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新課改高一英語教學反思

校園2.9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改高一英語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課改高一英語教學反思

新課改高一英語教學反思1

新課程改革面臨着機遇與挑戰。在這將近三個月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感觸頗多。現反思如下:

一、學習探究新課程理念,發揮備課組力量。

新課程理念的八個字“合作、探究、互動、評價”。我們備課組在教研活動時總是深入深討並就如何把她貫徹實施在課堂教學中展開熱烈地討論。發揮整個備課組的力量,進行集體備課,共商教法和學法,在教學活動中,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大膽取捨,調整順序。每週由一位教師公開教學,而後進行聽課、評課,再有一位教師的觀摩教學,共同學習探討教法和學法。從發揮備課組的集體力量中我們深感受益匪淺。

二、“任務型”課題研究的延續和深化。

任務型教學強調在“做中學、用中學”。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備課組的各位科任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都合理恰當地使用“任務型”教學。我們採用的形式包括指令型任務、猜測型任務、競賽型任務、調查型任務、展示型和表演型任務等。從課堂效果來看,設計的各項任務層層遞進,注重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達到活化教材的效果。所以,我們堅持“任務型”教學,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現代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

我們備課組堅持每位教師每週用一次多媒體教室和用一次語音室設備,使得教學方式更多樣化,呈現的信息更大,更加直觀形象。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所以,備課組的成員都能深刻意識到這一點並堅持使用之。

下面,總結部分教師十一月份的教學反思,以供同行。

楊梅霞師:任務型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她提到了豐富多彩的教學任務是吸引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而把任務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則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慾望。她用這種理念指導實踐,把傳統的教法和現代的理念進行完美結合,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學效果良好。

黃彩虹師:堅持教學藝術為主,把教學活動作為一項創造性的,給人帶來知識與美感的藝術活動來實踐。因此,她的每一堂課上,都能讓學生感到在經受一次美的陶冶,令人耳目一新,宛如春風吹拂一片新綠,給學生留下自然、舒展而雋永的無窮回味。

李蓉師:期會考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調整了教學思路。注重鞏固基礎,以舊帶新。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多重複和多説。有針對性的訓練,重在“精”不在“多”。

林明霞師: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在教模塊Unit5中讓學生們瞭解到:南非黑人為爭取自由和平等權利而付出的努力,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並舉出周杰倫等人物,分清“偉人”與“偶像”,引導學生們的情感目標,進而引出曼德拉的光榮動人的事蹟,巧妙地引入了這單元的話題。

葉建華師:培養學生背誦的習慣,注重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突破,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改高一英語教學反思2

轉眼間,新學期已經臨近一半,回顧這兩個月在廣西希望高中的教學歷程,發現體驗頗深,這包括在教學上以及和學生的交流相處。總的來説,感受最深的兩點是:高中英語教學要一氣呵成,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變化。下面從幾方面談談這兩個月來的反思。

一、教學方面

常規教學中求創新

1、注意高一年級與國中的銜接過渡

高一新學期伊始,我們及時給學生彌補國中的缺漏知識。利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從語言、詞彙、語法、句型等方面幫助學生系統複習。儘快使學生適應了高中英語教學。

2、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讓游泳者到水中去。”這是交際語言教學理論的思想核心。語言學家毛魯(KE Morrow)曾説過:“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意思是,要學,就得實踐。貫徹交際性原則亦就是要把教學活化為實際。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只有通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能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另外,自學能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學生課外大量的獨立的閲讀,於是高一我們就求學生人人儘量買本英漢詞典、大學聯考必備作為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熟悉解題方法及加強預習。

4、每週實行周測制度,對每週所學的知識點進行鍼對性的練習和鞏固。

5、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上課時有目的講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識和趣事。課後我還多和學生交流接觸,瞭解學生的需要,適當和學生一起參加活動。

6、實行“週週清”教學方法。由老師檢查科代表、科代表檢查各小組組長,然後由各小組組長檢查本小組的其他同學,這樣層層過關,層層檢查,有利於合作學習的開展及學習氣氛的創造。

二、備課方面

我們高一備課組共5位老師。其中有兩位是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而且有着帶過幾屆高中班經驗的高級教師。這給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便利及好處。我們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加強集體備課,發揮羣體優勢,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重點解決怎樣教會學生,突出教法。每堂研討課突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在高一起始階段打好基礎的問題。儘量擯棄老的,不符合潮流的教法。儘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課後寫好教後感,不斷總結得失。我們將再接再厲,創造更好的教育教學成績。

三、教育教學中的幾個轉變

根據我們學校的情況,同於這屆學生的基礎比較好,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為達到上述目標,我們應該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教學觀念,注重教師角色的轉變,運用合作式手段進行教學,鼓勵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大腦的功能由單純的“倉庫”變成知識的“加工場”。如果能做到,我們就會實現有效教學,達到課堂教學它應有的目的。

(一)英語課程改革教師觀念的轉變

1、從學習的內涵來看,應該轉變“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學英語”。

語言來源於生活,英語是一門語言,因此,英語來源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和生活,語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性和靈性。語言強調“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張在生活中學英語,在活動中用英語,在英語教學中去體驗英語,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統一的`教學思想。即英語教學應該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變傳統中“單一的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靈活學英語、用英語”。

2、從學習的形式上來看,變“傳統的灌輸式”為互動式“。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特別重視學生課堂上英語知識的消化,講究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教學中重視課內知識的封閉傳授而輕視課內外方法的開放學習,這種傳統的灌輸式使學生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極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現。在聽、説、讀、寫、思維、表達等方面進行訓練,力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一律放手,使學生能自學、自答、自測、自做、自評;凡是學生能夠參與活動的,學生必須參與,如:對話訓練、短劇表演等,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會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讓學生“會學”英語,培養學生和老師互動式學習,這是當今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方法。

(二)英語教學改革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情境的設計者、策劃者”

在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策劃者,他應當確定好教學內容,對於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他還必須瞭解對象,並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好各種教學活動。一般來説,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單一不變的灌輸更具有吸引力,更易於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知識水平的不同而給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任務,不使基礎差的學生因為活動難度太大不能完成而產生挫折感,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學生因為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儘量讓所有學生都能從實踐活動中受益。應當説,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策劃。

2、從“學習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互動的導演者、參與者、創造者”

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把學生比作演員,教師比作導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學習活動。在宏觀上要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進行正確的導向;在微觀上要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上進行演示,保證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四、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創造更為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

在英語課堂改革中,對老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因此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

要使學生有飽滿的熱情和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教師就應該注重自身情感素質的培養,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如意帶到課堂中,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靈活運用教材,活化教材內容。

新課程標準與以往的教材不同,

一是課本量大面廣,靈活性強。要求師生的配合性強,以單元為單位,聽、説、讀、寫較以往皆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難在預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

二是難度增大,生詞量,閲讀量增加近一倍。針對這一新變化,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需有新舉措。須將其內容活化,按交際原貌活化於課堂,形成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師生互動,共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