊與引申。這種借鑑對比也是一種理解詩意的捷徑。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語文課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我選擇了精美的古詩配畫,再配以如泣如訴的琵琶曲,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聯想。在有着詩情、畫意、音韻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智受到了啟迪,情感受到了薰陶。

二、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教學要求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出塞”這個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意象,課一開始,我便在學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後,引導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句古詩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從而感知邊塞環境惡劣,戰事的頻繁。

第二環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作為國小教材中的必讀課文,更以其優美的節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國小生閲讀、賞析的典範。因此,我教這首詩的第一步驟,便是引領學生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教給學生簡單的平仄規律,在老師的範讀、老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這樣有層次的讀中,指導學生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先聲奪人。

第三環節: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古詩教學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詩意轉變為通過看註釋,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大體把握詩意。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講解詩意,可不講詩意,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在解與不解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途徑——想象。

在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不同類型的五次想象:讀詩後談腦海中的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緊扣“人未還”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想想象;聽音樂寫親人的話是一種創造想象。此外,在結尾的拓展讀詩中,我還引導學生讀古詩談聽到的聲音,這是一種聲音想象,引導學生站在戰士的角度揣度他們的心理活動,那便是一種角色想象了。這裏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四環節: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一首古詩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如果還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較,補充,便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我選擇了王昌齡的《出塞》(二)作為這堂課的補充與延伸。通過對詩歌場景的想象,對我們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襯出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這樣既與教學內容形成互補,又緊扣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環節:回到現實,激勵閲讀

課的結尾,請學生思考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將課延伸到現實中,延展到課外,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現實性。最後,為學生準備了邊塞詩的資料,為課外閲讀提供了範本,把激發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三、説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

人未

同情徵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詩在時間,空間上的廣度,又體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為學生理解詩歌意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出塞》教學教案 篇9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出塞:出關,出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見義,秦漢時代的明月和雄關,即明月和雄關依然和秦漢時代一樣。

萬里長征人未還:出關萬里參加遠地征戍的人都沒有回來。

但使:只要。龍城:指盧龍城,一作“盧城”,在今河北省喜峯口長城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飛將:指西漢名將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治盧龍縣。一説指西漢名將衞青。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度:越過。陰山:崑崙山的北支,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閲讀要個性化。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蒐集整理資料、品讀吟誦、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感悟,讀中欣賞,激發學生熱愛我國古老、燦爛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2)藉助註釋瞭解古詩的意思。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渴望平息戰事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背誦的方式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2)學生能夠通過交流、研討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燦爛文化,為我國的悠久歷史而驕傲自豪及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養成主動誦讀課外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古典樂曲《十面埋伏》,引導學生想象古戰場的悲壯場面。

2、背誦王之煥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場面。

3、學生介紹蒐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補充。

“出塞”是樂府一種曲調,此外還有“前出塞”、“後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題。

4、請學生完整地表達詩歌的題目的意思。板書課題: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小組之間互相讀,相互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註釋等多種方法瞭解詩歌的大意,鼓勵學生質疑。

4、指名讀詩歌,討論交流。小組之間討論詩意,提出疑問,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精讀全詩,入境悟情。

1、教師講述古詩的歷史背景,引入境界。

2、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朗讀古詩,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板書:秦漢

(2)再讀“萬里長征人未還”,師生共議“人未還”的內涵,學生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劇。板書:人未還

(3)課件展示,師生共同在音樂、景物中想象古時征戰的悲壯景象。聯想戰爭的殘酷。

(4)拓展理解“人未還”所表現的戰爭激烈。

(5)朗讀前兩句:

①學生自由讀。

②指讀,品味詩歌所描寫的場景。

③同學間互相評讀。

④想象畫面朗讀。

⑤在音樂的烘托下朗讀。

3、賞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學生自由讀後兩句。

(2)自由談談對“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詞,體會飛將軍李廣的威武、英雄氣概。板書:但使

