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要的是葫蘆》語文課文相關知識

校園9.96K

葫蘆作為一種農作物,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重視它了。可在古代,葫蘆的用途相當廣泛,能夠跟它相媲美的農作物是不多的。

《我要的是葫蘆》語文課文相關知識

葫蘆在我國漢代以前,稱“瓠”、“匏”、“壺”;漢代以後,稱“壺盧”、“蒲盧”、“葫蘆”。

葫蘆可以食用。它的嫩果實可以炒食,它的葉子能夠做菜羹。《詩經》上有“幡幡瓠葉,採之烹之”的詩句。漢代毛亨解釋説:“幡幡瓠葉貌。庶人之菜也。”這説明,葫蘆葉是我國先秦時期平民大眾常吃的蔬菜。

葫蘆可以藥用。據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瓠膜可醫水腫;瓠子能治蛀齒、口臭、小便不通;蔓須花有解毒的功效。

葫蘆可以器用。葫蘆既是天然的浮涉救生的器具,又是天然的容器。大葫蘆能製成甕、盎、瓢、尊,小葫蘆能製成碗、盤、杯、勺。《周禮·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禁門用瓢齎”。瓢齎,是一種盛酒的器皿。鄭玄註釋説:“齎讀為齊。取甘瓠割去抵,以齊為尊。”孔子稱讚顏回安貧樂道,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由此可見,在古代,無論是貴族,還是貧士,日常生活都離不開葫蘆制的器物。

葫蘆是人類最早馴化的植物之一。據考古材料,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祕魯、墨西哥,非洲的埃及,都有新石器時代的葫蘆出土。其中以1973年中國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葫蘆年代最早,距今約7000年了。這説明,我們祖先把野生葫蘆馴化成農作物已有近萬年的歷史。

葫蘆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選擇、培育,衍變成很多類型。現代植物學把葫蘆分為五種:扁蒲(果實細長橢圓,又名都瓠)、長柄葫蘆(果實長柄有腹,又名懸匏)、亞腰葫蘆(果實上小下大,中部縊細,又名約腹瓠)、大葫蘆(果實圓大形扁,無柄,又名瓢葫蘆)和小葫蘆。這五個品種至遲到元代中國都具備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栽培葫蘆的經驗非常豐富。他們創造出不少栽培葫蘆的特殊技藝,至今令人讚歎。

《莊子·逍遙遊》記載惠施對莊周説:“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戰國時期1石約合現今1/5石。“五石之瓠”,能容100立升水。這樣大的葫蘆所具有的浮力足以載人涉江河。所以《詩經》上説:“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漢代齊後蒼註釋説:“枯匏不朽,利以濟舟,渡踰江海,無有溺憂。”這絕非空話。即便是乘木船,古人也常隨身攜帶葫蘆。《鵑冠子》書裏就有“中流矢船,一壺千金”的説法。可見葫蘆是最原始的救生器具。這麼大的葫蘆是怎樣培育出來的呢?

西漢末期著名農學家氾勝之在他的著作中記錄了培育這種大葫的特殊技藝,歸納起來,有五個步驟:

一、選種:選擇果實肥大、成熟得好的葫蘆,取籽作種。

二、區種:先掘地作圓坑,直徑、深度各3尺,然後用蠶糞和土,一半對一半摻和起來,施放到坑中,用腳踩緊、澆水,等水滲盡,種下10顆飽滿的葫蘆籽,再蓋上些蠶糞和土的混和物。

三、合莖:種子發芽了。當莖長到2尺多長時,用布條把10條莖纏起來,纏五寸左右,外邊用泥土封密。幾天以後,纏着的部分便癒合成一個整體。留下一條長勢最強壯的.莖,其餘的9條莖都掐斷。蔓長出去,結實之後。所有未結實的梢,也都掐掉,以防止瘋秧。

四、留果:葫蘆蔓上最初結的三個果實不好,要去掉,只留第四、第五、第六個果,以後結的果也不要。每一區,留三個果實。

五、澆水:天旱時,需要給葫蘆澆水。但千萬不要直接往坑裏澆水,可以在坑周圍掘一道小溝,在溝裏蓄水,讓水從遠處浸潤過去。這樣澆水才有利葫蘆生長。

採用上述的方法培育葫蘆,就能得到大型葫蘆。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合莖”。所謂“合莖”,就是嫁接。氾勝之介紹的這種培育大型葫蘆的方法,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有關植物嫁接的最早記載、它説明,至遲在2000多年以前,中國勞動人民就發明了嫁接術。這種蔓莖靠接的嫁接術至今還在應用。現在四川成都農民有用五莖靠接生產大南瓜的。在蘇聯,現在應用補助根系嫁接來增加番茄等蔬菜產量,其方法與氾勝之介紹的相類似。

範匏成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又一種培育葫蘆的特殊技藝。其法是用木頭斵成模範,套在初生的嫩匏上,果實成熟了,形態方圓,全隨人意。《清宮詞》中有九鍾主人吳士鑑寫的一首匏器詩:“匏盧秋老結深青,範合方圓各異形;款識精鐫題御玩,旊陶而外有新銘。”注:“御國曠地,遍植匏盧。當結實之初,斵木成範,其形或為瓶、或為盤、或為盂,鐫以文字及各種花紋,納匏盧於其中。及成熟時,各隨其範之方圓大小自為一器,奇麗精巧,能奪天工。款識隆起,宛若磚文。”他把匏器的形態及範制的方法講得十分清楚。

據《西清筆記》説:匏器“康熙間始為之,瓶、盤、杯、椀之屬,無所不有。陽文花鳥山水題字,俱極清朗,不假人力。”其實,範匏成器的技藝絕不是清代康熙年間發明的。商承祚先生的

《長沙古物見聞記》中有《楚匏》一則;“二十六年,季襄得匏一,出楚墓,通高約二十八公分,下器高約十公分,四截用葫蘆之下半。前有斜曲孔六,吹管徑約二公分,亦匏質。口與匏銜接處,以絲麻纏繞而後漆之,六孔當日必有璜管,非出土散佚則腐爛。吹管亦匏質,當納幼葫蘆於竹管中,長成取用。”做吹管的葫蘆是用竹管範制的,那麼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已經開始範匏制器了,只不過沒有清代範制匏器的技藝精細。

範匏成器,將人工與天然巧妙地融為一體。這種培育葫蘆的特殊技藝,曾使外國園藝家們歎為奇蹟。因為他們的經驗是任何果實,如果被範模套住,由於不透風,就必然腐爛,不能成長。而中國人卻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範匏成器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