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遙遠的救世主》優秀讀後感範文

校園8.11K

回到廣場,丁元英仍以哭牆為背景給她照了幾張相,然後説:“祈禱是這兒的人生活的一部分,你説他們在祈禱什麼?”

《遙遠的救世主》優秀讀後感範文

芮小丹説了兩個字:“和平。”

丁元英問:“如果你是上帝,面對耶路撒冷你會怎麼樣?”

這次芮小丹只説了一個字:“哭!”

其實豆豆的小説,我最先讀過的是《天幕紅塵》,並非這本《遙遠的救世主》,但後者對於我的衝擊更甚。閲畢,略有感,遂記之。

小説的主角是丁元英,在小説改編的電視劇《天道》中,這一角兒由王志文飾演。而這個角色就彷彿是為他而生的一般,不論神態個性還是言行舉止,他都能完美詮釋,不多一分,也不差一毫。

説回小説,這丁元英,到底是何許人也?他的助理肖亞文這樣評論他:“他跟正常人的思維顛倒了,説鬼話,辦鬼事,倒行逆施,但是還有道理,像魔,柏林有個居士説他是極品混混。”;他的至交好友韓楚風説他是個明白人;而少林寺智玄大師則言如點睛:“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還有一氣往於胸中,遊離心外——痞氣。”這個評論,真叫人拍案叫絕!丁元英是個與世無爭的人,他內心豐富,學識淵博,睿智,冷靜。從資本市場的叱吒風雲到古城小鎮的偏安一隅,他能掌管得住四億歐元,也能用區區幾千元就打發一年的'生活。同時,他還是一個對傳統文化的成見深入骨髓的人,他説:“我們這個民族總是以有文化自居,卻忘了問一句:是有什麼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是符合事物規律的文化還是違背事物規律的文化?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一次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就喜歡上這個人物了。

丁元英醉醺醺地説:“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皇恩浩大的文化,它的實用是以皇天在上為先決條件。中國為什麼窮?窮就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這是一個滲透到民族骨子裏的價值判斷體系,太可怕了。”

韓楚風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再也笑不出來了。他的酒量比丁元英大多了,此時從容地倒上兩杯酒,手不抖酒不顫地遞給他一杯,自己端起一杯,碰過杯子一飲而下,然後靜靜地看着他,好一會兒才説了一句話:“兄弟,我用一位哲人的話給你畫個圈兒,你就在裏面好生呆着吧,你一出聲就會被另一種聲音活埋了。”

丁元英問:“什麼圈兒?”

韓楚風沒有回答,腦海裏卻想着尼采的一句話:更高級的哲人獨處着,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早已根深蒂固,並非幾人幾言所能改變的,而救世主並不存在,真正能改變世界的永遠都是人類自己。書中提出一個“文化屬性”的概念,並藉此向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發出了吶喊,但這座大山,又豈會被輕易撼動。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這是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它將基督教、佛教和道教聯繫起來。“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即道性自然,虛無大道,自然為性。可以用李航的《道紀》來解釋:“通過人來了解地,通過地來了解天,通過天來了解道,最後通過道來了解萬物。”而“如來”則出自佛家經典,是感歎世界如恆河之沙,無所如來,無所如去一般。所以,“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不論是信西方的神還是中國的道,其最本源的信仰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遵循客觀規律,也順應自然法則,天地間的一切都是如此。

文中丁元英與韓楚風去五台山拜訪智玄大師那段也十分精彩,但自己才疏學淺,對於談佛論道,實在是不甚了了。在此就不多做評論,僅談些自己的看法:為人,就免不了生老病死,活這一世,就會有喜有怒,有愛有恨,凡事都有其對立的一面,善即是惡,忠即是奸,一個生命的開始,總是以另一個生命的終結作為代價,因果循環,而這就是道。丁元英是一個現實到不能再現實的人,但他卻對世俗懷着居高臨下般的包容,因為他知道,這也是道。

至於小説中的其他人物和劇情,我着實不想透露太多,因為這樣一部小説以我的學識還不夠資格在這兒評論説道,有可能的話,希望大家還是能親自找尋屬於你的解讀。

PS:大一的時候,朋友推薦給我一電視劇,《天道》,看過一遍後就決定要買這本書,讀完後很想寫點什麼,卻又怯怯不敢言,擔心自己的稚嫩會褻瀆了它。就這樣,這篇讀後感一直拖到了今天。就小説而言,這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佳作,但它本身有些挑人,喜歡的人會將之奉為圭臬,不喜歡也會讀不下去。寫下這篇隨筆是有一些私心的,想把它推薦給你們,希望會有人喜歡。