(4)小組討論後,説説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5)指名朗讀,教師平讀。

(6)學生帶着對飛將軍的崇拜之情讀文。

(7)教師激情引讀。

(8)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讀體會作者讚頌漢將李廣,渴望平息戰事的理想和慨歎邊將無能,朝廷無能的悲痛。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學生自由組合朗讀全詩。

2、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個性,配樂朗讀全詩。

3、在教師的引導下試背全詩。

4、觀看課件背誦全詩。

五、展開想象,入情練筆。

1、師:人間最難過的是離別親人,遠征戰場。作者面對荒涼的關山,舉頭望月,思念親人,此時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動,用你的筆描繪出當時的悲壯景象好嗎?

2、練筆。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佈置作業。

1、蒐集有關邊塞的詩歌,比較、賞讀、摘抄下來。

2、結合自己的感受,試創一首古體詩。

《出塞》一課的教學,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本節課教學,從“秦時明月漢時關”中“秦、漢”入手,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的久遠,創設明月這個意象,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再聯繫“萬里”這個表示空間的詞語,讓學生在這種空曠蒼涼的背景裏進行理解“人未還”,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藴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歎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領略。

有些遺憾的是,我本來想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加入邊塞詩藝術特點的賞析,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完成。好在教學過程中有邊教邊賞析,只是沒有歸納出來而已。

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少,只是我們很多時候,卻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説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出塞》這堂課,一堵冷冰冰的牆,卻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其實,生成是智慧的積累,如果沒有教學的智慧,是很難捕捉到生成的瞬間的美麗;

生成也是經驗的結晶,沒有教學和生活的體驗,你即使有這樣的生成感悟,但是,沒有教學的日積月累,你也不可能把握住。就像我教《長城和運河》一課中,學生回答老師提出問題:“你看到長城,你想對創造長城的勞動人民説點什麼?”一個學生回答“我可憐他們的手”,這是多好的課堂生成啊,可惜,我還是將它放走了。

課堂的生成是需要我們去體驗和把握,關注課堂生成,我們奉獻智慧和創造關注課堂生成,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互動和交往。

《出塞》教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塞、秦、徵”等8個生字,會寫“胡、催、醉”等11個生字,理解“但使、飛將、欲飲、人傑”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默寫古詩《出塞》《夏日絕句》。

3.理解詩句的意思,再明白詩的大意。

4.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

3.背誦古詩《出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知詩人解詩題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麼情況下會思念家鄉?你有過想家的經歷嗎?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説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瞭解多少?我們今天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課件出示2)

2.讀詩題《出塞》。“塞”是什麼意思?“出塞”怎麼解釋?

(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邊塞看看嗎?

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麼樣的感覺?(教師板書:《古詩三首》)

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課件出示3)

(出示課件——王昌齡照片、生平簡介)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4)“塞、秦、徵、還”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5)“塞、秦、徵”

指導書寫:(課件出示6)

“塞”的中間第三橫長;

“秦”上大下小;

“徵”左窄右寬。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説説哪個字容易讀錯。

(2)大家跟讀,學習“秦”字。

(3)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2.朗讀古詩:根據平仄規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

師:到底詩人吟了什麼詩,我們來聽聽看。

(生聽課件中範讀)(課件出示7)

(指名讀,齊讀,師範讀。)

讀得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説説學習古詩有什麼好的方法?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麼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我們説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説説每句詩的意思。

5.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着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課件出示8)

6.指導第一句的修辭手法“互文”。像這樣前文含有後文中省略的詞這樣的修辭手法叫“互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教師板書:互文秦漢)

7.同桌互説詩意,再讀古詩。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三、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現在我們來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範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一幅什麼畫面?

(板書:明月關人未還)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麼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邊關”已經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徵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麼人?(板書:同情徵人)(唐代鎮守邊塞的士兵統稱徵人)

(1)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徵人們,會想什麼呢?(家親人)

(2)補詩句:(課件出示9李頎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徵人直往家鄉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麼?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麼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3)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徵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為一句——(引讀)

課件出示10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1)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麼呢?

