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平面鏡成像》優秀教學設計

校園1.07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平面鏡成像》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平面鏡成像》優秀教學設計

  《平面鏡成像》優秀教學設計1

  【課程標準要求】

1.知道平面鏡的作用及成像特點,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2.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就是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學習,體會科學探究的七個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和交流評估。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主要以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分析討論,逐步形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由於學生在小組實驗中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系列過程,遇到困難時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解決困難,使學生體驗到實驗成功帶來的樂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務及學情分析】

平面鏡學生很熟悉。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進而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想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點。本節課所提出的問題,並不需要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為了引起研究興趣,為進一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必要的鋪墊。目的在於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自己總結出規律,同時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印象,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平面鏡的作用,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 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3. 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

2. 體驗實驗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學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通過學生的交流活動,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精神,初步形成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以及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2. 難點:設計實驗找到“虛像”,以及對“虛像”的理解。

  【實驗器材】

1. 教師用具:蠟燭、光屏、鍍膜玻璃、支架、平面鏡、直尺、量角器、多媒體課件等

2. 學生用具:蠟燭、鍍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鏡、座標紙等

  【教學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及講授解析

  【評價設計】

1. 注重過程評價: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中各種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評價;

2. 設計當堂檢測題,檢查學生所學知識和方法的掌握情況。

  【教學過程】

1.課前熱身——複習導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點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線,根據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線

(設計意圖:複習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為本節課學習的平面鏡成像原理、特點及虛像的判斷方法做好鋪墊。)

2.新課教學

模塊一:通過觀察活動,建立“像”的概念,明確平面鏡的作用

教師引導:利用課前熱身2,鞏固平面鏡的第一個作用——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學生活動:通過平面鏡觀察自己或其它同學。

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麼?鏡子中的“你”叫什麼?

交流發現:看到了一模一樣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師歸納:在物理學中,鏡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於“影”。引導學生得出平面鏡的第二個作用——成“像”,從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塊設計意圖:通過同學們的生活體驗,使學生了解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為後續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學習打下基礎。)

模塊二: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環節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

分組討論:觀察平面鏡中的像,你認為像與物體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提出最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問題,便於學生理解問題和展開討論。)

環節二:提出猜想,交流發現

學生活動:圍繞着學案上的問題,邊觀察平面鏡中的自己,邊進行猜想。

學生交流:通過觀察發現像與物之間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遠小……(提示學生説明猜想依據)

教師活動:整理學生的猜想,並進行歸類:同學們的猜想主要圍繞着像與物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展開討論,用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科學猜想。)

環節三: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選用怎樣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樣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關係?如何確定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學生活動:分組實驗、比較,選擇合適的器材解決問題。

突破難點:利用鍍膜玻璃不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於確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樣的蠟燭代替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便於比較大小關係。(請學生到講台來,演示交流小組討論得出的實驗方案。)

形成目標:通過上述過程使學生明確實驗步驟,形成正確的實驗方案,知道器材的選擇和實驗的操作步驟,以及在實驗中觀察、收集、記錄相關的實驗信息(或數據)的方法。

(設計意圖:由於本實驗的最大難度在於怎樣找到“像”,因此,通過教師預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構思,從而設計出正確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充分理解利用鍍膜玻璃代替平面鏡、利用同樣的蠟燭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體現科學方法教育。)

環節四: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

温馨提示:為了使實驗結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學性,應改變物體與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幾次。

學生活動:根據最終確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

教師活動:巡視各組實驗情況,並在多媒體上展示實驗的基本過程,為在設計實驗方面仍存在疑問的同學提供幫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另外,將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用多媒體呈現,確保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解決。)

環節五:分析歸納

學生活動:展示實驗成果,並嘗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

教師引導:如果將對應的像與物的位置相連,會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培養學生對數據處理、歸納總結的能力;對於學生不易發現的“連線垂直”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點撥,幫助學生髮現這一特點。)

環節六: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學生活動:根據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教師歸納: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設計意圖:交流提升實驗結果,得出明確的實驗結論,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結果。)

環節七:評估(按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講解)

教師提問: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像與物的大小相等,那麼,為什麼在生活中我們會有像“近大遠小”的感覺呢?