(2)想象説話:白髮蒼老的雙親,拄着枴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説xxxxxxxxxx。勤勞善良的妻子,幹完農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説xxxxxxxxxxxx。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xxxxxxxxx。(課件出示11)

指名反饋

(3)師:多麼動情的呼喚,多麼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悲傷)(板書:悲壯)

(4)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徵人死傷無數。翻開歷史的長卷,朝代變遷:我們發現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着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課件出示12)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徵人盡望鄉啊,依然是——(引讀)

課件出示13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麼樣的眼淚?反饋並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徵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徵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着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徵人們為什麼不回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課件出示14“據《資治通鑑—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徵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説什麼?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為什麼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

(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麼意思?

(2)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希望?(板書: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徵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佈置作業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穫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敍文或一個故事。

五、總結

1.“人未還”雖説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士們保家為國的壯烈。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

2.寫法: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了徵人的哀歎,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願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為“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同學們,古時戰事不斷,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這樣一首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詩篇。讓我們帶着體會齊誦這首詩。有能力的同學可以不看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學習李清照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精神。

3.背誦古詩。默寫古詩《夏日絕句》。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外兩首詩。

2.出示並理解課題。

(課件出示16:沙漠圖片)西域沙漠,人煙稀少,這,就是唐朝的邊塞重鎮,涼州當地歌曲中夾雜有少數民族的曲調,別具一格,人們稱之為涼州詞,許多詩人都喜歡為它填寫新詞詠唱。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著名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教師板書:《涼州詞》)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感。

(課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讀音。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18)“催、醉”

指導書寫:“詞、催、醉”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催”是左窄右寬;“醉”左右結構勻稱。

3.教師範讀,指導讀出節奏。

4.學生自由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感,藉助註釋説説讀懂了什麼。

5.小組交流讀懂了什麼。

三、學習古詩《涼州詞》

師:剛才大家通過讀詩初步瞭解了古詩的內容,你剛才説到那盛宴擺滿了葡萄美酒啊,讓我們讀讀這一句(出示詩句第一行)。(課件出示19)

1.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麼?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緻的夜光酒杯閃着亮光盛滿了香甜的美酒。

師:同學們,這就是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製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涼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魯番,那裏可是盛產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課件出示20)很多同學發出了驚歎聲,誰來讀出這樣驚喜的感覺?

這樣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讓你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場景?你想想到些什麼?

碰杯聲、歡笑聲,勸酒聲,多麼歡快的氣氛啊。這情景使人異常興奮——讀: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滿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很多將士在舉杯歡慶,真是豪華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誰能把這樣盛大的場面讀出來。

指名讀,女生讀。

2.將士們剛要舉杯豪飲時,你們聽,什麼聲音傳來了?急促的琵琶聲。

邊聽邊讀,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什麼?

(1)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戰士們趕快奔赴戰場。

(2)這急促的琵琶聲還在催促什麼?還有不同的感受嗎?西域人有騎在馬上彈奏他們特有的琵琶以助興的習俗。

——是不是應該從“催”裏讀出:

(1)快盡興暢飲;(2)快奔赴戰場(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戰場。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邊讀邊想,從這個“催”字中讀出了不同的情懷。

3.小結:這場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歡快的琵琶聲,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聲鼎沸、酒杯交錯,誰來讀出這樣盛大的場面。指名讀、分組讀。

4.激越的琵琶聲,讓我們在場所有的將士們興致飛揚,諸位老兄,我有點醉了,想告辭了,你們想對我説什麼?這樣難得的盛宴就應該一醉方休。

展開想象:“怕什麼,醉就醉吧,醉卧沙場,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嗎?請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書:醉)

指名讀,從“醉卧沙場”中我聽出了你們那份瀟灑從容,小組讀,醉了躺着沙場上為什麼不要笑我呢?因為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在戰場上能活着回來。

5.是啊,你抓住“幾人回”讀出了將士的心聲,大家再好好讀一讀這一句,想一想你從幾人回中讀出了什麼?小組討論彙報。

自古以來邊關烽火難息,多少將士血灑疆場!多少母親失去自己的兒子,多悲涼啊,指名讀,從你的朗讀中讓我想到王昌齡《出塞》的一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多少將士就這樣到了戍邊再也沒回來啊,誰再讀。女生配樂讀,我聽出了母親們的心聲。

傷人一萬,自損八千,戰爭是多麼殘酷啊。——讀全句沒有幾個人活着回來啊,這裏運用反問的句式説出將士們的心聲,在質問這場殘酷的戰爭啊。

小組讀。

儘管有那樣多的將士們戰死沙場,可仍然有無數的熱血男兒們奔赴戌邊、前仆後繼,這是為什麼?為國戌邊死得其所,是無比悲壯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從古至今戌邊的戰士為了國家領土的完整拼死沙場、寸土不讓,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更是豪邁的。(板書:悲壯豪邁)

——男生齊讀。

正是因為將士們有這樣的豪邁的氣度,才有醉卧沙場的瀟灑從容。全班讀。

小結:好一個“幾人回”,同學們今天很會學習,通過反覆品讀,讀出了幾種不同的感受。

6. 總結全文,迴歸整體:

《涼州詞》短短四行,二十八個字,那盛大的場面讓我們聞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將士們一醉方休、醉卧沙場的那份瀟灑從容,全詩前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抒發了戍邊將士為國捐軀的悲壯與豪邁。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情感把整首詩自己試着讀一讀。

師:從你們這悲壯豪邁的聲音中,讓我們聽到了戰士們的心聲:為國捐軀、視死如歸。

7.指導背誦。

師:下面讓我們將這種豪情融化在記憶中,融化在血液裏,把這首詩試着背一背。

學生試背,指名背,小組背,全班齊背。

四、學習古詩《夏日絕句》

(一)(課件出示21)全詩內容

1.用多媒體出示,指導朗讀。

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治者卻整日沉迷於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了她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在激昂的琵琶聲中,毛筆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同學們聽出老師怎樣的感情讀的這首詩嗎?

(悲憤、激昂)

誰來試着讀一讀?

2.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麼?

((課件出示22)用多媒體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

學生討論,彙報:活着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板書:生人傑死鬼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討論,彙報: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板書:有骨氣有氣節)

4.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麼人?李清照為什麼“至今思項羽”?(説説項羽的故事。)

(課件出示23)秦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傑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功,秦朝滅亡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殺敵數百,負傷十餘處,最後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啊!項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傑,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麼?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後,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着説“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

(詩句內容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後面幾道思考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6.總結全詩,朗讀昇華

師總結:是啊!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着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7.配樂朗讀全詩,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昇華。

((課件出示24)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聲朗讀,讓這首詩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

五、作業

1.寫一寫這首詩的讀後感。

2.讀一讀李清照其他的詩詞。

板書設計:

21古詩三首

《出塞》

互文明月關

秦漢人未悲壯

同情徵人,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涼州詞》

唐:王翰

悲壯豪邁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人傑有骨氣

死鬼雄有氣節

教學反思: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翻譯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為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3.詩是要多朗誦的。可是在本教學過程的朗誦的成分顯然是比較少的。

《出塞》教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裏,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爭場景。

學生在觀看錄像後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後,談談對題目的理解。

[這樣學習開始有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把學生帶入驚心動魄的古戰爭場面,並且利用音樂創設情景,從而為學生學習與創造提供一個良好的感知環境。]

二、創設情景,初步感知詩意

1、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讀書情況。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藉助工具書、課文的註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着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學交流一下。

3、彙報交流: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學習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新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彙報,訴説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感情朗讀

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採用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同學評議、小組賽讀、教師範讀等不同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創設情景,激發感情,指導朗讀。

四、誦讀涵詠,感情昇華。

1、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峯,一輪明月照着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2、學生展開想象,發表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適當拓展,引申探究

1、師:一首《出塞》把我們帶到了古代淒涼悲愴的戰爭生活。其實,有許多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課外,你收集到了哪些邊塞詩詞,能不能運用我們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呢?