課件展示:人眼在觀察同一個物體時,視角會隨着物體到人眼的距離發生變化,當視角變小時,就會感覺好像物體變小了。

(設計意圖:此環節提出的問題是根據學生的課前猜想所隨機制定的,如果學生沒有提出像“近大遠小”的特性,教師則沒有必要人為的增加學生的認知難度來講解此部分的內容。)

(模塊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模塊三: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建立“虛像”的概念

環節一:知道平面鏡成“虛”像

教師引導:如果有木板把點燃的蠟燭遮住了,你有什麼辦法可以看到燭焰嗎?

學生討論:利用平面鏡觀察。

教師引導:(用平面鏡改變角度,使學生可以通過平面鏡再次看到燭焰。)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同學們看到的是蠟燭的“像”,這個像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活動:嘗試用光屏承接平面鏡所成的像。

交流結論:通過類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虛像”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類比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感知“虛像”的特點。)

環節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學習,尋找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交流學習成果。

教師活動:總結提高,利用多媒體展示“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形成目標:理解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鏡成像原理作圖法,並能夠結合平面鏡成像特點規範作圖。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學習,在學生已經對平面鏡成像特點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進一步的總結、提升,對於突破難點、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的知識有很大幫助。)

模塊四:瞭解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關於平面鏡成像的應用,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學生活動:在教師舉例的基礎上,學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關於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的物理現象,嘗試解釋現象揭示本質,從物理走向社會。)

3.課堂小結

小組討論,回顧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在知識方面有什麼收穫?在實驗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還存在什麼問題和疑惑?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交流成果進行歸納提升,形成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歸納總結的情況進一步提升,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

4.當堂檢測

1.利用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和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圖略)

2.身高為1.6米的一位同學,站在平面鏡前1米的地方,他在鏡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為xx;當他向鏡面移近0.5米時,他與鏡中的像的距離為xx;像的高度是xx。

(設計意圖:針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簡單的反饋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反思】

作為學生國中階段第一次經歷的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本節課在學習過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難點。例如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怎樣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器材找到像的具體位置?怎樣讓學生自己發現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較像的大小關係?以及在實驗結束後用什麼方式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虛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加以合理的考慮和安排。

教師只有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做好鋪墊,利用適時的提醒,使學生自己找到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了實驗的'過程,他們在主動的解決問題、主動的探究,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執行實驗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實驗的獨特魅力。

  《平面鏡成像》優秀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重點內容之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和應用。平面鏡既與生活聯繫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概念,為“凸透鏡成像”作了鋪墊。所以,它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能成虛像。

(3)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悦。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感受探究的各個環節。

(2)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虛像的概念。

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步驟,而八年級的學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較弱,所以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虛像的概念比較抽象,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平面鏡成像現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興趣比較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理念認為: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意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本課採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應用拓展等程序,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方法: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

  《平面鏡成像》優秀教學設計3

  一、説教材

本節是八年級人教版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

的生活實際聯繫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本節“平面鏡成像特點”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通過實驗得出平面鏡成像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中的成像問題學生在經歷此探究過程中,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悦。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個認識中由於視覺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在實驗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把此問題糾正過來。教學中,要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對平面鏡成像成像的規律學生易受到錯誤生活經驗的影響,不能正確的瞭解鏡中像和物體關係,特別是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不能正確理解。在探究實驗中讓學生通過觀察鏡中像和放在鏡子後與物體大小相同的物體重合了,來體驗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同時通過強調人眼對遠近的物體大小感覺不同來加深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的瞭解。其次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現象,通過在像的位置放在一個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來正確認識虛像。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與習慣。

  三、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論證等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學習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去獲得答案。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認識生活、解釋問題。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成虛像,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悦。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重點與難點

重點:設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