2、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交流自學成果。

4、全班交流彙報,注意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讀詩談體會、合作背詩、輪流背詩、詩配畫不同的形式彙報。

5、小結:讀了這麼多首邊塞詩歌,大家有什麼感受?能不能選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來談談呢?

六、教學小結,結束授課

1、師:網上有一位朋友讀了現代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聲唱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番。

2、演示課件,結束授課。

《出塞》教學點評

本節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教學時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於文本,找到文本學習與生活世界的結合點,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和創新慾望,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造性,動態化、生活化。

這樣設計把學生看作有個性的認識主體、看作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獨立鑽研、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本課採用的是以精心創設學習情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最佳狀態,讓學生能夠學得有趣、有效。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非常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現簡單舉例如下:

1、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創新興趣

生動、精彩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思維活躍起來。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

2、加強教學評價,讓創新更具理性

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的創新應當有意識的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觀,這個評價應當是多元的。教學中,教師給與學生的評價將打破教師主觀評價的形式,以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相結合,每個學生都參與評價,既評價別人,也評價自己,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實現評價過程的多為互動性。同時教師還要善於把課堂上一閃即逝的創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評價,將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

《出塞》教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通過重複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相識詩歌的意思造就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相互來往、互助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形貌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盼望寧靜的情感。

教學法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老師激情同硯們我們生涯在一個詩的國家裏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薰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涯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爭場景。

學生在寓目錄像後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後談談對問題的明白。

這樣學習開始有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把學生帶入驚心動魄的古戰爭局面而且使用音樂創設情景從而為學生學習與締造提供一個優秀的感知情況。

二、創設情景開端感知詩意

1、下面請各人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唸書情況。

憑據學生朗讀情況老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形貌的畫面。

2、老師舉行學法指導各人藉助工具書、課文的註釋、課前網絡的資料,實驗着明白一下詩句的意思。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硯交流一下。

3、彙報交流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接納差此外學習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新生長,引發學生創新性頭腦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彙報,訴説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情感朗讀

在學生明白詩意的基礎上,接納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同硯評議、小組賽讀、老師範讀等差此形狀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一歷程中老師適時施展電教媒體的作用,創設情景,引發情感,指導朗讀。

四、誦讀涵詠,情感昇華。

1、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峯,一輪明月照着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遠程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晝軍務忙碌,到了靜夜,面臨邊塞荒蕪的關山,面臨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2、學生睜開想象,揭曉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適當拓展,引申探討

1、師一首《出塞》把我們帶到了古代淒涼悲愴的戰爭生涯。實在,有許多詩人從差此外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課外,對比一下國小語文教學反思。你網絡到了哪些邊塞詩詞,能不能運用我們適才學習古詩的要領,自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呢

2、學生自學古詩,老師巡視指導。

3、小組交流自學結果。

4、全班交流彙報,注意引導學生接納差此形狀式,可以讀詩談體會、互助背詩、輪流背詩、詩配畫…差此形狀式彙報。

5、小結讀了這麼多首邊塞詩歌,各人有什麼感受能不能選用自己最善於的形式來談談呢

六、教學小結,竣事授課

1、師網上有一位朋友讀了現代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聲唱出了自己心田的感受,下面我們一起瀏覽一番。

2、演示課件,竣事授課。

《出塞》教學教案 篇13

通過學習《出塞》,理解詩句大意,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詩的意境,體味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認識“簸”字,會寫“昌”“齡”“簸”3個字。

2.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古詩《出塞》。

3.理解詩句大意,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詩的意境,體味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古詩,背誦古詩。感受古詩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

感悟詩句的意思,展開聯想,體會古詩意境。

教學準備:

1.整理已經學過的邊塞詩。

2.掛圖、古詩朗讀帶、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國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一首邊塞詩嗎?

(學生背誦古詩,可以稍微提示一下:邊塞詩是指以邊塞自然風光或邊塞戰爭為題材的古詩,如以前學過的王翰和王之渙的同名詩《涼州詞》等。)

2.“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盛唐詩人王翰的著名詩句,反映了人們對邊塞戰爭生活的厭倦與無奈。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齡的《出塞》。

板書課題:出塞

二、初讀古詩,瞭解大意

1.範讀古詩,瞭解詩人,老師邊板書邊指導書寫詩人名字——王昌齡。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當時所作七言絕句成就最高,人稱“七絕聖手”。這首《出塞》曾經被後人推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邊塞詩常用的題目。

2.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通讀懂。

3.藉助工具書、註釋,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詩大意。

4.指名誦讀,給多音字正音。

“教”字讀去聲,“還”讀“huán”。

5.交流理解重點詞語。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這裏的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應該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是虛指。

但使:只要,要是。

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裏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不教:不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6.指名説全詩大意,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補充。

大意歸納: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遠征萬里之外的戰士還沒有回來。

要是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着,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陰山。

三、品讀感悟,體會意境

1.無奈與悲憤。

①指名讀前兩句古詩。

②“秦、漢”二字説明什麼?(連年戰爭)“萬里”説明什麼?(征戰之苦)

③“人”為什麼“未還”?戰士不想回家嗎?結合“古來征戰幾人回”談談你的理解。

④面對國家連年征戰,生靈塗炭,詩人的心情怎麼樣?(引導學生揣摩詩人的無奈與悲憤。)

⑤帶着你對詩句的理解朗讀這句詩。

2.懷念與希望。

①齊讀三、四句。

②怎樣才能使人們擺脱戰爭的侵擾呢?請談談你的理解。

③通過對漢代名將李廣和往日邊塞平靜生活的懷念,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將來抵禦胡馬的侵擾;另一方面也飽含着戰勝敵人、保衞祖國的信心。

④指導朗讀。

四、總結方法,指導背誦

1.根據本節課和以往的學習方法,試着總結古詩的學習方法。

2.複述全詩大意,指導背誦。

五、拓展閲讀,欣賞古詩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六、作業

蒐集四首邊塞詩,自主積累古詩。

板書:出塞(唐·王昌齡)

秦漢人未還無奈與悲憤

但使不教 懷念與希望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出塞》或自己蒐集的其他邊塞詩。

2.複述古詩《出塞》大意。

3.總結古詩學習方法:誦讀全詩——理解大意——體會情感

二、自主學習,讀懂全詩

1.小組合作學習古詩。出示學習要求

①互相交流資料,瞭解作者劉禹錫。

②將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③通過看註釋或查字典理解全詩大意。

④感悟詩的意境。

2.集體反饋。

①指名讀,糾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讀第四聲bò;讀bǒ時,是指用簸箕上下顛動,揚去糠秕、塵土等雜物。在詩中讀第三聲,是指風浪上下激盪。

指導書寫“簸”字,利用拆字法識記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詩大意。

浪淘沙:唐代曲子名。

九曲:形容河流彎彎曲曲,有時也專指黃河。

浪淘風簸:大風蕩起波浪,大浪衝走泥沙,形容風大浪大。

天涯:天邊。

古詩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黃河黃沙萬里,大風大浪裹挾着泥沙從天邊奔流而下。現在,沿着黃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銀河去,到牛郎織女的家裏去看看吧!

3.品味古詩意境。

①自古“黃河”就與“雄偉”聯繫在一起,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出體現黃河雄偉壯觀的詞語嗎?

②自由朗讀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織女的家是什麼樣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託了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導誦讀全詩。

5.背誦全詩。

三、作業

任選一首古詩,以古詩大意為背景,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編寫故事。故事情節要合理,語言要生動。

板書設計:

浪淘沙(唐·劉禹錫)

1.朗讀全詩九曲黃河萬里沙,

2.理解大意浪淘風簸自天涯。

3.體會感情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評析: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説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